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处己之道
在线阅读 收藏

大家是大一的学生,朝气蓬勃,活力四射,跟中学不一样了。中学是“豢养”,像小宠物一样被好好地“圈”在某个地方喂养,而大学是“放养”,我们如同来到一片森林之中,每个人都要去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展现自己。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命题——处己论,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我们如何去认识自己、保有自己、发现自己。当我们来到大学,如同一个个被喂养得好好的小宠物,来到了大学丛林、社会丛林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关于自我价值的问题和困惑,需要去探讨,需要去寻求答案,因此,大学里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传说。比如,我们刚进大学的时候,往往是个理想主义者;当遇上心爱的姑娘或小伙子时,就变成了浪漫主义者;很快未来的压力把两人打得粉碎,这时候成了现实主义者;最后拿到毕业证时,就成了批判现实主义者。我感觉到现在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了,比如,我是2000级的本科生,那时候大学的基本状况是,学霸在秀成绩,情侣在秀恩爱,土豪在秀有钱。结果现在大学里是学霸在秀恩爱,土豪在秀成绩,情侣在秀有钱。这说明社会、大众价值观给予了我们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一代会有更深的焦虑感。我的师兄廉思做过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蚁族”,他对北京中关村附近一个大学毕业生聚集地的生存状况作了一个调研报告,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甚至有人大代表提案要处理好“蚁族”的问题。什么叫“蚁族”?一大群刚刚拿到毕业证就陷入失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叫“蚁族”?第一,他们的智商普遍比较高;第二,他们群居,都租不起独立的房子;第三,他们都处于一种忙乱的焦虑状态。其实,他们对整个社会又存在着潜在的威力,社会学者管这帮年轻人叫底层知识青年。他们有一定的知识,有一定的技术,但是一出校门,就直接进入到了社会比较低的阶级层次里,他们当中越来越多这样的焦虑: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企业家李开复曾在其《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中写道:“从小学时代我的理想,到初中时代我的将来,到高中时代我的大学,到大学时代我的迷茫,你们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人生目标的蜕变,最后剩下的是死掉的虫皮。”那到底我们要在大学里完成什么样的蜕变,最后才能化茧为蝶,而不是如同我们老去的皮囊一样变得庸庸无为?这真是个哲学难题。

学哲学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我初学哲学的时候也在问,在想,学哲学能做什么?我自己多年学习哲学后的体会是,学哲学能让自己不那么孤独。因为你会发现你问过的任何最蠢的问题,在历史上都有哲学家问过、探讨过、回答过,哲学家专门负责去提问天真的问题,然后去回答这些最蠢的问题。身边的人常常会指责你不要去想那些傻问题了,而这些恰恰是哲学家最喜欢的问题。

我去日本考察学习时,见到了松下电器的创业者所创办的一所学校——松下政经塾。松下幸之助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9岁的时候就因家贫离家去当学徒,23岁的时候创立了松下公司,等他快55岁的时候就建立了日本PHP研究所,相当于从商业界进入到教育界的统领地位,等到80岁的时候创办了松下政经塾,他的人生信条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就两个字——素直。在日文里,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着一种最朴素的天真。能够始终怀着一颗质朴之心面对这个世界,是松下先生认为的人最重要最优秀的品质。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最天真的一批哲学家,他们是如何思考最困扰我们人生的问题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位地位非常高,被公认智慧很高的哲学家——庄子,但是他也曾和我们一样迷茫,他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固若是芒乎?”我们一起来读原文:“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大意是我们在父母相爱的瞬间,在妈妈的肚子里“一受成形”,即成为人形,当你脱离母体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发出第一声啼哭,接下来面临的是什么呢?“不化以待尽”——即使你不出门,宅在家里哪儿都不去,不跟任何人打交道,什么都不干,依然会慢慢衰老,依然走在死亡的路上。看到这里许多人会说,那我们还是要参与到这个世界中去,与其说坐以待毙,不如参与到这个变化中去。一旦我们与外界开始接触,与他人开始交往,又会面临什么呢?“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人生就如车轮不止,念书,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子,人生目标一个接着一个,当你努力到达一个台阶,就会又梦想着再登上下一个更高的台阶。当一个人越成功,其面临的外界压力越大越多,从而无法停止自己的脚步。我曾向一位事业非常成功的慈善家了解这种心态,他说,一开始他只是很简单地想养活老婆孩子,有点能力了就想养活整个家族,等企业做大了就想着要对整个公司所有的员工负责。正如松下幸之助先生说的,企业不应该是个人盈利的机器,而是社会的公器。当一个人能力越大,其承担的责任越大,当责任巨大时,你还能轻易地撂下这副担子吗?如果终有一天我们能功成名就,那么再苦再累的人生都能坚持。大多数人,一辈子还是得勤勤恳恳才过得上安稳的小日子,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经常会感到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只是感到很疲惫。有个猎头公司的广告语用来形容这种状态很恰当:你在疲于奔命,却在原地踏步。当今社会许多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为生活奔忙,可似乎锅越来越热,忙而无功,依然没有安顿好自己的人生,这是为什么呢?该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像庄子这样的圣人、真人,也为此迷茫过。智慧如他,曾做过一番探索,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总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己。而缘何丧己?有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丧己于物。《庄子·缮性》中写道:“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意思是现在的人以得到荣华富贵为乐,人们以占有外物而不是以保养自己的本性为乐。举个例子,女孩三十未嫁,算大龄剩女了,自己如果觉得没什么关系,丝毫不因此事有什么心理负担,照常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这是遵从自己的本性得乐,精神是放松的。如果你迫于亲人、世俗的压力,宁愿找个不合适的人也要把自己嫁了,这就是为外物所迫,很难有真正的快乐。庄子总结说:“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第二,失其本心。儒家与庄子有异曲同工之言,《孟子·告子上》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举了个例子,说乞丐都不吃嗟来之食,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难守原则,不断妥协,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欺骗自己,这种就叫失其本心。

