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诗歌文化与对外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收藏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电影《夜宴》出现过的这首诗歌,相传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首被翻译的诗歌,从壮语翻译成汉语。据传,这首诗翻译于公元528年,可见翻译在我们中国,特别是诗歌的翻译,历史非常悠久。虽然如此,但是总有人说,诗歌的翻译,经常是牛头不对马嘴。莎士比亚的名著《仲夏夜之梦》,它中间有这么一幕:一个叫Chris的人对另外一个叫Burger的人说“thou are translated”。他的话用现代英语说就是“you are translated”,意思是你被翻译了,你被弄得面目全非了。在西方,乃至整个国际学术界都有这样一个说法:诗歌的翻译经常是牛头不对马嘴。正是因为诗歌的翻译有如此多的争议,我们就必须找到中国诗歌对外传播中的翻译策略。

我今天讲的内容大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汉英诗歌翻译与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汉英诗歌翻译研究的意义、我是怎样做这个研究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即寻找巨人的肩膀。所有的发现和发明都是站在巨人即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如果你连巨人的背都摸不着,你就去研究,基本上是浪费劳动。我把文献综述分成两块:汉英诗歌翻译的元理论和诗歌翻译的本体理论。第三部分谈谈汉英诗歌特征分析,包括诗歌的定义、汉语诗歌的特点、英语诗歌的特点等。在文献综述和汉英诗歌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会在第三部分提出一个新的诗歌翻译的统一的理论,最后我会谈谈汉英诗歌翻译的策略。

首先,很多名人都说过诗歌不可翻译。比说,雪莱说:“翻译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还有巴斯奈特也说:“诗歌是修辞、意象、节奏、意义的统一体,其可译性受到制约”。这也就是说,“诗歌可能不好翻译”,或者就是说诗歌不能译。洪堡曾经说过,“诗歌的可译性是有程度的”,就是有些可译,有些不可译。雅各布逊也说过,“诗歌的韵律不可译”。还有卡特福德这位目前国际翻译界非常有名的大腕也说过一句话,“在诗歌的翻译中存在着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例如,英文中有冠词,中文没有。再比如一词多义:有的英文单词在英语中是一词多义,其中文对应词在中文中就不一定是对应的一词多义了。比如,英文中的一个单词“lead”,做动词时有“领导”的意思,做名词时是“铅”的意思,但是中文的“铅”字能表示动词“领导”的意思吗?不能。这种就是语言的不可译性。还有文化的不可译性,这个更简单了。比如说,佛教最开始传到中国的时候,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和“释迦牟尼”这个名词相对应的文化概念,那就只能靠音译。还有尼采说的话,“风格不可译”。人们可能会问什么是风格?其实这个问题像爱情一样,有人说我好爱你啊,那么,你请他告诉你“什么叫爱”。他说:“不可说,只能放在我心里,我能感觉到,但是我不能说。”待会我要把这个爱情的谎言破解掉,就像这个“风格不可译”,我要把风格不可译破解掉。还有就是异质性不可译问题,这是本雅明说的。所谓异质性,就相当于说我们两个人是不同的,你是男的我是女的,这是不能调换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诗歌翻译研究?诗歌翻译的意义在哪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看:第一,诗歌翻译从目前来看是一个学术难题,必须解决。第二,研究诗歌翻译可以指导诗歌的翻译实践。第三,诗歌翻译服务全球化和中华文化传播。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研究诗歌翻译,具有学术和现实的意义,也符合我们中国梦这个理念。那么,我的研究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首先就是做文献综述,目的当然是探讨现有理论的缺失。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做跨学科的,所以会从信息科学、哲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翻译观。其次是案例分析——如果没有案例的话,大家会说这是夸夸其谈。两次就是逻辑论证,即证实和证伪。我想这块主要体现在文献综述里。如果论述里的观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经过大家论证是合理的,我基本上不再详细地论证,如果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就会详细论证它为何有问题。

在综述这一块,包括诗歌翻译的元理论与本体理论。霍姆斯在1972年曾经说过:“翻译要做元理论的研究。”元理论是什么意思呢?元理论就是考虑翻译本质的问题。比如翻译理论是否自洽的问题,翻译理论的名与实的问题,翻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顾正坤先生在2005年提出了一个概念:翻译理论分为玄理论、元理论、泛理论三个方面。实际上,他说的“玄”和霍姆斯说的“元”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关于本体的翻译和研究,或者是说关于翻译理论的理论。诗歌翻译的元理论,也叫本体论。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本质等问题的理论。

