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人生智慧
在线阅读

图1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下面,我们先看看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见图1),它叫做“十一面观自在菩萨”。这幅法像并不是画家想象出来的,这幅法像就是菩萨的真实样子,是菩萨的标准像。

有什么证据呢?实际上,这个形象是得道高僧在禅定功夫当中所见的,而且每个人见到的都是一样的,确实是如临其境,见到了菩萨的真身,所以这幅法像就是观世音菩萨真实的样子。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是有胡须的,这就可以说明他是男子,前面宝藏如来授记的时候也说到他是“善男子”。下面这个法像(见图2),这是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这我们民间所见的菩萨女身的样子,这是一个慈眉善目、端庄的女像。

菩萨既可以是男身又可以是女身,他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形象呢?菩萨有三十二应身,三十二应就是有三十二种变化,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是根据不同人的苦难、需求而化作不同的身来解救众生。他有的时候是佛,有的时候是神仙(也就是我们讲的天人),有的时候是罗汉,有的时候是男人,有的时候是女人,有的时候是官员,有的时候是在家的居士等等。为什么要变这么多样子呢?这是有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是随缘救度,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身为不同的样子。它没有一个关于现象的执着,它并不执着于男身还是女身,因此,它可以随意在这个身中变化。当然,现在我们看寺庙里面所供奉的观世音菩萨的法像都是女身,这是南宋以后逐渐形成的。

图2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

我们说《心经》这部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广,影响这么大,被我们中国人口口传颂至今,有一个人是功不可没的,这个人就是玄奘。这是玄奘法师的塑像(见图3),

这也是他的标准像,他涅槃后的头盖骨被分成很多份当成舍利供奉,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天灵盖部分,他的天灵盖又被分了很多份,现在大陆保存最完整的是在南京的一个寺庙里面,但是平时都不拿出来的。现在放在玄奘纪念堂里面给我们看的只是一个仿造的影骨,它不是真骨,真正的收藏起来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那么还有一部分在日本。因为日本人是信佛的,当年日本侵华,占领南京的时候,掘地三尺,最后找到了玄奘的遗骨,他们把其中的一部分带到日本去了。后来,日本人又把他们的那一部分分了一些给台湾,因此,现在有三个地方保存有玄奘法师的遗骨,分别是大陆、日本和中国台湾。

图3 唐三藏法师玄奘

玄奘法师不仅仅翻译了《心经》,现存的大部分佛教经典都是他翻译的。他去印度取经的经历被改编成了神话小说“西天取经”,但是玄奘并不是第一个去印度取经的人,在他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佛教是东汉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刚开始是由印度的佛教僧侣传进来的,后来中国的高僧认为传过来的佛经数量太少,因此,就陆续有人直接去印度取经,学习佛法。那么,为什么那些在玄奘之前的高僧没有在历史上留名呢?一个是因为取回来的佛经数量比较少,另外一个是跟个人的功夫和境界相关,在所有去印度取经的人当中,玄奘法师的佛学成就是最高的。玄奘法师不是简单地用白马把佛经驮回来,他是一个研究者和实践者。他把经典学会了以后,再把它们翻译成汉语。这样那些不懂梵语的中国人才能读懂佛经。翻译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翻译佛经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这个佛经讲的是什么,不然是翻译不出来的。玄奘当时翻译的文字是最难的古梵文。梵文分现代的和古代的,能够懂得一点点古梵文都是很了不起的。现在看来,玄奘翻译的本子是最准确的。他的翻译有一个特点就是直译。直译就是逐字逐句的译,不是意译。在他之前也有人翻译佛经,比如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西域印度的高僧,他翻译的策略是意译,就是把佛经的大意翻译出来。玄奘的语言功底很深,他用的是直译,这是非常严谨的。今天汉传佛教的成就之所以能够这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的基础上前进的。另外,我们知道玄奘是唯识宗的宗师,我们刚才讲《心经》是心法,而唯识是跟心法相关的,它研究我们人的心脑之间的关系,探讨思维的规律,也就是智慧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看到,玄奘法师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玄奘法师的智慧非常高。当年他在印度学习佛法的时候,因为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大概是由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组成,其中有五个最大的国家,当时这五个最大的国家包括国王以及3000多位高僧和外道(外道就是佛教以外的宗派,比如印度教、婆罗门教)一起来跟玄奘辩论佛法,但是大家都说不过他。当时,有一个外道很猖狂,他在玄奘当时留学的那烂陀寺外面贴了一个纸条,那个纸条上面写了五十多问题,他放出话说:如果玄奘能够把这五十多条都一一辩倒,我就把头送给你。玄奘本来不想和他辩论,但是那个外道一直在外面吵吵闹闹,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就到门口,一下子就把上面的五十多条问题解决了。那个人当场就要自杀,玄奘就对他说,你不要自杀。他说,不行,我一定要自杀。玄奘说,你不要死,如果你实在想把头送给我,那还不如把人送给我,你做我的仆人吧。后来有一天,玄奘又跟一个外道辩论,他对里面有些义理搞不太清楚,因为他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这个外道理论的,他是研究佛教的,所以,他就来向他的仆人请教,他说,你对义理了解得很清楚,请你教我。那个仆人很恐慌地说,以前你都把我辩倒了,现在你怎么还来向我请教,我实在是不敢当。玄奘说,这没有什么,这个是我不懂的,但是你懂,我就要向你请教。后来,那个仆人就告诉了玄奘,玄奘懂了以后,为了表示感谢,就恢复了他的自由身。当时大家都称赞玄奘法师是一个品德高尚,心胸磊落、智慧高明的人。玄奘是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个时代的国师,他取经回到长安以后,唐太宗一度想要他还俗,因为唐太宗觉得他智慧很高,什么事情都能看得透彻,想让他入朝为官,玄奘法师坚辞得免,他说,他一生的志愿就是翻译佛经,弘扬佛法,他“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最开始译经的时候是在长安的弘福寺,后来是在慈恩寺,再后来他又把他请来的经书和佛像藏在了大雁塔,大雁塔是慈恩寺里面专门为他建造的一个藏书楼。这大致上是玄奘法师的生平。

