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回返哲学的家园——评戴茂堂、李家莲著《哲学引论》
在线阅读 收藏

笔者认同哲学的开端是惊异,惊异是带着欣喜的倾身聆听和凝神思考。走近哲学是生命中的一种惊喜,是满怀感恩的洗礼。人应该在对生命的敬意与惊异中感悟哲学。张世英指出:“哲学之为哲学,或者说严格意义下的哲学,乃是源于对世界整体性把握这样一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的惊异。或者倒过来说也一样,有了对这种普遍性问题的惊异、好奇,就意味着哲学问题的提出和哲学的产生。”1453328问题在于,什么是真正的普遍性问题?

许多时候,哲学界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看作哲学所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这得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起。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权威且明确的表述:“哲学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根本性的解释,始终包含和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任何哲学包括现代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的基本问题。”1453329应该说,这种表述一直存在于此前的几乎所有国内的主要哲学教材之中。事实上,哲学界也早已接受并习惯了把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哲学的普遍性问题。然而,在《哲学引论》看来,这样的接受与习惯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在哲学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确定为最具普遍性的问题以后,接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凡是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全部的哲学依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并且认定唯物主义一定高于唯心主义。表面上看,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之间有原则性差别。而实际上,这两大哲学派别之间也有根本性相通。这种相通表现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拥有一个共同的设定,就是设定这个世界“物”与“心”可以分开。其中唯物主义的特点就是在心之外设定一个独立的物,唯心主义的特点就是在物之外设定一个独立的心。无论是心在物外还是物在心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以心物对立、主客相分之设定为前提。这是一个武断的假设,是一种独断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心物二分,永远找不到主观跟客观相分开的东西,就像永远想象不出一枚没有两面的硬币一样。

然而,正是这样的独断论支撑起当今哲学界秉承物质优先原则。物质优先原则认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于人脑之外,是被反映者,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对象。而这一物质优先原则跟古典机械物理学是配套的。所以,可以进一步指出,这种物质是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定是直接通向物理学所代表的科学的。于是,哲学就变成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学问。哲学只能可怕地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即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的方式似是而非地诉说着哲学的问题,以至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哲学在今天看来依旧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甚至还在继续被很多人妖魔化。从此,哲学流离失所,没有了自己的家园。难怪,有的时候,当今的哲学看上去竟然像是另外一种物理学。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当今哲学讨论的问题竟然是物理学的核心问题!这的确让人惊讶。物质至上了,心却在流浪。以哲学为生的人需要一个“家”,以人为生的哲学也需要一个“家”。很显然,《哲学引论》的旨意就是要给哲学安个“家”。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面对的似乎是外部世界,表达的却是人自己对生活意义的内心体验。哲学对世界的理解实质上不过是对人生意义的展露。反过来,人也总是通过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而去理解世界的意义。但哲学绝对无意于对世界给予科学性的规定和知识性的认知。遗憾的是,失去了家园的哲学坚持所谓的物质第一性而一直不能很好地去面对和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不愿意承认自身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坚持所谓的科学万能论但又一直不能很好地去解释人生的可能、偶然和惊异,不愿意承认自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至此,可以说,在《哲学引论》看来,哲学所要面对的真正的普遍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哲学“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1453330人是哲学的唯一拥有者和所有者,同时哲学也是人的最高拥有者和所有者。哲学与人相互拥有、相互所有。哲学更相信,人是可能的,人生的最高意义在于对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体悟,同时努力去避免科学认识所依赖的物我相隔、主客二分。1453331哲学揭示和反思的是人的意义世界。而人的意义世界所关涉的无非是真、善、美的问题。所以,以人的意义为主题的哲学其孜孜以求的必然是真、善、美的问题。哲学必然以真、善、美为伴,这跟人接受不接受真、善、美没有什么关系。不喜欢也罢,喜欢也罢,哲学还是追求真、善、美。并且这种追求是终极性的,是永远的。真就是存在自身是其所是和如其所是,善就是存在应该是其所是,美就是存在自身所显现的现象。于是,真是一个存在自身的问题,而善是应该的问题,美则是显现或现象的问题。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正是与人的认识(真)、人的道德(善)、人的审美(美)相对应的。分别解决的是“人能够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期待什么”的问题。真、善、美不过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阐释。在这个意义上,完整的哲学应该是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三者的统合。人的心灵有一个内化和外化的双面建构。如果说,心灵的内化的成果表现为真、善、美的形成,那么心灵的外化的成果则表现为科技、道德和艺术。真、善、美的光辉,照亮了人的世界的全部,并构成了人的生命的最高存在。人的生命的一切活动永远是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达到真、善、美的活动。向往真、善、美的人需要一个“家”,向往真、善、美的哲学也需要一个“家”,并且这个“家”应被安放在热爱哲学与哲思的人的心中。

