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部门研究 第九卷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企业模式,旨在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它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慈善,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民生问题解决之道。携职作为一家致力于创新的社会企业,“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是携职的企业宗旨。运营六年多来,携职一直致力于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案,“求职住宿+人才服务”的模式已渐渐成熟,未来的发展也会遵循社会企业的经营思路。携职正在或将要打造的产品如下。
(1)人才住宿:求职公寓、员工住宿、白领公寓(闺蜜品牌、兄弟连品牌)、爱情公寓、携职公寓。
(2)人才服务: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推荐、企业招聘、人才外包、人力猎头、档案户口管理。
(3)网络服务:中国第一个校企就业信息大数据搜索云平台——“快搜搜校企合作云平台”。
(4)线下文化:携职文化、携职动画、携职励志歌曲、携职求职舞台剧、携职《求职公寓》励志小说、携职《求职公寓》微电影、中国第一家《人才》电视频道等。
汪锦军:温总您好,这是我第二次拜访携职了,感觉很亲切,尤其是墙上这句励志的话,令我印象深刻。
温少波:墙上这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口号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全国范围内跟你一样有很多大学生在努力找工作;另一方面是指你不是一个人在找工作,社会各界都在帮你,都在关注着你,给你一点正能量,通过我们的帮助来找到工作,所以这也是社会企业的目的所在。
据我们统计,全国范围内只有新疆和西藏的大学生没有来过携职,其他地区的大学生都来过。我们卖的不是“床位”,而是大学生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帮助让你梦想成真,这也是积极响应习大大“中国梦”的号召。
我们携职旅社的住宿还是很具人性化的:女生住“闺蜜宿舍”、男生住“兄弟连宿舍”、有男女朋友的住“爱情公寓”、找到工作的住“白领公寓”,我们要打造一个“求职公寓”,让大学生有个安身之地,解除后顾之忧。同时,社会上还有很多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机构,我们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共同为大学生求职提供帮助。
我们现在已经打出了住宿、培训、岗位推荐、人事代理、档案户口等一系列服务内容。六年多的实践证明,我们这个模式是可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把这种模式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
携职得到许多领导关心和关注,还有很多媒体都对携职进行了报道,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慈善家》、《中国企业家》、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为了进一步宣传携职的精神、文化,我们还写了励志小说《求职公寓》,里面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大学生求职故事,小说写了28万字,社会反响很好。另外,我们还有携职自编自导的舞台剧、歌曲《一起飞》等。我们认为这象征着一种青春文化、励志文化,告诉大学生无论外面风浪有多大,求职都从这里开始。
另外,我们目前在做一个互联网数据平台,争取与全国几千多所院校合作,通过这个大数据平台进行对接,并利用大数据为我们的大学生找工作。在杭州我们成立了杭州社会企业家联盟,同时积极吸引NGO加入我们这个队伍,充分利用各个行业、各个机构的资源来共同为大学生找工作。《人民日报》在评论我们时说:“说得宏大些,这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啊!”这句话把我们比作杭州的形象,这是对我们社会企业很高的肯定,同时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汪锦军:携职的住宿是如何规定的?
温少波:大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进行预约,携职对大学生的住宿时间没有严格的上限规定,大部分学生在携职都是住半个月左右,也有住的时间长的,有些大学生找到工作后仍然住在这里。我们有个学生在这最长住了一年零八个月,工作换了六次,薪水拿到六千多(元)了。我就问他:“同学,你为什么不愿搬离携职?按你现在的工资水平,完全可以在外面找个条件更好的住宿地方。”他说:“不,我一个人住在外面会感到孤单,我在这里和大家住在一起,会比较热闹;另一方面是我有丰富的求职经验,我可以帮助其他的同学找到工作,能够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汪锦军:携职的资金来源有哪些?
温少波:我们携职的发展不是靠捐款,也不是靠政府,没打算去向政府要钱,我们把自己看作企业,靠自身的运营。我们不是NGO,而是企业,或者说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基因不一样。我是希望更多地由传统企业来做社会企业,因为它们有企业的基因,而NGO是没有企业的基因的,基因这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应鼓励传统企业转型来做社会企业。我现在想跟浙大合作办社会企业家培训班,主推传统企业的培训,因为传统企业有企业家精神,有创新精神,有人脉,有资金,有能力,有经验,更主要的是有基因,这个需要强调一下。另外,社会企业也是需要不停地去创新的,现在的社会企业的创新不够。我在外面做演讲也是更多地强调这些东西。
我的基因就是企业,我不会天天想着去向政府那边拿点钱,从来没想过。我们想的更多的是为更多的客户服务,把我们的产业链做深,营利的时候去赚钱。所以我们社会企业和NGO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携职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在本质上是企业,主要是用商业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更多的是靠企业正常的运转,我们从来没拿过政府一分钱,主要靠我们的住宿费收入来维持。
因为我们提供住宿的一个房间八个人可以住,所以这一个房间的住宿费也是不少的。而且我们的成本会更低,我们的场地选择会更偏一点,这样价格会更低一点;我们的装修也没有酒店那么豪华,人员配置也不用很多,所以我们的运营成本会更低。而且我们的学生一住下来就是十天半个月的,不像商务酒店住一天或两天就退房了,这样我们不会有太多的空房子。我们的入住率大概有80%多,现在这里估计有一百多个人。
汪锦军:携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温少波:说起困难,还真的很多。其实刚开始我做携职的时候,把它的发展方向看作连锁的,就是应该向连锁的方向来发展携职。我当时的想法是杭州开一家,上海开一家,北京有,重庆有,广州有,但是干了两年以后我发现这个模式不可取,不可取之处就在于这个前期需要大量资金去投入,但是我们是微利企业,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没有能力去经营这么多的连锁店。所以我一直认为资金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但是没有资金也不能不干啊,所以我现在做的是垂直模式,在杭州我会深耕细挖,通过杭州这家店,我们做到了人才培训、人才外包、人才招聘等,把人力资源这块做全做透。其实说白了就是已经慢慢摸索出一点经验了,我刚才也讲了,携职的发展其实是可以复制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资金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而且资金是所有困难里排在第一位的,一直都是这样。
汪锦军:那现在是不是赢利了?资金的问题是不是好些了?