玄奘法师为什么又被叫做三藏法师?藏是什么意思?藏就是指非常多的经典。什么是“三藏”?三藏是经藏、律藏和论藏。如果你通晓其中某一藏就很了不得了。经藏就是很精通经典本身,属于经部。律藏这个“律”是我们常说律仪、律法,就是佛教这个团体生活的行为准则,属于律部。我们民国时期有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他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歌《送别》,他就是律宗的宗师。论藏是对于佛典的经义进行一个议论,把它理论化、组织化、系统化。如果能够在这三藏当中的哪一藏成为大宗师,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弘一法师他就是通晓律藏这一块的,但是很少有人三藏都精通的。玄奘法师之前的鸠摩罗什大师,智者大师,杜顺和尚,印顺大师等都是通晓三藏的,但是玄奘法师的成就最大,影响最深。每部他带回来翻译的经书都标有“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这好像我们今天的防伪标签,打上这个标签的经书都是他翻译的。

我们要学习《心经》就要了解一些佛教的道理,这里给大家介绍两本书。其中,一部是《佛法要论》,它是讲解佛法当中最核心的法理,这是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佛教界公认的一位通宗通教而且是有实证实修的大阿阇黎——冯达庵大阿阇黎所撰写的。为什么要找这样的书来看呢?因为只有已经有实证实修并且已经是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大德写的书才是可信的,人家已经证到了那个境界。既想跟我们的实践生活相结合,又想通过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纲领来了解佛学和大乘佛法的话,那么可以看冯达庵大阿阇黎的嫡传弟子杨佛兴大阿阇黎的《一乘法要》,这个是通俗易懂的。而且杨佛兴大阿阇黎也是实证实修,亲证境界的。不仅如此,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英国的剑桥大学开心理学研讨会的时候,就专门从大陆请他过去。研究心理学为什么要请一个佛教的大德过去呢?因为研究心理现象是佛教的本行,佛教研究人的思维活动的原理比心理学研究的现象要宽泛得多、深入得多。

我们现在进入《心经》本身。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合起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智慧。到彼岸的智慧,其实是所谓的超脱凡情系缚的智慧。我们先来看看此岸和彼岸。此岸就是我们的现实人生。人的生活受思想意识的支配,这个此岸的本质就是我们凡夫俗子不能脱离的思想意识。那么彼岸是什么呢?彼岸就是脱离意识。要脱离此岸这个苦海,就是要脱离这个根源,这就是要脱离意识,脱离意识以后显示出来的是“妙观察智”。但是从此岸到彼岸是不容易的,它必须要下苦功才能达到,就像是必须借助渡海的功夫,才能达到彼岸。我们知道此岸的本质是意识,那意识又是什么?意识就是一个牵扯,一个系缚,就好像用绳子把你跟你想要的东西牵起来一样,牵扯多了以后就会有麻烦。有些人想要一座金山银山,把他跟金山银山牵在一块的时候,他就走不了了,这就是系缚、牵扯,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那它为什么是苦恼的根源呢?我们来看看意识的一般规律。我们说世上的普通人有聪明的、有不聪明的。但是聪明人也有聪明人的烦恼,聪明人犯的错误有时候更加糟糕。比如《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她是特别聪明的一个人,不过《红楼梦》里面说她聪明反被聪明误。她怎么会被聪明误呢?就是因为她被“绳子”牵得太紧,放不下了。当人遇到可贪可嗔之事,就被缠缚而不能舍,智慧遂为所掩,而失其灵敏活用。这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佛教说人生有八苦,其中一个就是怨憎会爱别离。怨憎会就是你讨厌的人经常要跟你在一起,而爱别离则是说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却偏偏要被分开,比如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平常遇到我们讨厌的对象的时候,就会去嗔恨他、讨厌他,比如日本人要霸占我们的钓鱼岛,我们就很讨厌他。这种情感不是一下子能割舍掉的。还有,平常我们都说,恋爱中的人是最傻的,因为恋爱中的人思维完全不能够灵活运用,容易钻牛角尖。例如,晚上女同学给男同学打了个电话,结果电话响了十五分钟男同学都没接,后来女同学就生气了。第二天男同学解释说:我当时在洗澡没听见,洗完澡以后就打游戏去了,打游戏的时候戴着耳机也听不到其他声音,打完游戏就直接睡觉了。这个解释在男同学看来是光明正大的解释,但是女同学听了之后就更生气了:十五分钟不接电话我已经很生气了,你居然还一个晚上都不想念女朋友,只想着打游戏,那就更加罪不可赦了。这就需要那个男同学有智慧才能够化解这样的危机,因为他的女朋友完全处在这个系缚、纠缠里面,这就是纠结。