元理论主要是按照三个模式来探讨: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策略、现存理论的弊端。从翻译理论来看,我把它分成了四个学派。第一个是文艺派。文艺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译文必须保持原文的意义、风格和文学性;译文要保持互文性(克里斯蒂瓦)(互文性是什么意思呢?互文性就是说,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实际上在以前都被别人说过了,因此,互文性就是在你这个作品里面找一找有没有别人作品的影子——别人说过的原词、原话、别人描述过的形象,或者别人呈现的风格等等)。翻译的创造要方便读者理解(翻译怎么创造?霍勒斯的意思是别人诗歌里没有的话、没有的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创造一个出来。这相当于无中生有,这就是创造。那么创造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是无中生有,是否存在读者不知所云的情形?)。翻译可以与原文竞争甚至超越原文(昆蒂利安)(比如,原作的文字很苍白,我在翻译的时候加入一些色彩,使之变得五彩缤纷,这就叫竞争超越)。

上述思想,文艺派提出了以下的翻译策略:第一,直译,就是把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第二,意译,也就是原意与字面上的意思不相同。比如说,英文中有一个成语“you are the apple in my eyes”,我们不能直译成“你是我眼中的苹果”,而应该翻译成“你是我的掌上明珠”,这个就是意译不是直译了。第三,是直接抄写。杰罗姆说过一句话:上帝提到很多东西,《圣经》里说到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就直接抄出来了。这就像唐玄奘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中文实在没有“释迦牟尼”这个词,怎么办?那就直接照抄。第四,还有人提出了改编。一些诗歌直接翻译过去,外国人可能不懂,那就可以考虑改编。做改编最有名的中国翻译家是林纾(林琴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对外语一窍不通,但他翻译了十几本书。他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他隔壁村有个秀才会外语,林琴南虽然不会外语,但是中文挺好,他的记忆也特别好,他每次到秀才的家里,就缠着秀才给他讲外国的小说。秀才一讲,他就把内容记下来,回到家改一改、编一编,就出了一本书。结果,现在他翻译的书在市场上很火,大仲马、小仲马的书,也是因为他的翻译而在中国红起来的。第五,是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异化翻译就是,尽量把外国文化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归化就是用自己的东西替换一下外国人的东西。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荒唐的翻译办法,比如,《雾都孤儿》这本书刚翻译过来的时候,不知道伦敦在哪里,于是,就把伦敦翻译成北平,因为伦敦是英国的首都,而北平则是中国的首都,所以就用“北平”归化了“伦敦”。现在归化没有那么过分了,遇到不是太熟悉的外国形象,会用与他们相似的中国形象来替换。同样,外国人遇到不熟悉的中国形象,也会用与他们相似的外国形象来替代。比如,我们以前说“亚洲四小龙”,当时国外的新闻把“四小龙”叫成“four tigers”。为什么是“四虎”而不是“四龙”?因为当时全球化进程还没有现在这么深入,那个时候外国人觉得龙是非常可怕的东西,张牙舞爪的,是要吃人的。而虎在英语里面代表着力量,所以就把它翻译成“four tigers”。这就是用归化的方法。

显而易见,文艺派提出的这些理论和策略会有一些弊端。那么它的主要弊端就是:第一,在翻译的时候要创作,结果翻译出来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原文的风格就很难保持了。第二,有些人提出直译,甚至提出了绝对的直译。毕竟翻译的多数情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之间的游戏,绝对地直译,那么译文就有可能不符合目标语的语法和习惯,读者就会看不懂,这会影响可读性。第三,异化翻译的策略,可能影响读者的接受水平。第四,归化翻译的策略,则有可能消弭掉原作的特色,产生似是而非的东西。

翻译的第二个学派——语言学派。他们的翻译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翻译是最本质的一项语言活动;翻译就是换句话说;翻译是一种语际的、文本加语境干预意图的行为(翻译是语际的,是因为翻译主要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是文本,是因为我们强调的是笔译;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翻译是有意图的,这就比较好理解,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意图、目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这是雅各布逊提出的概念;翻译就是意义和风格最接近的对等(别人是阳春白雪,你就不能翻译成下里巴人);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能力(这个观点也很重要。以前人们总是说,发展中国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发达国家语言表达能力强。其实这个观点是过于绝对的。各种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都是具有表达效果的,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必须寻求对应或对等;翻译要辨别假朋友。假朋友就是看起来是真的,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很多谚语和成语表面上看起来一样,实际上迥然不同。我刚才已经举了一个例子“you are the apple in my eyes”。这里再给大家举个英文的例子:“pull one’s leg”,字面意思是扯别人后腿的意思,但是它真正的意思是“开玩笑”,这就是假朋友,需要我们辨别。

