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从上边的方言地图可以看到,我们不能用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南北来区分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例如四川、云南和贵州是西南地区,但这一大片都是官话区,也就是都说北方方言。实际上,古汉语的主体就是北方方言,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西北,然后往东到河南中原一带。北方方言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南方方言是北方居民在历朝历代不断南迁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南方方言。另外,要注意到一个特点,当北方居民迁居南方之后,他们所说的北方古汉语就比较固定下来了,变化较少,因为他们已经远离了北方方言区,故乡那边的语言新变化他们已经跟不上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方方言会更多地保留了过去的古汉语特点,更接近比较古老的古汉语的面貌。
今天的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差异非常大,以至于互相难以交流,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三:1.南方地区本来就存在多种地区性方言。百越之地,有众多方言不足为奇。2.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比如唐朝时有一拨北方人迁居南方,宋朝时又有,明清时又有新移民,由于北方方言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历朝历代南迁的北方人带去的北方方言也就不尽相同。3.南方各方言各自发展。特别是还可能与南方本地居民杂居、通婚等,受到了当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必然发生演变。总之,语言是活的,都会在历史进程中发生演变,演变就会产生差异。
我们今天看到的各地区方言总的格局是:北方各方言一致性大、差异性小。例如,东三省一直到云贵川,不同地区的人尽管地域空间跨度大,但语言交流障碍不大,基本能听懂彼此的话。而南方各方言差异性大,一致性小。有些地区仅一江之隔,两岸的方言就不一样了。
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我们从这三个角度依次介绍几个主要的方言区。
第一、北方方言。还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
1.北方话。河北、河南、山东、东三省、内蒙古部分。
2.西北方言。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一部分。
3.西南官话。云贵川、湖北(除东北角)、广西西北、湖南西北、河南南缘。
4.江淮官话。安徽江苏的江北地区(除徐州、蚌埠)、南京、镇江。
主要语音特点是辅音韵尾少。韵母的结尾如果是个辅音,就叫辅音韵尾。普通话里只有两个,一个是以“-n”结尾的,一个是以“-ng”结尾的。而南方方言中辅音韵尾很多。第二个特点是声调少。我们学普通话只知道声调有四个,分别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也可以叫做“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我们还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办法来详细描述具体一个声调的高低走向,即“五度标调法”,仿佛音乐的简谱一样用数字标记音的高低,同时,还可以用线条来描绘具体的走向: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我们中国人说汉语就像唱歌一样。上边这个图显示的是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语音特征,而具体方言中的声调情况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名称的声调,如下显示: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接下来我们看北方方言的词汇特点。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词汇基础,但也有一些地方用语的差别。例如“太阳”这个词语,有以下一些说法:老爷儿(北京、保定),日头(沈阳、西安、桂林、石家庄),爷爷儿、日头爷、日头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河北)。日常生活的常用词往往会在各地有不同的特色说法,比如:
北京 白薯 老玉米,棒子 土豆儿 向日葵,转日莲
沈阳 地瓜 苞米 土豆儿 向日葵,毛子喀
呼和浩特 红薯 玉菱子 山药 葵花
济南 地瓜 棒子 地蛋,土豆儿 朝阳花
洛阳 红薯 玉蜀黍 向日葵
西安 红芋(乡) 苞谷 洋芋 向日葵
红芋(城)
成都 红苕 玉麦 洋芋 向日葵,葵花
昆明 白薯,红薯 苞谷 洋芋 进阳饼儿
贵阳 番薯 苞谷 洋芋 葵花
武汉 苕 苞谷 洋苕,洋芋 葵花
扬州 山芋 玉如书,棒头 洋山芋② 葵花①
有的方言还有一些外来语的借词,如北京话(北方话)里的满语借词:埋汰(肮脏)、瘆(恐怖)、勒特(衣冠不整)、骨力(精美)。北方方言的语法特点比较一致,在此就不多说了。
下边(1)是一个普通话记录的小故事《北风和太阳》,学者们常常用这个故事来调查各地区的方言情况,比如北方方言的豫北方言来讲这个故事的话,就记录成(2)的样子。
(1)北风和太阳
北风和太阳争论谁最有权力,他们同意,谁先脱下旅人的衣服,谁就是胜利者。北风先试他的力量,用力猛吹;但是风越大,那旅人将他的大衣裹得越紧;最后,北风放弃了,请太阳出来,看看他的本事。太阳很快地发出他所有的热力。不久,那旅人感受到太阳暖和的光线,便将衣服一件件脱下,最后,热得受不了了,就脱光了衣服,在路旁的河里洗澡。
北风不得不承认,到底还是太阳的本事大。
(2)豫北方言
老风婆和老叶儿在比谁更有本事,俩人都觉得,谁先把马路上的人身上的衣裳脱了,谁就赢了!老风婆先,用嘴使劲儿吹;但是他的劲儿越大,马路上的那人就把衣裳拽得更紧。末后影儿,老风婆算了,叫老叶儿亮亮自个儿的本事。老叶儿立马发热,那马路上的人受不住了,就把衣裳都脱了,还在马路沟的水坑里洗了个澡。
中,老爷儿,还是你有本事!