如果我不学智慧的佛法,那么在平常的人生中仅凭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识能不能解脱呢?这是可能的,我们常常会通过一些方法来逃离,让自己放下、放弃我们心中的那种贪爱和怨恨。比如,当我们很悲哀的时候,我们的朋友就会说:“不要伤心了,没有什么关系,人生还很长,走,我们去喝一杯吧!”饮酒可以麻醉我们的神经的,让我们暂时忘记痛苦。要不就是说:“人生要及时行乐,小赌怡情。”然后就被拉着去赌博了。饮酒和赌博的当下是很快乐的,因为脑神经被麻痹了,可是等到清醒以后,就如李白说的那句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也叫做“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那个门把老虎挡在门外,我不再去想这个烦恼了,但是后面却招来了一条大灰狼,引来了新的烦恼。总而言之,此时,人的智慧总是不能开显的。这就是我们的意识活动规律,我们脑子里面的念头不停地来去,不停地生灭。我们的念头不停地生灭,是围绕着我们的喜欢和讨厌而进行的,围绕着我们的爱和憎而进行的,就是这样烦恼不断。因此,要超脱一定要有一个根本的办法。刚才说用饮酒和赌博的方法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只有用根本的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这个根本的智慧就是我们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六祖慧能有一个偈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偈子说到:“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生灭息,如水常通流,故名为彼岸”。它的意思是:我们人对着我们面对的现象、情境要么就是喜欢它,要么就是讨厌它,这些念头是不停地产生的,消灭了一些念头又会有新的念头产生,这就好像水有波浪一样,它一波一波产生的,因此,这就叫做此岸。我们在河边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只是看一个一个的小波浪,而是着眼整条河流,就像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它就是川流不息的,就是一条永恒的河流。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离开那些小是小非,小的欢喜,小的贪爱、嗔恨,不要只看到这些小波小浪,我们要看到整条生命的长河。整条生命的河流的水是流动不息的,生命的智慧是没有生灭的,这就是六祖慧能讲的彼岸。

《心经》的字数虽然很少,但我只能把心法口诀教给大家,心法是不能教的。我们今天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心经》的纲领,这十六个字是“息脑运心、返尘归根、泯识显智、明体达用”。这个十六字的纲领,每四个字都对应着《心经》的经文。比如息脑运心,它是告诉我们破五蕴,这是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直到“无受想行识”。返尘归根和泯识显智就是要破诸相,这是从“无眼耳鼻舌身意”到“以无所得故”。最后是明体达用,这是智慧的妙用,智慧的妙用有两个典范:一个就是菩萨,从“菩提萨埵”到“究竟涅槃”,这是菩萨可以达到的境界;还有一个是诸佛的境界,从“三世诸法”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咒就是《心经》的般若种识,种识就是把《心经》里边所有的原理用真言的方式念诵出来。什么是真言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梵文的形式,菩萨他不管是用印度的古梵文在说法,还是用汉语在说法,当他说到真言的时候发音都是一样的。真言其实是一个纯粹圆满的声音,这个纯粹圆满的声音里面包含了佛法的原理,因此,真言是很有法效的。在真言里面,其中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是六字真言。我们要学会念,因为它每个念法都是对应着我们身口意的一个状态,它是有工作原理的,是很严谨的,所以,佛教不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东西。

