文章详细页面

传媒价格串谋初探
在线阅读 收藏

2001年10月下旬,持续两年多的南京报业大战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签订价格同盟的形式告终。1373867时隔不到一个月,11月23日,北京、山西、黑龙江、重庆等12家省级卫星电视台在北京举办“携手共创未来——媒体推展会”,签署《省级卫视联合服务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省级卫视联盟浮出水面。1373868

随着四川、北京、云南等地区报业价格战的频频上演,报业间签订价格协议的现象不再鲜见。笔者以为,在当下国内传媒走向竞争与合作时代的大背景下,报业价格协议的签订、省级卫视同盟的创建以及传媒业界更多类似的行为,已超越了单纯合作的层面,形成了“串谋”。

“串谋”(collusion)一词源自于现代产业经济学,指各个厂商通过签订价格协议的方式谋求共同利润极大化。一个市场能否形成串谋并使之得到有效的维持,取决于以下两点。(1)卖者的数量。串谋较多地发生在卖方数量较少的垄断行业,而在卖方较多、分布较广的竞争性行业,串谋协议往往难以达成。因为卖方数量越多,协调所有串谋方的成本就越高,且出现违约者的可能性越大。(2)产品异质性。产品越是同质,管理固定价格的串谋协议就越容易。事实上,对完全同质的产品来说,竞争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价格。这时以联合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寡头间协调就变得较为容易了,因为这时的变量只有价格。1373869

以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国内传媒在价格方面建立同盟的现象,将为传媒经营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