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论语》加算盘式的管理智慧
在线阅读 收藏

我今天的讲题是“《论语》加算盘式的管理智慧”。儒家学说最强调的一个东西就是传统文化一定要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如果不能和我们现在的生活融合起来,那么任何文化都不会有魅力的。然而,今天我们中国很多企业、很多管理者,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下,却忘了传统文化,甚至主动地切断了自己的传统。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我们常常讲儒家、儒生,那么究竟什么是“儒”呢?关于“儒”有几种解释:有的人说“儒”是指道德高尚之人,有的人说“儒”是指教书的,到孔子之后就把“儒”的定义进一步扩展,儒者不仅是要教书育人,更要具有“德”,而且“德”成为一个儒者非常重要的标志。我们知道《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宋代宰相赵普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里面的内容多么深刻,只要你学透一些,则治国便如烹小鲜那样容易。“算盘”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具体的技术方法以及一些制度层面的具体设置。有的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就是这些东西;也有人质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生发出现代科学和民主制度,殊不知,现在计算机的二进制可能就是从我们《易经》的智慧中生发出来的。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是有算盘这一块技能性层面的大智慧。当然,这种大智慧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俗子看不到,或者是一些普通的商人看不到的东西。

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写过《论语与算盘》一书,在书中涩泽荣一主张将《论语》作为经商和立身处世的准绳,这是他的商业智慧与处世哲学的集大成之作。涩泽荣一对《论语》这本书的热爱和钟爱洋溢在整本书中。他把《论语》作为治理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他认为,《论语》与“算盘”并没有冲突。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很多人阅读过《论语》一书,但却不知道它与算盘之间有何重要关系。乍一看起来,好像两者毫无瓜葛;其实不是这样的,并且我深信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算盘因为《论语》可打得更精,《论语》也因算盘而得出真正的致富之道,这才是两者息息相通、近在咫尺的关系。”另外,他在书中还特别讲到“士魂商才”这个概念,“士魂”当然就是涩泽荣一所提倡的那种武士道精神,所以“士魂商才”也就是要将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商业才能结合起来。在书中,涩泽荣一还透露了他写作这本书的原因,他说:“在我七十岁的时候,曾有一位友人作了一本画册送我,内页开头一侧绘有《论语》以及算盘,另一侧绘有一顶大礼帽和日本刀。一天,学者三岛毅先生到访,见了画册就说,很有趣,我是读《论语》的,你是专攻算盘的,手拿算盘的人既然详论《论语》了,我这读《论语》的人,也该好好研究一下算盘了,也好和你一同努力,务必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后来,三岛毅先生写了一篇关于《论语》与算盘的文章,并且列举了很多事实和证据,来说明道理、事实和利益三者的一致性。”此外,他的朋友还对他说了一番话:“孔子为委吏料量平,与栗周急不继富,为政足食,既庶富之,礼与其奢也宁俭,待贾沽之玉,是《论语》中有算盘也。《易》起数,六十四卦不曰利,曰算盘之书;而其利皆出于义之和,与《论语》见利思义说合,是算盘中有《论语》也。算盘与《论语》,一而不二。男尝语余曰,世人分《论语》算盘为二,是经济之所以不振;今画师二之,非深知男者也。”很明显,孔子并没有将德与才对立起来。

赚钱并不是儒家所要反对的,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所以,富与贵、贫与贱,其所得与所去必须依照天道。我们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不是遵道而得到的东西,它就是浮云。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里的意思是说:当富贵是可求的,而且是合义的,是合道的这种行为,那么我也会去追求富贵。孔子有一个学生子贡,他的商业能力非常厉害,很会做生意。当孔子晚年生活拮据的时候,子贡也对他的老师提供了很多经济资助。

涩泽荣一主张“和魂汉才”和“士魂商才”的概念,就是要把商业管理和人的德性结合起来。他认为工商界人士既要为儒,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又要为商,追求企业经营的最佳效果而具有工商贸之才。日本有很多的企业,他们的企业宗旨、企业口号、企业理念都跟《论语》有直接的关联。比如丰田喜一郎说“天地人知仁勇”,日立的社训是“和”和“诚”,三菱综合研究所的中岛正树认为“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住友生命的会长新井正明的座右铭是“其身正,不令而行”,松下幸之助提出企业要“仁爱惠众,生产出像自来水一样多而便宜的产品以回报社会”。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很多都是受我们传统文化影响的。2010年6月发生一起丰田中国职工罢工事件,这件事件引发我思考的是:日本人为什么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得这么好,而我们中国现在的企业家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熟视无睹?这里当然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近现代有一段时间被强行割断了。无论如何,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已经“镶嵌”为我们生命里面的文化基因,我们居然不把它生发出来,这是很不应该的。他们为什么要罢工呢?因为公司的日本员工,他们的技术比我们中国人要低,但是他们的工资要比我们广州丰田公司的工资要高出三倍以上。所以,中国员工觉得不满,最后中国的员工出来罢工,要求涨工资。为什么日本的企业对他们本国的员工是那样的呵护?因为日本的员工真的把企业当成家,而企业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所以,日本的员工基本上是终身制。日本好员工的标准是什么?是下班以后不回家。在企业想办法加班。而中国的员工是下班就回家。虽然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在宣传这种理念,比如“工厂是我家”“人人爱厂如家”,但是我们光有空空的口号,很少人真的能把自己的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当然,我们的企业家也很少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问题往往是一体两面的。