接下来我们介绍南方方言中我们非常熟悉的粤语。粤语形成时间很早,从周秦以来就有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配了一大批汉人南下,与百越各族杂居,还建立了郡制,今天广州还有南越王墓遗址博物馆。粤语就是那时候慢慢形成的。粤语的特点是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同片区的粤语差异不大,彼此基本都能听懂,代表性方言是广州话。过去广州话在粤语区地位很高,也叫“广府话”,因为广州是广东的首府,代表着广东最高的文化文明和经济水平。我有位同学是粤西人,她说到广州读大学后就再也不敢说家乡话了,虽然交流没障碍,但口音一听就知道不是广州话,本地人就会觉得她土气,乡下来的,她自己很不好意思。广州话作为粤语区的核心至今地位超然,这与它的经济水平、政治地位密切相关。粤语主要分五个片区:
1.粤海片:珠三角、西江。
2.钦廉片:钦州、廉州。
3.高雷片:高州、雷州。
4.四邑片:台山、新会、开平、恩平。
5.桂南片:广西南部(南宁话)。
这是粤语的分区图: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粤语的语音特点首先是保留了入声“-p,-t,-k”韵尾,和鼻音的“-m,-n,-ng”韵尾。入声是汉语古已有之的一个声调。以唐朝语音为例,那时汉语分4大类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每一类声调又分阴阳,所以一共8个声调。入声在今天的北方话里基本已经消失,但是却保留在了南方的众多方言里。入声是一种什么样的音调呢?举一个例子,你到火车站接朋友,来人姓张,你见到他很激动,远远就喊“小张——”,这“张”的尾音你可以拉得很长。而如果来人是个美国朋友Mike(麦克),你能否把这尾音拉长?不能,入声的意思就类似Mike的发音,其结束的尾音是个辅音,所以不能拉长发音,因为辅音只是口腔中的气流的阻塞,不像念元音时声带振动可以把音拉得很长。再举一例,粤语区把英国球星Beckham(北方方言区译为“贝克汉姆”)的名字翻译为“碧咸”,用普通话来看很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按广州话发音念“碧咸”二字,就会发现比按普通话发音念“贝克汉姆”四字更接近英文单词Beckham的发音。因为“碧”在广州话里是个入声字,“-k”结尾,“咸”在广州话里则是“-m”的鼻音韵尾。粤语第二大语音特点是,声母中没有“j-,q-,x-”,“zh-,ch-,sh-,r-”的发音。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这些音都是唐宋之后才在北方话里发展出来的,那时候粤语早已分化成形,在南方形成自己的方言区,并没有随着北方话的发展潮流演变。粤语第三大语音特点是,韵母系统复杂,要区分长短音。如用粤语说“街—鸡”,只是韵母发音长短的微妙变化,因此,学习粤语是个苦差事。粤语第四大语音特点是,粤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读音特点,因此,我们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其读音。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今天的粤语发音来推导古代汉语的发音。关于汉语的声韵,我国历史上有一本著名的记录声韵的著作,叫做《广韵》。是宋朝(1008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等韵书修订而成,专门整理记录了当时汉语的发音,是当时科举考试的标准用韵规范。为何叫《广韵》?意思是增广,涵盖很全面。今天则有人戏称,广韵就是广东话的韵。因为根据书中所记录的声韵,其发音跟今天的广东话很像。《广韵》是怎么给汉字记音的呢?由于古人并没有发明五线谱、简谱一类的音调法来标音,也不像西方语言是字母文字——字母与发音有密切关系,汉语的文字与其发音基本没关系,因此,我们古人标注汉语发音的方法比较特别,叫“反切注音法”。一个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当给一个汉字标注发音时,就找另外两字放在一起来标注,取第一个字(反切上字)的声母,取第二个字(反切下字)的韵母。上字与被切(注)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得到了被切字的读音。如《广韵》里边“冬,都宗切”;“孝,呼教切”。大部分古书记录的古音都是用的反切注音法。粤语第五大语音特点是,粤语中有9个声调,不但继承了唐宋音的8个音调,还在入声的音调中分化出了第9个调。这九个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和阳入。如下图所示: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据考证,粤语的音调和唐宋时期的古汉语发音很相似,而唐诗宋词的押韵是要讲究声调的和谐的,如果我们用粤语来朗诵古诗词,会更加原汁原味一些。比如岳飞的《满江红》通篇是押入声韵的,粤语都保留了这些入声,用粤语读可能更有利于还原词作的韵味。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粤语的词汇有什么特点呢?日常用语中粤语不同于普通话的词汇多达50%以上,突出特点是更加接近古汉语。比如单音节词多,如“眉、味、尾、窗、盒、椅、扇”。在北方话里,一般说法是“眉毛、味道、尾巴、窗子、盒子、椅子、扇子”。二是保留了很多古语词,例如“行、颈、饮、食、睇、话、着、将、企、无、面、衫、翼”。“翼”,北方话里叫“翅膀”,粤语这个用字“翼”就比较古典文雅。另外,还有一些因地区风土文化带来的词汇特点:一是粤人比较讲究吉利,所以避讳词很多:猪红(猪血)、猪润(猪肝)、牛唎(牛舌)、吉屋(房屋)、胜瓜(苦瓜)、遮(伞)。为什么不叫猪血?要避免血光之灾。伞为什么叫“遮”?“伞”的谐音是“散”,散财不吉利。二是由于气候温暖,所以冰雪不分:雪条、雪糕、雪柜、雪屐。三是外来借词多。因为广东的经济开放程度全国领先,所以其方言中也出现了大量从西方语言发音直译过来的词汇,如:波鞋(ball)、咪(mile)、多士(toast)、士多(store)、菲林(film)、蛋挞(tart)、咖喱(curry)等。
