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民族平等与群体优惠政策
在线阅读 收藏

种族冲突与族群矛盾是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一个核心议题。近年来中国的族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国民众和世界各国关注。其中,族群平等和中国政府的少数族群优惠政策逐渐成为讨论焦点之一。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民族/族群平等”这个被普遍接受的普世性原则?应当如何分析政府以少数族群成员为对象的各种优惠政策的理论和法律依据?应当如何看待这些优惠政策的社会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中国的民族优惠政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在80年代进一步强化,这些政策在今天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在实践中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今后这些优惠政策是应当继续强化,还是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效果逐步进行调整?应当如何思考和确定政策调整的方向?作为主流群体的汉族和从这些优惠政策中受益的少数族群,各自应当如何评价和思考这些政策的发展前景?

当我们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时,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这些政策设计涉及抽象的政治原理,涉及“公平”“平等”“多元主义”这些核心概念,相关的理论探索是研究的基础;二是对这些政策进行评价时,必须以社会各界民众对这些政策的实际感受为基础,不能从“经典”或文件出发,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政策的受惠群体和非受惠群体可能有不同感受;三是各族群都存在“人口代际更替”的自然现象,政策最初设计和实施时各族民众对这些政策的态度与感受,很可能与20年、40年后第二代、第三代人的态度与感受不一样;四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每项政策的预期效果可能随社会制度的转型和演进而出现变化。在政策设计时就可能存在“短期效果”和“长远效果”两种不同考量,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辩证的关系,即政策的近期效果有可能与远期效果存在冲突。如果只考虑眼前效果如通过加大优惠力度来换取部分民众的支持,有可能在未来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时出现难以克服的阻力。

本文试图对以上方面进行一些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更多思考和讨论。我们相信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国人在今后的民族问题讨论中集思广益、逐步达成共识,并在中华各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中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族群的共同繁荣。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