温少波:也没有,我们还是在不停地投入去做这块。打个比方说,我们携职在住宿方面有一点点微利,然后我们投资去做人才服务这块,人才服务赚到一些小钱后,我们又去做其他方面,就是这样不停地去做,不断投入,资金也在不停地滚动。不是说第一期投入100万(元)就放那里,第二期我们会增加100万(元),第三期如果赚了50万(元),我们又会去继续投入。可以说六年多来,我们一直是在不停地创新发展,就是把我们的产业链不断创新。其实好多东西都是我们刚才谈到的携职文化这块,出动漫要钱,写舞台剧要钱,写书要钱,包括我们拍电视剧也要钱,这些钱从哪里来?都是从我们赚的钱里面拨出来的,我们愿意去投入,去形成我们这种文化的东西。不像有些企业说赚到钱就不干了,就把钱放到口袋里就可以了,我们更多的还是愿意去投入、去做。所以你讲到困难,我觉得一直都是资金的问题,这是核心问题。真的是这样,这个还是让我觉得痛苦的事。
汪锦军:你们原来是打算做单一的连锁模式,但现在变成具有完整生态的求职网络化发展模式了,你们可以算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家创新型企业,这种企业按理说会被很多投资基金看好,那您有没有想过联系风险投资公司呢?
温少波:有啊,我们联系了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但我们是微利企业,这些风投看不上,觉得回报率太低。说实话,在2009年前后,我都想把企业关闭了,已经不想做了,利润太低了,我完全可以去做其他的事嘛,那样可以赚到更多的钱。2009年想关闭,2010年想关闭,每年都想把企业关了,但是为什么我最后选择不关闭了呢?就是因为有“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来支撑着我们。2009年我们想关闭的时候,正好发现有“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我们去参加培训后获知,我们办的这个就是社会企业,用企业的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一下子把企业的高度提升了。那我就想自己就不做企业了吧,就做社会企业,这个荣誉感一直跟随着我。多年来我们到处讲,社会各界都有关注,如果把携职关掉真对不起别人,对不起社会。所以这就成了自己的使命,就算是咬牙也要坚持把这个社会企业继续做下去,但这也得坚持去创新。我们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发展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钱都是我自己赚来的,风险投资公司看不上,那我想就算了,我也不要你的钱了。
汪锦军:携职发展至今,您认为政府主要有哪些政策会影响携职的发展?
温少波:这个从宏观上来说,社会企业还没有进入政府的法眼,政府没有对社会企业进行补贴或是出台优惠政策。但是对于我们这种企业,政府又是很肯定的,包括我们原先的市长、人才服务局局长、人事局等,都是很肯定的。你说的“政策扶持”,我认为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资金的扶持;第二是优惠政策的扶持;第三说白了就是口头的肯定,这也是一种支持吧。这些扶持有的话最好,没有的话我们也要活下去。任何一个企业有政府的支持会更好,如果没有,我们也要坚持做下去。
汪锦军:印象中上次我过来的时候,可能只听了一半,记得您曾经好像说过携职刚开始的时候打算做成一个人才市场,但是费了很大的劲,能否再说说这其中具体的故事呢?
温少波:故事是这样的。2009年那年大雪封杭城,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回不了家,我们就打出一条标语“找工作,免费住携职”,让那些回不了家的孩子来我们这边。然后我们就印好宣传单,拿到杭州人才市场去,想发给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我们找到了人才市场的管理者,跟他们说能否给我们一个小展台,让我们发一下宣传单,但是他们拒绝了,还说“我们这样的机构怎么能和你这样的小旅馆合作呢?”对我们不放心,就不跟我们合作,把我们赶出去了。那天出来,我就很沮丧,天空还飘着鹅毛大雪,心想第一次因为想做好事却不被人家认可,受挫感很强的。出来后我就在想不就是个人才市场嘛,我们自己做呗!对吧?我们自己可以做,说实话还得感谢人家把我们赶出来,才有了创新的想法。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一家求职的旅社,还应该是一个人才市场,这个概念就想出来了,也才有了对面您看到的这个人才市场。我们做了人才市场后,就吸引了很多个体户、民营企业等。只要是为大学生求职服务的机构,我都能集聚起来,共同来为大学生服务,这个就是开放的。不像之前说的那家不跟这合作不跟那合作的人才市场。所以这几年做下来,通过不停地跟人家合作,我们也慢慢壮大了,这还得感谢他们那天把我赶出来,不赶出来的话我们还在做旅社,是吧?