粤语是古老的方言,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例如:广州话常用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在常常被写作“嘅”),可以追溯到《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没有差异,但在广州话里,两者保留了古汉语的区别,“行”是走路,“走”则是“跑”的意思。不过随着普通话在广东地区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多广州话保留下来的古语词汇也渐渐很少被使用了。
粤语的语法也很有自身特色。例如,副词“先”“翻”“添”“多/少”后置,比如“我吃饭先”;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不一样,比如“俾三本书我(给我三本书)”;比较句语序也不一样,比如“我大过你(我年纪比你大)”。
前边提到的《北风和太阳》的故事,用粤语讲就可以记录成这个样子:
有日,北风同太阳争边个最有权力,佢地同意,边个先剥旅人啲衫,边个就赢。北风先试佢嘅力量,用力咁吹;但系风越大,果个旅人将佢件衫拉得越紧;后尾,北风唔玩了,叫太阳出嚟,睇睇佢嘅本事。太阳好快咁发出佢所有嘅势力。无耐,果个旅人觉得太阳暖粒粒,就将啲衫一件件咁剥落嚟,后尾,热到顶唔顺嘞,就剥光晒啲衫,系路边条河冲凉。北风唔得唔认,到底系太阳犀利。
第二大南方方言是吴语。吴语最晚到三国魏晋时已完全形成,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吴侬软语”。因为晋以后流行以婉约细腻著称的吴歌,歌中女性以“侬”自称,“吴侬”即成为吴人、吴语的别称。吴语的次方言主要分为两个片区:
1.北部吴语(太湖片):苏南、浙北、上海。
2.南部吴语:台州片、瓯江片(温州片)、婺州片(金华片)、处衢片(丽水片)、宣州片。吴语的六片与唐宋以来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域高度吻合。分区地图如下: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吴语的特点是:保留全浊声母;单元音丰富;只有一个鼻韵尾“-ng”;通常不用把字句;重叠法很多,例如:排排齐、裹裹紧、讲讲清爽、白皑皑、恼忽忽,日长滔滔;“子”尾多,比如“昨日子,学生子”。
《北风和太阳》的故事用属于吴语的常州话记录如下:
·常州话《北风搭则太阳噶故事》
有一次,北风搭则太阳勒头争嗲人噶本事大。争过来争过去也争不出噶上下来。就勒尴歇辰光,路上有噶人正好波过来,他身上穿则一件棉格罗嗦的厚大衣。北风搭则太阳讲好了,嗲人能够叫尴噶波路噶人搦他身上噶厚大衣脱下来,就算嗲人噶本事大。北风就起劲噶吹出来,朗开晓得北风吹得越起劲,波路噶人越搦厚大衣裹裹紧点,到后漫来,北风也呒没办法咧,只好就算数罢。过了一歇歇,太阳出来咧。他毒刮辣辣噶一晒,过噶波路人就豪稍搦身上噶厚大衣脱下来。尴一次北风只好承认,他家两个人还是太阳噶本事大。
湘方言分布在湖南大部和广西北部,三面受西南官话包围,内部分歧比较大。老湘语(双峰话)有全浊音,普通话推广后基本清化(新湘语、长沙话)。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无翘舌音,声母“n、l”不分,甚至“f、h”不分。
下边是湘语的双峰话讲述《北风和太阳》的故事。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赣语分布在江西中部和北部。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特征不突出,界限不分明。为什么呢?因为江西在过去一直作为一个北方移民进入南方的通道,本地族群的方言不断受到冲击,也长期受周边方言的影响。主要特点是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声母“n,l”有时不分;词尾“-子”,“-立”发达,比如“女崽子、女立、鞋立”。
闽语分布图
闽语分布于福建、广东潮汕、海南、浙南和台湾。保存了许多上古汉语的特色,也就是秦汉以前汉语的特色。同时,也有不少古闽越语的遗留。闽语的内部分化最显著,可以分为五大片区: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莆仙话(以莆田话为代表)、闽中话(以永安话为代表)。主要特点有:没有“f-”,没有“zh-、ch-、sh-、r-”。次方言间韵母差异很大:建瓯话有34个韵母,福州话有48个,厦门话有79个之多。闽语很多字词有文读白读之分,比如“大家(“我们大家”、“大家庭”)”。一个字在具体的语流中读音常常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另外,还存在一些与普通话语序不同的词,比如“千秋、闹热、菜蔬、鞋拖、人客、鸡母、猪哥”。
客家话是早期北方移民(西晋永嘉之乱开始)后裔的语言,大概形成于宋代,带有较多唐宋及以前北方话的特征。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对这一点非常自豪,认为自己的方言代表了正宗的古代中原话。客家话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地区。“客家”的称呼是入清之后才在这一带定型的,因为有了说粤语的先入为“主”,所以,才有后来的“客”。客家话语言特点包括保留入声[-p]、[-t]、[-k];没有“f”声母;也没有翘舌音“zh-,ch-,sh-,r-”。没有“y-”韵母。和粤语一样,客家话单音词较多,比如“兴、愿、爽、乌、禾”。
