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学与礼仪文化
在线阅读 收藏

现在我们一讲到“礼”,脑子里马上就想到握手、拥抱,穿西装、打领带等。如果从这个高度来认识“礼仪”,“礼仪”不仅学不好,而且整个城市的市民素质也提不上去。所以,今天我想从“宏观大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经常讲“东西方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博弈”、“东西方文化汇通”等。首先,我们来看看东、西方文化怎么不同。

西方文化是“宗教礼仪”,在西方文化里面“人性是恶的”,为什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了禁果,上帝非常生气,把他们从伊甸园赶了出去,这不解恨,还要让他们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灵魂里就有一种“邪恶”。所以无论哪一个人,没有一刻不想做坏事。西方人说“人有原罪”,你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罪人”,你就想犯罪。这种罪恶的念头是不教而有,不学而能的。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灵魂,就会不停地做坏事,你就成为恶魔,要被打入地狱,永远不能翻身。这是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呢?在中国文化中,人性是善的。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这些善端。中国人怎么管好自己的灵魂呢?中国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靠道德来管。所以自古以来,我们非常注意营造公平正义和崇尚道德的社会氛围。中国人自古以来讲天理、讲公道、讲良知,你要违背了这些东西,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在这个地方待不下去。

北京人骂人都是“你看你那德性”。人是有德性的,要是没有德性是什么呢?“你看你那德性,你缺德吧?我看你的德缺了还不止一辈,缺了八辈。”言下之意,你就是畜生。

中国人靠道德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可是“道德”是一个抽象的范畴,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融入我们的身体呢?古人很聪明,将它转换成一个可操作的体系,这就叫“礼”。每天按照礼的要求去生活,那么“道德”就会慢慢地在你身上内化、升华,你就会成为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

说一千道一万,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礼”。“礼”是个人生活的准则,离开了“礼”,你就离开了道德;“礼”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离开了“礼”,社会就难以和谐。离开了“礼”,“道德”、“文明”就是空谈。去年我去东莞,看到街上有很多标语写着“让文明成为习惯”。这个标语好不好?太好了,但是它不能操作。“五讲四美”贴了20多年了,社会道德还是滑坡,原因在哪里?没法操作。一个好东西,如果不具备可操作性,它就只是一个标语,只能挂在墙上,走不进老百姓的心里。

要认识“礼”,就要站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的高度,这是一个核心。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西方是法治,中国是礼治。”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钱穆先生,曾经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后来去了台湾。在台湾的时候,有位美国学者去访问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能不能简要地说一下,什么是中国文化?”钱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离开了“礼”来谈中国文化,那怎么谈?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礼”是什么?“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你这个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就看你的身上有“礼”没有。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礼记》,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开始讨论,人是什么东西?当时的答案是“人是会说话的,有语言的。”有人就反驳了——鹦鹉也能说话,猩猩也能说话。

那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作为中国人来讲,人是按照“礼”的要求来生活。动物身上都是野性,人类从动物界走出来,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残留着一些野性——“贪婪”、“无序”、“残忍”、“争抢”等,但是人懂得用“理性”来克服身上的“野性”,所以人是能够按照“礼”的要求来指导自己。

所以有人说:“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你的身体已经进化到人的阶段了,可是你那颗心还停留在畜生的阶段。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这个“麀”是母的鹿,古人观察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就看动物是怎么生活的,结果发现鹿爸爸和鹿儿子同用一个性配偶,这是畜生啊!