第三,不自知。《庄子·应帝王》中写道:“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浑沌为什么会死?因为失去了他的本性,失去了他自己的本然状态。谁导致了他的死亡?是两个想报答他的人。这就需要警惕了,我们往往对敌人怀有防备之心,对亲人熟人就不一样。例如,你父母会跟你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必须接受我们的意见,按我们说的做,我们难道会害你吗?这个时候,你往往就会放弃了自己的本性,不再坚持。话说回来,如果浑沌清楚自己的本性,坚持保留自己的自然状态,本来面目,也就不会丧失性命了。从这个寓言我们可知一个道理,“灭而不自知,由别之而不别也”(《春秋穀梁传·襄公六年》)。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到与自己性命攸关的本性。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说道:“一切危险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丧失自我,它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悄无声息地发生,似乎它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什么是自我?自我在哪里呢?自己怎么找到自我呢?这就要我们懂得识己。

得先认识“我”是什么?中国的文字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可以从古代文字来源解“我”字。甲骨文中的“我”,是指有垂饰的戈形,延伸意思是以戈自卫、以戈服人(《甲骨文编》)。大家知道,戈是一种兵器,戈上有垂饰,说明拥有这种兵器的人是掌握着权力的人。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中说:“我谓宰主之名也。”“我”字最初的含义,是人间宰主(最初是指黄帝)的特称,如甲骨卜辞中殷王不是称“我”就是称“王”。总的来说,“我”意味着“宰主”,自为主宰的内在意识。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解“我”的方式,《说文解字》里说“我,施身自谓也”,所谓“施身自谓”就是自己称自己,可见“我”是在与他人、外物发生关系当中才成立的观念。举个例子,我朋友家的儿子刚上小学,很调皮,喜欢摔电视机遥控器,不管家长用什么办法都改不了他这个坏习惯,孩子的老师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往遥控器上贴了个标签,写着“宝宝的遥控器”,从此这小孩再不摔遥控器,而且很爱惜,别人要用还得经他同意,听他分配。总结起来,“我”的内在规定性主要有三方面:主宰性、关系性、独特性。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中写了一个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因为很穷,赤脚去赶集,很幸运地赚了一笔钱,就买了袜子鞋子,打扮得很体面去喝酒。喝醉了,就在马路中间睡着了。这时,一辆马车飞驰过来,马夫对农夫吼道:“快闪开,不然我就要照你的脚轧过去了。”农夫迷迷糊糊支起身子一看,看到穿着新鞋的脚,觉得不像是自己的脚,便回道:“轧过去吧!那不是我的脚!”其实,沉醉的又何止是这个农夫?我们常常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只是“鞋袜”而已。那什么是“我”不可剥夺的特质呢?

有一段震撼心灵的小戏剧,剧里的木偶人本来很开心,忽然,他发现自己原来是被别人操纵着的木偶,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开始拔掉别人操纵他的线。当一根根线被拔掉之后,木偶人不会动了。这个小戏剧是很深刻的,我们都在寻找自我,但如何界定自我,如何确定自我的自由?你和他人的关系是什么?如果真的脱离了他人,你的生命会如何?