功利一点讲,息脑运心对我们平常复习考试,或者以后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息脑运心就是要破五蕴,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理。脑主管的是意识,我们今天的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都证实了我们的大脑有好多个区间,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右两个脑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就是意识。心就不仅仅是意识,它是负责智慧的。息脑运心的意思就是让意识不起,使智慧本身去发挥作用,这叫破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是物质的活动;受是感受;想就是我们俗称的思想、意识;行是行为、动机,我们有好的行为动机,有坏的行为动机;识是我们多种思想意识聚合在一起。因此,五蕴就是我们看到外部世界之后形成的认识,我们要破掉这五蕴,是因为我们人经常执着。比如,我们都说绿树红花,蓝天白云,那树到底是不是绿的?在不是红绿色盲的情况下,在正常眼睛看来,树确实是绿的,天确实是蓝的,这是由我们人眼的构造所决定的。在色法当中,眼耳鼻舌中的眼是色根,是身体的一个根。眼睛的构造决定我们只能够读到哪个波段的东西,当我们看到绿树的时候,我们读的是光线,这个光线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吸收了绿色那一段光线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是绿的。但它是不是绿的呢?这很难说。假如教室里有一条眼镜蛇,女同学即使长得再漂亮对它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眼镜蛇是感受红外线的。如果眼镜蛇它也会用语言文字来写东西的话,那么,它显然不会说树是绿的,它也不会讲人里面有西施有厉鬼。如此看来,我们人所看到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光线,我们所闻到的味道、听到的声音,全部都取决于我们身体的构造。

但是人会执着。人的思想意识会觉得一旦形成经验,以后我想到树叶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的意识马上就有一条线连接到绿色那里去,这其实是幻觉。这是不能够用我们有限的感观、有限的思想意识去猜测去执着的,我们要把这些猜测和执着都破掉,这就叫破五蕴。息脑,就是让我们思想意识世界的惯性思维休息一下,然后用我们的智慧去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息脑就是让我们的大脑里面不要有杂念,要放空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心态放松,比如我们记英语单词,既不要想着我今天一定要记住一千个单词,也不要想着我一会儿要去玩,这两个念头都不要起。看单词就是看单词,就这么简单。其实在大脑处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东西是很容易被记住的。清代名臣曾国藩是怎么从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一个杰出的人,这其实是一个心路历程。他年轻的时候很勤奋,但是天资是处于中等,那么,他什么时候智慧开始开显呢?这是别人启发他的,他没有学佛,但是他学了道家和儒家理学中的一些静坐功夫,这些功夫大致上跟佛教的禅定有一定的关系。每当他遇到不能解决的烦恼事,进退两难的时候,他就屏退左右,在静室里面闭目、养神、静坐,脑子里面杂念不起,往往这个时候就能想出办法来,伟大的军事决策就是这样产生的。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实践一下,有问题想不开的时候,就放下你的执着,暂时不要去想,你一放松的时候,办法往往就来了,这就是破五蕴、破执着。佛教有一话叫“想蕴若在,必障真如”,真如就是智慧的意思,当杂七杂八的想法在那里的时候,真如妙用是不能够起来的。

《心经》所讲的这个智慧落实到生活当中就是要去养心,而且一定要自己去养。如何养心?就是要实证实修,就是要实践,这里有句话要提醒大家:“喜演文字相,翻成般若障!”什么意思呢?有些人经常嘴上功夫了得,实践起来却不行。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要有四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要做到四心,就是清净心、至诚心、精勤心和报恩心。什么是清净心?我们前面说要息脑运心,要把意识中那些杂七杂八的念头放到一边,心就是清清静静的,有条有理的,这会帮助我们开显智慧。什么是至诚心?就比如说我们在念《心经》的时候,大家的心是诚的,所以,念出来就非常整齐。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诚,用诚心去待人,你会收获一个诚的因缘。凡是伪君子、虚伪的人,自然收获不到诚意。精勤心又是什么?就是精益求精,知道做事情要精益求精的人比粗枝大叶的人成就要高一些,这是不言而喻的。什么是报恩心呢?首先要报父母恩,然后还要报师长恩,因为老师教育我们,最后就是要有报国土恩。带着四心去生活的,就会发现人生明亮很多。

');" class="a2">收藏

今天非常高兴能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心经》。《心经》在中国是一个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佛教的经典。虽然《心经》的字数很少,篇幅很短,但是它的义理非常难懂,它是大乘佛法里面的心法,是佛教的上乘经典。按照信仰者的说法,《心经》是一部有消灾解难效力的经典。传说当年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时候,一路上历经千难万苦,就是靠《心经》的力量来支撑他的,所以《心经》在佛教徒看来是一部至高无上的经典。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心经》的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念《心经》,这是有真实不虚的福报,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清净。