以前人也这样,我们有一个阶段叫“知其母,不知其父”。后来发现凡是兄弟姐妹一个家庭内部解决性问题的,生出来的孩子都容易得怪病、痴呆、人长得怪里怪气的,这是近亲繁殖。而有的家庭和族外、和远方的人解决性问题,生出来的孩子个个好。这个时候有圣人(很聪明的人)发现了,就出现了“为礼以教人”。

婚姻不能近亲,婚姻要有程序,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于是就制定了婚姻嫁娶制,优生优育。同时告诉我们,人要自别于禽兽,这是一种文化自觉。

所以孟子讲,人和禽兽的“差别几希”,在古代“希”和“稀”是通的。人和禽兽的差别就那么一点点,你能不能按照理性的要求来生活?你的脑子里有没有这根弦?一般庶民受教育的程度不足,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这个差别忽略了,而君子深知这一点不固守的话,就白披了一张人皮,这话说得很重。

《礼记》里面讲“礼者,理也”。“礼”是什么?“礼”就是“理”,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规范。我们看《春秋》、《左传》,一件事情记载完了,下面的点评经常是一个核心词“礼”。“非礼也”,这个不合于“礼”。

我们现在要五讲四美,讲道德、讲仁义,非“礼”不成。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要通过“礼”来体现,要能让人感受得到。没有“礼”这个操作体系,道德和仁义怎么弄?这个“礼”不是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修身践言,要做善事,要行修言道,这才是“礼”的本质。

所以荀子(先秦礼学集大成者)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礼”是拿来正国的,就像用秤来衡量轻重,用绳墨来衡量曲直……

古人把圣贤说的话、圣贤怎么与人相处,圣贤怎么生活等这些事情,记录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这就是“礼仪”。

东方人和西方人有很大不同: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按钱的多少来划分。你是百万富翁呢,还是亿万富翁?是中产阶级,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性”来分,道德境界最高的叫“圣贤”,其次是“君子”、“士”、“小人”。这个“小人”可能是百万富翁,可是他是“小人”。这个“圣贤”可能是个穷光蛋,可是世世代代都会记住他。那么我们怎么成圣成贤呢?要修身。怎么修身呢?那就是靠“礼”。

所以荀子讲:“道者,何也?”“道”是什么呢?“礼义”、“辞让”、“忠信”。“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把文化放在博物馆里有什么意思呢?文化一定要在每个人身上,“礼义不行,教化不成”。

“礼者,所以正身也。”具体来说,“礼”体现了哪几点人文精神?“礼”是用来修身的,要有仁爱之心,要内外兼修,形式和内容要统一。

第一,“礼”就是“博爱大众”,“博爱”这个词出自《孝经》,南京中山陵有个牌坊写着“博爱”,牌坊下面有个青铜鼎叫“孝经鼎”,里面有一块大的铜牌,写着《孝经》的全文,里面就有“博爱”。《孝经》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博爱”的文献。中国的读书人,向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代有本儿童读物叫《弟子规》,把孔子的思想变成顺口溜,编得真好。“凡是人,皆须爱”,人是一种社会型的动物,离开了社会就难以活下去。我们穿的衣服不是自己做的,要靠服装厂;服装厂的布料,需要农民种的棉花……社会越进步,分工越细,人和人之间的依赖程度就越高。所以,人和人之间没有理由不爱。

“天同覆,地同载”,生活在同一片阳光下,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有一部出租车来了,我看见旁边有一个老人,我心里面爱他,“老人家,您先上”。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爱祖国、爱国旗。你躺着说我很爱它,一看你就不爱。这个“礼”就是让你要懂得去爱。

《孟子》讲:“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走到哪里,心里都离不开“仁”和“礼”。要想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君子,就看你心里有没有这两样东西?如果没有,那就赶快往里存。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在任何场合,在每时每刻都要有一种对人类的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想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人吗?那就爱人吧,敬人吧!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要想被人尊敬,就要靠自己去赢得。

第二,“礼”要内外兼修,文质彬彬。“文质彬彬”是个特别好的词。孔子讲,人身上有两种东西。一种叫“质”,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质朴的东西。有的农民一个字不识,可是他孝顺、勤劳、善良,我们会说这个人的本质特别好,这叫“质”。这个东西没有了,就和禽兽一样了。可是光有“质”是不够的,还要有“文”,这个“文”是文明时代的一种表达方式,人和人相处的一些规范。

