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对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动态(包括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做了概要的描述,可以发现,不论是从经济停滞的时间上还是从其严重程度上看,日本发生的这次长期经济萧条可以说是历史罕见的,在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史以及世界经济史上都可以说是有重大影响和深刻意义的经济现象。从9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入经济衰退开始,到整个长达十余年之久的经济停滞的过程中,乃至到脱离长期萧条之后,包括政府、企业界等日本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研究界,围绕着如何认识长期经济停滞的原因、机制和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使经济摆脱长期停滞状态、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认识经济长期停滞的产生机制、原因以及正确的政策决定,应该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为重要的是,不同学派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提出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证层面展开的分析,对于理解错综复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长期经济停滞的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本章将各学派围绕长期经济停滞成因及政策主张展开的争论的主要情况、观点做一概要的归纳和评述,以有助于后面对具体领域及具体问题的分析。
在长期经济停滞成因的大论战中,不同学派或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或将不同的经济现象作为分析的主要矛盾,提出了非常多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观点。如早在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转入萧条时,很多学者就相继提出了诸如“复合萧条”“制度疲劳”“政策失误”等观点。随着经济停滞的延长和衰退深化,很多观点又被进一步深入阐述;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围绕着新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现象,又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根据宫川努的总结,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传统的财政扩张政策不足及政策实施时机的错误;(2)宽松货币政策的滞后和不充分;(3)不良债权的累积和金融中介机能的下降;(4)与IT化等技术革新相对应的产业结构转变的滞后;(5)中国、韩国等国家的技术赶超,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