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非常深的有三大学派:一个是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一个是道家,以老子为代表;还有一个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以慧能为代表。中国人常常把他们称为中国的三大圣人。在这三大圣人中,孔子的思想一贯都受到重视,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要对孔子的思想加以弘扬。如果我们有时间去山东曲阜,就会看到“三孔”——就是孔府、孔庙和孔林。儒家思想虽然在20世纪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三孔”并没有被破坏。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儒家又重新回归到古典思想文化的核心。老子的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受到重视,比如以中国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为代表,当时他和道教界的学者联合起来,办了一个《道家文化研究》辑刊,这在国际上也非常有影响。但是,老子是谁?老子的家乡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论的。关于老子的出生地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另一种说在安徽亳州。其实,这两个地方在古代同属一个州,只是我们现在才分成两个省。慧能是我们广东新兴人,新兴以前叫新州。其实,慧能的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能比孔子和老子还要大,这是因为慧能是佛教的背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20世纪末经过一批台湾学者的推动,在国际上才获得重视。老子的影响是因为跟道教相联系,道教作为中国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国外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和宗教的时候都不能够忽视道教,所以道教倒是比较早成为国际的显学。然而,慧能所开创的禅宗很早就传到国外去,在海外已经有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对韩国、日本的影响就非常大。现在,台湾很多佛教大的宗教派别基本上都是在禅宗的基础上形成的。我2005年去台湾法鼓山参加开山大典,大典的主持人是圣严法师,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当时,我看到漫山遍野都是信徒,心中非常感慨。虽然禅宗在海外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国内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大,我们目前并没有很好地将其思想加以研讨和发挥。我们广东虽然开了好几次禅宗思想的研讨会,新兴的县政府还把慧能出生的那个镇改名为六祖镇,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凝聚起一股研究和提升禅宗思想的力量。实际上,缔造中国思想文化,塑造中国国民性都离不开对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的研究。
那么,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哪里呢?或者,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呢?它的核心价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从人的良知出发,它认为人都是有情感的(比如亲亲之情),都是有同情心、有恻隐之心的,这是人的良知。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开掘出来,推广出去,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好人,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好的社会。这是儒家的理想。道家则跟儒家有所区别。它从对社会与文化的反省入手。道家认为,我们尽管可以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人很可能经受不住外界的各种诱惑而堕落,甚至这不仅是少部分人的堕落,而且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堕落,这种堕落引发了社会的争夺和动荡。道家就是从这里出发,就是从这个地方反省而切入。面对这种社会的激烈争夺,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残害,还有各种阴谋的计算,道家强调,我们要尽量减少欲望,通过减少欲望,我们会回归到一个平静的、恬淡的生活状况。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建构一个秩序比较良好的社会形态。这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在某种意义上,佛教(禅宗)和道家思想是非常接近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他觉悟到什么呢?他觉悟到人世间充满争夺,人生因而是苦的,这是对社会与文化的反省。这个“苦”如何解决呢?释迦牟尼也强调人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在这一点上,它跟道教是非常靠近的。道家强调人欲望的减少,心灵的净化,是通过人的自觉来实现的,而佛教的背后则有一个信仰的维度,如果你的欲望过度张扬,那么你一定会和人家发生很多争夺,一定会犯下很多罪过,如果你的罪过不能获得救赎,那么你下一生会有报应,这就是佛教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你减少欲望,提升道德,你下一生才能有好的报应,甚至最后还能够修证成佛。也就是说,道家和佛教它们对人生的反省是相同的,但是道家会强调人应该自觉地减少欲望,而佛教则是通过信仰来支撑它的解脱追求。这是儒家、道家和佛教各自的核心思想大体如此。