客家人迁徙路线图
和赣语一样,客家话也长期处于各种方言(广东话、闽南语等)的包围圈中,但是却没被同化,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很多地方的客家话的生存状态相当于“方言岛”。历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地盘,他们所带来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围下,就如大海上的岛屿,即“方言岛”现象。比如,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内迁韶关,大批“广府人”也涌入韶关城区,由于来自省会城市的优越感,迁居于此的广府人坚持说广州话,基本取代“老韶关话”而成为主要的交际用语并延续至今,但周边农村仍主要说“老韶关话”或客家话,韶关城区成了白话方言岛。
客家话如此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方言特色,与客家人自身强烈的族群认同感是分不开的。不管天涯海角,只要说客家话,就是一家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都坚持让后代子孙学说客家话。客家人有句俗语:“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他们深刻明白一个道理:“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灭其言。”学者陈支平在《客家源流新论》中指出:客家方言才是界定客家的最基本要素。由于客家人坚持说客家话,反过来客家话使客家族群增加和保持着巨大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北方方言从古演变至今,变化较大,总的演变趋势是越来越简单,声母、韵母、声调都比古音变少了,大概是为了发音的简单和交流的方便。而南方方言,尤其是闽、粤、客三大方言较少受到北方方言演变的影响,它在自己的区域里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古音韵面貌,成为研究古韵的活化石。
《毛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方言这种看似最为俚俗的东西,其实也是大雅。它保留了我们的古音风貌,凝聚着人们对血脉的认知,展现出一方水土的独特情韵。希望各位同学能各自珍爱家乡的方言,带着对自己母语的无比自豪之情,把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
');" class="a2">收藏某电视台录制过一段关于方言的节目。这个节目请来的几位嘉宾,都是国家语委评出的方言发音人。什么叫方言发音人呢?每个地方、每个城市,都有一种代表它地方特色的语言声音。所谓的方言发音人,就是国家语委为了调查和保护各地的方言,到各个地方去选择在该地区生活了四年以上都没有离开本地,并且家中三代都是本地人的人选,再截取不同的年龄阶段,比如说20岁、30岁、40岁,然后对他们说当地的方言进行录音。隔一段时间,还要去回访他们,再录音。这些人就是保有了原汁原味的地方方言的发音人。
方言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宝贵财富。对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方言都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和实际意义;能说一种方言,是个人一生的财富。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方言,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方言不断退化的时代。爷爷奶奶辈说话所用的一些词,到我们这辈人就不用了,或者发音不一样了?比我们晚一辈的小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不学说本地方言了?这是我们国家所有地区方言面临的一种窘境,由于普通话前所未有的普及,各地区交流程度加深,对方言造成了巨大的挤压和排斥。整理和研究方言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个任务。
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地区的方言,不仅关注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还结合历史发展来看古今声韵。为什么方言会与古音有关?因为很多方言都保留了一些我们汉语在历史上的发音特征,所以,研究方言,就能帮助我们考证汉语的发展历史。
什么是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却说不一样的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语言是活的,只要这个语言还有人在使用,由于各地方特定的文化习俗,生产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就会不断地演变。而且不同地方语言变化的方式不一样,就形成了如今众多的方言。也就是所谓“十里不同音”。这些方言可称为地域方言,就是指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 还有另一类方言是社会方言,是指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语言变体。例如,有调查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说话更遵守语言规范。还有现在网上常说的时髦话“宅男”、“宅女”等,我们爷爷辈连听都听不懂。
