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亮点。要想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必须着眼于促进社会组织有序健康发展,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环境,支持社会组织在各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则是,厘清社会组织的内涵,了解社会组织发展的状况,掌握社会组织产生的机制。
《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社会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一文对我们了解中国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状况、认识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指导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学术规范强,学术水平高。这篇文章从提出问题、文献回顾、理论推演、提出假设、变量测量、模型审定到数据分析都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是一篇高质量的、规范的社会学实证研究论文。
文章逻辑链条长,理论意涵丰富。社会组织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对其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理论的探讨还相对不足;二是西方理论本土化的尝试则更少;三是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几乎是空白。该文的研究则恰恰填补了以上研究存在的空白,大大推进了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
文章数据收集难度大,分析技术水平高。正如文章所述,国内社会组织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基本上付诸阙如。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社会组织的量化数据很难收集;二是研究者对量化研究的方法掌握不够。作者则花费大量的精力,从各类统计年鉴中收集2001~2008年的数据,并选择很好的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显示了很强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难能可贵。
文章时代感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社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但各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极度不平衡。那么,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一个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如何解释社会组织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目前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改进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对不同省份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在具体的细节上还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研究假设和变量测量方面。比如需求假设中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供给假设中的人力资源越丰富、经济资源越丰富,制度主义假设中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这三方面的内容在理论上是可以区分清楚的,但在具体的测量中使用的指标可能会存在高度相关,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