语言学派还有什么主要的翻译策略呢?第一,寻求字、词、句、篇章、衔接手段、语用层面上的对等。比如,你们小时候到别人家串门,别人都会问:“你吃饭了吗?”这个人难道是想请你吃饭吗?不是的,仅仅是一种问候而已。如果,让你把它翻译成英文你怎么翻译?我们可以翻译成“hello”,“hi”,“how are you”,“how do you do”。我们就不可以把它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这就叫语用对等。第二,区分外延、内涵、语篇规则、语用、形式对等。什么叫形式对等?在诗歌翻译里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不能把诗翻译成散文,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等。第三,还有采用借词、借译/字面直译、造新词/仿造、语义转移、迂回表达、移位、调整、等价、改写等策略。第四,层次和范畴转换、置换。比如,一个词可以用一个句子来翻译,一个句子可以用一个词来翻译。范畴就比较好理解,比如一个语法范畴,把一个动词翻译成一个名词,或者把一个名词翻译成动词等。第五,分析、转换、重组、检验。例如有道、谷歌这些自动翻译的软件它是先做分析,叫词法句法分析,然后用机器语言把所谓的对应物找出来,再进行转换、重组,最后进行检验。这些理论看起来都是非常枯燥的,但是这些东西都会用到我们的人工智能设计上去。第六,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功能对等包括表情、认知、人际、信息、意识、审美、情感等。第七,语言使用者层面和语言使用层面对等。第八,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就是尽量地呈现原文的语言面貌,而交际翻译更侧重于交际者的意图和理解。第九,语境—结构—文本机理的分析。新东方的培训班,写作文时,他们会发给你一个模板,这个模板就是一个文本的基本结构或者机理。如果你按照模板去做,就说明你已经把这个文本的结构和机理分析清楚了,那么,翻译的时候也可以同样按照模板去做。最典型的就是我给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做了一个小小的翻译试验:我们用英文写信结尾的时候,最后都有敬辞结尾,我们一般都会写“yours faithfully”或者“yours sincerely”,最后大家都翻译成“你忠诚的”。这样的翻译实际上就很不地道。如果我们翻译成“此致敬礼”,那就非常好。这就是一种文本的结构和机理的分析应用在翻译上。最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直接翻译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结构翻译,遇到不懂的形象和词,再加注释。间接翻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只要达意即可。

语言学派理论的主要弊端是:第一,对语言形式的划分不够具体,影响翻译的操作性。第二,对功能的解读过于抽象,缺乏操作性。比如,你说这个语言有语用功能,到底是什么样的语用功能,它却没有说清楚。第三,对翻译的本质没有完整的把握,没有说清楚到底什么是翻译。

学学派的主要思想:翻译是征服(这是哲学狂人尼采说的话。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权力。很多人看过尼采的书,然后就会说,我要成为最有权力的人。尼采不就是因为经常说要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结果就疯了。他觉得翻译是征服,对于他来说,既然生活是征服,那么翻译当然是征服);翻译是赋予原文以延续的生命(这种思想把翻译的地位抬得很高。没有翻译,原文就死翘翘了,我一翻译,就好像给了原文以新的生命,因此,这是一种新的生命的延续);翻译是一个置换、修改、推迟原文意义和命名的过程;存在纯语言(大家可能都听过巴别塔的故事。根据《圣经》的传说,起初地球上所有人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当时人们很团结,有人就说我们来一起造一座塔,一直造到天上去,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跟上帝比一下高低。有一天,上帝出来看到了,就说人类要挑战我的地位了,于是上帝就在晚上人们睡梦之中的时候,散播了不同的语言。第二天人们一起来,彼此说的话都听不懂了,巴别塔就再也没有建起来了。荷尔德林、本雅明他们的观点就是,虽然我们现在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所有语言的背后还有一个纯语言,这就是上帝还没改变我们的语言之前所存在那一种语言);海德格尔说过一个观点,翻译存在着前理解。我说一个简单的比喻,人就像一台计算机,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你的身体,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操作软件,系统软件在我们的基因里面指导着我们的身体怎么运行,操作(应用)软件就是我们平时运动,要做什么事情等等。这个软件,或者说就是我们的思想,不是说我们在看到一个东西之前是空白的,我们在看到一个空白的东西之前,其实已经预装了东西进去。因此,我们做翻译的时候,也是一样有预装的思想在,这就存在所谓的前理解。

