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关键是转变工业化非生态的生产方式为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的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有宏观和微观之分。抽象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属于宏观层面的,以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为代表。具体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属于微观层面的,以企业生产关系、企业生产方式为代表。微观层面的生产方式,在程序上包括生产过程、工序等,途径上包括劳动组织等。马克思主要是在宏观层面讨论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总合起来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还可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狭义的生产方式仅仅指怎样进行生产的方式,不包括产前和产后。广义的生产方式只能作为一种统称,具体的要由产中、产前和产后分别涉及的一些生产方式来表示。企业是经济领域的微观主体,其生产方式处于微观的地位。同一类企业和产品形成中观的产业,产业与生产方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企业、产业构成宏观的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工业化生产方式为生态化生产方式,奠定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必须从宏观的社会生产方式到中观的产业及微观的企业生产方式三个层面寻求生态化创新。
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工业化进程,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工业化
邓翠华: 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项目1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学与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企业生态责任》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获福建省第八届(200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墀成: 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生态哲学,出版专著《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1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华书局,2005)、《筛选、组织与传播——科技创新的信息新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等多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近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厦门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相关课题10多项;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2007年、论文类2009年)等奖项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