慧能六祖所开创的禅宗,就是沿着释迦牟尼所奠定的思想信仰来开展的。慧能是唐代初年的人物,他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后来由于犯了过错,也可能是大族之间的争斗,就被贬到新州这个地方。慧能是在新州出生的。但是出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里的生活很艰难。年轻的时候,慧能是靠打柴来维持家中的生计。有一次卖柴的时候,他在一个店铺里面听到有人在诵读《金刚经》,很可能是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的时候,恍然有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的核心思想。所谓“应无所住”就是你会碰到很多现象,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现象,当你碰到各种现象的时候,你的意念不要停留在某一个现象上,比如看到好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它,看到不好的东西一定要排斥它。你不要把你的意念停留在某点上。停住在某点上,意味着你是有执着的,你是有追求的,这时,你就会引发出某种喜欢的或者讨厌的心理,你的烦恼也会随之增加,各种争夺就会产生,人也就会因此而堕落。只有当你的意念不停住在任一现象上,你才会回归清净之境,生起清净本心。慧能对《金刚经》所感悟之后,决定继续学习佛法。于是,他安排好自己母亲的生活,先去韶关拜访当时佛教的一些大德,然后,去湖北的黄梅修炼自己的佛道。他刚到黄梅,就去拜见禅宗的五祖弘忍法师。弘忍法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法师的意思是说,你这个岭南粗野的人也能够修成佛道吗?慧能反应极快,他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弘忍法师听到他这个回答,非常赞赏。但是,弘忍法师还是没有帮他剃度,让他出家,而只是让他做行者,在寺里做一些杂活,舂米挑水打柴什么的。八个月后,弘忍自己觉得年纪大了,想要把自己的衣钵往下传,于是就叫他的弟子们每人做一首偈,看看他们的悟性如何,以便就把衣钵传给悟性最高的人。当时众弟子都看好大师兄神秀,但是神秀并不是非常自信,他想了很久才做出一首偈,而且他不敢公开说是他自己的,只是把它偷偷写在墙上,这首偈的内文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据说慧能是不识字的,但许多学者认为他其实是识字的,不过禅宗的传统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就是通过心心相印的方式来传授佛法,不一定要写在纸上。当时慧能听到有人在朗读与赞赏神秀的这首偈,他觉得神秀并未入门,于是,他自己作了一首并请别人帮他把自己的偈语写在墙上,这首偈语的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或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慧能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悟性非常高。因为神秀的偈语处处都落在“有”上,而慧能的偈语是处处落在“无”上,所以他的悟性比神秀要高一层。而且,神秀讲“时时勤拂拭”,这是一种渐修功夫,就是说要通过每时每刻的刻苦修习才能达到内心的清净,才能成佛。而慧能则讲“佛性本清净”,哪里还有尘埃呢?所以五祖弘忍一看到慧能这首偈语就知道慧能已经悟道了。但是,佛教徒内部其实也有很多功利的争夺,弘忍法师很怕慧能会受到神秀一派的迫害,于是用自己的鞋子把慧能写在墙上的偈语擦掉,然后叫慧能半夜三更时分到自己房间,他给慧能讲了一遍金刚经,向他传法,并将衣钵悄悄传给慧能,并叫他连夜返回南方。慧能回到广东后不敢露面,他在四会一带跟猎人一起生活了16年(也有说只有3年),16年后,有一次他到光孝寺(当时叫法性寺)听佛法,当时有些听佛法的弟子看到风吹而旗动,他们就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旗动,在人群之中的慧能说是“仁者的心动”。印宗法师一听,就认为这个人可能就是接受了弘忍法师衣钵的传人。印宗法师后来为慧能剃度,慧能才正式成为出家人开始传播佛法。他一生传播佛法主要是在韶关的南华寺。
慧能传播的佛法主要创新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明确认定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佛性,所以只要我们明心见性,自然就能自成佛道,不需要向外求取。这个观点我们称之为佛性论。另一点是如何进行修持,慧能认为修持的方法就是做到“无念”。所谓“无念”,也就是念念不住。那么,这两点为什么会成为慧能传播佛法的创新点?这两个创新点在佛教的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的基本思想中来。
