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象上看,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发展历程与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地位与性质息息相关;但是从本质上看,华文教育问题和华文师资发展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到底是一个族群关系问题,是各自保留和突出族群身份的抗争与坚守。二战后,这种抗争与坚守更为明显,表现为成为国家主人和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的当地主体民族对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华人实行歧视政策,华人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对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民族关系说到底是阶级关系,但是,在马来西亚,仅仅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很难对错综复杂的华人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事实上,经济上的不平等是东南亚各国族群之间冲突的真正缘由。但是仅仅从经济视角还不足以加深对马来人和华人族群关系的理解。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关系又与历史、国家关系、文化传统、民族融合等因素联系密切。因此,研究华文教师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把它放到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探讨。本章主要从政治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对影响华文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
从15世纪欧洲冒险家发现东西方海洋航道以后,全球兴起的殖民主义改变了世界民族关系的历史格局。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提供了技术资源,同时也开启了世界各民族迈向同一化生存标准的步伐。在殖民主义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征服和统治。西方殖民者从自身利益出发,离间殖民地内部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满足自身的扩张性和利益需求,随意地分割殖民地国家的领土或种族聚居地区。殖民统治者对殖民地的伤害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失,这些创伤导致东南亚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着种族、民族国家、宗教、领土等诸多复杂的历史问题。自民族主义伴随着18世纪法国大革命登上历史舞台以来,民族主义即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肯定本民族的文化、强调个体成员对整个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并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为摆脱殖民统治、寻求民族独立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它也经常会演变成一种极端的价值倾向,鼓吹本民族的优越性,强调对本民族的绝对忠诚,进而发展到种族主义或者沙文主义的境地,并造成族群冲突。因此,在理解华文教育和教师问题时,族群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学界一般认为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历史因素:族群集团之间历史上的关系对现今关系的影响。族群之间过去是否长期融洽或征战,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间交往等,会影响现今的族群关系。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的异同,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与中国旧社会的土地制度就很不一样,对两国族群关系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3)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类型的异同。
(4)文化因素:文化、宗教、语言、习俗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日常生活中各族群成员之间的接触与交往。
(5)偶发因素:个别事件有时也会强烈刺激族群感情,影响族群关系。
(6)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对族群关系的影响,包括立法、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语言文字政策、学校制度等)。政府的上述政策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各族群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族群集团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这些因素作为理论基础,从政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影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及华文教师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