汪锦军:这就驱使你不断去创新,对吧?
温少波:对!所以说这个还是有故事的,我们要感谢那些给我们困难的人,他们让我们转型发展。如果一帆风顺的话,还会做那么久吗?有了这个理念的转变,我们才会想到要去做人才市场,不停地去找人脉关系,不断合作,才会有培训、外包、派遣,当然还会有金钱。
汪锦军:刚才这个背景介绍很有意思,我们政府是有一个自己的人才市场,那么让一个企业去做人才市场,是不是会碰到资质等问题呢?
温少波:我们是借船出海,借鸡生蛋。我们联系了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中心,他们是有资质的,是有牌照的,所以我就跟他们合作,共同去做这件事。但牌照是他们的,我们就共同成立了新的公司,以新的公司名义去做。现在这个牌照还在,还是在用他们的。正因为被赶出来了,我想做这件事但又做不了,才会有跟他们合作的想法和意愿,然后一拍即合。现在我们又有创新,不仅做实体,还去做网络了,所以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现在是网络化招聘了,所以我们又开始从网络方面着手去做。
汪锦军:是和智联招聘那种类似吗?
温少波:我们和智联招聘又不一样,他们已经是老大了,我们只能换思路,去做就业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我们做学校就业信息的网络化,就跟学校对接了,没有线下,就是线上通过我们这个渠道直接联系。我们现在合作的学校大概有8500所,就是跟这个平台合作的,而且这个平台也是我们自己做的。
汪锦军:这个挺有意思的,就是牌照是实体的,网络这块是没有牌照的?
温少波:对,就是绕开了,这又是创新。别人会说以前携职是一个实体的求职旅社,现在携职又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了。所以,这就是创新,我们不停地有第二个、第三个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自我革命。
汪锦军:温总,您认为携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温少波:说起携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是围绕大学生就业来做。就业这个市场非常大,学生来了一批又一批,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住宿是其中一方面,这只是满足人的本能需要。比方说我一下火车,不会想到去人才市场,也不会想到无亲无戚,只会想着先住下来,这是人的基本需求。那么人住下来之后,怎么去帮他们找工作?我们就会提供这些软件的帮助,这样我们硬件和软件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应该就是全部围绕就业来做文章,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
所以我们打算写本书,探索为什么人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到底是我们的学校出问题了还是企业出问题了,写点有些研究性的东西。我会带着这些问题去采访学校、采访企业,相当于一项新闻调查。那么企业会告诉我需要什么样的人,但是学校没给我提供;学校又会说你看体制让我教的是基础的东西,没有让我教就业的内容。因此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中间是缺档的,缺档怎么办?那么我们现在是在做就业大学,就是要就业的大学生来我们这儿,大三、大二甚至大一就进入,我们与各个大学共同成立就业学院。打比方说,我们要跟浙江大学共同成立一个就业学院,这个学院上什么课程呢?主要有这么三块。
第一是素质课程。现在出来的大学生素质不行,不具备一个职场人的素质,不会说人话,不会做人事,因为没人教嘛!那么我就来教这个就业素质的课程,教完之后,你出来就知道见了老板怎么说,见了同事怎么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技能培训。比如说你是学计算机的,那么你在大学四年里学的计算机内容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吗?我觉得是不能满足的。那怎么办?我就要去联系企业,联系培训公司,把他们这个培训课程提早让大学生接触,把你培养成功。打个比方说,我联系的是阿里巴巴,让你在大三时就学到这需要的课程。你经过我们两年的培训和实习后,一毕业就是企业要的人。所以要把这个职业技能前置化,就是我们要做的内容。
第三是证书培训。证书也是个标准,英语六级要过,要做会计师就要考会计师证,要做人力资源师就要考人力资源师证,要把这个考试的证书作为一个目标。这个月22号、23号、24号我们要举办全国各个院校就业大学生研讨会,这就是就业领域的一个平台。我们的目标很远大,全国有两千多所本科和大专院校,理论上我可以和每个大学共同成立就业学院。
学校有这么多学生毕业,但就业办老师有几个呢?最多不会超过5个。打个比方,大学里毕业的学生(有)三四千人,但是为这些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老师有几个?这些老师专业吗?不专业啊,都是其他部门调过来的。另外,他们有就业的渠道吗?没有啊,他们不管的,只是敲敲章就可以了,最多到企业里转一转,没有就业渠道。还有,学校开这个就业课程吗?没有的,就是职业规划课,没有系统的就业课程。另外,学校有就业工具吗?这在大学里也是没有的,而我们是有这个就业工具的,就是大数据信息。一上我这个网站,就知道哪些地方的企业要你这个专业的学生,企业有哪些,工资是多少,一下就知道了。那我们就拿起电话联系这些企业,让我们的学生直接去对接,这就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汪锦军:这是否又回到您当初打算建立的连锁模式了?
