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乡文集》
宦乡在我院任职期间,首先协助胡乔木院长组建了由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苏联东欧所、西亚非所、拉美所、美国所、日本所、西欧所组成的国际学科片;其次为我院开创和拓展对外学术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宦乡一生著述等身,其代表性作品集中见诸于《宦乡文集》(上下两卷)和《宦乡集》。由于在外交工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先后荣获摩洛哥皇家科学院联系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英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荣誉委员会荣誉研究员等称号;曾任我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亚太经济合作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会长、全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宦乡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联合国发展规划委员会委员,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
丁声树著作
3月1日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丁声树逝世,享年80岁。
丁声树,号梧梓,1909年3月出生,河南邓县人。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钱玄同、沈兼士等教授,1932年秋毕业,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4年,25岁的丁声树发表题为《释否定词“弗”“不”》的论文,获得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一举成名。此后,他又先后发表《诗经“式”字说》、《诗卷耳芣苜“采采”说》、《论〈诗经〉中的“何”“曷”“胡”》、《“何当”解》等名篇,为训诂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因此于1941年被提升为专任研究员。1944年中央研究院派他赴美国考察。在美期间,他受聘为哈佛大学东方语言部研究员,同时兼任耶鲁大学语言部研究员。1948年回国,1949年拒绝前往台湾,毅然留在大陆。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他是语言研究所的第一批研究人员,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6年他与李荣等合作编写《方言调查词汇手册》、《方言调查字表》,1957年与李荣合作编写《汉语方言调查手册》,1958年著《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与吕叔湘、李荣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出任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主持《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编辑审稿,同时担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又主持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和《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辑定稿工作。1979年,他转入《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辑筹备工作,亲任主编,组成了编委会,制订了编写方针、计划。同年10月,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不幸患脑溢血,被迫离开工作岗位。
丁声树曾任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丁声树素以博学强识、扎实严谨著称于学术界,深受吕叔湘、朱德熙、李荣等学术大家的推崇和赞誉。在政治上,他一生追求进步,严于律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4月,他受到我院的表彰,被誉之为“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丁声树逝世后,在同年4月12日语言所举行的追思会上,汝信副院长高度赞扬了他的学识和人品:“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他的无限热爱祖国、政治上一贯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无论从学问上还是道德上,丁先生都无愧是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的代表人物。”
3月13日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部出版庆祝会在我院举行。该图集共8册,20个图组,304幅绘图,所收地名7万个左右,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情况,是中国历史地图史的空前巨著。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
《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此项任务,周恩来总理交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当时组成以范文澜、吴晗为首的编绘历史地图集委员会,由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任主编。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数十个单位的100多位学者参与研究和编绘。“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项工作一度被迫中断。后来1975~1978年先以内部本出版了全套图集。
1981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央宣传部并中央书记处呈报《关于公开出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请示报告》。1982年2月9日,中央宣传部、中央书记处批示同意。3月12~15日,我院在上海召开《中国历史地图集》修订出版工作会议,对如何做好修订工作和公开出版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会后经过修订、补充,1982年10月公开出版第一本,到1987年4月陆续全部出齐。这项任务从提出到完成,历时33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
3月18日 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就院长基金的使用范围、批准权限、数额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规定:“为切实贯彻所长负责制,在设立院长基金的同时设立所长基金。所长基金按每年由院拨给各所的科研事业费的2%的比例提取。所长基金的管理办法由各所参照本暂行管理办法制订,报院批准。”此《管理办法》于11月20日获财政部批准,从1989年1月1日起执行。
4月15日 胡绳院长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试行条例》。该条例的制定旨在对科研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以激发全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条例》规定,除设一、二、三等奖外,优秀成果奖还设置最高奖——荣誉奖。5月3日,在全院所局长会议上,该《条例》和评选先进工作者的文件同时颁发。据此,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奖工作本应年内进行,但因随后发生的北京政治风波及其对我院的影响,同年7月24日的院长办公会议决定推迟进行。
