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学术背景:我大学本科专业是日语,毕业后留母校日语系任教,后赴日留学,取得硕士学位并完成了博士课程。由于憧憬中国传统文化,在结束了较长时间的日本留学生涯进入中山大学任教后,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了中国古典文学博士课程,并取得了博士学位。鉴于我个人的学术背景还是以日语、日本文化为中心,因此,我选择从他国文化,即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文化视角,回望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本人还是有一些心得的,非常乐意与大家交流。我打算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而不是纯学理地与大家分享。
首先与大家分享我那个时代的留学和留学生:我于1991年去日本留学,那时刚二十出头。为什么要先谈谈我们那个时代的留学情况呢?因为,现在的家长们普遍希望早点送孩子们出国留学,认为早点接触外国文化好。而在我们那个年代,一般是大学毕业后再去留学,那时已建立一定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能够比较自觉地建立起一种异文化比较视野。大学毕业,意味着已接受了基本系统的文化教育。另外,已是二十出头的成年人了,会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经常对母国文化进行反思。在他国学习或生活,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都会时刻地提醒你:你是一个中国人。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在树立了一定的价值观后出国留学,确实会让你更加爱国,因为你时时刻刻生活在一种文化比较以及对母国文化的反思中,所以,我认为还是大学毕业或者建立了一定的基本价值观后再出国留学,是比较好的选择。我的两个孩子今年一个高三,一个高二。国内高考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竞争非常激烈。不少朋友跟我说,你先生现在还在日本工作,你带孩子去日本或去第三国,你孩子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但我认为人生需要磨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建立起一定的价值观后再出国留学。
联系自己的经历,用近年比较热门的一个学术用语,我认为建立了一定的价值观后再出国留学,有助于形成自我认同(Identity)。我当年学日语,首先需要深入到异国语言与文化中,相信很多外语初学者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但学好一门外语后,还是要跳出来,重新融合自己的母语和本国文化。自从日语与汉语渐行渐远,它的语言中使用汉语的数量大大减少后,它大量地使用外来语。但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后,与日本经济的差距渐渐缩小,日本再次惊奇地发现它这个邻居及其语言。比如,西方传入的“computer(计算机)”,日文是直接采用音译词汇,而中文翻译为“电脑”,日本人认为汉语的造词能力了不起,能用这么有意义的文字来翻译和表述,因为语言也代表着一种思想和思维模式。话说远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文中存在大量汉字;二战结束后,日本文部省,也就是日本教育部,规定日本人一般只需掌握1945个常用汉字即可。于是,大量外来语通过片假名进行标识,也就是说只通过发音,而完全失去意义的词汇大量涌入日本。进入21世纪后,日本开始反思,开始增加日文中汉字的使用量,据说已恢复到3000多个汉字了,这说明日本也存在着一种向传统回归的力量。由此也可看出人类的可悲之一,即总是用经济力量来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能力。
我在日本留学时,经历了三次文化冲击。其实,刚到日本留学之初,我每天都经受着文化差异的冲击。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988年毕业留校工作,在日语系任教三年后,于1991年出国,那时候西安比广东落后很多,公务员的工资是一个月八十块钱,而那时候日本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折合成人民币是两万多块。抵达日本,再乘新干线前往我所留学的地方城市,时速250公里的高速列车令我感到新奇且震撼。还有几件小事印象相当深刻:例如有个韩国同学姓“李”,我称他为“LI”先生,他义正辞严地纠正我,不能发“李”音,应该发“伊”音,因为这才是韩国式发音。我从类似小事中,开始慢慢地思考民族、文化问题,并发现人们一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可见中国哲人的智慧。