温少波:这个其实不叫开连锁店,而是网络化模式。我这个有充足的、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每一期、每一年都会更新很多数据。学生走了之后,这些数据还在我这里,我继续跟踪,一年之后我还会向你推荐新的工作地方。你今年找到工资3000(元)的工作,明年可能就有工资5000(元)的工作,我这有针对职业发展的数据分析。
我是建议现在的大学生不断去实习,不断了解企业,了解这个社会。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都是埋在被窝里想出来的,你想做某个行业,但是这个行业到底适不适合你,你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个行业,谁也不知道。怎么办?那就出来实习。所以我建议大学生要好好利用暑假去实习,只要能找到实习岗位,都要好好去做。实习不是坐在那里不干事,一定要用心、认真地去实习。因为到企业实习后,你对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运行都会(有所)了解,企业也会对你(有所)了解。如果你在一家企业实习两年,而且都是认真地去实习,第三年企业的老总就可能让你留下来,就业也就不是问题了。如果你都不去实习,那么你对这个社会是陌生的,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
汪锦军:您认为携职发展过程中最引以为傲的什么?
温少波:携职能发展到今天就已经让我引以为傲了。其实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断去尝试新的项目。携职也拿了很多奖,这些奖就代表这个领域对我们的肯定和认可,这个我觉得还是挺引以为傲的。另外,就是携职的团队,因为不是我一人在做,携职有今天也是团队努力(的结果),现在日子过得还是很苦,真的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往前走。我要感谢我的小伙伴们,而且我享受这个过程,对我个人来讲还是挺看重这个过程的。没做社会企业之前,我的目的就是赚钱;但做了社会企业之后,你会发现身边的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我的师长、我的朋友、社会各界的人甚至不认识的人都会主动来看你,给你一(种)肯定,这个时候获得的意义跟之前做传统企业赚钱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说传统企业能赚100万(元),社会企业赚30万(元),而社会效益占了70万(元),那我宁愿选择做社会企业。我在外面做演讲的时候也说过做社会企业很幸福,这幸福就来自社会各界对你的肯定,这就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我们社会企业既能赚钱,又有社会价值,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做企业还是需要各界对你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虽然我赚的钱没有你们传统企业家多,但我心里对自己的评价是高于你们的,我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比你们多的。
汪锦军:这么多年和青年人打交道,您认为现在的青年人的特点有变化吗?
温少波:我觉得没什么变化啊!我一直觉得现在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很多问题。我给你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大学进来后,我们问他们要简历,再主动和企业联系,帮他们预约面试机会,但是这些学生为自己找各种理由不去,而且还会挑。我觉得现在的大学没教育好,大学老师心中没有学生,学生心中也没有老师。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就浪费了,这原因就出在我们的体制上。我们大学里如果能有自主自觉学出来的学生,我觉得找工作就不用我了,他们肯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对未来没有规划的,他们直到毕业那一刻才临时抱佛脚,我认为这是不够的。但我们不能怪学校,也不能怪老师,老师要做课题、评职称。所以我现在写第二本书,就是想找原因,从学校找原因,从企业找原因。现在的学生没有规划的,他们所谓的规划都是没经过实践的空想,而且对这些就业培训课有时还缺乏积极性,对自己能做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问题,其实压根就是没想过。我去香港看那些大学生,那种精神面貌、国际化视野、心态完全不一样,很阳光的,很有思想的,而且还不停地提问,求知欲望很强的,眼神里是有东西的。所以我就教育我们的学生说人话、做人事,能做好这两点已经很好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基本的东西。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以德育为先导,我觉得这真的是一语中的。
汪锦军:好的,很感谢温总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期待我们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同时也希望携职的发展越来越好!
');" class="a2">收藏访谈时间:2015年4月13日14:00~17:00
访谈人:汪锦军(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被访者:温少波(杭州携职旅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录音整理:谢玉斐(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杭州携职旅社有限公司简介】
杭州携职旅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携职)是一家为求职大学生提供服务的社会企业,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大学生求职社区。携职在关键资源方面采用多元合作模式,积极引入政府和企业的资源。携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包括求职住宿、求职培训、岗位推荐、人事代理、档案户口服务等。携职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另外,携职还通过编写励志小说、舞台剧及创作歌曲等渠道打造属于携职的文化品牌,并积极宣传和推广。六年来,携职已为30000多名大学生提供各类人力资源服务。
“求职住宿+人才服务”这一创新的模式,使独具创意的携职成为新毕业生们的求职驿站——第一天住宿免费,以后每天28元,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广大的大学毕业生。携职的经营核心就是大学生的“希望”,并且代表一种“青春文化”、“励志文化”。“在携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口号激励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大学生。《人民日报》评论携职:“说实在的,我多么希望携职旅社这样的服务机构是由有关职能部门主办的,说得宏大些,这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啊!”
