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风习
在线阅读 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在外敌入侵、内部动荡的战乱年代,努力改变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文化愚昧的落后状况,不断呈现民主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进步景象,其社会风习与同时期的国统区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其社会风习的变迁更值得我们关注。

陕甘宁边区位于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东南部,北起陕北府谷,南逸宜川而达富县,东接黄河,西临宁夏预旺、甘肃固原(现归宁夏管辖),面积自北向南约九百里,自东至西约八百里,共辖23个县。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区域总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随着国民党对边区的不断侵占,到1944年底,边区的区域面积缩减为10万平方公里,人口降至约150万。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前,陕甘宁地区是“地球上最暗淡无光的地方之一”1442150,“这里的民众在经济上饱受着民族与封建的双重剥削,在政治上经受着非人的奴役与压迫。这里的思想文化落后到几乎无法想象的程度”。1442151而在陕甘宁边区成立后,这块极端落后、愚昧、封闭的土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积极倡导新的社会风尚,努力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抗日的堡垒”“民主的模范”,并且逐渐形成了清正廉洁、务实民主,人人平等、积极参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社会新风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以及后来解放战争的进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