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双轨化(1971~1990年)
在线阅读 收藏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华文中学还在向政府乞求在国民化的过程中保留自身特色的话,那么20世纪70年代经过独中复兴运动的华文独立中学已经成为可以与政府国民教育体制抗衡的重要一极。作为独立于国民教育体制外重要一极的独中不仅思考自己应走的道路,而且也在思考这条路如何走?独中的任务与特征在哪里?独中的学制、课程、师资问题如何解决等。可以说正是因为华文独中的复兴、壮大,华文师资才呈现国民教育体制内和国民教育体制外双轨化的形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冷战思维意识已逐渐减弱,中美关系也走向缓和。但是基于客观存在的华侨华人问题及东南亚共产党(马来西亚共产党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问题,中马两国在外交层面并没有实质性改进。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英国对马来西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马来西亚自身国际空间拓展的需要等因素,马来西亚开始改善对华关系。随着马来西亚与中国政治关系的日益改善,经贸关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马来西亚政府逐步放宽两国人民出入马来西亚国境的政策,但是这一时期的开放政策非常保守。如,大马政府仅允许华人商人到中国参加交易会,探亲访友的华人仍需65岁以上才能成行。在保留和突出族群文化方面,尽管有很多文化、教育的课题令华人不满意,但是整体而言,局面还不算太坏,华人开始宿命地接受这个事实。由于独立大学被禁止开办,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除了马大中文系,仅发展至高中阶段。华文中小学的学制是“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改制型的国民型中学则需要增加一年预备班。华文独中是马来西亚华人创办的,目前仍未获得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全马60所独中,均有独立的办学主权,董事会负责教职员招聘、经费筹措、财务管理等事务,“董教总华文独中工作委员会”负责教师在职培训等事务。独中复兴运动之后,独中师资培养和培训开始不断得到完善。在大马国内,政府的教育法令不允许注册私立师范学院,因此,全国所有的师范学院均由教育部师训组负责开办。马来西亚的师资培训计划一直以来都因为教育制度的改变,而常常需要做出调整。如在现代数理课程时期,设立“周末假期在职训练班”培训现代数学及综合科学的师资;在中小学新课程时期,设立“周末假期在职师资训练班”培训小学新课程及中学综合课程的师资。师范学院的师训课程也随着中小学新课程的推行,而不断做出改革与调整。由于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的代表被逐出联合国,“外交”上陷入困境,对海外华侨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大为减弱。20世纪80年代初,南洋大学被迫关闭,这断绝了华文独中生出国深造的重要渠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鉴于大陆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较大成效,台湾“侨委会”发出“无侨教将无华侨”的呼吁,台湾当局开始进一步加强侨校师资的选拔与培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华文独中统考文凭开始被不少马来西亚国内私立学院及海外大学承认,独中生深造的渠道也开始多元化。这些毕业生成为独中师资的重要来源。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在开展华文师资培训方面缺少可圈可点之处,马来西亚海外华文师资培训依旧以台湾地区为主。华文师资的培养培训和构成形成了明显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双轨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