这些小震撼与我所经历的三次文化冲击相比,都不值得一提,后者不仅至今仍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而且成为改变我人生轨迹和促使我重新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第一个文化冲击:无论在日本的哪家图书馆,都有庞大的中国研究藏书。很多研究中国的文献都是中国原版著述,由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日经济差距大,日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去收集中国高校的学报学刊。在那个时代,日本的研究资料价格昂贵,我们的大学基本上没有能力购买日本的学术研究文献。我记得,当时我们日语系仅有的一些日文原著,都是日本免费赠送的,现在情况好了很多。不仅是中国的原版资料,日本人研究中国的著述也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有很多研究成果产生于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人就是有这股执着劲儿,先在学术上把要侵占地区的民族研究透彻。比如研究中国人的民族性,北方中国人,南方中国人;吃面的中国人,吃大米的中国人等等,从民族性、气候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有关中国社会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之多令人震撼。中国有句老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二个文化冲击:源自一位日本教授的一番话。也许任何国家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而文化精英们的使命感肯定不一样。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有许多教授都是优秀的文化精英。我在日本认识这样一位教授,他毕业于东京大学,通晓五国语言,是一位具有世界级研究水平的学者。有一天,这位学贯东西的日本教授对我说,你们中国传统文化了不起!这句赞叹让我震撼。我追问他原因,他说:“中国儒、道思想有着绝妙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太绝妙了,儒家规范人伦,道家令人超越。世界上的四大古代文明,其他文明都消失了,而中华文明传承下来了,可能就是基于这种平衡感吧。”我那时候太年轻,还不太懂,现在,我认为确实如此,而且在儒、道外,释家的智慧也具有高超的平衡感。在唐代,儒释道三家彼此争锋合流,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补充,虽然它起源于印度,但实际上印度梵文的佛教文献传入中国后,我们就开始了翻译,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过程也就开始了,禅宗的诞生更代表着佛教真正的中国化。佛教思想是较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比如说“孝”,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强调父母在世时,子女要孝顺父母,虽说要求为父母守孝三年,但主要还是强调父母在世时,为人子女者的孝顺。佛教则极大地拓展了这种孝道思想,比如说佛教认为父母死后可为其念经超度,这是符合中国孝道思想的。
第三个文化冲击:源自日本电视节目。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日本电视节目中有关中国的讨论越来越多。有一天,我在节目上看到一个聊天节目,在聊中国话题。有人说中国经济发展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中国没有文化,它不是文明古国,当代中国文化起源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割裂的,正如现代欧洲人不懂拉丁文、拉丁语,当代中国的文化底蕴连美国都不如,因为其文化历史自1919年起,至今还不到一百年。这种说法令我感到震惊,也促使我后来进入中文系继续深造学习。
这三次文化冲击,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当然,这与我在日本的学习经历也密切相关。
我在日本留学时所读的专业是日本近代文学,这是日本新文学,是日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大,但冥冥之中又有所交汇。我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芥川龙之介(1892-1927),这是一个天才般的作家,英年早逝,三十五岁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我选择他作为我的研究对象,这直接导致我开始大量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芥川是日本最著名大学——东京大学英语系学生,从小积累了一定的汉学功底,虽不会说汉语,但会用中文写诗,能阅读汉文书籍。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启蒙教育中包含大量汉学内容。
这位英语系毕业的芥川,后来成为日本著名作家,是日本大正文坛的第一号代表人物,名气很大。他被一家日本报社派往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报道文,他本人也非常向往中国传统文化,便于1921年来到了中国。那时候的中国处于怎样的境况?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中国学生反日等等,芥川在华经受了各种冲击,因此,他的中国游记中有很多偏执的言辞。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写过一篇论文,分析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但1921年的中国也与传统渐行渐远,当时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家卫国。