携职在近些年获得了很多奖项,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1年携职获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新潮社会企业创新奖”;2012年携职获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帝亚吉欧梦想计划助力奖”;2013年携职获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增爱社会企业创投奖”;2014年携职获“中国社会创业家之星”优秀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慈善家》、《中国企业家》、《解放日报》、《报刊文摘》、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日本NHK电视台、日本共同通信社等国内外各大媒体报道、肯定了携职的做法,杭州市政府也出台了部分优惠政策以扶持携职的发展。
现在,携职从小小的一家求职旅社发展为提供人才住宿、职前培训、人才中介、猎头、人才外包、户口档案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的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外包广场。未来,携职的梦想就是将这一模式向全国推广。以“求职住宿+人才服务”作为社会企业的基本模式进行复制,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工作,同时也实现携职自己的梦想。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 第九卷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企业模式,旨在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它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慈善,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民生问题解决之道。携职作为一家致力于创新的社会企业,“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是携职的企业宗旨。运营六年多来,携职一直致力于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案,“求职住宿+人才服务”的模式已渐渐成熟,未来的发展也会遵循社会企业的经营思路。携职正在或将要打造的产品如下。
(1)人才住宿:求职公寓、员工住宿、白领公寓(闺蜜品牌、兄弟连品牌)、爱情公寓、携职公寓。
(2)人才服务: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推荐、企业招聘、人才外包、人力猎头、档案户口管理。
(3)网络服务:中国第一个校企就业信息大数据搜索云平台——“快搜搜校企合作云平台”。
(4)线下文化:携职文化、携职动画、携职励志歌曲、携职求职舞台剧、携职《求职公寓》励志小说、携职《求职公寓》微电影、中国第一家《人才》电视频道等。
汪锦军:温总您好,这是我第二次拜访携职了,感觉很亲切,尤其是墙上这句励志的话,令我印象深刻。
温少波:墙上这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口号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全国范围内跟你一样有很多大学生在努力找工作;另一方面是指你不是一个人在找工作,社会各界都在帮你,都在关注着你,给你一点正能量,通过我们的帮助来找到工作,所以这也是社会企业的目的所在。
据我们统计,全国范围内只有新疆和西藏的大学生没有来过携职,其他地区的大学生都来过。我们卖的不是“床位”,而是大学生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帮助让你梦想成真,这也是积极响应习大大“中国梦”的号召。
我们携职旅社的住宿还是很具人性化的:女生住“闺蜜宿舍”、男生住“兄弟连宿舍”、有男女朋友的住“爱情公寓”、找到工作的住“白领公寓”,我们要打造一个“求职公寓”,让大学生有个安身之地,解除后顾之忧。同时,社会上还有很多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机构,我们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共同为大学生求职提供帮助。
我们现在已经打出了住宿、培训、岗位推荐、人事代理、档案户口等一系列服务内容。六年多的实践证明,我们这个模式是可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把这种模式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
携职得到许多领导关心和关注,还有很多媒体都对携职进行了报道,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慈善家》、《中国企业家》、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为了进一步宣传携职的精神、文化,我们还写了励志小说《求职公寓》,里面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大学生求职故事,小说写了28万字,社会反响很好。另外,我们还有携职自编自导的舞台剧、歌曲《一起飞》等。我们认为这象征着一种青春文化、励志文化,告诉大学生无论外面风浪有多大,求职都从这里开始。
另外,我们目前在做一个互联网数据平台,争取与全国几千多所院校合作,通过这个大数据平台进行对接,并利用大数据为我们的大学生找工作。在杭州我们成立了杭州社会企业家联盟,同时积极吸引NGO加入我们这个队伍,充分利用各个行业、各个机构的资源来共同为大学生找工作。《人民日报》在评论我们时说:“说得宏大些,这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啊!”这句话把我们比作杭州的形象,这是对我们社会企业很高的肯定,同时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汪锦军:携职的住宿是如何规定的?
温少波:大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进行预约,携职对大学生的住宿时间没有严格的上限规定,大部分学生在携职都是住半个月左右,也有住的时间长的,有些大学生找到工作后仍然住在这里。我们有个学生在这最长住了一年零八个月,工作换了六次,薪水拿到六千多(元)了。我就问他:“同学,你为什么不愿搬离携职?按你现在的工资水平,完全可以在外面找个条件更好的住宿地方。”他说:“不,我一个人住在外面会感到孤单,我在这里和大家住在一起,会比较热闹;另一方面是我有丰富的求职经验,我可以帮助其他的同学找到工作,能够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汪锦军:携职的资金来源有哪些?