4月20日 根据中央有关指示,我院决定在院内设胡耀邦同志灵堂,供全院职工进行悼念活动。22日,我院领导胡绳、刘国光、丁伟志、李慎之、汝信、郑必坚、刘启林等数十人参加了胡耀邦同志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
4月24日 院机关党委向院长办公会议成员和院属各单位党委书记传达国务院秘书长罗干4月23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会议上关于学潮问题的讲话精神。是日,我院科研大楼及研究生院出现小字报、大字报、传单等。26日,胡绳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院机关党委书记孙景超传达国务院25日会议精神,党组要求认真学习当天的《人民日报》社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5月2日,研究生院研究生会宣布退出全国学联,参加“高自联”。4日,院内少数职工上街游行。13日起,研究生院少数人参加天安门广场绝食。15~17日,我院近千人参加游行。院领导及机关党委、研究生院领导前往天安门广场劝说绝食者返校。17日,我院部分职工写出呼吁书,在上面签名者达194人,呼吁书于18日呈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新闻单位。20日,北京戒严。同日,胡绳院长召开办公会,研究贯彻中央精神。26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副院长刘国光传达中央通气会精神,院党组通过致党中央、国务院的信。29日,刘国光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打招呼,做工作。6月3日凌晨,研究生院接回参加天安门广场绝食学生。9日,我院成立接待小组,负责接待执行戒严任务的驻扎我院的部队。同日,办公厅转发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关于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投入平息反革命暴乱斗争的通知》及有关材料。20日,胡绳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学习贯彻邓小平6月9日讲话精神。21日,胡绳等院领导看望慰问驻我院戒严部队指战员。27日,刘国光主持党组扩大会,传达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并讨论通过了院党组报送党中央的《关于我院学习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报告》,表示“我们完全拥护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各项重大决定,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周围,同心同德,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联系我院工作的实际,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的四件大事的决定。对我院工作人员中的严家其、包遵信等人参与组织动乱和暴乱的严重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查办,同时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组织好全院共产党员和广大职工的学习,统一思想,努力工作,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实际行动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30日,在全院所局长和党委书记会议上,胡绳发表讲话,提出要按照十三届四中全会和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认识这一政治事件的性质;在学习四中全会文件的过程中,要结合批判近年来有些人提出的政治上搞多元化、多党制,思想上搞自由化,提倡实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搞新权威主义等思潮。他指出,我院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动乱中的表现是好的,一些人因为不了解真相,产生不同的看法,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理解的,经过学习是可以转变的,但确有个别人参与策划组织动乱,对于他们的问题要彻底揭发出来。他鼓励全院职工在严肃的政治斗争面前不能有“书生气”,要消除顾虑,总结经验教训,如实向组织讲明情况。
4月26日 我院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院工会委员会,米成顺当选为院工会主席。
5月5~7日 我院主持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100余位中外学者,其中包括来自港、澳、台地区和苏联、美国、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家的学者20余名参加了讨论会。讨论会由丁伟志副院长主持。胡绳院长致开幕词,汝信副院长致闭幕词。胡绳在开幕词中指出:“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由《新青年》杂志倡导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发生于这次爱国运动前,但习惯上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那两三年间的新文化运动,直接诱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并且通过这次爱国运动而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五四运动以后的许多年间,在中国文化问题上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有过多种争论。也许可以说,有一点是由实际生活证明了的,这就是,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可分的。既然中国的经济、政治要实现现代化,那么文化思想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涉及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胡绳说:“在这个问题上,也许可以说,历史已经作出结论。关门主义是错误的,使中国文化完全孤立于世界之外,既不可能,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极为有害。另一方面,全盘西化也是错误的。五四时期的人虽然提倡西化,但他们其实是把它当作现代化的代名词来说的。30年代有的主张全盘西化的人自己说,这不过是拯而害之。显然,西化而又是全盘,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而且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的特色,照抄任何外国的模式都是行不通的。”
讨论会收到论文120多篇,选编出版了《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上下卷。
5月6日 1988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揭晓暨颁奖大会在京举行,4部专著、7篇论文获奖。刘国光副院长出席颁奖大会并讲话。
5月22日~6月8日 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胡绳院长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一行13人访问苏联,与苏联科学院商谈并签订1989~1991年学术交流计划。
6月19日 我院复函意大利驻华使馆,同意意大利政府授予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同六“意大利共和国荣誉勋章”。
7月19日 以郁文为组长的中央考察干部工作组进驻我院,与胡绳、刘国光等院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举行会议,部署干部考察工作。