无论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还是未来哲学,在《哲学引论》看来,真善美是其核心概念、主导论题与最后归宿。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把《哲学引论》称为“真、善、美”哲学。1453332“真、善、美”哲学一开篇就将哲学定位为“人学”,这种“人学”定位抓住了哲学的精髓,促成了哲学回返人自己的家园。虽然强调哲学的研究对象及最终归宿是人而不是物,这一结论早已有之。但是,《哲学引论》中的“哲学是人学”强调的是人的情感而不是自然世界的情绪应该成为哲学的“拱心石”。“真、善、美”哲学有利于将哲学导入人的诗性思维,从而高扬人世间的游戏,高扬人的神圣之美。“真、善、美”哲学有利于确证哲学之于人的终极价值及意义,确证“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灵魂的精神导师,是最高的医学和文化的医生”。1453333“真、善、美”哲学还有助于哲学走下“神坛”,关心人的幸福生活。哲学就是幸福之路的“圣经”。如果你有幸走上这条道路,它将把你带往真正的福地和希望之乡。在那里,不仅真、善、美是和谐统一的,而且你与自身和万物可以在和谐而美好的同一性中彼此相生相长。爱智慧的人就应该勇敢地追随哲学游历四方、遍观宇宙,然后回归真我、回返家园。

需要指明的是,哲学回返家园的路是艰辛的,因为这是一条精神之路。克尔凯戈尔说:“精神就是火,要么在火中被烧死,要么烧出精神来。”1453334这让我们想起堪称经典的西西弗神话。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石头不断地重新从山上滚下,他以“比他搬动的巨石还要坚硬的心”又不断地重新把巨石推到山顶,永不停息,一心一意、脚踏实地地历尽当前的苦难,但苦难也成就了他的胜利、充实了他的心灵、确证了他的自由、彰显了他的幸福。法国著名思想家加缪在他的作品《西西弗的神话》中认为,西西弗的形象表达了“现代人的气质”“现代人的意识”——这是一种“面对今天”“敢于反抗”“经常不断更新的、永远处于紧张状态的意识”。这种现代人的气质很像是哲学家的“宿命”或“命运”。谁若是只喜欢甜蜜,谁就不能接近哲学。任何时候,人类,尤其是哲学家都得勇敢地去担当起这份的确有些沉重的精神苦痛。哲学家都是残酷的天才和痛苦的英雄。别尔嘉耶夫说得好:“精神性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与对痛苦的体验,与对人的生存中的矛盾和冲突,与面对死亡和永恒的事实的状态相关。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满足的和幸福的存在物,对恶和痛苦不敏感的存在物,体验不到痛苦,完全是无悲剧性的存在物,已经不再是精神的存在物,也不再是人。对世界上的恶的敏感性,体验痛苦的能力,是作为精神存在物的人的标志之一。人是在这个世界上痛苦着的存在物,是受怜悯所伤害的同情着的存在物,这就是人的本质的高度。”1453335难怪有哲学家认为哲学只能是哲学家命运的智性表达,哲学本身就应当研究命运,并且首先是研究人类的命运。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