可是在有些人身上,这两个东西经常不平衡,经常走极端。“质胜文”则野,这种人太质朴了,一点“文”都没有,不好。有次讲课,一个同学站起来:“老师,我家是农村的,农村人质朴,我们不需要学那些虚头巴脑的‘礼’。”我说:“同学,老师今天就‘质胜文’一把给你看看,你受不受得了?”他说:“没问题!”我说:“我可告诉你,今天外面38度,老师我讲得汗流浃背,我现在要光膀子了。我流了这么多汗,我拿毛巾擦擦,搭在肩膀上。一会我讲累了,我搬一个凳子坐着,把两条腿放在桌子上。我热、我累,我把血回流,因为我质朴啊!”人家说:“这不是老师,这是野人。”

“文胜质”则“史”,这种人身上都是一些礼仪,可是没有“质”。北京人一看到你:“哎哟,彭先生哎!”“哎哟,您哎!”我遇到都害怕,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人好像见到谁都是这副德性。这里的“史”就是“假”、“做作”,我们不需要。

最理想的就是“文质彬彬”,“文”和“质”相辅相成,少了一样都不行,所以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礼记》讲:“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这是东、西方礼仪的根本区别。

大家一定学过荀子的《劝学》,里面有一段非常好,“君子之学也,入乎耳。”从耳朵里听到彭老师的话,马上就“着乎心”,往心里去了。晚上回去辗转反侧,睡不着,明天开始我要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布乎四体”,我一举手、一投足都和韵。“形乎动静”,不管是动还是静,我身上都能体现出一种风范。

北宋初期有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做“胡瑗”,陕西安定人,人称“胡安定”。胡安定教出来的学生你一眼就能认出来,即使是在市井,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为什么?“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他不说话,往那儿一坐,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力量。“端而言,蠕而动”,哪怕像喘息那样稍微说了一句话,像虫子蠕动一样稍微动动,“一可以为法则”。我们大学里有这种老师,德高望重,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学生模仿,所以我们经常讲“学师易得,仁师难求。”

小人不一样,“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不往心里去。今天回到家里,马上显摆:“老婆,考考你,什么叫文质彬彬,不懂了吧?傻帽了吧?我教教你。”现炒现卖,“入乎耳”就是不往心里去。荀子讲:“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不过出入于口耳四寸之间罢了,究于七尺之躯,何所补益?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为什么要学习啊?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可是今之学者学习是为了别人——为了爸爸妈妈学,为了领导学,就好比他家里好多吃的东西,但不是拿来充饥的,是摆着给别人看的!这关我自己什么事啊?

现在我们不是内外兼修,而是学西方的礼仪。我们连笑都要到日本去学,其实笑只要发自内心,它一定是感人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编导张继钢,曾经编过一个节目叫《千手观音》,十几个人站成一排,用手做动作,看起来就像观音的很多只手在收缩、放射,非常好。观众只能看到最前面那个演员的表情,后面演员的表情都看不到。最前面那个演员叫“邰丽华”,刚开始她总是绷着个脸,像做广播体操一样。导演说:“你笑啊!”她就笑,呲着嘴做微笑状,皮笑了,肉没笑。张继钢很厉害,给她说戏:邰丽华,你演的是谁啊?是观音啊!观音是什么人啊?最有慈悲心的人,这样的人能神色木然吗?你往舞台上一站,就要想到你是观音,这颗爱心你体会出来没有?有了这颗爱心,它一定要发乎于外。这个笑把握到什么程度?东方人的审美观是“笑不露齿”。怎么能露出八颗牙齿在那里笑,难看不难看啊?邰丽华心领神会。这个演员很优秀,一颗牙没露,但是观众能感觉到她的微笑。

美要心灵美,当然你心灵美,外表也美最好。可是外表是与生俱来,没有办法。我们只要把内在的东西做好了,仍然能够弥补。

我以前有个同学,上大学的时候吊儿郎当的,功课也不好。后来他班上来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虽然长得不是很漂亮,可是笑起来很动人,经常笑得很灿烂。这个家伙一看,哎哟,她笑得那么好看,以后要是跟她生活在一起一定很幸福!于是他就努力学习,最后成了班上的尖子,考上了研究生,并成功把她追到手。那个女孩,打动他的并不是漂亮,相反我们现在经常看到,有些女孩子长得不错,可是一张嘴就露馅,没有文化,没有内涵,这就不行。