7月28日 据《科技日报》报道,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委1986年度软科学重点课题《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研究》获第四届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考古研究所承担的《碳14测定年代用中国糖碳标准》获三等奖。
8月3日 胡绳主持院长办公会议,研究我院清查、干部考察和廉政建设问题。会后组成了由刘国光负责的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这次会议决定:开除参与策划和组织动乱的严家其、包遵信公职,并建议按党章有关规定,由严、包所在党组织开除其党籍;鉴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刊登了若干有严重政治错误的文章,责成文学研究所对该刊进行整顿。8月7日,院正式颁文开除严家其、包遵信公职。8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中共政治学研究所党总支关于开除严家其党籍的决定。同年8月底,根据《选举法》有关条款,我院选民通过表决决定罢免严家其的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资格。
8月9日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会长、历史研究所原党组书记梁寒冰逝世。丁伟志副院长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19日举行的梁寒冰遗体告别仪式。
梁寒冰,原名梁春贵,字化之,1909年9月出生,山西定襄人。1929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2月来我院历史所工作,先后任副所长、分党组书记、顾问;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会长等职务。他在组织领导《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纂和全国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寒冰在担任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不时著书立说。代表性著述有:《中国现代革命史教学提纲》、《唯物论与唯心论》、《解放战争时期大事记》、《历史学理论辑要》、《新编地方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等。
8月16日、19日、22日 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研究下一阶段工作安排。会议决定增补吴介民、杨克为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要求院属各单位于9月15日前向领导小组提交清查情况的全面报告。
8月25~26日 应我院和全国台联邀请来京的台湾教授访问团与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及北京法律界学者等举行“两岸法律关系及未来发展”座谈会,就两岸关系中有关民事法、商事法、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域主权以及共同防止走私等法律问题进行了讨论。李慎之副院长出席讨论会并致辞。
9月7日 鉴于苏绍智积极支持、煽动学潮和动乱,并参与某些活动,院机关纪委批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委关于开除苏绍智党籍的决定。
9月 由刘国光主编、经济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参加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获1988年度国家图书奖一等奖。
10月16日 刘国光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汝信领导,杨润时、吴大英、何建章、林甘泉、陈筠泉、何秉孟、于祖尧、张海涛、景天魁、李茂生等参加的工作小组,总结我院在北京政治风波期间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院有关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
10月24日 驻我院的戒严部队领导与我院领导刘国光、丁伟志、李慎之、刘启林、郭永才等亲切话别,并赠送题有“感谢支持,友谊长存”的锦旗。随后,刘国光等看望驻我院部队官兵,以示送行。当晚,部队奉命撤离我院。
10月29日 由我院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委、中共河北省委、北京大学、中共党史学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在京开幕,胡绳院长致开幕词,我院名誉院长胡乔木作题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的报告。胡乔木指出:“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最早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积极参加和指导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教育团结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革命青年,引导他们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随后与陈独秀、毛泽东等一起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党的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李大钊一开始就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体现在“他重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力求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把握它的革命的实质和核心”;“他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绝大功绩,就是指明‘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他还指出:“我们今天纪念李大钊,要学习他的革命气概和高尚品质,学习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公无私,自强不息,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遗产,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同时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了与资本主义列强对我颠覆演变的野心坚决周旋到底,这是尤其重要的。”最后胡乔木强调:“像李大钊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历史本身,就是党的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对他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我们越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党史上的人物,越是如实地写出他们的思想、活动及其特点,我们的党史就越是真实、生动,越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格萨尔研究集刊》
11月1~4日 由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格萨(斯)尔》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近百名藏学、蒙古学专家和来自苏联、日本、联邦德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搜集、整理《格萨(斯)尔》有关学术资料、图书和研究成果展览,并邀请4名藏、蒙说唱艺人弹唱了《格萨(斯)尔》片断。
