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1983年
在线阅读 收藏

1月4~9日 中国政治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昆明举行,院顾问张友渔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为开创政治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的讲话。讨论会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政治学工作者共12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共110多篇。

1月12~15日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等单位在昆明召开我国第一次“政府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会议对政府体制改革的理论、原则、目标、方法等进行了热烈讨论。院顾问于光远、张友渔出席会议。

1月13日 我院和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航天部、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在政协礼堂召开学习蒋筑英、罗健夫、孙冶方先进事迹报告会。院长马洪、副院长刘国光出席会议。刘国光在会上介绍了孙冶方的先进事迹。

1月17~22日 全国法学、政治学“六五”规划会议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的代表110人出席了会议。法学、政治学学科规划小组组长王叔文汇报了“六五”规划小组的组成和“六五”项目的提出经过。我院副秘书长孙尚清讲了这次会议的性质、任务。22日,我院副院长汝信做了会议总结。会议经过认真讨论,最后确定“六五”期间法学、政治学重点项目18项,并在会上,对其中17项签订了《议定书》。

1月17~23日 文学研究所主持召开的第二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来自高等院校及文学研究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沙汀、陈荒煤、许觉民等出席了开幕式。

1月19日 院党组向中央宣传部呈送《关于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建议》。2月3日,中央宣传部批复院党组,同意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3月11日,根据中央宣传部批复,院党组向邓力群并中宣部报告,提出由邓力群、马洪、何东昌等14位同志组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名单及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议题。4月28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指出,经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同意,规划领导小组由下列14位同志组成。

组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邓力群

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马洪

教育部部长 何东昌

成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王惠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书记 梅益

教育部副部长 彭珮云

国家计委副主任 房维中

财政部副部长 田一农

劳动人事部党组成员 苏六也

文化部副部长 周巍峙

中央党校教育长 宋振庭

军委总政宣传部顾问 杜越凯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胡永畅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 孙尚清(兼领导小组秘书长)

7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邓力群主持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审批“六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全国重点项目,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草拟的《制订“七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初步设想》,讨论建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问题。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我院马洪、梅益、孙尚清等,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副部长彭珮云,国家计委副主任房维中,财政部副部长田一农,劳动人事部党组成员苏六也,军委总政宣传部顾问杜越凯,中宣部卢之超,中央党校韩树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白鹰,中科院罗伟等有关负责同志。

10月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发出《制订“七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的通知。列入“七五”国家计划重点项目的选题范围是:

(1)两个文明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重大的社会问题;

(3)经济体制改革和上层建筑改革问题;

(4)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

(5)西方一些主要思潮和流派的研究和批判,国内主要错误思潮的分析批判;

(6)关于祖国统一和将来收回香港主权的重大课题;

(7)关于政治、思想以及国际斗争需要的重大历史研究课题;

(8)重大的国际问题;

(9)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

(10)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11月2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发出《关于保证完成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创造条件的通知》和《关于各学科规划小组负责提出“七五”国家重点项目和学科建设规划草案的通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代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

1月26日 我院向邓力群并中央书记处呈送《关于恢复地方志小组工作的请示》。3月11日,根据中央书记处批准同意恢复地方志小组活动的精神,我院向劳动人事部报告,地方志小组名称改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并申请10名编制。5月10日,我院向邓力群并中央书记处呈送《关于地方志工作情况和建议的报告》,报告中确定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基本任务,并建议中央批发一个文件,请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尽快建立修志工作机构、配备人员、划拨经费及办理其他有关事宜。

1984年10月18日,我院党组向中央宣传部并胡耀邦、胡乔木同志呈报《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报告》。报告附送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名单》和《一些省、市、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名单》,提出了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四项措施,即:(1)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2)制订《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3)召开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4)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要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地方志工作。11月12日,中央宣传部批复了院党组的报告,同意报告中所提的各项措施;支持增加编制和经费,明确由我院与劳动人事部和财政部商定。

1月 宦乡发表《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任务》。文章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尽快发展,这就必然涉及以下一些主要问题,要求社会科学家进行认真的研究。

第一,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研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但是,怎样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还有待我们自己去探索。

第二,在经济发展中,占主体的计划经济成分与处于辅助地位的市场经济成分如何结合的问题。这将是80年代中国经济学家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三,从制度上保证国家的长期安定团结,这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80年代,我们的政治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将研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国家生活中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广泛的民主生活;既有个人自由,又有自觉基础上的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四,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而且,随着一个孩子的家庭逐渐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老年福利等方面都将出现新的问题,需要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经济学家共同研究。

第五,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问题。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需要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们共同研究。

第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物质丰富并不一定为人们带来幸福。下一代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理想?要提倡什么消费模式?这是影响经济生活、影响政治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七,发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第八,争取世界和平的问题。

为了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宦乡还提出,中国的社会科学必须使自身现代化、中国化。要注意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要克服我们的重要缺陷教条主义的影响问题,以及研究如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科学家互相激励,共同前进的问题。

2月3~7日 第一届院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1983年工作安排、1983年完成(包括阶段性成果)的院重点科研项目和所重点科研项目等文件。秘书长梅益作了《落实科研计划,加速改革步伐》的报告,院长马洪作了《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好我院的改革》的总结报告。

马洪在报告中主要讲了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举措:(1)实行科研项目合同制(或称协议制)的试点;(2)建立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奖制度;(3)实行鼓励人才流动的制度;(4)试行兼职制度;(5)实行特约研究员的制度;(6)扩大所的权限;(7)建立联系基层单位,经常进行调查研究的制度等。报告还强调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同自然科学工作者亲密合作,号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习一点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

会议审议通过了《1983年工作安排》。工作安排要点如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