温少波:我们携职的发展不是靠捐款,也不是靠政府,没打算去向政府要钱,我们把自己看作企业,靠自身的运营。我们不是NGO,而是企业,或者说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基因不一样。我是希望更多地由传统企业来做社会企业,因为它们有企业的基因,而NGO是没有企业的基因的,基因这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应鼓励传统企业转型来做社会企业。我现在想跟浙大合作办社会企业家培训班,主推传统企业的培训,因为传统企业有企业家精神,有创新精神,有人脉,有资金,有能力,有经验,更主要的是有基因,这个需要强调一下。另外,社会企业也是需要不停地去创新的,现在的社会企业的创新不够。我在外面做演讲也是更多地强调这些东西。
我的基因就是企业,我不会天天想着去向政府那边拿点钱,从来没想过。我们想的更多的是为更多的客户服务,把我们的产业链做深,营利的时候去赚钱。所以我们社会企业和NGO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携职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在本质上是企业,主要是用商业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更多的是靠企业正常的运转,我们从来没拿过政府一分钱,主要靠我们的住宿费收入来维持。
因为我们提供住宿的一个房间八个人可以住,所以这一个房间的住宿费也是不少的。而且我们的成本会更低,我们的场地选择会更偏一点,这样价格会更低一点;我们的装修也没有酒店那么豪华,人员配置也不用很多,所以我们的运营成本会更低。而且我们的学生一住下来就是十天半个月的,不像商务酒店住一天或两天就退房了,这样我们不会有太多的空房子。我们的入住率大概有80%多,现在这里估计有一百多个人。
汪锦军:携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温少波:说起困难,还真的很多。其实刚开始我做携职的时候,把它的发展方向看作连锁的,就是应该向连锁的方向来发展携职。我当时的想法是杭州开一家,上海开一家,北京有,重庆有,广州有,但是干了两年以后我发现这个模式不可取,不可取之处就在于这个前期需要大量资金去投入,但是我们是微利企业,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没有能力去经营这么多的连锁店。所以我一直认为资金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但是没有资金也不能不干啊,所以我现在做的是垂直模式,在杭州我会深耕细挖,通过杭州这家店,我们做到了人才培训、人才外包、人才招聘等,把人力资源这块做全做透。其实说白了就是已经慢慢摸索出一点经验了,我刚才也讲了,携职的发展其实是可以复制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资金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而且资金是所有困难里排在第一位的,一直都是这样。
汪锦军:那现在是不是赢利了?资金的问题是不是好些了?
温少波:也没有,我们还是在不停地投入去做这块。打个比方说,我们携职在住宿方面有一点点微利,然后我们投资去做人才服务这块,人才服务赚到一些小钱后,我们又去做其他方面,就是这样不停地去做,不断投入,资金也在不停地滚动。不是说第一期投入100万(元)就放那里,第二期我们会增加100万(元),第三期如果赚了50万(元),我们又会去继续投入。可以说六年多来,我们一直是在不停地创新发展,就是把我们的产业链不断创新。其实好多东西都是我们刚才谈到的携职文化这块,出动漫要钱,写舞台剧要钱,写书要钱,包括我们拍电视剧也要钱,这些钱从哪里来?都是从我们赚的钱里面拨出来的,我们愿意去投入,去形成我们这种文化的东西。不像有些企业说赚到钱就不干了,就把钱放到口袋里就可以了,我们更多的还是愿意去投入、去做。所以你讲到困难,我觉得一直都是资金的问题,这是核心问题。真的是这样,这个还是让我觉得痛苦的事。
汪锦军:你们原来是打算做单一的连锁模式,但现在变成具有完整生态的求职网络化发展模式了,你们可以算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家创新型企业,这种企业按理说会被很多投资基金看好,那您有没有想过联系风险投资公司呢?
温少波:有啊,我们联系了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但我们是微利企业,这些风投看不上,觉得回报率太低。说实话,在2009年前后,我都想把企业关闭了,已经不想做了,利润太低了,我完全可以去做其他的事嘛,那样可以赚到更多的钱。2009年想关闭,2010年想关闭,每年都想把企业关了,但是为什么我最后选择不关闭了呢?就是因为有“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来支撑着我们。2009年我们想关闭的时候,正好发现有“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我们去参加培训后获知,我们办的这个就是社会企业,用企业的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一下子把企业的高度提升了。那我就想自己就不做企业了吧,就做社会企业,这个荣誉感一直跟随着我。多年来我们到处讲,社会各界都有关注,如果把携职关掉真对不起别人,对不起社会。所以这就成了自己的使命,就算是咬牙也要坚持把这个社会企业继续做下去,但这也得坚持去创新。我们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发展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钱都是我自己赚来的,风险投资公司看不上,那我想就算了,我也不要你的钱了。
汪锦军:携职发展至今,您认为政府主要有哪些政策会影响携职的发展?
温少波:这个从宏观上来说,社会企业还没有进入政府的法眼,政府没有对社会企业进行补贴或是出台优惠政策。但是对于我们这种企业,政府又是很肯定的,包括我们原先的市长、人才服务局局长、人事局等,都是很肯定的。你说的“政策扶持”,我认为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资金的扶持;第二是优惠政策的扶持;第三说白了就是口头的肯定,这也是一种支持吧。这些扶持有的话最好,没有的话我们也要活下去。任何一个企业有政府的支持会更好,如果没有,我们也要坚持做下去。
汪锦军:印象中上次我过来的时候,可能只听了一半,记得您曾经好像说过携职刚开始的时候打算做成一个人才市场,但是费了很大的劲,能否再说说这其中具体的故事呢?