11月4日 胡绳主持召开院党组民主生活会,就北京政治风波期间党组的工作及党组成员的表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此外,会议还就院科研业务等各方面的工作作出安排,要求在抓紧抓实清查和干部考察的基础上,正常进行科研业务工作。为此,院党组决定,刘启林秘书长不再担任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成员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全力抓好秘书长应承担的院内各项日常工作,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吴介民主持。
12月14~15日 刘国光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听取苏联东欧研究所张文武、美国研究所张静宜关于当前东欧形势和中美关系的考察汇报,苏联东欧研究所所长徐葵、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李琮、西欧研究所所长陈乐民等就苏联的改革、世界经济形势和西欧情况作了汇报。院党组认为,在东欧剧变、美国对我实施制裁的情况下,我院应当当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参谋和助手,应对当前国际形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副院长李慎之在会上就加强国际形势研究工作提出了设想。
12月19日 中共中央任命郁文为我院党组书记、曲维镇为副书记。国务院任命郁文、曲维镇、江流为我院副院长。
★民族研究所原所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和藏学专家牙含章逝世,享年73岁。25日,刘国光、丁伟志等院领导、我院老领导邓力群以及任继愈、多杰才旦等著名学者和死者生前友好参加了牙含章的遗体告别仪式。
牙含章,又名牙鸿伟,1916年10月出生,甘肃和政人。1936年在甘南拉卜楞寺向学有专长的老喇嘛学习藏语文。1938年6月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分校和总校高级部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中央西北工委、陕北公学和中央调查局从事民族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回回民族问题》(与刘春合著,1941年)。1946年底至1949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在陇右汉、回、藏、东乡族杂居地区建立地下党和游击根据地,组建了“陇右人民游击队”,并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渭源、陇西地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1951年12月,他承担了护送班禅大师返回西藏的重任,历时4个多月,安全抵达拉萨,继而送抵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圆满完成任务。后留西藏工委任秘书长、统战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达赖喇嘛传》一书,并两度内部出版,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与赞扬。195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民族研究》主编。1960年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1964年调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民族一词的译名统一问题的讨论》、《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翻译情况》、《关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一些意见》、《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历史关系》、《任何反动势力都阻挡不了西藏人民的新生》、《论宗教信仰自由》、《关于宗教迷信问题》、《宗教是迷信,但并不是一切迷信都是宗教》等颇有影响的文章。
1978年来我院后,先在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9年4月调任民族研究所所长。1983年出任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理事长和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理事长。同年第1期的《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他的《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文,引起巨大反响。1984年,经他重新修订的《达赖喇嘛传》再版。在此期间,他相继出版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无神论和宗教问题》、《民族形成研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等专著。1984年辞去所长职务后,又完成了《班禅额尔德尼传》,1987年出版。此后他与南京大学王友三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无神论史》,为后人留下了又一份宝贵遗产。
');" class="a2">收藏1月4~7日 院1989年度工作会议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丁伟志副院长作《1988年的工作回顾和今后4年工作的基本设想》的报告,强调在今后4年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走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即不追求外在规模的发展,而是通过提高科研水平、各类人员的素质及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保持、巩固、发展我院现有学科优势,建立新的学科优势,使之能够居于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并跻身于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先进行列。会上,郭永才副秘书长作了《关于我院财务工作的报告》;农村发展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等12个单位的代表作重点发言,交流工作经验及对今后工作的设想。闭幕会上,刘启林秘书长就我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如何理解内涵式发展道路,解决经费困难的措施等问题发表了讲话。胡绳院长最后讲话,强调当前的经济环境带来了许多困难,促使我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但还是要把本来就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
1月7日 由我院团委协助组织的中央国家机关第三届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揭晓及颁奖仪式在京举行。我院16名青年学者获奖,占获奖总人数的16%,其中,民族所龙远蔚、语言所冯爱珍获一等奖。我院副院长丁伟志及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等部门的领导出席了颁奖仪式。
1月10日 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撤销,改建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
1月19日 孙旭培被任命为新闻研究所所长。
1月28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我院《关于新编地方志公开出版的报告》。指出各地在编纂地方志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方针政策,并请党委、政府把好关。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决定新编地方志公开或内部发行,不必一刀切。