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法的时候,最初悟到的初转法轮,就是“四谛”说。“四谛”就是四种真谛:第一是苦谛,它讲人生是苦的;第二是集谛,它讲苦的来源;第三是灭谛,就是讲解脱的归宿在哪里;第四是道谛,是讲如何才能获得解脱。后来,释迦牟尼在传播他的思想信仰时候,把四谛思想展开而发展为十二因缘说。所谓十二因缘就是人生过程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是什么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第一个环节是“无明”,无明就是指各种贪嗔痴。贪就是贪婪,嗔就是对达不到目的产生的怨恨,痴就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或颠倒的认识。一个人有贪嗔痴,就会影响他的行为,这就是第二个环节“行”。行又具体表现为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的各种欲望,“口”就是指的说话时的各种污言秽语,“意”就是指各种贪婪的意念。身口意这三业积淀下来,会留下痕迹,这就叫做“业力”,这种“业”会有一种潜在力,就好像种子一样潜藏在第三环节“识”之中。无明和行都是前生的事情,前生有无明就会带来各种行为,这各种行为就会留下业力,这个业力就像种子那样储存在“识”那里。“识”相当于灵魂。这个灵魂会进入今生。从“识”到“名色”到“六入”到“触”到“受”这五个环节就是今生的五果,无明和行则是前生的二因。名色是今生的坯胎(进入母亲的怀抱),色是讲肉体的构成,名是讲精神的构成。名色这精神和肉体结构就在母胎里面形成,在母胎里面的名色就一步发育成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和认识机能,它们是在胚胎里面一步步发育而成的。眼、耳、鼻、舌、身是接受外在信息的各种器官,意是把这些信息整理起来的思维的器官。婴儿出生以后开始接触外界,这是“触”。接触外界以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这就是“受”,这种感受大体上可以分为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前生决定的。也就是说,从识到受这五支作为今生有什么样的状况,都是由前生决定的。接下来是爱和取这两支,我们前生带来的各种状况,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们,这就是爱和取两支的问题。在爱和取两支里面讲的是今生这个“我”的主观意念。今生这个我如果对前生带来的各种状况,比如说对好的状况,你拼命地执着;对不好的状况,你拼命地拒绝或者对它们产生各种愤恨,这些就是爱、取这两支在生发出来的各种主观意念。当然,如果你生起了好的意念,那么你下一生就会有好的报应;但是如果你生起恶的意念,那么你下一生就会有更恶的报应。“有”则是预示着下一生会有什么样的果报,所以“有”也分了三层:如果你在爱、取两支中做得好,那么你就有可能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如果你做得很不好,你就会跌落到最低的境界,比如说堕落到欲界(那很可能是“地狱”了);如果你落到“色界”,那就是人;如果落到“无色界”,那就是天神了。这就带来了来生的问题。爱取有三支是今生的三个原因,这其实就相当于前生的无明和行。由爱取有三支作为原因,就带来下一生的生和老死的问题。因此,这十二因缘说实际上讲的是三世轮回报应说,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也有把十二因缘说称为二重因果报应说:因为无明和行是前生的二因,识到受是今生的五果,爱到有是今生的三因,生和老死是来生的二果。这是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的基本信仰。
后来的佛教也都是沿着这个十二因缘说来展开的。大乘佛教有一个派别叫空宗,这个空宗一派主要讨论的是:什么是无明?它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缘起性空。凡是由因缘和合而发生的东西,都是自己不能决定的,所以它的本性是空的,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它不能自主,不能决定自己。实际上缘起性空讲的就是无我的问题。但是,按照大乘空宗所讲的,凡是源起的都是性空的,那么十二因缘说也是讲缘起的,它是不是也是空的?所以,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十二因缘说也是不成立的。过分强调缘起性空会令有些人对于佛教信仰本身产生怀疑,所以到公元4世纪的时候,就形成大乘佛教另外一个派别——有宗。有宗集中讨论:识是什么?唯识宗的主题是万法唯识。它认为我们面对的是有的世界,面对的还是各种各样的人生,所以我们不能够说什么都空,问题在于我们怎么解释我们面对的世界,怎么解释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这就是万法唯识所要处理的问题。有宗把出现的所有现象都归结到识那里去,认为这所有的现象其实都是由识、由我们的灵魂带出来的。因此,大乘有宗我们也称为唯识宗。唯识学在我们中国传播的主要是玄奘法师,也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唐三藏。他去印度求法,主要就是要搞清楚唯识学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唯识学是讨论我们的心理问题: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我们的心理都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对治。唯识学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所以,这个唯识学跟心理治疗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做心理治疗的心灵治疗师都会将唯识学作为一个辅助的手段。但是,识是什么?如果识是由无明和行引发的,无明是贪嗔痴,这是恶的,由无明所引发的行,身口意也一定是恶的,然后这个恶的业力或者种子进入识,进入我们的灵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灵魂在根性上就是恶的。如果我们的前生,或者我们的再前生,它的根性是恶的,那么,我们如何能够修证成佛呢?依这样的看法,我们就没有自信心,就没有自救的力量了,这是一个难题。面对这个难题,就产生了大乘有宗的另外一个派别——佛性论。