这次中国行,是芥川人生中唯一海外行。我的硕士论文是《芥川龙之介之“死”》,他是自杀而亡的,他从中国旅行回去后,1927年,也就是六年后就自杀了。人们普遍认为,这次中国行太过奔波,芥川在去中国前身体就不好,认为他的自杀是生理性的,是由于肉体的衰弱而导致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研读芥川全集时会发现,芥川具有中国传统文人似的情意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颇为强烈,虽然他在大学受了四年西方语言的熏陶,也写了大量取材于西方文学的作品,但他的根基里有较多中国文化情结,因此,我认为他的自杀如王国维一样,具有较浓郁的文化方面的意义。我的新书:《芥川龙之介学术史研究》,在该书的序言中,我写了这么一段话:“很荣幸有机会参加‘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经典作家系列’项目,使我有机会再次走进芥川文学,接触芥川那颗纯真的心灵。芥川生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维的隐逸世界、倪瓒的文人画,还有寒山、拾得……对于本书的出版,他若天上有知,应该感到分外开心吧。”我个人就是通过芥川的书札,接触并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宗教,可以说我的研究对象——日本作家,成了我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者。我经常对日语系学生说,虽然日语是小语种,但我对学习日语并未感到遗憾,因为我是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开始真正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语言学习都需要文化积累。不了解母国文化,只有语言工具,我们是做不好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的。
下面欣赏几首芥川的汉诗。这首是他在大学时代写下的:“寒更无客一灯明,石鼎火红茶霭轻。月到纸窗梅影上,陶诗读罢道心清。”作为一位英语系学生,芥川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之情,这首诗读起来也颇为地道。再欣赏一首:“心静无炎暑,端居思渺然。水云凉自得,窗下抱花眠。”这首是他大学毕业后已成为著名作家时写的诗作。芥川在文坛是一夜成名的,因为是当时日本两大文豪之一的夏目漱石推荐他进入文坛的,所以可谓是文坛贵子。这位新秀快速成名,又很快自杀身亡,如同流星般璀璨。他成名后征稿较多,时常感叹文债压身、以文换钱,总是处于赶稿境况中的悲哀,于是,写了这首诗来表明他的喜好。中国的诗文给他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休憩之所,带来了内心的安定。最后介绍一首他最喜欢的诗,他曾把这首诗抄写给许多朋友,口称“拙诗一首,多多斧正”,其实从赠送诸多友人之举,可以看出他对这篇诗作甚是喜爱。其诗写道:“帘外松花落,几前茶霭轻。明窗无一事,幽客午成眠。”此诗表达了芥川对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之情。芥川留存的汉诗还有许多。在一个西风日盛的时代,这样一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文人,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一般日本人认为他的自杀属于生理性自杀,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日本是怎样的国家?许多东亚国家过去都使用汉字,但现在朝鲜半岛不用了,越南也不用了,这导致它们大多数国民读不了自己的传统典籍,与传统割裂的程度非常严重。日本还好,保留了许多汉字。即使不懂日语的人,去日本旅游,可能比去韩国旅游方便。也就是说,日本文化与汉字关系密切,密切到无法分割。包括我们中国,也曾经探讨过废除汉字,采用拉丁字母。日本也是,明治维新后探讨过废除汉字,但终究不可行。虽然二战后,日本的常用汉字降到1945个,但现在又回升到3000字左右了。那么,日本文化与汉字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汉字给日本文化带来了第一束文明之光。过去日本没有文字,只靠口耳相传,一直到大约中国唐代时,大概从八世纪初到十世纪,日本文字才逐渐形成、稳定下来。我们看一下日本早期是怎样使用汉字的?
[日文原文]山常庭村山有等取與呂布天乃香具山騰立國見乎為者國原波煙立龍海原波加萬目立多都憐可國曾蜻嵨八間跡能國者
这是有日本诗经之称的《万叶集》中的诗作,采用的文字是“日本假名”,其实是汉字,它叫“万叶假名”。起初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当他们知道先进国家、先进文明都用文字来记载,他们就借用汉字,用汉字标音。如果汉字在日本被废除的话,日本本国的古籍也会无人读懂了。由于日本最早使用汉字进行标记,所以可以说,日本文化研究其实就起步于翻译、注释、读解。且看上诗的中译文:
[中译文]顾我大和国,群山紧相连。惟有香具山,秀美非一般。登上高山顶,放眼国内览,平原炊烟绕,海洋鸥鸟欢。美哉秋津岛,大和多壮观!