1月 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仲殊、张长寿当选为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
2月17日 民政部就我院1988年8月报送的《关于申请成立台湾研究会的报告》作出批复:“经审核,该会已具备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同意成立台湾研究会(社团编制另行核定)。”
2月28日 我院原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外交家宦乡逝世,享年80岁。3月16日,宦乡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赵紫阳、邓小平、杨尚昆、李鹏、陈云、万里、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组织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宣传部、外交部等单位送了花圈;李先念、乔石、胡启立、姚依林、王震、李铁映等中央领导人和我院院长胡绳,副院长丁伟志、李慎之、郑必坚,秘书长刘启林等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苏联、美国、摩洛哥、英国、澳大利亚、民主德国等1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也参加了宦乡的遗体告别仪式。
宦乡,1909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人。1928年入上海交大管理学院读书,1931年攻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函授班,1934~1935年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旁听半年课程。1937年抗战爆发后,宦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工作,任《前线日报》编辑、总编辑。抗战胜利后到上海,1947年出任《文汇报》副总主笔。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奉派前往天津接收《大公报》。1949年进京参与筹备全国政协工作,同年10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1950年转入外交界,先后担任外交部司长、中国驻英国代办、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兼驻卢森堡大使及驻欧洲共同体使团团长。1978年调我院任副院长,1982年改任院顾问,同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988年改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
《宦乡文集》
宦乡在我院任职期间,首先协助胡乔木院长组建了由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苏联东欧所、西亚非所、拉美所、美国所、日本所、西欧所组成的国际学科片;其次为我院开创和拓展对外学术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宦乡一生著述等身,其代表性作品集中见诸于《宦乡文集》(上下两卷)和《宦乡集》。由于在外交工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先后荣获摩洛哥皇家科学院联系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英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荣誉委员会荣誉研究员等称号;曾任我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亚太经济合作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会长、全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宦乡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联合国发展规划委员会委员,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
丁声树著作
3月1日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丁声树逝世,享年80岁。
丁声树,号梧梓,1909年3月出生,河南邓县人。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钱玄同、沈兼士等教授,1932年秋毕业,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4年,25岁的丁声树发表题为《释否定词“弗”“不”》的论文,获得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一举成名。此后,他又先后发表《诗经“式”字说》、《诗卷耳芣苜“采采”说》、《论〈诗经〉中的“何”“曷”“胡”》、《“何当”解》等名篇,为训诂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因此于1941年被提升为专任研究员。1944年中央研究院派他赴美国考察。在美期间,他受聘为哈佛大学东方语言部研究员,同时兼任耶鲁大学语言部研究员。1948年回国,1949年拒绝前往台湾,毅然留在大陆。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他是语言研究所的第一批研究人员,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6年他与李荣等合作编写《方言调查词汇手册》、《方言调查字表》,1957年与李荣合作编写《汉语方言调查手册》,1958年著《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与吕叔湘、李荣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出任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主持《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编辑审稿,同时担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又主持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和《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辑定稿工作。1979年,他转入《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辑筹备工作,亲任主编,组成了编委会,制订了编写方针、计划。同年10月,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不幸患脑溢血,被迫离开工作岗位。
丁声树曾任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丁声树素以博学强识、扎实严谨著称于学术界,深受吕叔湘、朱德熙、李荣等学术大家的推崇和赞誉。在政治上,他一生追求进步,严于律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4月,他受到我院的表彰,被誉之为“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丁声树逝世后,在同年4月12日语言所举行的追思会上,汝信副院长高度赞扬了他的学识和人品:“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他的无限热爱祖国、政治上一贯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无论从学问上还是道德上,丁先生都无愧是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的代表人物。”
3月13日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部出版庆祝会在我院举行。该图集共8册,20个图组,304幅绘图,所收地名7万个左右,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情况,是中国历史地图史的空前巨著。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