我们首先来讲《论语》。《论语》当中有很多的管理智慧,我把它提炼一下:(1)管理目标:安人;(2)经营理念:天地之性人为贵;(3)经营模式:和为贵;(4)领导模式:为政以德;(5)经营方针:义利并举;(6)管理方法:中庸之道。

第一,管理的目标是安人。这是孔子一直在强调的。无论我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让老人和小孩都能够过得很好,这就是“安”。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有的人都过得不安,在企业担心被辞工了,回到家担心没房子住,好不容易买了一套房子,担心还不了银行贷款等等。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感到不安。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现在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赚钱,而不是安人。这个安人,不仅是安我们企业的员工,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甚至,除了消费者之外,还有我们的社区、我们的环境。所以,我们讲经营管理不应该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而是把安人作为第一目标。这其中包含着企业责任。这个要求并不是太高。因为,只有我们以安人为目标,我们才能赚更大的钱,否则我们最多只能赚到眼前的蝇头小利。那么,如何做到“安人”?(1)仁者的自我修养之道——正人先正己。首先要安己。(2)仁者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你在企业里面用的管理层,用的员工要任人唯贤,这就是孟子讲的“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任人唯亲。最后,仁者的控制之道——由道而德。孟子就讲到“夫道若大路然”,与孟子类似的,朱子也强调“行路有得于心谓之德”。还有王阳明说的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讲的是克己复礼的意思。只有先修好自己的身,才能去安人。

第二,看经营理念——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人为贵,不是钱为贵。这是儒家的管理理念。践行这种主张最成功的商人,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儒商。如何贵?我们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最终都是围绕着“人为贵”这个理念去出发的。我们要选择好人,得贤者,使用有德之人,我们要爱他人(爱员工、爱顾客),我们要教人向善,我们要安人。有人说赚钱是企业的本能。我不是不让企业赚钱,而是让企业家去做个好人。我们讲德的背后其实是有一个算盘在运转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公司,如果我们是真正在为消费者,为民众做善事、做好事,我们去修这个德,那么我们最终会获得消费者、民众认可。我们拿真的产品给他,我们拿好的产品给他,我们拿好用又便宜的产品给他,自然而然,他就会一直买你的产品,而且不仅他买你的,他周围的人都在买你的产品。因此,只要有德,有普度众生的发愿,自然能够赚到大钱。

第三,我们讲经营模式——和为贵。大家可以看到两起事件,一是重工和中联重科同处长沙,隔湘江而望,历经近20年的角逐,彼此伤害,结果两败俱伤。这是不符合我们儒商的经营理念的。我们儒商所讲的理念是和,做生意就要和,和气生财。二是2010年11月很火的QQ大战360,他们本来是一条绳上的,本来是互利共享的,现在居然在双掐,最后也只能闹得两败俱伤。所以,儒家告诉我们企业经营理念是和为贵。和为贵,在我们儒家思想当中有很多的智慧,比如《论语·学而》讲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还有《中庸》讲的“君子和而不流”。

第四,企业治理模式——为商以德。我们知道孔子提倡的政治理念是为政以德。借用孔子的话,我们从事商业,治理企业,就要以德为主。以德的途径是什么?一是正己正人,这是在中国文化中特别强调的。我们现在经常骂那些贪污腐败分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就是正人必先正己的理念。这是我们企业老总一定要有的。二是无为而治。这是企业治理模式当中的最高境界。现在有些老总做得比较好的,这些老总并不出面去管理企业,他们经常会去爬山,去大海里航行,到外国去旅行。那什么时候可以看见他们,年终发奖金的时候。他们这是在创造一种什么效应?为商以德。孔子有一个讲法叫“三达德”,就是要做到仁、智、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我们现在却把这些理念,比如仁义礼智,矮化或者贬低它们,说它们是腐朽的东西。其实不是。我们现在市场最缺什么?最缺诚信。我们现在很多子女不孝,有则新闻报道一件事,说一个儿子用脚把父亲踹死。你想想现在的人都成了这个样子了,难道我们还不要仁吗?难道我们还不要孝吗?难道我们还不要信吗?这恰恰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智慧。