哲学学派的主要策略:第一,异化和抵抗,抵抗就是要抵抗权力。第二,还有一个经济原则,就是说译文的数量和原文的数量要大致相同,不能原文用了十个词,你的译文用了一百个词,那这样就不经济了。第三,直译使元语言呈现。本雅明就主张大家尽量直译,这样就可能找到上帝藏起来的统一语言了。哲学派理论的主要弊端:第一,没有认识人的本质动机和需求在翻译中的作用。第二,没有认识所谓元语言的本质。

文化学派的主要思想:第一,翻译即是权力操纵。比如,你给人照结婚照。那人本来长得很寒碜,你最后不用Photoshop帮他美化一下,他就会非常不满意。翻译也有这样的问题。本来原作者写的很差,但是为了主编,为了市场销量,你也会对原作进行美化。因此,翻译就涉及到权力操纵,赞助人、出版商的问题。当然,翻译有时候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直接对原文进行篡改,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就是权力的操纵问题。第二,翻译是模因的延续。模因就是某种可以复制的最小因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国际上无论出什么款式的手机,中国马上就有山寨版,有的模仿它的外形,有的模仿它的触屏技术,这些外形和触屏技术就是模因。第三,暴力置换外国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给目的语读者可读性强的文本。第四,翻译受规范等文化制约,规范包括法律、政治的因素,这个比较容易理解。第五,翻译是一个受系统关系制约的、动态的复杂活动。系统意味着两个方面:文本系统和文本外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形成的多系统。第六,译文的预测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比如,本来《三国演义》最开始是古文写的,有人请我翻译,我想那就直译吧。但是出版商说不行,因为这个翻译是要配上漫画的,给儿童看的。你有目标市场了,所以你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用太高深的词,这就是说,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第七,翻译可分为纪实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纪实就像纪录片一样,如实地记录,而工具把翻译作为某种工具。第八,翻译有四个层次:意识形态、诗学、话语体态、语言。意识形态大家都懂。诗学就是在某个学术领域里面某些大腕的思想,也就是每一个行业里占霸权地位的思想,在翻译里面也是有的,有时候翻译也要向这些霸权思想屈服。

文化学派理论的主要策略:第一,以目标语为导向。第二,外向和内向翻译结合,类似归化与异化。第三,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确定价值对象,即在翻译的时候不要有一个先行的价值判断。第四,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原则就是评估翻译有没有达到目的。连贯原则即通常能够被听懂的话语翻译过来的时候都应该是连贯的。忠实原则就是要让原文的风格、意义、特征不变。第五,纪实性翻译可以逐行地对照、可以逐词地对应、语文学的翻译(直译加注)、异国情调,工具性翻译可以保存功能、异质功能、相似翻译。第六,诺德提出“功能加忠诚”的观点。他特别地区分了忠诚和忠实这两个概念:忠实是对文本而言,忠诚是对人而言,其中忠诚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原作者的忠诚,二是对译文读者的忠诚。他认为这是人和物的不同。还有一个就是改写。

文化学派理论的主要弊端:第一,没有认清文化的本质。第二,没有区分翻译与改编的关系。第三,没有认清文化的工作机制。

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诗歌翻译本体的主要思想:第一,诗歌是一种表情功能为主的文本,主要是要抒情,也就是表达感情。第二,要求以诗译诗,不能把诗歌翻译成散文,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对等。第三,诗歌翻译有三个标准,分别是音乐性、视觉性、意义性。音乐性在于,诗歌首先是歌,大多数诗歌是可以直接谱成曲的,是可以唱出来的。第四,译文必须保持原文的意象即意识中的形象。

诗歌翻译的主要策略:第一,释义,就是要解释它的意义。第二,直译和意译的结合。第三,就是透明翻译法。透明翻译法是个新名词,就是说读者读了你翻译过来的东西,不会觉得是你翻译的,反而觉得是你自己创作的,看起来像透明一样的。第四,行文、声文、情文,就是要保持原文的形式,保持原文的声音效果,保持原文的情景或者感情。第五,脱体、浓缩、拆译、仿古。我这里只说仿古,其他的不多说了。我们现在要写一本小说,里面要描述以前发生的故事,除了用时间表示之外,还可以加入一些“之乎者也”类的古词,这就叫仿古。第六,就是诗歌翻译要达到三美、三化、三之。这是中国一个比较有名的诗歌翻译者许渊冲先生的观点。许先生说“三美”即是音美、形美、意美。音美没有多大问题,因为诗歌本来就具有一种音乐的律动。形美,我自己也不是太明白,最关键的还有意美。这个“意”是意境,还是意思呢?或者是其他什么呢?比如,一首很哀伤的诗或者是一首很高昂的诗,那是不是叫意美呢?后来他老人家说是意境美,那我就更不理解了。许先生还说了三化:深化、等化、潜化。等化就是原文说什么,我就翻译什么;深化就是把原文的言外之意翻译出来。举个例子,假设天气很热,我在课堂上对坐在窗口的同学说:“好热啊!”那我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同学,开开窗吧。”潜化和深化相反,就是本来人家说了一个很深刻的意思,但是翻译者只把表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而已。第七,语音翻译、直译、音步、散文、韵律、无韵诗、阐释等策略。