《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此项任务,周恩来总理交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当时组成以范文澜、吴晗为首的编绘历史地图集委员会,由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任主编。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数十个单位的100多位学者参与研究和编绘。“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项工作一度被迫中断。后来1975~1978年先以内部本出版了全套图集。
1981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央宣传部并中央书记处呈报《关于公开出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请示报告》。1982年2月9日,中央宣传部、中央书记处批示同意。3月12~15日,我院在上海召开《中国历史地图集》修订出版工作会议,对如何做好修订工作和公开出版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会后经过修订、补充,1982年10月公开出版第一本,到1987年4月陆续全部出齐。这项任务从提出到完成,历时33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
3月18日 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就院长基金的使用范围、批准权限、数额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规定:“为切实贯彻所长负责制,在设立院长基金的同时设立所长基金。所长基金按每年由院拨给各所的科研事业费的2%的比例提取。所长基金的管理办法由各所参照本暂行管理办法制订,报院批准。”此《管理办法》于11月20日获财政部批准,从1989年1月1日起执行。
4月15日 胡绳院长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试行条例》。该条例的制定旨在对科研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以激发全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条例》规定,除设一、二、三等奖外,优秀成果奖还设置最高奖——荣誉奖。5月3日,在全院所局长会议上,该《条例》和评选先进工作者的文件同时颁发。据此,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奖工作本应年内进行,但因随后发生的北京政治风波及其对我院的影响,同年7月24日的院长办公会议决定推迟进行。
4月20日 根据中央有关指示,我院决定在院内设胡耀邦同志灵堂,供全院职工进行悼念活动。22日,我院领导胡绳、刘国光、丁伟志、李慎之、汝信、郑必坚、刘启林等数十人参加了胡耀邦同志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
4月24日 院机关党委向院长办公会议成员和院属各单位党委书记传达国务院秘书长罗干4月23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会议上关于学潮问题的讲话精神。是日,我院科研大楼及研究生院出现小字报、大字报、传单等。26日,胡绳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院机关党委书记孙景超传达国务院25日会议精神,党组要求认真学习当天的《人民日报》社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5月2日,研究生院研究生会宣布退出全国学联,参加“高自联”。4日,院内少数职工上街游行。13日起,研究生院少数人参加天安门广场绝食。15~17日,我院近千人参加游行。院领导及机关党委、研究生院领导前往天安门广场劝说绝食者返校。17日,我院部分职工写出呼吁书,在上面签名者达194人,呼吁书于18日呈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新闻单位。20日,北京戒严。同日,胡绳院长召开办公会,研究贯彻中央精神。26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副院长刘国光传达中央通气会精神,院党组通过致党中央、国务院的信。29日,刘国光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打招呼,做工作。6月3日凌晨,研究生院接回参加天安门广场绝食学生。9日,我院成立接待小组,负责接待执行戒严任务的驻扎我院的部队。同日,办公厅转发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关于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投入平息反革命暴乱斗争的通知》及有关材料。20日,胡绳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学习贯彻邓小平6月9日讲话精神。21日,胡绳等院领导看望慰问驻我院戒严部队指战员。27日,刘国光主持党组扩大会,传达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并讨论通过了院党组报送党中央的《关于我院学习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报告》,表示“我们完全拥护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各项重大决定,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周围,同心同德,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联系我院工作的实际,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的四件大事的决定。对我院工作人员中的严家其、包遵信等人参与组织动乱和暴乱的严重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查办,同时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组织好全院共产党员和广大职工的学习,统一思想,努力工作,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实际行动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30日,在全院所局长和党委书记会议上,胡绳发表讲话,提出要按照十三届四中全会和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认识这一政治事件的性质;在学习四中全会文件的过程中,要结合批判近年来有些人提出的政治上搞多元化、多党制,思想上搞自由化,提倡实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搞新权威主义等思潮。他指出,我院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动乱中的表现是好的,一些人因为不了解真相,产生不同的看法,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理解的,经过学习是可以转变的,但确有个别人参与策划组织动乱,对于他们的问题要彻底揭发出来。他鼓励全院职工在严肃的政治斗争面前不能有“书生气”,要消除顾虑,总结经验教训,如实向组织讲明情况。
4月26日 我院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院工会委员会,米成顺当选为院工会主席。