这是一位女天皇的诗作。中国诗歌叫“诗”,日本人为了有所区别,把本民族的诗作叫“歌”,“和歌”意为大和民族的诗歌。他们按中国的楷书和草书,分别创造了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为什么叫“假名”?因为它不表意,仅表音,且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所以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汉字称为“真名”,“假名”是相对于“真名”的一种称谓。
在日本国内,到处可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地方,比如说日本有大量的西方节日,也有大量的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大都与中国相关。日本全国性的大节日是新年和盂兰盆节。关于新年,过去他们也过农历春节,现在过元旦。还有一个盂兰盆节,依然是当今日本的一大节日,在节日期间,日本人几乎都要回老家祭祖,如同我们的清明节一样。日本的传统节日多受中国文化熏染,如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亦都是日本传统节日。只是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时,总要略微改变形式,以契合自己的爱好,比如,三月三、五月五,现在仍是日本著名节日,三月三在我国传统中是上巳节,在日本称为女儿节;五月五是我们的端午节,在日本成了男孩节,为什么改成男孩节呢?因为中国端午节划龙舟、在门口挂菖蒲、艾草等,菖蒲在日语中与“尚武”的发音一样,于是,与男孩子联系起来了。七月七现在不是全民性的,在日本东北部,也就是鲁迅留学的仙台那一带还颇盛行。
我们来看盂兰盆节。我常常问日语系学生,日本盂兰盆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吗?回答往往是否定的。关于盂兰盆节来源,可见《佛说盂兰盆经》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依本经之说,所行之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佛教中这种思想与儒教中的孝道思想颇为契合,因此,中国传统节日里有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节日期间,老百姓通常会到寺院里做法事。现在似乎不太流行了,广东人还会过中元节,也叫鬼节,看来岭南地区在传统民风民俗的保持方面做得不错。日本原来也是农历七月十五过节,明治维新后所有节日的日期都改成了阳历,于是这个节日也往后推迟一个月,因为届时全民都要回家祭祖,所以公司、学校等大多会放假三天,那时候日本的高速公路到处都会堵车。
当代日本有哪些国家名片呢?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之林站稳脚跟,“国家名片”必不可少。比如提到印度,人们便会想到圣雄甘地、瑜伽等。国家名片更多来自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们的国民走出国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我认为我们国家也应该精心打造“国家名片”了。不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话,国民走得越远,挨骂越多,比如,现在有很多声音在批评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守规矩等。中国经济腾飞三十年,带给我们的认同感和个人尊严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国家实力提升后给我们个人带来的好处。
日本的国家名片较多,日本茶道、花道、和服(成人礼)。和服为什么跟成人礼有关呢?因为日本青年二十岁过成人礼,男孩子一般穿西装,也可以穿和服,女孩子则一律穿和服。能乐,如同我国的昆曲一样,是世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日本各地建有能乐堂,而且至今仍然演出六百年前的能乐剧本。日本动漫、村上春树,这些都是世界闻名的日本国家名片。且不谈时尚名片,仅就以上列举的日本传统型国家名片,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就不难发现其中均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首先说茶道,茶叶原产于中国,日本的茶叶最早是在唐代时经由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入日本的,天然地与中国关系密切。当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后,也许由于禅宗理念太过高深,就逐渐被世俗化,演变出茶道、花道、剑道、武士道等具体生活中的修行,其中,还有生活的艺术化部分。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人的“道”字,有很多“道”,包括其“神道”。中国的“道”颇为神秘,因此,日本人在阐述形而上层面的东西时,往往喜欢加个“道”字。比如通过茶来体悟一种高深的修行,就叫茶道,其精神核心是“和敬清寂”。茶道可以说是禅宗思想的世俗化表现,因此,日本茶室的榻榻米房间简洁朴素,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一般就是挂一幅字画,花瓶里通常就插一枝花或一簇花。过去日本有种典型的茶室,门开得非常矮,为的是体现众生平等,这来自佛家思想。虽然茶室只是一间茅草房,但茶道让大家体会“和敬清寂”之道,彼此互相尊敬,互为平等,人们来此都需弯腰进入,以示敬意。也有野外的茶道,日本人认为这更能让人体悟与大自然的融合,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天人合一。我们当代人太忙了,很难静下心来体会与自然的融合。也有男性点茶师,穿着传统的和服。日语中把在野外品茶的茶道叫“野点”。