佛性论的含义就是说我们的根性,我们的本性其实不是恶的,而是善的。这是通过确认我们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前生,我们的再前生都是善的,那么进入识的种子,我们的灵魂也是善的,我们今生成佛才有便具有可能性。如何证明我们的根性是善的呢?也还是要从无明这个地方说起。你为什么能够认定这样做就是无明,这样做就是贪嗔痴呢?这是因为当你在作出这种判断的时候,你内在的根性中已经有一个明觉,这样你才能够判定这样做是错误的,因此,无明的背后其实有明觉。佛教就从无明转到明觉上来了,这样的转换使佛性论和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非常接近。明代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例子,说一个官员抓到一个强盗,在审判他的时候,这个官员问强盗说,你怎么可以把别人辛辛苦苦赚的钱都抢走了,你的良心过得去吗?这个强盗辩称,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这个年代谁还讲良心啊?当时天气很热,这个强盗问能不能脱衣服,这个官员说可以。这个强盗开始脱衣服,但最后剩下一条裤衩他没有脱,那个官员就问:你为什么不把裤衩也脱了呢?这个强盗冲口而出:这样不太好吧。官员当下指点说:你能够说不太好,就表明你这个人还有做人的良知,你还有羞耻感。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无明(强盗就是无明)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明觉,只是他没有觉察。佛性论这样一转,就是确认我们的根底其实是可以成佛的,因此,我们应该有自信心,我们应该发起善心来做好事。因为我们的根底是一个明觉,所以我们前生带给我们的其实是一个好的东西,佛性论把识到受这五支,都看成是正因佛性。如果你的根底是佛性,在爱、取这两支里面,你很贪婪或者很自我,那么,你还是会遮蔽你原本就有的佛性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爱取两支是什么呢?今生那个“我”的主观面是什么呢?这就是慧能所回答的问题。在六祖慧能看来,今生带着肉身的这个“我”其实也具足本觉性:就是说,不只是前生留给我们的根性是一个佛性,其实我们今生也是能够自觉去做好事做好人,自觉地去修成佛道的。把本心本性认作佛性;而佛性,一方面是指的“本来无一物”的那种“空性”,另一方面又是指的可以完全靠个人去“悟空”的那种本觉性。“空性”和“悟空”性是每个人本心本性本来具足的。因此,每个人可以靠自心自性修自度证成佛道。这是慧能对佛教思想的一个大的推进,因为有这一推进,慧能让佛教为更多、更广泛的中国人所接受。因为中国人思想的根底是儒家的性善论,慧能实际上也把佛教的性恶论改成性善论。当然慧能与儒家也有不同,儒家的性善论是讲现实人性,而慧能的性善论则是有一个信仰的维度——三世轮回报应说在背后支撑的。无论如何,他这样的改变就使得我们成佛有一个内在的根据,我们可以有充分的自尊、自信,而使得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修证成佛。这是慧能对佛教思想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点,也可以说是慧能对佛教的革命。
但是,何以能够证明我们的根底是佛性的呢?慧能所说的佛性指的是本心的“空性”,因为本心是空的,因而是清净的。所以又可以清净性指心说性。我们看人一生的过程,小孩的时候是很单纯的,没有过多的欲望,没有过多的追求。我们很多欲望,很多追求实际上是后天才有的。比如,一个人小的时候看到别的小孩吃的比自己好,穿的比自己好,自己的欲望就生起来了,自己的烦恼就开始多了,自己的清净就变少了;再长大一点,看到别人的女朋友比自己的漂亮,自己也烦恼了,自己内心的清净就又少了;结了婚以后,看到别人的房子,别人的车辆比自己更好,自己的烦恼又增加了,甚至还生起了争夺的心理,这样自己的清净就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我们原先的本性是清净的,烦恼是后来加进来的。有一个朋友从印度回来,说在印度新德里的高速公路上,竟然有大车、小车、牛车、马车一起开上去,半个小时的路程结果走了六个小时都没有走完。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每个开车的、赶车的都是闲悠悠的,一点也不紧张,因为今生做不完的事,来生还可以做,所以急什么呢?他有来生的希望,就不会被今生的烦恼所折磨。我们看到现在城市里很多人,虽然钱多了,住的也不错了,但是烦恼却很多。还有一条网络笑话冒充农民的口吻,问城里人到底想干什么:我们刚刚住上楼房,你们说要去住草棚了;我们刚刚吃上肉了,你们要去吃野菜了;我们刚刚娶上老婆,你们说要单身了。为什么城里人会这样想?因为烦恼太多了。所以,想回归清净、追求安宁,甚至要回到简单生活,这是我们人的内在本性使然啊!慧能就是从这个角度揭示人的本性就是佛性。
虽然人有这样一个清净本性和回归清净的追求,但是,人很多时候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人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各种善的、恶的、好的、坏的状况,那我们怎么办?这就是慧能所讲的,在工夫上我们要做到无念,念念不住。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念头,没有意念,因为外界的信息反射进来,你一定会有印象,就像有东西从镜子前面掠过一样,肯定会被镜子照到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念头,这个人就等于死了,所以不能要求没有念头,而在于有了念头以后怎么办?这就是慧能所讲的工夫上要念念不住——你不要停留在某个念头上面,看到好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它,看到不好的一定要拒绝它,这已经起念了。一个人如果动心起念就有问题了。回到十二因缘去看念念不住,那就是说,如果我们今生有一个好的处境,出生在富贵人家,可以过很好的生活,其实是前生带给你的,不要以为就是你自己的,然后尽情地挥霍、享受。如果执实是自己的,这就是起念,这种恶的念头会带到下一生,下一生就会有不好的报应。反过来讲,今生有不好的处境,不好的遭遇,你也不要有一种憎恨的心理,甚至还要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手段去报复这个社会和他人,这也是起念了,这样做带到下一生,就会有更加糟糕的处境。这就是慧能为什么要强调无念——念念不住的修习功夫背后的信仰依据。既然修习的方法是念念不住,慧能认为修习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在家里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修习,排除外在世界对内在心性的骚扰,就可以回归清净的精神境界,可以修成佛道。