我所讲的方言,是指由于地域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方言,也就是地域方言。各个地域的方言,如同汉语大家庭里的成员,都有些亲缘关系,只是有些亲属关系近点儿,有些亲属关系远点儿。如何判断方言之间关系的远近?最显而易见的一个标准就是发音,听起来像不像。如果你觉得跟某个外地人说的话很像,那就说明很可能你们的方言亲属关系比较近。还要注意到历史渊源的问题,人流的迁移会把方言散播到各处,因此,产生了方言的移动,根据历史渊源以及汉语语言的发音、词汇等特点,可以把中国的方言分为七个大家族,即七大方言区,如下所示:
方言区代表方言人口比例
①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北京话 70%
②吴语(江浙话)苏州话、上海话 8.4%
③湘语长沙话 5%
④赣语南昌话 2.4%
⑤客家话梅县话 4%
⑥闽语厦门话(闽南)福州话(闽东)、建瓯话(闽北) 4.2%
⑦粤语广州话 5%
如上所示,北方方言又叫官话方言,为什么呢?因为普通话是官方用语,而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制定的,所以北方人学普通话比较容易,有方言上的天然优势。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插曲: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粤语差一点就被投票选举定为全国标准语。关键时刻,孙中山先生“大义灭亲”站出来表态,虽然他自己的母语就是粤语,但官话的确定要考虑更多的其他因素,比如说学习的难易程度。事实证明,相对而言,让南方人学习普通话要比北方人学习粤语简单得多。因为南方方言比较复杂,并且说北方方言的人口数量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70%。
下边是方言区的地理分布图: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从上边的方言地图可以看到,我们不能用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南北来区分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例如四川、云南和贵州是西南地区,但这一大片都是官话区,也就是都说北方方言。实际上,古汉语的主体就是北方方言,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西北,然后往东到河南中原一带。北方方言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南方方言是北方居民在历朝历代不断南迁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南方方言。另外,要注意到一个特点,当北方居民迁居南方之后,他们所说的北方古汉语就比较固定下来了,变化较少,因为他们已经远离了北方方言区,故乡那边的语言新变化他们已经跟不上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方方言会更多地保留了过去的古汉语特点,更接近比较古老的古汉语的面貌。
今天的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差异非常大,以至于互相难以交流,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三:1.南方地区本来就存在多种地区性方言。百越之地,有众多方言不足为奇。2.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比如唐朝时有一拨北方人迁居南方,宋朝时又有,明清时又有新移民,由于北方方言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历朝历代南迁的北方人带去的北方方言也就不尽相同。3.南方各方言各自发展。特别是还可能与南方本地居民杂居、通婚等,受到了当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必然发生演变。总之,语言是活的,都会在历史进程中发生演变,演变就会产生差异。
我们今天看到的各地区方言总的格局是:北方各方言一致性大、差异性小。例如,东三省一直到云贵川,不同地区的人尽管地域空间跨度大,但语言交流障碍不大,基本能听懂彼此的话。而南方各方言差异性大,一致性小。有些地区仅一江之隔,两岸的方言就不一样了。
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我们从这三个角度依次介绍几个主要的方言区。
第一、北方方言。还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
1.北方话。河北、河南、山东、东三省、内蒙古部分。
2.西北方言。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一部分。
3.西南官话。云贵川、湖北(除东北角)、广西西北、湖南西北、河南南缘。
4.江淮官话。安徽江苏的江北地区(除徐州、蚌埠)、南京、镇江。