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弊端:第一,没有划分创作和翻译的界限。第二,没有对意象进行准确定义。第三,没有具体说明音律的翻译方法。第四,没有定义风格。

我们分析一下汉语古体诗歌的特征:第一,建行整齐。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它们看起来都很整齐。第二,从韵律的角度看,有4个声调、元音结尾、双声音韵、尾韵、顿、调式。汉语除了口语外,基本上都是元音结尾。第三,从认知的视域看,中国人比较注重环境和事物直接联系。中国人看东西,描述东西很注意环境,特别在表述的时候会特别先把时间、地点呈现出来。第四,互文。我们有很多来自宗教方面的词语、典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还有神话、历史故事、名著等。第五,从字的层面上,字都是单音节,没有双音节。第六,我们的词是双音节或者是四音节,基本上以两个字或四个字为主。第七,在小句层面经常会出现主语的省略。第八,句子与句子之间容易出现缺少连接词的情况。

我们来分析一首诗歌:

洞天

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

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我们看这首诗是如何呈现:时间是千秋;地点是洞天,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首诗省略了主语,这个主语就是让“天下人”吃惊的有着倾国倾城美丽容貌的佳人仙子。

英语诗歌的特征分析:第一,建行不整齐,因为它是以音节的数量来算的,所以没有中国古体诗歌整齐。第二,韵律有重轻音之分,有元辅音结尾,有双声叠韵,有尾韵,有顿,也有调式。中文的调式很清楚,比如说词牌,英文也有,最著名的当然是十四行诗所谓的“sonnet”。第三,还有认知的视域,就是更加注重具体事物的观察。第四,诗歌的很多词都是来自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历史故事、名著。第五,字音节不定。第六,词音节不定。第七,小句的结构完整,一般是主谓宾齐全。第八,句间多连接词。

Sonnet 54

O. how much more doth beauty beauteous seem

By that sweet ornament which truth doth give!

The rose looks fair,but fairer we it deem

For that sweet odour which doth in it live.

The canker blooms have full as deep a dye

As the perfumed tincture of the roses.

Hang on such thorns,and play ad wantonly

When summer’s breath their masked buds discloses;

But,for their virtue only is their show,

They live unwooed and unrespected fade,

Die to themselves. Sweet roses do not so

Of their sweet deaths are sweetest odours made

And so of you,beauteous and lovely youth,

When that shall vade by verse distills your truth.

很明显,该诗每行长短不一,不如中国古体诗歌整齐。基本上每一个句子的主谓宾都是齐全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有连接词,比如but、and,这个和中文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看几个理论前的问题:第一,什么是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生动的形象和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语言和分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它的主要特征是想象、有音律感、分行排列。第二,什么是文化?我认为,文化就是群体对某一刺激物的习惯反应。比如说,中国人看到龙的画,听到人说龙这个词,反应就是崇高。这就是文化或习惯性反应。第三,风格就是风度品格或艺术特色,体现为对人体感官的不同刺激。

语义三角,是诗歌翻译的统一理论。这个三角分为语言符号、现实世界中指称的对象和大脑中的思想。符号不能直接指称现实世界中的东西,必须通过大脑才能指称。例如,我说手机的时候,肯定是通过某种方式让手机的形象存在于我的脑海里面,我不可能直接把手机塞到脑子里面去。我们可以对语义三角进行这样的解读:第一,一切的语言表达都可以还原成指称物。第二,所谓意象就是他者对本体的眼、耳、鼻、舌、皮肤、内脏器官、平衡机体等器官的表征。意象就是刺激物对你的感官刺激之后,而在你的脑海中留的印象。第三,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翻译。比如手机,我是通过物理光波的方式看到它的,这个形象通过眼神经的神经冲动传输到我的大脑里面,以脑细胞为介质储存下来,变成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所以,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翻译,翻译为同一种指称物在不同媒介中的表征。最后,翻译的最佳状态是将原文作者所指称的物体和角度呈现给读者。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