《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个“卑”不是“卑躬屈膝”,是“谦卑”,我们中国人经常讲“谦卑”、讲“低调”,“低调做人”,这叫“谦卑”。中国的“礼”都是“自卑而尊人”,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把人家放在“受尊敬”的位置。中国人见到对方,和人家问候的时候都很客气的,古人有“敬语”。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说:“令尊大人近来可好?”“令堂大人一向可安?”“令郎如何?”讲到自己的父亲是“家父”,讲自己是“在下”,讲人家是“阁下”。讲这种话的时候实际上都是体现一种教养。

下面这句话很重要:“虽负贩者,必有尊也。”什么叫“负贩者”?挑着担子做小生意的人,他一定有做人的尊严。我们千万不能瞧不起弱势群体。我们看到弱势群体,我们心里面都会有恻隐之心。“而况富贵乎?”知道这人有两亿资产,家里有个大别墅,你才对他肃然起敬,这是狗眼、势利。

礼仪是不可或缺的修养,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任何进入文明阶段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只有野蛮民族没有礼仪。文明中有“礼”,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教养程度的标尺,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中国没有贵族”。富人、有钱人,这不叫“贵族”。所谓的“贵族”,不光是有钱,他要受过很好的教育,要有教养。我们现在是“富而不贵”,虽然腰缠万贯,可是没人尊重你。

“礼”表现在仪表、着装、容貌等细节。我们面试的时候,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一看很稳重、很端庄,你就对他有信任感。服装要穿得紧凑。朱熹小时候,家里面教他,人要“三紧”——帽子要扎紧,腰带要扎紧,鞋带要扎紧。一扎紧,你的精神面貌就出来了,就显得紧凑了。

言谈要文雅。到香港、台湾,或者日本去感受一下,那里的人说话温文尔雅,吃饭的时候,人家会说:“彭先生,慢用,请多用。”中间人家要出去一下,人家就说:“对不起,我去洗个手。”人家就是上洗手间,但是人家说得非常文雅。

台湾选举的时候,去拉选票都是要鞠躬的,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在台湾的人气非常高,因为她朴素,不施粉黛,去拜票的时候,对每一个人鞠躬都是90度,不管是扫垃圾的还是卖菜的。人家一看,这个人好谦卑啊。

第三,礼容——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正。胡安定的学生,为什么一眼就能从市井中找出来呢?他身上有一套“礼仪”。

足容要“重”,在正式场合走路要稳重。在日本的一些仪式中,上台阶不能大步流星地往上跨,不能跳,更不能隔一层往上跨。很庄重的场合,鞋底不能让别人看到。

手容要“恭”。我在北京遇到过这种情况,我消费完了人家给我找钱,票子都扔出来的,50、20、10、5,后来说你怎么还不走啊?这钱是我的,不是你施舍给我的,你凭什么扔我的钱,叫我一张一张地捡啊?当然,没必要跟这种人计较。我提议做一个长方形的浅浅的盒子,零钱找好以后,双手递给人家:“欢迎再来!”这叫尊重。

目容要“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心里面想什么,从眼睛里面能够读出来。你对我很藐视,对我不屑一顾,都写在眼睛里了。所以,正派的人,眼睛是端正的。

好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吃亏。有的学生走进来,眼睛不看考官,他看天。好的学生一走进来,凳子不坐满,坐一半或者三分之一,身体有一点前倾,目光很端正地看着你,看你提什么问题,然后和你交流。这样才能赢得考官的欣赏。

口容要“止”。在正式场合不要吃东西,不要嚼口香糖。有些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嚼口香糖,不停地嚼。有的运动员在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还嚼着口香糖。嘴不能妄动,你让它歇一会儿,行不行?