《心经》的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俗称《心经》,它是从600卷《大般若经》中摘选出来的,是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跟它关联在一起的观自在菩萨,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观世音菩萨。按照《悲华经·受记品》的讲法:菩萨是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这段话非常感人。“远古”并不是我们人类的始古时期,因为按照佛教当中的讲法,在我们人类出现以前已经有其他世界出现过,但总之是很古远的年代。如来就是佛陀。佛教认为,佛陀其实不止一个,宝藏如来只是其中的一位,我们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只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佛,也就是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佛。“善男子”就是善良的男子的意思。“三恶道”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宝藏如来说观自在菩萨观察上天下地所有众生的苦,而生出大悲心。悲是什么意思呢?悲就是悲悯的意思。众生的苦其实是有根源,我们一切的苦皆来自烦恼。因为,要断灭众生的苦就是要断灭众生的烦恼,而令众生住安乐,获得解脱,所以给他起了一个名字“观世音”,这就是他法号的由来。我们娑婆世界的佛陀释迦牟尼佛多次演说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因缘。其实,最直接的是佛在《地藏经》当中说:你与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缘,所有天龙、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难众生。若能闻你名号,或见你形象,或敬仰赞叹你,这些众生必生于无上道,且必获不转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乐,等到因缘成熟时,会遇佛授记,他日必将成佛的。当然,崇拜、敬仰和赞叹观自在菩萨只是悟道解脱的一个缘分、一个起因而已。多么伟大的道路都是从一个微末的源头开始的,此生不行则来世可以,这是在世事轮转过程中所能完成的。

图1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下面,我们先看看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见图1),它叫做“十一面观自在菩萨”。这幅法像并不是画家想象出来的,这幅法像就是菩萨的真实样子,是菩萨的标准像。

有什么证据呢?实际上,这个形象是得道高僧在禅定功夫当中所见的,而且每个人见到的都是一样的,确实是如临其境,见到了菩萨的真身,所以这幅法像就是观世音菩萨真实的样子。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是有胡须的,这就可以说明他是男子,前面宝藏如来授记的时候也说到他是“善男子”。下面这个法像(见图2),这是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这我们民间所见的菩萨女身的样子,这是一个慈眉善目、端庄的女像。

菩萨既可以是男身又可以是女身,他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形象呢?菩萨有三十二应身,三十二应就是有三十二种变化,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是根据不同人的苦难、需求而化作不同的身来解救众生。他有的时候是佛,有的时候是神仙(也就是我们讲的天人),有的时候是罗汉,有的时候是男人,有的时候是女人,有的时候是官员,有的时候是在家的居士等等。为什么要变这么多样子呢?这是有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是随缘救度,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身为不同的样子。它没有一个关于现象的执着,它并不执着于男身还是女身,因此,它可以随意在这个身中变化。当然,现在我们看寺庙里面所供奉的观世音菩萨的法像都是女身,这是南宋以后逐渐形成的。

图2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

我们说《心经》这部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广,影响这么大,被我们中国人口口传颂至今,有一个人是功不可没的,这个人就是玄奘。这是玄奘法师的塑像(见图3),

这也是他的标准像,他涅槃后的头盖骨被分成很多份当成舍利供奉,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天灵盖部分,他的天灵盖又被分了很多份,现在大陆保存最完整的是在南京的一个寺庙里面,但是平时都不拿出来的。现在放在玄奘纪念堂里面给我们看的只是一个仿造的影骨,它不是真骨,真正的收藏起来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那么还有一部分在日本。因为日本人是信佛的,当年日本侵华,占领南京的时候,掘地三尺,最后找到了玄奘的遗骨,他们把其中的一部分带到日本去了。后来,日本人又把他们的那一部分分了一些给台湾,因此,现在有三个地方保存有玄奘法师的遗骨,分别是大陆、日本和中国台湾。