5月5~7日 我院主持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100余位中外学者,其中包括来自港、澳、台地区和苏联、美国、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家的学者20余名参加了讨论会。讨论会由丁伟志副院长主持。胡绳院长致开幕词,汝信副院长致闭幕词。胡绳在开幕词中指出:“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由《新青年》杂志倡导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发生于这次爱国运动前,但习惯上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那两三年间的新文化运动,直接诱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并且通过这次爱国运动而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五四运动以后的许多年间,在中国文化问题上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有过多种争论。也许可以说,有一点是由实际生活证明了的,这就是,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可分的。既然中国的经济、政治要实现现代化,那么文化思想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涉及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胡绳说:“在这个问题上,也许可以说,历史已经作出结论。关门主义是错误的,使中国文化完全孤立于世界之外,既不可能,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极为有害。另一方面,全盘西化也是错误的。五四时期的人虽然提倡西化,但他们其实是把它当作现代化的代名词来说的。30年代有的主张全盘西化的人自己说,这不过是拯而害之。显然,西化而又是全盘,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而且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的特色,照抄任何外国的模式都是行不通的。”
讨论会收到论文120多篇,选编出版了《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上下卷。
5月6日 1988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揭晓暨颁奖大会在京举行,4部专著、7篇论文获奖。刘国光副院长出席颁奖大会并讲话。
5月22日~6月8日 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胡绳院长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一行13人访问苏联,与苏联科学院商谈并签订1989~1991年学术交流计划。
6月19日 我院复函意大利驻华使馆,同意意大利政府授予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同六“意大利共和国荣誉勋章”。
7月19日 以郁文为组长的中央考察干部工作组进驻我院,与胡绳、刘国光等院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举行会议,部署干部考察工作。
7月28日 据《科技日报》报道,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委1986年度软科学重点课题《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研究》获第四届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考古研究所承担的《碳14测定年代用中国糖碳标准》获三等奖。
8月3日 胡绳主持院长办公会议,研究我院清查、干部考察和廉政建设问题。会后组成了由刘国光负责的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这次会议决定:开除参与策划和组织动乱的严家其、包遵信公职,并建议按党章有关规定,由严、包所在党组织开除其党籍;鉴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刊登了若干有严重政治错误的文章,责成文学研究所对该刊进行整顿。8月7日,院正式颁文开除严家其、包遵信公职。8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中共政治学研究所党总支关于开除严家其党籍的决定。同年8月底,根据《选举法》有关条款,我院选民通过表决决定罢免严家其的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资格。
8月9日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会长、历史研究所原党组书记梁寒冰逝世。丁伟志副院长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19日举行的梁寒冰遗体告别仪式。
梁寒冰,原名梁春贵,字化之,1909年9月出生,山西定襄人。1929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2月来我院历史所工作,先后任副所长、分党组书记、顾问;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会长等职务。他在组织领导《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纂和全国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寒冰在担任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不时著书立说。代表性著述有:《中国现代革命史教学提纲》、《唯物论与唯心论》、《解放战争时期大事记》、《历史学理论辑要》、《新编地方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等。
8月16日、19日、22日 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研究下一阶段工作安排。会议决定增补吴介民、杨克为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要求院属各单位于9月15日前向领导小组提交清查情况的全面报告。
8月25~26日 应我院和全国台联邀请来京的台湾教授访问团与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及北京法律界学者等举行“两岸法律关系及未来发展”座谈会,就两岸关系中有关民事法、商事法、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域主权以及共同防止走私等法律问题进行了讨论。李慎之副院长出席讨论会并致辞。
9月7日 鉴于苏绍智积极支持、煽动学潮和动乱,并参与某些活动,院机关纪委批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委关于开除苏绍智党籍的决定。
9月 由刘国光主编、经济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参加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获1988年度国家图书奖一等奖。
10月16日 刘国光主持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汝信领导,杨润时、吴大英、何建章、林甘泉、陈筠泉、何秉孟、于祖尧、张海涛、景天魁、李茂生等参加的工作小组,总结我院在北京政治风波期间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院有关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
10月24日 驻我院的戒严部队领导与我院领导刘国光、丁伟志、李慎之、刘启林、郭永才等亲切话别,并赠送题有“感谢支持,友谊长存”的锦旗。随后,刘国光等看望驻我院部队官兵,以示送行。当晚,部队奉命撤离我院。
