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汉字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图1

图2

图3 隶书

图4 楷书

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是甲骨文(见图1),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虽然每个字看起来都像是一幅图画,但已脱离了纯图画的模式,成为一种系统的文字符号。此后,继承与发展甲骨文的是金文,又叫钟鼎文(见图1),即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金文仍然未完全脱离象形文字的框架。继承与发展金文的是小篆(见图2),是秦统一中国之后的规范文字。继之则是隶书(见图3)。从甲骨文到隶书,汉字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应用史。汉字发展到隶书阶段已基本脱离了象形的痕迹,成为一种纯符号化的文字。隶书之后就是楷书(见图4),大约产生于魏晋时期。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已基本定型,它一直沿用至今。回顾汉字的发展,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具有三千多年运用、发展史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不同的汉字字体创造、使用于不同的时代,分别记录、传播所在时代的各种文化信息,因而这些文字中,自然会沉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又因为现行汉字与历史汉字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有些文字至今仍然保留着造字和用字时代的某一些文化印记,所以,解读汉字,从汉字中观察它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认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揭示汉字中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第一,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图画文字本身的形象就与语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羊”字甲骨文作“ ”,显示一只山羊的头面形状。“ ”在甲骨文中频繁地出现于各种祭祀场面,可见当时畜牧业的发展。如果在“ ”字的下面加上一个“人”字,那就成了“ ”(羌);如果这个“人”还是个女性,那它就变成“ ”(姜),可见奴隶社会早期是不把“ ”(羌)、“ ”(姜)等牧畜民族当人看待的,这都是古汉字记录下的历史信息。再比如“水”,甲骨文作“ ”,一看就知道“水”最早指的不是“water”,而是“river”(河流),今天,我们依然有“汉水”、“渭水”等词,正是“水”本义的传承。

第二,汉字在它的发展、使用过程中,无时无刻都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相联系,也就是说,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记载、交流信息,所以,凡是汉字使用、传播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信息不可能不渗入到汉字中来。即使有些历史现象今天已经消失了,但是某些信息依然保留在汉字中。比如“世”字最初写作“ ”(金文),一看形状就知道它和树叶非常相像,原来古文字中的“世”与“叶”(葉)曾相通,因此,我们今天仍可将“十九世纪中世”说成“十九世纪中叶”,这样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

下面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释汉字的文化内涵。

');" class="a2">收藏

文字是文化与历史信息的记录,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不妨从相关的几个例证中得到验证:

英语的“pen”,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笔”,“pen”是从拉丁语“penna”(鹅毛)演变而来的,自从中世纪的西方发明了羊皮纸之后,笔就是用鹅毛管做的。俄语的“钢笔尖”与“鹅毛”也是同一个词。再比如“dollar”英语指银元,早先“dollar”是波西米亚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有一个山谷专门铸造银元,后来这个山谷就成了银元的代称,就像中国贵州的“茅台”本是地名(茅台镇),今天却成了一种酒的名字。还有一个例子,居于云南高黎贡山区的傈僳族有一个词叫“ʥio44”。这个词同指三样东西:第一是麻布,第二是衣服,第三是被子。一个词同时指代三个不同的东西似乎不好理解,原来从前的傈僳族经济比较落后,自家纺织的一块麻布,白天把它披在身上就成了衣服,晚上睡觉把它盖在身上就成了被子,所以“ʥio44”这个词就同时包含“麻布”、“衣服”、“被子”三个意思。一个词却反映了傈僳族历史的生产、生活状况。

图1

图2

图3 隶书

图4 楷书

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是甲骨文(见图1),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虽然每个字看起来都像是一幅图画,但已脱离了纯图画的模式,成为一种系统的文字符号。此后,继承与发展甲骨文的是金文,又叫钟鼎文(见图1),即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金文仍然未完全脱离象形文字的框架。继承与发展金文的是小篆(见图2),是秦统一中国之后的规范文字。继之则是隶书(见图3)。从甲骨文到隶书,汉字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应用史。汉字发展到隶书阶段已基本脱离了象形的痕迹,成为一种纯符号化的文字。隶书之后就是楷书(见图4),大约产生于魏晋时期。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已基本定型,它一直沿用至今。回顾汉字的发展,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具有三千多年运用、发展史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不同的汉字字体创造、使用于不同的时代,分别记录、传播所在时代的各种文化信息,因而这些文字中,自然会沉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又因为现行汉字与历史汉字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有些文字至今仍然保留着造字和用字时代的某一些文化印记,所以,解读汉字,从汉字中观察它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认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揭示汉字中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第一,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图画文字本身的形象就与语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羊”字甲骨文作“ ”,显示一只山羊的头面形状。“ ”在甲骨文中频繁地出现于各种祭祀场面,可见当时畜牧业的发展。如果在“ ”字的下面加上一个“人”字,那就成了“ ”(羌);如果这个“人”还是个女性,那它就变成“ ”(姜),可见奴隶社会早期是不把“ ”(羌)、“ ”(姜)等牧畜民族当人看待的,这都是古汉字记录下的历史信息。再比如“水”,甲骨文作“ ”,一看就知道“水”最早指的不是“water”,而是“river”(河流),今天,我们依然有“汉水”、“渭水”等词,正是“水”本义的传承。

第二,汉字在它的发展、使用过程中,无时无刻都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相联系,也就是说,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记载、交流信息,所以,凡是汉字使用、传播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信息不可能不渗入到汉字中来。即使有些历史现象今天已经消失了,但是某些信息依然保留在汉字中。比如“世”字最初写作“ ”(金文),一看形状就知道它和树叶非常相像,原来古文字中的“世”与“叶”(葉)曾相通,因此,我们今天仍可将“十九世纪中世”说成“十九世纪中叶”,这样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

下面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释汉字的文化内涵。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