声容要“静”。在公共场所,说话声音要小。手机打电话在外国人看来是“隐私”,打电话不愿意被别人听到。在地铁、火车、飞机上,有教养的人士话不多,要么是看报纸,要么是闭目养神,要么是看风景,一般不说话,要说话声音极低。手机响了,赶紧小声说:“对不起,我一会儿给你回。”到家了,赶快回电话说:“对不起、对不起!”中国的手机持有率世界第一,是个人都有手机。中国人打电话很有意思,特别大声,生怕别人不知道。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不能只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家园。30年前深圳人民敢为天下先,成为改革开放的典范。30年后,富起来的深圳人民,应该为全国人民树立一个新的典范——构建和谐社会的典范。怎么构建呢?非“礼”不成。

很多地方在评“文明城市”时,马路上都是捡垃圾的,打扫得干干净净,“文明城市”就是“卫生城市”吗?“文明城市”的创建,不是贴标语、喊口号、搞卫生,而是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文明的言谈举止渗透到市民的生活中。切切实实地提高市民的素质,懂得尊重、谦让,言谈举止要优雅,有博爱之心。这个“礼”是要去做的。

光喊不做,那叫喊“口号”。所以《礼记》说:“礼者,履也”,“礼”要履行。天天践行“礼”,你的君子风范就慢慢地形成了。人人践行“礼”,文明的社会风气才能养成。日本把“教育”叫“养成教育”,一个人的好习惯要养成,一个城市也是这样。

现在有些地方教《弟子规》,非常有意思。有一次有个朋友来清华,这朋友开了个私塾,教几个孩子学《三字经》、《弟子规》,但孩子们还不懂。这时电梯打开了,两个孩子就冲进去了,我进去之后,摸摸其中一个孩子的头,说:“你刚才进电梯的动作,违背了《弟子规》的教育。”他说:“是吗?”我说:“你好好想想。”想了半天,他的老师挂不住了,就说:“长者先,幼者后。”正说着,电梯打开了,我说:“快走啊!”小孩马上就往后面退:“长者先,幼者后。”看,多容易啊。三两句这个小孩就知道了,以后他到任何场合都知道长幼要有序。

《弟子规》讲“过犹待,百步余”,送客要送到楼下,人家上车了还要和人家招手,如果人家走路,你要在那儿等着,大概客人走了一百步,不回头看你了,你才可以回去。《三国演义》里面刘备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被一片树林挡住了,看不见了,就命令把树砍掉。中国的文学虽然夸张,但是说明中国人很重情义。

深圳的市民很文雅,很有礼貌,我相信你们可以做构建和谐社会的典范。

最后我提一个建议——学习礼仪,我们能不能从“鞠躬”开始?

我为什么敢这么大胆地说?首先,“鞠躬”是中国人向他人表达敬意最常见的方式,诸葛亮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讲“俯首甘为孺子牛”。“俯首”就是把头俯下来,就是“鞠躬”。

其次,中央领导在做表率。胡锦涛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时,全场鼓掌,胡锦涛起立、正身、垂手、目视代表,先向右前方鞠躬,然后又向左前方鞠躬,再转身向主席台鞠躬,全场掌声雷动。温家宝当总理时,也是正身、垂手、目视代表、鞠躬……十分经典,十分自然,十分真诚。两个深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以相同的方式,以我们民族最传统、最经典、最真诚的方式向代表们表达敬意。

胡锦涛2005年访美,纽约侨团五千余人去欢迎。胡锦涛非常感谢,以深深地一鞠躬致谢。

香港评论说,胡锦涛鞠躬不是一个偶然,2008年会见港澳代表他就鞠躬;2007年在中南海向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鞠躬;2005抗战胜利60周年,先后在山西和北京向抗日老战士鞠躬;2003年非典期间,他在广东向医护人员鞠躬;1997年在徐州向工人鞠躬。这是他的作风,是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体现。

还有温家宝感人的“九鞠躬”,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走上发言台,先是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报告结束了,又是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然后坐下,结果代表们拼命地鼓掌,他再次起立鞠躬两次,结果掌声还是不停,他又站起来鞠了一躬,令代表们为之动容。

学习礼仪,从鞠躬开始。现在我努力在做,希望大家也这样做。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