日本的花道,也是禅宗文化的世俗化,跟中国佛教东传有关。最初起源于佛前供花,慢慢地发展形成现在的花道。之所以加个“道”字,是这种插花艺术并非只为漂亮的装饰,而要追求体悟一种真理,体悟生命刹那间开放、刹那间凋零,体悟到作为无情之物的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不管人和动物,连花草也有生灭枯荣的生命过程。日本花道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许多门派,十分专业细致。日本花道现在闻名于世,花道也成为日本的国家名片了。他们自认为喜欢花道、崇尚花道的日本人,是最热爱自然的民族。
我们再看和服。和服最初叫吴服,日本最早的史书之一《日本书纪》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应日本人要求派遣织工到日本教当地人织布的史实,由此,早年的“和服”叫“吴服”,现在一般叫和服,即大和民族的衣服。日本成人节是在一月十五日,还是冬天,女孩子们还要在和服外配上毛茸茸的围脖,围脖的颜色都是白色。日本的小孩也穿和服,平日不穿,在“七五三”这个传统节日里穿,七岁、五岁、三岁的孩子在这个节日里穿上和服,由父母带到神社去祈福,祈求平安成长。一般一个日本人一生得有三件和服,一件是平日穿的比较素雅的,一件是传统节日穿的比较鲜亮的,一件是参加葬礼穿的黑色和服。和服的制作很考究,单件的简单布制和服一两万日元一件。丝绸做的高档和服在日本经济鼎盛时,大概要一百万日元一件,制作更精良精美的要两百多万日元,因此,一般高档和服终身不洗,只送去干洗店护理。可以做家中传承之宝,也可以转送他人,都是很贵重的物品。
每年三月三女儿节前,每户有女儿的人家都要摆出来偶人架,一套摆放十五个偶人,一般在女儿成年前买全。因为每个玩偶的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很多人家不是一次性买完,而是一点点置备。上面两个是天皇与皇妃,三个宫女,五个吹鼓手,两个武士,三个搬运工等等,其实就是女儿出嫁时的场景,祈求女儿健康幸福地长大,在三月三日节日开始前,每家得赶紧把这些人偶早早地打开展览。节日一结束,就赶紧收起来。不然的话,据说女儿会嫁不出去。
很多中国孩子都喜欢日本动漫,对宫崎骏一点不陌生,他的思想偏向左翼。最近,他以一部反战动漫作品《起风了》,对他的整个动漫生涯作了一个总结。现在,他已经退休了。这部最后的动漫作品,取材于日本文学作品,且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宫崎骏是怎么走上动漫之路的?台湾《时代周报》2013年9月12日登载的一篇报道:
“1958年,一部动画电影的出现改变了宫崎骏今后的方向。这部动画电影是东映公司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制作的《白蛇传》。小学、中学、高中如一潭秋水,平静如斯,直至1958年,一部动画电影的出现改变了宫崎骏今后的方向。这部动画电影是东映公司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制作的《白蛇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彼时的日本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动画电影制作传播系统,而该作的制作组从最基础做起,最终取得空前成功,并将日本带上了动画大国的道路。宫崎骏看到了这部作品,就像是邂逅了命中注定的恋人,在心中激起巨大波澜,深受鼓舞,为之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伏笔,这是动画作品给宫崎骏带来的‘第一次冲击’。”
这部动画片画面非常唯美,那时候的日本二战刚结束十来年,美国文化大量涌入日本,但中国文化毕竟影响了日本上千年,因此,日本人仍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这部动画片选材非常成功,当年这部作品轰动了日本,并且获得大奖,宫崎骏就是看了这部动画片后深受启发。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无尽的宝藏,我们总以为传统的东西老掉牙,但我们自己不用,别人就用了,日本人早就用了。这些中国元素在世界艺术创作中大放异彩,如美国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等。
最后我谈一点中国文化之我见。我认为,中国文化并不简单地是中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它跟过去的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一样,并非局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它是一种文明,是一个宇宙,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我们要用多元视角、全方位了解,才能真正把握中国文化。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最讲究“孝”,虽然现在也许没多少大家族了,都是小家庭生活了,但我想孝道仍然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国古代以“礼”为中心,孔孟时代把儒家核心问题由礼升华为仁,而仁在家庭中的贯彻就是孝,而孝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一致。“教”——就是“有余力,则学文”,代表接受教育,“教”的一半是“孝”,孝道应该是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弟子规》,曾是中山大学对入学新生的“作业”要求。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教授在他的《通三统》也提到,中国文化是一种文明,是一个宇宙。外国人在评论中国时,往往切不中要害,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太博大了,很难整体把握,如同典故中提到的盲人摸象。如果将我们的文化比喻为大象,那么,每个角度只能认知一部分。我们应该从年轻时开始,努力认识更多、更大部分,从而不断接近更趋完整的大象。
最后,有两句话与大家分享:一、拥抱传统,听听自己的心在说什么。忘字怎么写?就是自己的心亡了。重拾传统,就是要和自己的心灵说话,而不要总被外界牵引。二、拥抱传统,就是拥抱先哲,先哲们充满智慧,当我们拥抱传统时,必将开启我们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