如果我们暂时没有感悟到三世轮回说的那种灵性,还没有体验到前生、今生和来世的问题,那么禅宗慧能这种学说,还有没有意义?我认为有意义。我们不妨再回到它的缘起性空说。其实,缘起性空说不一定要强调三世轮回的问题。所谓缘起是什么呢?缘起就是条件,我们所以成为这个样子,我们所以有这样的境遇,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这就包括父母、亲戚对你的关爱,也包括社会为你创造的条件,还有包括大自然提供的生存处境。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处境,都跟周围的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想年轻化的幸福感可能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强一点。我们读书的时候,艰苦到不得了。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办法选择的。生活在这个时代,这就是你们的幸运。这就是条件,就是因缘。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发生的。性空说就可以提醒人们你不要过分的自我。因为你的境况是外界条件给你提供的,所以你不要以为所有东西都是你的,生起过分自我的执着。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对给予我们各种生存条件,给我们创造这些条件的人、社会、环境有一种敬畏和感恩。这一点其实是佛教和儒家都强调的。比如,我们如果有这么好的生存环境,依佛教我们就需要对前辈的付出给予努力的敬畏和感恩;即使我们有一个不好的处境,我们对来生负责,也要去努力,去改变,使来生有更好的境遇。因此,我们不要因为条件好,就过分地享受;不要因为条件不好,就过分地憎恨。至于儒家所讲的敬畏和感恩,那就更清楚。父母对我们每个人的关爱,这是我们能够生存和成长的基本条件,我们对父母的敬畏和感恩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吃的用的住的行的每一样东西,都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付出,因之对社会和他人也应该持有敬畏和感恩。至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现代人似乎十分缺失。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让很多人认为大自然的结构是我们人可以创造的,是我们人可以随意改变的,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就缺少了。事实上,我们人这个族群,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样子,用儒家的话来讲,大自然把我们创造成为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一个族群,那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惠。大自然不仅把我们创造出来,而且年复一年生长出各种东西来供养我们,这也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惠。我们怎么能够不敬畏和感恩大自然呢?我去年在北京跟一个科学家对话的时候,我代表人文的立场,他代表科学的立场。当时,我就讲到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是因为我们这个族群是离不开大自然的,我们虽然可以改变大自然的某些东西,但是我们的整个机体、我们的样子是大自然创造的,我们永远都摆脱不了大自然,因此,我们要敬畏和感恩。这个科学家不仅没有反对我的观点,而且还举了个例子来支撑我的观点。他说,他们请了美国一个研究癌症的科学家来做学术报告,这个科学家说癌症其实不是什么病,要知道我们人类这个机体是旧石器时代形成的,没有太大变化,而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自然界和旧石器时代已经非常不一样。我们的机体没有办法和大自然相协调,因此,就有各种各样的绝症。我们把外在的自然世界改变得越厉害,我们的生存条件就越恶劣。所以,佛教讲因缘和合,我们这个机体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们这个族群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而现在因缘都不“和合”了,那么我们还能生存吗?因此,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存,不仅要对亲人,还要对社会、他人、对大自然都要有一种敬畏和感恩。我不是要让大家成为佛教徒,而是希望能够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让我们的孩子们将来走出社会,不要过分地为权力和欲望所困扰,能够以“空”以“无”的精神把权力与欲望的过分追求化去,使自己保持心灵的一份纯真,并对父母、社会、他人、自然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多贡献。这样,无论是认信佛教,还是推崇儒家,提倡道家,都是有价值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无疑鼓励大家学一点中国古典的思想和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