图3 唐三藏法师玄奘

玄奘法师不仅仅翻译了《心经》,现存的大部分佛教经典都是他翻译的。他去印度取经的经历被改编成了神话小说“西天取经”,但是玄奘并不是第一个去印度取经的人,在他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佛教是东汉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刚开始是由印度的佛教僧侣传进来的,后来中国的高僧认为传过来的佛经数量太少,因此,就陆续有人直接去印度取经,学习佛法。那么,为什么那些在玄奘之前的高僧没有在历史上留名呢?一个是因为取回来的佛经数量比较少,另外一个是跟个人的功夫和境界相关,在所有去印度取经的人当中,玄奘法师的佛学成就是最高的。玄奘法师不是简单地用白马把佛经驮回来,他是一个研究者和实践者。他把经典学会了以后,再把它们翻译成汉语。这样那些不懂梵语的中国人才能读懂佛经。翻译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翻译佛经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这个佛经讲的是什么,不然是翻译不出来的。玄奘当时翻译的文字是最难的古梵文。梵文分现代的和古代的,能够懂得一点点古梵文都是很了不起的。现在看来,玄奘翻译的本子是最准确的。他的翻译有一个特点就是直译。直译就是逐字逐句的译,不是意译。在他之前也有人翻译佛经,比如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西域印度的高僧,他翻译的策略是意译,就是把佛经的大意翻译出来。玄奘的语言功底很深,他用的是直译,这是非常严谨的。今天汉传佛教的成就之所以能够这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的基础上前进的。另外,我们知道玄奘是唯识宗的宗师,我们刚才讲《心经》是心法,而唯识是跟心法相关的,它研究我们人的心脑之间的关系,探讨思维的规律,也就是智慧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看到,玄奘法师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玄奘法师的智慧非常高。当年他在印度学习佛法的时候,因为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大概是由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组成,其中有五个最大的国家,当时这五个最大的国家包括国王以及3000多位高僧和外道(外道就是佛教以外的宗派,比如印度教、婆罗门教)一起来跟玄奘辩论佛法,但是大家都说不过他。当时,有一个外道很猖狂,他在玄奘当时留学的那烂陀寺外面贴了一个纸条,那个纸条上面写了五十多问题,他放出话说:如果玄奘能够把这五十多条都一一辩倒,我就把头送给你。玄奘本来不想和他辩论,但是那个外道一直在外面吵吵闹闹,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就到门口,一下子就把上面的五十多条问题解决了。那个人当场就要自杀,玄奘就对他说,你不要自杀。他说,不行,我一定要自杀。玄奘说,你不要死,如果你实在想把头送给我,那还不如把人送给我,你做我的仆人吧。后来有一天,玄奘又跟一个外道辩论,他对里面有些义理搞不太清楚,因为他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这个外道理论的,他是研究佛教的,所以,他就来向他的仆人请教,他说,你对义理了解得很清楚,请你教我。那个仆人很恐慌地说,以前你都把我辩倒了,现在你怎么还来向我请教,我实在是不敢当。玄奘说,这没有什么,这个是我不懂的,但是你懂,我就要向你请教。后来,那个仆人就告诉了玄奘,玄奘懂了以后,为了表示感谢,就恢复了他的自由身。当时大家都称赞玄奘法师是一个品德高尚,心胸磊落、智慧高明的人。玄奘是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个时代的国师,他取经回到长安以后,唐太宗一度想要他还俗,因为唐太宗觉得他智慧很高,什么事情都能看得透彻,想让他入朝为官,玄奘法师坚辞得免,他说,他一生的志愿就是翻译佛经,弘扬佛法,他“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最开始译经的时候是在长安的弘福寺,后来是在慈恩寺,再后来他又把他请来的经书和佛像藏在了大雁塔,大雁塔是慈恩寺里面专门为他建造的一个藏书楼。这大致上是玄奘法师的生平。

玄奘法师为什么又被叫做三藏法师?藏是什么意思?藏就是指非常多的经典。什么是“三藏”?三藏是经藏、律藏和论藏。如果你通晓其中某一藏就很了不得了。经藏就是很精通经典本身,属于经部。律藏这个“律”是我们常说律仪、律法,就是佛教这个团体生活的行为准则,属于律部。我们民国时期有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他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歌《送别》,他就是律宗的宗师。论藏是对于佛典的经义进行一个议论,把它理论化、组织化、系统化。如果能够在这三藏当中的哪一藏成为大宗师,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弘一法师他就是通晓律藏这一块的,但是很少有人三藏都精通的。玄奘法师之前的鸠摩罗什大师,智者大师,杜顺和尚,印顺大师等都是通晓三藏的,但是玄奘法师的成就最大,影响最深。每部他带回来翻译的经书都标有“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这好像我们今天的防伪标签,打上这个标签的经书都是他翻译的。

我们要学习《心经》就要了解一些佛教的道理,这里给大家介绍两本书。其中,一部是《佛法要论》,它是讲解佛法当中最核心的法理,这是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佛教界公认的一位通宗通教而且是有实证实修的大阿阇黎——冯达庵大阿阇黎所撰写的。为什么要找这样的书来看呢?因为只有已经有实证实修并且已经是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大德写的书才是可信的,人家已经证到了那个境界。既想跟我们的实践生活相结合,又想通过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纲领来了解佛学和大乘佛法的话,那么可以看冯达庵大阿阇黎的嫡传弟子杨佛兴大阿阇黎的《一乘法要》,这个是通俗易懂的。而且杨佛兴大阿阇黎也是实证实修,亲证境界的。不仅如此,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英国的剑桥大学开心理学研讨会的时候,就专门从大陆请他过去。研究心理学为什么要请一个佛教的大德过去呢?因为研究心理现象是佛教的本行,佛教研究人的思维活动的原理比心理学研究的现象要宽泛得多、深入得多。