10月29日 由我院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委、中共河北省委、北京大学、中共党史学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在京开幕,胡绳院长致开幕词,我院名誉院长胡乔木作题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的报告。胡乔木指出:“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最早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积极参加和指导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教育团结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革命青年,引导他们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随后与陈独秀、毛泽东等一起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党的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李大钊一开始就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体现在“他重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力求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把握它的革命的实质和核心”;“他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绝大功绩,就是指明‘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他还指出:“我们今天纪念李大钊,要学习他的革命气概和高尚品质,学习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公无私,自强不息,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遗产,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同时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了与资本主义列强对我颠覆演变的野心坚决周旋到底,这是尤其重要的。”最后胡乔木强调:“像李大钊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历史本身,就是党的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对他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我们越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党史上的人物,越是如实地写出他们的思想、活动及其特点,我们的党史就越是真实、生动,越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格萨尔研究集刊》
11月1~4日 由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格萨(斯)尔》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近百名藏学、蒙古学专家和来自苏联、日本、联邦德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搜集、整理《格萨(斯)尔》有关学术资料、图书和研究成果展览,并邀请4名藏、蒙说唱艺人弹唱了《格萨(斯)尔》片断。
11月4日 胡绳主持召开院党组民主生活会,就北京政治风波期间党组的工作及党组成员的表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此外,会议还就院科研业务等各方面的工作作出安排,要求在抓紧抓实清查和干部考察的基础上,正常进行科研业务工作。为此,院党组决定,刘启林秘书长不再担任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成员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全力抓好秘书长应承担的院内各项日常工作,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吴介民主持。
12月14~15日 刘国光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听取苏联东欧研究所张文武、美国研究所张静宜关于当前东欧形势和中美关系的考察汇报,苏联东欧研究所所长徐葵、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李琮、西欧研究所所长陈乐民等就苏联的改革、世界经济形势和西欧情况作了汇报。院党组认为,在东欧剧变、美国对我实施制裁的情况下,我院应当当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参谋和助手,应对当前国际形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副院长李慎之在会上就加强国际形势研究工作提出了设想。
12月19日 中共中央任命郁文为我院党组书记、曲维镇为副书记。国务院任命郁文、曲维镇、江流为我院副院长。
★民族研究所原所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和藏学专家牙含章逝世,享年73岁。25日,刘国光、丁伟志等院领导、我院老领导邓力群以及任继愈、多杰才旦等著名学者和死者生前友好参加了牙含章的遗体告别仪式。
牙含章,又名牙鸿伟,1916年10月出生,甘肃和政人。1936年在甘南拉卜楞寺向学有专长的老喇嘛学习藏语文。1938年6月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分校和总校高级部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中央西北工委、陕北公学和中央调查局从事民族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回回民族问题》(与刘春合著,1941年)。1946年底至1949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在陇右汉、回、藏、东乡族杂居地区建立地下党和游击根据地,组建了“陇右人民游击队”,并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渭源、陇西地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1951年12月,他承担了护送班禅大师返回西藏的重任,历时4个多月,安全抵达拉萨,继而送抵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圆满完成任务。后留西藏工委任秘书长、统战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达赖喇嘛传》一书,并两度内部出版,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与赞扬。195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民族研究》主编。1960年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1964年调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民族一词的译名统一问题的讨论》、《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翻译情况》、《关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一些意见》、《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历史关系》、《任何反动势力都阻挡不了西藏人民的新生》、《论宗教信仰自由》、《关于宗教迷信问题》、《宗教是迷信,但并不是一切迷信都是宗教》等颇有影响的文章。
1978年来我院后,先在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9年4月调任民族研究所所长。1983年出任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理事长和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理事长。同年第1期的《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他的《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文,引起巨大反响。1984年,经他重新修订的《达赖喇嘛传》再版。在此期间,他相继出版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无神论和宗教问题》、《民族形成研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等专著。1984年辞去所长职务后,又完成了《班禅额尔德尼传》,1987年出版。此后他与南京大学王友三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无神论史》,为后人留下了又一份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