儒家、道家都曾经探讨过识己之法。《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庄子·人世间》中记载,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儒家主张省身,道家主张斋心。不管是省身,还是斋心,其实,都是让自己得以放空,身心获得安定清静。可叹的是,我们现在许多人的生活,连乘车和上洗手间都无法放空身心,时刻被微博、微信占据着,以致身心都没有自我认识、自我恢复的时间。

当我们明白如何避免丧己,该如何识己之后,就可来了解如何立己。怎样才算立己呢?立己就是成为一个能够立足于世的人。在《论语·颜渊》篇中,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回忆过往或者面对未来时,既没有后悔遗憾,也没有忧虑恐惧,这是多么难得的境界,这就是立己之境。

如何立己呢?《淮南子·修务训》中说:“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上》中记载,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古人告诉我们,人必自强自信,自尊自爱,才能够立足于天地间,这就是立己之基,所谓我之为我,是其所是。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立己之基:我与生俱来的;我奉命而为的;我梦想成为的。我曾有位师弟是学新闻专业的,但他非常喜欢服装设计,可家人并不赞同,希望他能沿着新闻传媒之路走下去,并且为他的学业做了许多安排。毕业多年之后,我在北京遇到了他,当时他抱着一沓非常精美的画册,我问这是什么,他告诉我他现在已经是某个知名品牌服装的设计师了。接着他反问我,是否在做话剧?因为读大学时我们同为话剧团的成员,我只能很惭愧地告诉他,我早就放弃了话剧的梦想了,没有坚持。他很认真地跟我说了一句话:“你要坚持每天为你的梦想做一点点儿。”车来了,他告别我上了车,那一刻,我感觉到他追逐梦想的脚步,就像逐渐驶向远方的车子,那么有目标、有动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明确自己的立己之基。

孔子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要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不是去打倒别人以保全自己,而是要别人也能立足于社会上。自己想显达,也要先帮助别人显达。何谓“达”?《论语·颜渊》篇中记载,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纠正子张,告诉他在国家、在家族里很有声望,那叫“闻”不叫“达”,达是正直正义,善于察言观色,能体谅别人,成就别人。

我们可以从孔子本人的经历来体味一下立己之境与立己之基。用时下的流行词语来说,孔子的人生就是一部“屌丝”的奋斗史。孔子的外貌很丑,《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荀子·非相》中提到:仲尼之状,面如蒙倛。总之,历史上有文献可考据的记载中,对孔子外貌的描述大概是这样子的:身材高大,上身长、下身短,驼背,胳膊长,筋骨强健,力大过人,头顶凹陷,面丑,七窍豁露,天庭饱满,没有胡须。而他的人生经历更是坎坷艰辛,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由于当初父母结合并不是明媒正娶的,他的母亲在婆家并没有地位,当他父亲去世之后,他跟母亲就被撵回了外祖母家,因为他是庶出的孩子。等十七岁母亲去世时,他想把父母合葬在一起都不能,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葬在哪里。他只能守着母亲的棺木站在城门口问过往的路人他父亲葬在哪里,终于有一个好心人告诉他,他才得以偷偷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还有一次,全城士大夫的家庭聚餐,由于孔子的父亲是名小官,按理说他也是士大夫的儿子,结果他被拒之门外,大家不承认他是。所以说孔子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人格一步一步去奋斗的。当然,孔子终其一生也没什么轩冕之位,相反他接连经历了丧妻,独生子早死,爱徒颜回短命之痛。当代有位学者李零写过一本研究孔子和论语的著述,书名叫《丧家狗》,这是借用了《史记》当中评论孔子的话——“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孔子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获得多么大的政治地位,却成为后朝后代直到今天我们所景仰的道德圣人、伟大教育家。这么光耀千古、流芳百世的美誉,都是孔子用自己的勤奋和人格去实现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找寻自己,认识自己,向圣贤学习立己道,真正做到立己达人,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执着自我,或封闭自我。印度拍摄过一个微电影The Tree,就是一棵大树倒在了马路上,拦住了所有人的去路,于是,所有人都在观望、等待、抱怨。直到一个小学生走上前去试图推动大树,接着一群小孩子赶来帮助这个小伙伴,所有看见这一幕的大人们似乎从困惑抱怨中醒悟过来,纷纷跑过来,终于,众人齐心协力把大树搬走了。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做大事,只需要尽一己之力,因为,这就是大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