温少波:故事是这样的。2009年那年大雪封杭城,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回不了家,我们就打出一条标语“找工作,免费住携职”,让那些回不了家的孩子来我们这边。然后我们就印好宣传单,拿到杭州人才市场去,想发给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我们找到了人才市场的管理者,跟他们说能否给我们一个小展台,让我们发一下宣传单,但是他们拒绝了,还说“我们这样的机构怎么能和你这样的小旅馆合作呢?”对我们不放心,就不跟我们合作,把我们赶出去了。那天出来,我就很沮丧,天空还飘着鹅毛大雪,心想第一次因为想做好事却不被人家认可,受挫感很强的。出来后我就在想不就是个人才市场嘛,我们自己做呗!对吧?我们自己可以做,说实话还得感谢人家把我们赶出来,才有了创新的想法。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一家求职的旅社,还应该是一个人才市场,这个概念就想出来了,也才有了对面您看到的这个人才市场。我们做了人才市场后,就吸引了很多个体户、民营企业等。只要是为大学生求职服务的机构,我都能集聚起来,共同来为大学生服务,这个就是开放的。不像之前说的那家不跟这合作不跟那合作的人才市场。所以这几年做下来,通过不停地跟人家合作,我们也慢慢壮大了,这还得感谢他们那天把我赶出来,不赶出来的话我们还在做旅社,是吧?
汪锦军:这就驱使你不断去创新,对吧?
温少波:对!所以说这个还是有故事的,我们要感谢那些给我们困难的人,他们让我们转型发展。如果一帆风顺的话,还会做那么久吗?有了这个理念的转变,我们才会想到要去做人才市场,不停地去找人脉关系,不断合作,才会有培训、外包、派遣,当然还会有金钱。
汪锦军:刚才这个背景介绍很有意思,我们政府是有一个自己的人才市场,那么让一个企业去做人才市场,是不是会碰到资质等问题呢?
温少波:我们是借船出海,借鸡生蛋。我们联系了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中心,他们是有资质的,是有牌照的,所以我就跟他们合作,共同去做这件事。但牌照是他们的,我们就共同成立了新的公司,以新的公司名义去做。现在这个牌照还在,还是在用他们的。正因为被赶出来了,我想做这件事但又做不了,才会有跟他们合作的想法和意愿,然后一拍即合。现在我们又有创新,不仅做实体,还去做网络了,所以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现在是网络化招聘了,所以我们又开始从网络方面着手去做。
汪锦军:是和智联招聘那种类似吗?
温少波:我们和智联招聘又不一样,他们已经是老大了,我们只能换思路,去做就业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我们做学校就业信息的网络化,就跟学校对接了,没有线下,就是线上通过我们这个渠道直接联系。我们现在合作的学校大概有8500所,就是跟这个平台合作的,而且这个平台也是我们自己做的。
汪锦军:这个挺有意思的,就是牌照是实体的,网络这块是没有牌照的?
温少波:对,就是绕开了,这又是创新。别人会说以前携职是一个实体的求职旅社,现在携职又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了。所以,这就是创新,我们不停地有第二个、第三个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自我革命。
汪锦军:温总,您认为携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温少波:说起携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是围绕大学生就业来做。就业这个市场非常大,学生来了一批又一批,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住宿是其中一方面,这只是满足人的本能需要。比方说我一下火车,不会想到去人才市场,也不会想到无亲无戚,只会想着先住下来,这是人的基本需求。那么人住下来之后,怎么去帮他们找工作?我们就会提供这些软件的帮助,这样我们硬件和软件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应该就是全部围绕就业来做文章,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
所以我们打算写本书,探索为什么人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到底是我们的学校出问题了还是企业出问题了,写点有些研究性的东西。我会带着这些问题去采访学校、采访企业,相当于一项新闻调查。那么企业会告诉我需要什么样的人,但是学校没给我提供;学校又会说你看体制让我教的是基础的东西,没有让我教就业的内容。因此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中间是缺档的,缺档怎么办?那么我们现在是在做就业大学,就是要就业的大学生来我们这儿,大三、大二甚至大一就进入,我们与各个大学共同成立就业学院。打比方说,我们要跟浙江大学共同成立一个就业学院,这个学院上什么课程呢?主要有这么三块。
第一是素质课程。现在出来的大学生素质不行,不具备一个职场人的素质,不会说人话,不会做人事,因为没人教嘛!那么我就来教这个就业素质的课程,教完之后,你出来就知道见了老板怎么说,见了同事怎么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技能培训。比如说你是学计算机的,那么你在大学四年里学的计算机内容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吗?我觉得是不能满足的。那怎么办?我就要去联系企业,联系培训公司,把他们这个培训课程提早让大学生接触,把你培养成功。打个比方说,我联系的是阿里巴巴,让你在大三时就学到这需要的课程。你经过我们两年的培训和实习后,一毕业就是企业要的人。所以要把这个职业技能前置化,就是我们要做的内容。
第三是证书培训。证书也是个标准,英语六级要过,要做会计师就要考会计师证,要做人力资源师就要考人力资源师证,要把这个考试的证书作为一个目标。这个月22号、23号、24号我们要举办全国各个院校就业大学生研讨会,这就是就业领域的一个平台。我们的目标很远大,全国有两千多所本科和大专院校,理论上我可以和每个大学共同成立就业学院。
学校有这么多学生毕业,但就业办老师有几个呢?最多不会超过5个。打个比方,大学里毕业的学生(有)三四千人,但是为这些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老师有几个?这些老师专业吗?不专业啊,都是其他部门调过来的。另外,他们有就业的渠道吗?没有啊,他们不管的,只是敲敲章就可以了,最多到企业里转一转,没有就业渠道。还有,学校开这个就业课程吗?没有的,就是职业规划课,没有系统的就业课程。另外,学校有就业工具吗?这在大学里也是没有的,而我们是有这个就业工具的,就是大数据信息。一上我这个网站,就知道哪些地方的企业要你这个专业的学生,企业有哪些,工资是多少,一下就知道了。那我们就拿起电话联系这些企业,让我们的学生直接去对接,这就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汪锦军:这是否又回到您当初打算建立的连锁模式了?