主要语音特点是辅音韵尾少。韵母的结尾如果是个辅音,就叫辅音韵尾。普通话里只有两个,一个是以“-n”结尾的,一个是以“-ng”结尾的。而南方方言中辅音韵尾很多。第二个特点是声调少。我们学普通话只知道声调有四个,分别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也可以叫做“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我们还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办法来详细描述具体一个声调的高低走向,即“五度标调法”,仿佛音乐的简谱一样用数字标记音的高低,同时,还可以用线条来描绘具体的走向: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我们中国人说汉语就像唱歌一样。上边这个图显示的是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语音特征,而具体方言中的声调情况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名称的声调,如下显示: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接下来我们看北方方言的词汇特点。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词汇基础,但也有一些地方用语的差别。例如“太阳”这个词语,有以下一些说法:老爷儿(北京、保定),日头(沈阳、西安、桂林、石家庄),爷爷儿、日头爷、日头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河北)。日常生活的常用词往往会在各地有不同的特色说法,比如:
北京 白薯 老玉米,棒子 土豆儿 向日葵,转日莲
沈阳 地瓜 苞米 土豆儿 向日葵,毛子喀
呼和浩特 红薯 玉菱子 山药 葵花
济南 地瓜 棒子 地蛋,土豆儿 朝阳花
洛阳 红薯 玉蜀黍 向日葵
西安 红芋(乡) 苞谷 洋芋 向日葵
红芋(城)
成都 红苕 玉麦 洋芋 向日葵,葵花
昆明 白薯,红薯 苞谷 洋芋 进阳饼儿
贵阳 番薯 苞谷 洋芋 葵花
武汉 苕 苞谷 洋苕,洋芋 葵花
扬州 山芋 玉如书,棒头 洋山芋② 葵花①
有的方言还有一些外来语的借词,如北京话(北方话)里的满语借词:埋汰(肮脏)、瘆(恐怖)、勒特(衣冠不整)、骨力(精美)。北方方言的语法特点比较一致,在此就不多说了。
下边(1)是一个普通话记录的小故事《北风和太阳》,学者们常常用这个故事来调查各地区的方言情况,比如北方方言的豫北方言来讲这个故事的话,就记录成(2)的样子。
(1)北风和太阳
北风和太阳争论谁最有权力,他们同意,谁先脱下旅人的衣服,谁就是胜利者。北风先试他的力量,用力猛吹;但是风越大,那旅人将他的大衣裹得越紧;最后,北风放弃了,请太阳出来,看看他的本事。太阳很快地发出他所有的热力。不久,那旅人感受到太阳暖和的光线,便将衣服一件件脱下,最后,热得受不了了,就脱光了衣服,在路旁的河里洗澡。
北风不得不承认,到底还是太阳的本事大。
(2)豫北方言
老风婆和老叶儿在比谁更有本事,俩人都觉得,谁先把马路上的人身上的衣裳脱了,谁就赢了!老风婆先,用嘴使劲儿吹;但是他的劲儿越大,马路上的那人就把衣裳拽得更紧。末后影儿,老风婆算了,叫老叶儿亮亮自个儿的本事。老叶儿立马发热,那马路上的人受不住了,就把衣裳都脱了,还在马路沟的水坑里洗了个澡。
中,老爷儿,还是你有本事!
接下来我们介绍南方方言中我们非常熟悉的粤语。粤语形成时间很早,从周秦以来就有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配了一大批汉人南下,与百越各族杂居,还建立了郡制,今天广州还有南越王墓遗址博物馆。粤语就是那时候慢慢形成的。粤语的特点是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同片区的粤语差异不大,彼此基本都能听懂,代表性方言是广州话。过去广州话在粤语区地位很高,也叫“广府话”,因为广州是广东的首府,代表着广东最高的文化文明和经济水平。我有位同学是粤西人,她说到广州读大学后就再也不敢说家乡话了,虽然交流没障碍,但口音一听就知道不是广州话,本地人就会觉得她土气,乡下来的,她自己很不好意思。广州话作为粤语区的核心至今地位超然,这与它的经济水平、政治地位密切相关。粤语主要分五个片区:
1.粤海片:珠三角、西江。
2.钦廉片:钦州、廉州。
3.高雷片:高州、雷州。
4.四邑片:台山、新会、开平、恩平。
5.桂南片:广西南部(南宁话)。
这是粤语的分区图: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粤语的语音特点首先是保留了入声“-p,-t,-k”韵尾,和鼻音的“-m,-n,-ng”韵尾。入声是汉语古已有之的一个声调。以唐朝语音为例,那时汉语分4大类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每一类声调又分阴阳,所以一共8个声调。入声在今天的北方话里基本已经消失,但是却保留在了南方的众多方言里。入声是一种什么样的音调呢?举一个例子,你到火车站接朋友,来人姓张,你见到他很激动,远远就喊“小张——”,这“张”的尾音你可以拉得很长。而如果来人是个美国朋友Mike(麦克),你能否把这尾音拉长?不能,入声的意思就类似Mike的发音,其结束的尾音是个辅音,所以不能拉长发音,因为辅音只是口腔中的气流的阻塞,不像念元音时声带振动可以把音拉得很长。再举一例,粤语区把英国球星Beckham(北方方言区译为“贝克汉姆”)的名字翻译为“碧咸”,用普通话来看很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按广州话发音念“碧咸”二字,就会发现比按普通话发音念“贝克汉姆”四字更接近英文单词Beckham的发音。因为“碧”在广州话里是个入声字,“-k”结尾,“咸”在广州话里则是“-m”的鼻音韵尾。粤语第二大语音特点是,声母中没有“j-,q-,x-”,“zh-,ch-,sh-,r-”的发音。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这些音都是唐宋之后才在北方话里发展出来的,那时候粤语早已分化成形,在南方形成自己的方言区,并没有随着北方话的发展潮流演变。粤语第三大语音特点是,韵母系统复杂,要区分长短音。