第五,我们讲一讲义利并举的经营方针。我们千万不要抛弃这个义。这里有很多这方面的思想,如“仁者爱人”,“爱人者恒爱之,利人者恒利之”。中国人有句这样的话,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作为企业也是一样的,你想要消费者继续爱你,继续买你的东西,继续喜欢你的品牌,那么,你要先爱消费者,你要给消费者一个理由去爱你。当然这里面就涉及一个“诚信无欺”的问题,这是与公众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这个原则放在企业里面我们看就是:我们要诚,我们要信,信就是“言必成之谓”。我们应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是讲诚信。我们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这些都是在告诫我们要诚信。《论语·宪问》讲我们要“见利思义”。钱是一个好东西,没钱不行,但是一定要想到这个钱背后的义。我们赚钱,首先要想这个钱是不是正当的,我们要想我们这个钱是不是按我们的义、按我们的道、按我们的德去得到的;此外,《论语·尧曰》还讲:“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第六,管理方法,企业的管理方法是中庸之道。我们以前把中庸这个词当成一个贬义词,说某个人很折中,说某个人是和事佬,就是中庸。这是对中庸这个词的歪曲理解。实际上,中庸是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不走极端之义。就是用最恰当的方法,最恰当的方式,处在最恰当的位置。如很多女孩子在正式的场合喜欢穿高跟鞋,以显示其美丽端庄。为什么穿高跟鞋会美?因为它使我们人体上下身的比例更加接近黄金分割点,我们寻找出最恰当的点,这就是中庸,不是折中。儒家里面有很多中庸的智慧,比如“过犹不及”“不得中行而与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儒家管理智慧中很多好的地方,优秀的方面,它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在管理价值上,重德而轻“知”。我们也要重视技术、知这些层面;在管理决策上,重视“形而上”,忽视“形而下”,用我们今天的话讲是过分强调伦理决策,而忽视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在管理思维上,重视“尊经”、“法古”,个性不足,管理呆板。相对来说,这也是我们管理智慧当中的一些缺陷。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大部分——“算盘”篇。儒家在管理智慧中往往重视德性,而忽视技术,那么我们现在就要找一找这些技术、这些管理的模式。我们从哪里可以找得到呢?我们从《易经》当中可以找到我们现代的一些管理理念。可以说,《易经》思想是我们中华文明DNA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我们把《易经》思想分成两大块:一是三大理念;二是三大品性。其中三大理念分别是大道相通、大道至简、阴阳对立;三大品性则是亘古常新、博大精深、平易近人。我们要把这三大理念放在企业管理中,看企业是如何运用的。如果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将这三大理念贯彻得好,那么,他的企业自然能够做好,贯彻得不好,这个企业就管理不好。所以,《易经》可以作为我们中国人治理企业的“算盘”来用。

《易经》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易经》之思想,《易经》之智慧就在我们日用之间。第一,我们来看生活中的“易经”。我们常常听到“九五之尊”“乾坤交泰”“物极必反”这样的词语,它们都是在反映《易经》里面的某些思想。比如明清的故宫,故宫的设计中有很多道城门,大臣要见皇帝,要经过很多道门才能到达,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最简单的道理,要强调皇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我们看皇帝住的宫殿和妃子住的宫殿,这些宫殿要讲究乾位和坤位的,乾位就是西北面,坤位则是西南方。还有,我们现在大学城把教学区和住宿区分开。为什么要分开呢?有的同学说搞不懂,其实,这中间遵循《易经》的思想,它方便管理。第三,我们再来看自主创新的“易经心得”。比如,宋代的周敦颐,他发明了太极图说,将《易经》思想形象化;另外,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很多思想,也有太极理念的影子。此外,有的学者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与中国的《易经》思想有关系。《易经·说卦》中讲:“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因此,皇帝的位置是坐北面南。1868年9月8日,日本新政府改年号为“明治”,从此开始了明治维新,希望通过改革而天下可治。现在很多人建房子非常讲究位置,西北位是乾位,西南位是坤位。第四,我们看天地日月的韩国国旗,韩国的国旗也是通过我们的太极图获得启示的。这是1883年出使中国和日本的两个高丽官员所临时设计的,而到1948年才正式成为韩国的国旗。最后,我们看一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我们的《易经》思想,这也被称之为乾坤之志。什么意思呢?从个人角度讲,这意味着我们要自强不息的奋斗成长;从个人对社会的角度讲,我们要全心辅佐、扎实奉献,这是清华学子要牢牢记住的,将来毕业之后要成才成德,服务于社会。《易经》里面这种对立统一的天地道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事实上,企业也是一样,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赢利,同时也要考虑在自己赢利的同时,要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给社区带来好处,给环境带来好处,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好处,这样我们整个社会才能真正的和谐。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符合大道,才能与天地融为一体,才能经久不衰,才会有百年的企业。我们身边的《易经》思想,它看似高深,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就在我们身边。