温少波:这个其实不叫开连锁店,而是网络化模式。我这个有充足的、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每一期、每一年都会更新很多数据。学生走了之后,这些数据还在我这里,我继续跟踪,一年之后我还会向你推荐新的工作地方。你今年找到工资3000(元)的工作,明年可能就有工资5000(元)的工作,我这有针对职业发展的数据分析。
我是建议现在的大学生不断去实习,不断了解企业,了解这个社会。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都是埋在被窝里想出来的,你想做某个行业,但是这个行业到底适不适合你,你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个行业,谁也不知道。怎么办?那就出来实习。所以我建议大学生要好好利用暑假去实习,只要能找到实习岗位,都要好好去做。实习不是坐在那里不干事,一定要用心、认真地去实习。因为到企业实习后,你对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运行都会(有所)了解,企业也会对你(有所)了解。如果你在一家企业实习两年,而且都是认真地去实习,第三年企业的老总就可能让你留下来,就业也就不是问题了。如果你都不去实习,那么你对这个社会是陌生的,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
汪锦军:您认为携职发展过程中最引以为傲的什么?
温少波:携职能发展到今天就已经让我引以为傲了。其实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断去尝试新的项目。携职也拿了很多奖,这些奖就代表这个领域对我们的肯定和认可,这个我觉得还是挺引以为傲的。另外,就是携职的团队,因为不是我一人在做,携职有今天也是团队努力(的结果),现在日子过得还是很苦,真的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往前走。我要感谢我的小伙伴们,而且我享受这个过程,对我个人来讲还是挺看重这个过程的。没做社会企业之前,我的目的就是赚钱;但做了社会企业之后,你会发现身边的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我的师长、我的朋友、社会各界的人甚至不认识的人都会主动来看你,给你一(种)肯定,这个时候获得的意义跟之前做传统企业赚钱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说传统企业能赚100万(元),社会企业赚30万(元),而社会效益占了70万(元),那我宁愿选择做社会企业。我在外面做演讲的时候也说过做社会企业很幸福,这幸福就来自社会各界对你的肯定,这就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我们社会企业既能赚钱,又有社会价值,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做企业还是需要各界对你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虽然我赚的钱没有你们传统企业家多,但我心里对自己的评价是高于你们的,我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比你们多的。
汪锦军:这么多年和青年人打交道,您认为现在的青年人的特点有变化吗?
温少波:我觉得没什么变化啊!我一直觉得现在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很多问题。我给你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大学进来后,我们问他们要简历,再主动和企业联系,帮他们预约面试机会,但是这些学生为自己找各种理由不去,而且还会挑。我觉得现在的大学没教育好,大学老师心中没有学生,学生心中也没有老师。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就浪费了,这原因就出在我们的体制上。我们大学里如果能有自主自觉学出来的学生,我觉得找工作就不用我了,他们肯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对未来没有规划的,他们直到毕业那一刻才临时抱佛脚,我认为这是不够的。但我们不能怪学校,也不能怪老师,老师要做课题、评职称。所以我现在写第二本书,就是想找原因,从学校找原因,从企业找原因。现在的学生没有规划的,他们所谓的规划都是没经过实践的空想,而且对这些就业培训课有时还缺乏积极性,对自己能做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问题,其实压根就是没想过。我去香港看那些大学生,那种精神面貌、国际化视野、心态完全不一样,很阳光的,很有思想的,而且还不停地提问,求知欲望很强的,眼神里是有东西的。所以我就教育我们的学生说人话、做人事,能做好这两点已经很好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基本的东西。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以德育为先导,我觉得这真的是一语中的。
汪锦军:好的,很感谢温总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期待我们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同时也希望携职的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