如用粤语说“街—鸡”,只是韵母发音长短的微妙变化,因此,学习粤语是个苦差事。粤语第四大语音特点是,粤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读音特点,因此,我们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其读音。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今天的粤语发音来推导古代汉语的发音。关于汉语的声韵,我国历史上有一本著名的记录声韵的著作,叫做《广韵》。是宋朝(1008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等韵书修订而成,专门整理记录了当时汉语的发音,是当时科举考试的标准用韵规范。为何叫《广韵》?意思是增广,涵盖很全面。今天则有人戏称,广韵就是广东话的韵。因为根据书中所记录的声韵,其发音跟今天的广东话很像。《广韵》是怎么给汉字记音的呢?由于古人并没有发明五线谱、简谱一类的音调法来标音,也不像西方语言是字母文字——字母与发音有密切关系,汉语的文字与其发音基本没关系,因此,我们古人标注汉语发音的方法比较特别,叫“反切注音法”。一个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当给一个汉字标注发音时,就找另外两字放在一起来标注,取第一个字(反切上字)的声母,取第二个字(反切下字)的韵母。上字与被切(注)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得到了被切字的读音。如《广韵》里边“冬,都宗切”;“孝,呼教切”。大部分古书记录的古音都是用的反切注音法。粤语第五大语音特点是,粤语中有9个声调,不但继承了唐宋音的8个音调,还在入声的音调中分化出了第9个调。这九个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和阳入。如下图所示: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据考证,粤语的音调和唐宋时期的古汉语发音很相似,而唐诗宋词的押韵是要讲究声调的和谐的,如果我们用粤语来朗诵古诗词,会更加原汁原味一些。比如岳飞的《满江红》通篇是押入声韵的,粤语都保留了这些入声,用粤语读可能更有利于还原词作的韵味。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粤语的词汇有什么特点呢?日常用语中粤语不同于普通话的词汇多达50%以上,突出特点是更加接近古汉语。比如单音节词多,如“眉、味、尾、窗、盒、椅、扇”。在北方话里,一般说法是“眉毛、味道、尾巴、窗子、盒子、椅子、扇子”。二是保留了很多古语词,例如“行、颈、饮、食、睇、话、着、将、企、无、面、衫、翼”。“翼”,北方话里叫“翅膀”,粤语这个用字“翼”就比较古典文雅。另外,还有一些因地区风土文化带来的词汇特点:一是粤人比较讲究吉利,所以避讳词很多:猪红(猪血)、猪润(猪肝)、牛唎(牛舌)、吉屋(房屋)、胜瓜(苦瓜)、遮(伞)。为什么不叫猪血?要避免血光之灾。伞为什么叫“遮”?“伞”的谐音是“散”,散财不吉利。二是由于气候温暖,所以冰雪不分:雪条、雪糕、雪柜、雪屐。三是外来借词多。因为广东的经济开放程度全国领先,所以其方言中也出现了大量从西方语言发音直译过来的词汇,如:波鞋(ball)、咪(mile)、多士(toast)、士多(store)、菲林(film)、蛋挞(tart)、咖喱(curry)等。
粤语是古老的方言,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例如:广州话常用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在常常被写作“嘅”),可以追溯到《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没有差异,但在广州话里,两者保留了古汉语的区别,“行”是走路,“走”则是“跑”的意思。不过随着普通话在广东地区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多广州话保留下来的古语词汇也渐渐很少被使用了。
粤语的语法也很有自身特色。例如,副词“先”“翻”“添”“多/少”后置,比如“我吃饭先”;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不一样,比如“俾三本书我(给我三本书)”;比较句语序也不一样,比如“我大过你(我年纪比你大)”。
前边提到的《北风和太阳》的故事,用粤语讲就可以记录成这个样子:
有日,北风同太阳争边个最有权力,佢地同意,边个先剥旅人啲衫,边个就赢。北风先试佢嘅力量,用力咁吹;但系风越大,果个旅人将佢件衫拉得越紧;后尾,北风唔玩了,叫太阳出嚟,睇睇佢嘅本事。太阳好快咁发出佢所有嘅势力。无耐,果个旅人觉得太阳暖粒粒,就将啲衫一件件咁剥落嚟,后尾,热到顶唔顺嘞,就剥光晒啲衫,系路边条河冲凉。北风唔得唔认,到底系太阳犀利。
第二大南方方言是吴语。吴语最晚到三国魏晋时已完全形成,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吴侬软语”。因为晋以后流行以婉约细腻著称的吴歌,歌中女性以“侬”自称,“吴侬”即成为吴人、吴语的别称。吴语的次方言主要分为两个片区:
1.北部吴语(太湖片):苏南、浙北、上海。
2.南部吴语:台州片、瓯江片(温州片)、婺州片(金华片)、处衢片(丽水片)、宣州片。吴语的六片与唐宋以来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域高度吻合。分区地图如下: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吴语的特点是:保留全浊声母;单元音丰富;只有一个鼻韵尾“-ng”;通常不用把字句;重叠法很多,例如:排排齐、裹裹紧、讲讲清爽、白皑皑、恼忽忽,日长滔滔;“子”尾多,比如“昨日子,学生子”。