“三易”原则是《易经》思想当中的第一块内容。第一,简易:天地自然规律原本简朴平易;第二,变易:事物变化、发展和自我否定;第三,不易:大自然有其必然倾向和规律。《易经》当中有一个智慧,就是世界当中、我们的宇宙、我们的人类社会都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总而言之,《易经》里面告诉我们大的智慧就是“变也不变、不变也变”。但是,不论变抑或不变,其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简易。

首先看简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世界讲求和谐,而和谐就是最简单的东西。我最反对统一校服。大学统一校服也就算了,中学统一校服也就算了,幼儿园也统一校服。我认为幼儿园小孩,女生就应该天真烂漫,花枝招展的;男孩子就应该和女孩子穿的不一样。不仅如此,每个人穿的都应该不一样,这样才有个性。而现在的学校认为那样才是好的管理,那样才是和谐,但我觉得这是错的。这是在泯灭人性、泯灭个性。那是最差的管理模式。我们《易经》里面是告诉我们要简易,但这种简易不是“一刀切”,而是简易之中有差异。另外,简易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法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泰罗的标准化。过去企业的工人、员工特别难管理。我们知道马克思最初批判的就是那些老板,带着鞭子在抽打工人,用这样的方式来管理工人。但是,这种方法非常笨,后来泰罗就发明了科学的管理主义,这个管理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区分了计件工作者和计时工作者。这样一来就简单了,你不用管,你爱做就做,最后你做得多就得到多的报酬,做得少就得到少。这些都是我们《易经》的精髓,管理的大道至简。还有就是分工。为什么要分工?分工也是为了更加方便地生活,更加方便地为社会服务。做石油的做石油、做纺织的做纺织、做汽车的做汽车。甚至,做汽车的还要分,有的做发动机的、有的做主板的,都不一样。这样分工才能做好,才能做细,这样就便于管理。我们再看一个管理方法,叫做程式化管理。我们现在很多车间都程式化、公式化,一切都标准化了,这样也是“简易”原则的运用,越简单我们就越容易生产。我们以前用人工在做,现在用机器在做,用计算机来监控,这些都是在朝着简易的方向发展。这样就能提高生产效率。不仅如此,这种程式化的管理方法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简单讲,我们制定一个规则、制定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复杂到所有人都看不懂,这个规则、制度还有用吗?如果这样,这个规则、制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的科学实验,我们的秒表天平,都是为了让大家好操作。品牌的营销也是在朝着简易的方向发展,比如汽车,宝马、奔驰、奥迪,我们都能认得出来,看它的logo就行,以前不行,以前很复杂,要专业人士才能辨认,这里面就有一个简易的原则,就有一种简单的力量。我们看“海尔”,它的品牌名称经过几次变化,最开始它叫“青岛利勃海尔”,然后是“琴岛利勃海尔”“琴岛海尔”,最后才是“海尔”。变成“海尔”就好记了,除此之外,还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比如你要做广告,印刷(前面的)那么多字,不是浪费吗?目前,我认为含义最好的一个品牌名称是“可口可乐”,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明了,与产品的特点相一致,因此,我们听一遍就能够记住。这就是简易。体现大道至简的还有,比如我们现在政府提倡一站式服务。为什么要提倡一站式服务?因为流程简单,简化,办事效率提高,这才是真正服务于群众。还有“傻瓜相机”,以前“傻瓜”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变成一个褒义词,凡是傻瓜都好用。麦当劳也是这样,麦当劳为什么能够走遍全球?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简”,它所有的程序简化,所有的程序快捷。我们广东有一个人很聪明,模仿麦当劳,做了“真功夫”。再看一个“喝水”,我们以前喝水要拿水壶去装水,然后烧水,烧了以后还要用水壶装起来,然后再装到茶杯。现在有了纯净水,就方便得多了。这些例子,都是大道至简。还有符号化,我们在公共场合见到符号就知道什么意思,比如“no smoking”的标志,就代表此处不能吸烟,“no photo”是意思就表示此处不能照相,“parking”就表示此处可以停车,等等。

第二,变易。变易,就是指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自我的否定。“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因为我们的市场在时刻发生变化,比如服装行业,20世纪80年代,无论男人、女人,当时都穿大喇叭裤,当时的审美就是裤脚越大越好,到了80年代末,无论男人、女人,全都穿踩脚裤,踩脚裤穿了紧身,这就是变化。因此,一个行业需要不断发展变化。

最后,不易——不变。什么东西不变呢?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在变化之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庄子》里面“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为什么能够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把握了道。对企业来讲,不变的是——任何企业赚钱之前首先要想到的是德,想到安人,这是企业的目标,这是不变的东西。变的是什么?变的是技术,要不断地更新。由此可见,《易经》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但我们只要把握好“三易”就行了,就能了解易经思想中的精髓。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