我们现在进入《心经》本身。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合起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智慧。到彼岸的智慧,其实是所谓的超脱凡情系缚的智慧。我们先来看看此岸和彼岸。此岸就是我们的现实人生。人的生活受思想意识的支配,这个此岸的本质就是我们凡夫俗子不能脱离的思想意识。那么彼岸是什么呢?彼岸就是脱离意识。要脱离此岸这个苦海,就是要脱离这个根源,这就是要脱离意识,脱离意识以后显示出来的是“妙观察智”。但是从此岸到彼岸是不容易的,它必须要下苦功才能达到,就像是必须借助渡海的功夫,才能达到彼岸。我们知道此岸的本质是意识,那意识又是什么?意识就是一个牵扯,一个系缚,就好像用绳子把你跟你想要的东西牵起来一样,牵扯多了以后就会有麻烦。有些人想要一座金山银山,把他跟金山银山牵在一块的时候,他就走不了了,这就是系缚、牵扯,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那它为什么是苦恼的根源呢?我们来看看意识的一般规律。我们说世上的普通人有聪明的、有不聪明的。但是聪明人也有聪明人的烦恼,聪明人犯的错误有时候更加糟糕。比如《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她是特别聪明的一个人,不过《红楼梦》里面说她聪明反被聪明误。她怎么会被聪明误呢?就是因为她被“绳子”牵得太紧,放不下了。当人遇到可贪可嗔之事,就被缠缚而不能舍,智慧遂为所掩,而失其灵敏活用。这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佛教说人生有八苦,其中一个就是怨憎会爱别离。怨憎会就是你讨厌的人经常要跟你在一起,而爱别离则是说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却偏偏要被分开,比如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平常遇到我们讨厌的对象的时候,就会去嗔恨他、讨厌他,比如日本人要霸占我们的钓鱼岛,我们就很讨厌他。这种情感不是一下子能割舍掉的。还有,平常我们都说,恋爱中的人是最傻的,因为恋爱中的人思维完全不能够灵活运用,容易钻牛角尖。例如,晚上女同学给男同学打了个电话,结果电话响了十五分钟男同学都没接,后来女同学就生气了。第二天男同学解释说:我当时在洗澡没听见,洗完澡以后就打游戏去了,打游戏的时候戴着耳机也听不到其他声音,打完游戏就直接睡觉了。这个解释在男同学看来是光明正大的解释,但是女同学听了之后就更生气了:十五分钟不接电话我已经很生气了,你居然还一个晚上都不想念女朋友,只想着打游戏,那就更加罪不可赦了。这就需要那个男同学有智慧才能够化解这样的危机,因为他的女朋友完全处在这个系缚、纠缠里面,这就是纠结。

如果我不学智慧的佛法,那么在平常的人生中仅凭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识能不能解脱呢?这是可能的,我们常常会通过一些方法来逃离,让自己放下、放弃我们心中的那种贪爱和怨恨。比如,当我们很悲哀的时候,我们的朋友就会说:“不要伤心了,没有什么关系,人生还很长,走,我们去喝一杯吧!”饮酒可以麻醉我们的神经的,让我们暂时忘记痛苦。要不就是说:“人生要及时行乐,小赌怡情。”然后就被拉着去赌博了。饮酒和赌博的当下是很快乐的,因为脑神经被麻痹了,可是等到清醒以后,就如李白说的那句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也叫做“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那个门把老虎挡在门外,我不再去想这个烦恼了,但是后面却招来了一条大灰狼,引来了新的烦恼。总而言之,此时,人的智慧总是不能开显的。这就是我们的意识活动规律,我们脑子里面的念头不停地来去,不停地生灭。我们的念头不停地生灭,是围绕着我们的喜欢和讨厌而进行的,围绕着我们的爱和憎而进行的,就是这样烦恼不断。因此,要超脱一定要有一个根本的办法。刚才说用饮酒和赌博的方法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只有用根本的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这个根本的智慧就是我们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六祖慧能有一个偈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偈子说到:“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生灭息,如水常通流,故名为彼岸”。它的意思是:我们人对着我们面对的现象、情境要么就是喜欢它,要么就是讨厌它,这些念头是不停地产生的,消灭了一些念头又会有新的念头产生,这就好像水有波浪一样,它一波一波产生的,因此,这就叫做此岸。我们在河边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只是看一个一个的小波浪,而是着眼整条河流,就像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它就是川流不息的,就是一条永恒的河流。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离开那些小是小非,小的欢喜,小的贪爱、嗔恨,不要只看到这些小波小浪,我们要看到整条生命的长河。整条生命的河流的水是流动不息的,生命的智慧是没有生灭的,这就是六祖慧能讲的彼岸。

《心经》的字数虽然很少,但我只能把心法口诀教给大家,心法是不能教的。我们今天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心经》的纲领,这十六个字是“息脑运心、返尘归根、泯识显智、明体达用”。这个十六字的纲领,每四个字都对应着《心经》的经文。比如息脑运心,它是告诉我们破五蕴,这是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直到“无受想行识”。返尘归根和泯识显智就是要破诸相,这是从“无眼耳鼻舌身意”到“以无所得故”。最后是明体达用,这是智慧的妙用,智慧的妙用有两个典范:一个就是菩萨,从“菩提萨埵”到“究竟涅槃”,这是菩萨可以达到的境界;还有一个是诸佛的境界,从“三世诸法”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咒就是《心经》的般若种识,种识就是把《心经》里边所有的原理用真言的方式念诵出来。什么是真言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梵文的形式,菩萨他不管是用印度的古梵文在说法,还是用汉语在说法,当他说到真言的时候发音都是一样的。真言其实是一个纯粹圆满的声音,这个纯粹圆满的声音里面包含了佛法的原理,因此,真言是很有法效的。在真言里面,其中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是六字真言。我们要学会念,因为它每个念法都是对应着我们身口意的一个状态,它是有工作原理的,是很严谨的,所以,佛教不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东西。