《北风和太阳》的故事用属于吴语的常州话记录如下:
·常州话《北风搭则太阳噶故事》
有一次,北风搭则太阳勒头争嗲人噶本事大。争过来争过去也争不出噶上下来。就勒尴歇辰光,路上有噶人正好波过来,他身上穿则一件棉格罗嗦的厚大衣。北风搭则太阳讲好了,嗲人能够叫尴噶波路噶人搦他身上噶厚大衣脱下来,就算嗲人噶本事大。北风就起劲噶吹出来,朗开晓得北风吹得越起劲,波路噶人越搦厚大衣裹裹紧点,到后漫来,北风也呒没办法咧,只好就算数罢。过了一歇歇,太阳出来咧。他毒刮辣辣噶一晒,过噶波路人就豪稍搦身上噶厚大衣脱下来。尴一次北风只好承认,他家两个人还是太阳噶本事大。
湘方言分布在湖南大部和广西北部,三面受西南官话包围,内部分歧比较大。老湘语(双峰话)有全浊音,普通话推广后基本清化(新湘语、长沙话)。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无翘舌音,声母“n、l”不分,甚至“f、h”不分。
下边是湘语的双峰话讲述《北风和太阳》的故事。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赣语分布在江西中部和北部。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特征不突出,界限不分明。为什么呢?因为江西在过去一直作为一个北方移民进入南方的通道,本地族群的方言不断受到冲击,也长期受周边方言的影响。主要特点是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声母“n,l”有时不分;词尾“-子”,“-立”发达,比如“女崽子、女立、鞋立”。
闽语分布图
闽语分布于福建、广东潮汕、海南、浙南和台湾。保存了许多上古汉语的特色,也就是秦汉以前汉语的特色。同时,也有不少古闽越语的遗留。闽语的内部分化最显著,可以分为五大片区: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莆仙话(以莆田话为代表)、闽中话(以永安话为代表)。主要特点有:没有“f-”,没有“zh-、ch-、sh-、r-”。次方言间韵母差异很大:建瓯话有34个韵母,福州话有48个,厦门话有79个之多。闽语很多字词有文读白读之分,比如“大家(“我们大家”、“大家庭”)”。一个字在具体的语流中读音常常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另外,还存在一些与普通话语序不同的词,比如“千秋、闹热、菜蔬、鞋拖、人客、鸡母、猪哥”。
客家话是早期北方移民(西晋永嘉之乱开始)后裔的语言,大概形成于宋代,带有较多唐宋及以前北方话的特征。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对这一点非常自豪,认为自己的方言代表了正宗的古代中原话。客家话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地区。“客家”的称呼是入清之后才在这一带定型的,因为有了说粤语的先入为“主”,所以,才有后来的“客”。客家话语言特点包括保留入声[-p]、[-t]、[-k];没有“f”声母;也没有翘舌音“zh-,ch-,sh-,r-”。没有“y-”韵母。和粤语一样,客家话单音词较多,比如“兴、愿、爽、乌、禾”。
客家人迁徙路线图
和赣语一样,客家话也长期处于各种方言(广东话、闽南语等)的包围圈中,但是却没被同化,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很多地方的客家话的生存状态相当于“方言岛”。历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地盘,他们所带来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围下,就如大海上的岛屿,即“方言岛”现象。比如,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内迁韶关,大批“广府人”也涌入韶关城区,由于来自省会城市的优越感,迁居于此的广府人坚持说广州话,基本取代“老韶关话”而成为主要的交际用语并延续至今,但周边农村仍主要说“老韶关话”或客家话,韶关城区成了白话方言岛。
客家话如此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方言特色,与客家人自身强烈的族群认同感是分不开的。不管天涯海角,只要说客家话,就是一家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都坚持让后代子孙学说客家话。客家人有句俗语:“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他们深刻明白一个道理:“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灭其言。”学者陈支平在《客家源流新论》中指出:客家方言才是界定客家的最基本要素。由于客家人坚持说客家话,反过来客家话使客家族群增加和保持着巨大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北方方言从古演变至今,变化较大,总的演变趋势是越来越简单,声母、韵母、声调都比古音变少了,大概是为了发音的简单和交流的方便。而南方方言,尤其是闽、粤、客三大方言较少受到北方方言演变的影响,它在自己的区域里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古音韵面貌,成为研究古韵的活化石。
《毛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方言这种看似最为俚俗的东西,其实也是大雅。它保留了我们的古音风貌,凝聚着人们对血脉的认知,展现出一方水土的独特情韵。希望各位同学能各自珍爱家乡的方言,带着对自己母语的无比自豪之情,把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