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公平不仅是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包括规范性研究(normative research)和经验性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两种基本取向。规范性研究强调从终极的伦理准则出发,对“公平”的本质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公平判断的抽象原则。1401562而分配公平的经验性研究则关注民众的分配公平观(distributive perception),即常人如何判断分配是否公平。
经验研究者认为公平的标准并非源自宗教信仰、法律权威、逻辑分析以及抽象的伦理原则,公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1401563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它稳定地存在于所有个体的观念中。经验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判断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判断的过程是怎样的?其中,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自利理论”(self-interest theory)认为,人不仅唯利是图而且以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分配结果对自己越有利,分配方式就会被认为越公平。1401564而社会交换理论则认为,公平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自利动机,在社会互动和交换过程中,人们依据“应得原则”(desert)形成一个公平(期望)收入,而分配公平的判断过程就是将实际收入与之进行比较。那么,比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作为参照标准的公平收入是如何形成的,能否对公平状况进行测量呢?围绕这些问题,公正理论、地位价值理论、一般公平理论都在社会交换理论的视野下尝试给出答案。这些分支理论各具特点又彼此批评和借鉴,这使得社会交换理论成为分配公平经验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应得原则”也被研究者们认为是市场社会或现代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分配公平观念。1401565
本文旨在对社会交换理论流派中几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剖析不同理论的内在特征并指出其局限性。最后本文对分配公平研究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并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分配公平研究的现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