功利一点讲,息脑运心对我们平常复习考试,或者以后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息脑运心就是要破五蕴,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理。脑主管的是意识,我们今天的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都证实了我们的大脑有好多个区间,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右两个脑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就是意识。心就不仅仅是意识,它是负责智慧的。息脑运心的意思就是让意识不起,使智慧本身去发挥作用,这叫破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是物质的活动;受是感受;想就是我们俗称的思想、意识;行是行为、动机,我们有好的行为动机,有坏的行为动机;识是我们多种思想意识聚合在一起。因此,五蕴就是我们看到外部世界之后形成的认识,我们要破掉这五蕴,是因为我们人经常执着。比如,我们都说绿树红花,蓝天白云,那树到底是不是绿的?在不是红绿色盲的情况下,在正常眼睛看来,树确实是绿的,天确实是蓝的,这是由我们人眼的构造所决定的。在色法当中,眼耳鼻舌中的眼是色根,是身体的一个根。眼睛的构造决定我们只能够读到哪个波段的东西,当我们看到绿树的时候,我们读的是光线,这个光线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吸收了绿色那一段光线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是绿的。但它是不是绿的呢?这很难说。假如教室里有一条眼镜蛇,女同学即使长得再漂亮对它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眼镜蛇是感受红外线的。如果眼镜蛇它也会用语言文字来写东西的话,那么,它显然不会说树是绿的,它也不会讲人里面有西施有厉鬼。如此看来,我们人所看到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光线,我们所闻到的味道、听到的声音,全部都取决于我们身体的构造。

但是人会执着。人的思想意识会觉得一旦形成经验,以后我想到树叶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的意识马上就有一条线连接到绿色那里去,这其实是幻觉。这是不能够用我们有限的感观、有限的思想意识去猜测去执着的,我们要把这些猜测和执着都破掉,这就叫破五蕴。息脑,就是让我们思想意识世界的惯性思维休息一下,然后用我们的智慧去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息脑就是让我们的大脑里面不要有杂念,要放空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心态放松,比如我们记英语单词,既不要想着我今天一定要记住一千个单词,也不要想着我一会儿要去玩,这两个念头都不要起。看单词就是看单词,就这么简单。其实在大脑处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东西是很容易被记住的。清代名臣曾国藩是怎么从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一个杰出的人,这其实是一个心路历程。他年轻的时候很勤奋,但是天资是处于中等,那么,他什么时候智慧开始开显呢?这是别人启发他的,他没有学佛,但是他学了道家和儒家理学中的一些静坐功夫,这些功夫大致上跟佛教的禅定有一定的关系。每当他遇到不能解决的烦恼事,进退两难的时候,他就屏退左右,在静室里面闭目、养神、静坐,脑子里面杂念不起,往往这个时候就能想出办法来,伟大的军事决策就是这样产生的。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实践一下,有问题想不开的时候,就放下你的执着,暂时不要去想,你一放松的时候,办法往往就来了,这就是破五蕴、破执着。佛教有一话叫“想蕴若在,必障真如”,真如就是智慧的意思,当杂七杂八的想法在那里的时候,真如妙用是不能够起来的。

《心经》所讲的这个智慧落实到生活当中就是要去养心,而且一定要自己去养。如何养心?就是要实证实修,就是要实践,这里有句话要提醒大家:“喜演文字相,翻成般若障!”什么意思呢?有些人经常嘴上功夫了得,实践起来却不行。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要有四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要做到四心,就是清净心、至诚心、精勤心和报恩心。什么是清净心?我们前面说要息脑运心,要把意识中那些杂七杂八的念头放到一边,心就是清清静静的,有条有理的,这会帮助我们开显智慧。什么是至诚心?就比如说我们在念《心经》的时候,大家的心是诚的,所以,念出来就非常整齐。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诚,用诚心去待人,你会收获一个诚的因缘。凡是伪君子、虚伪的人,自然收获不到诚意。精勤心又是什么?就是精益求精,知道做事情要精益求精的人比粗枝大叶的人成就要高一些,这是不言而喻的。什么是报恩心呢?首先要报父母恩,然后还要报师长恩,因为老师教育我们,最后就是要有报国土恩。带着四心去生活的,就会发现人生明亮很多。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