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说到底是全体国民的人的发展,是人们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知识体系、行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各学科各专业已经高度快速发展的今天,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来完成的。中国如果希望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富强之邦,各项事业所需人才队伍的设计与建设应当被看作是国家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是中国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
既然未来中国这个大厦是靠无数栋梁之材来支撑的,我们就需要对中国未来的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及其结构设计好好动一番脑筋。中国未来人才队伍的结构设计有几点是必须关注的。
第一是人才来源地的区域结构。从当年胡焕庸的“黑河-腾冲线”的分野来看,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占全国国土43%的该线东南一侧,仅6%的人口居住在占国土57%的西北一侧。这一人口分布格局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过去的交通运输工具落后所导致,并与物产和经济活动的分布格局密切关联。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1世纪初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资源开发能力和对外交流发展态势正在迅速改变这一传统的经济格局。全国经济正在真正发展成为“一盘棋”。目前人才最稀缺的地区,恰恰是西北地区。如果我国各大学里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东南部地区,他们既不了解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也没有“乡土之情”,那么,西北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怎么会不出现人才奇缺的现象呢?所以,中央政府需要从宏观上对全国大学生的招生来源地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如何在东南和西北地区之间保持适度平衡的结构。如果西北地区的考生成绩普遍偏低,为此必须实行某种优惠政策,这也是从全局出发而必须考虑的。而且,区域间学生的成绩差距恰恰就是中央政府应该大力加强西北地区中小学教育、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最强有力的理由。
第二是人才来源地的城乡结构。现在城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普遍明显高于乡村学校。假如我国大学生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们主要来自城市特别是大都市,他们当中许多人既不了解乡村也不关心乡村,毕业后都留在大城市就业,那么,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现代农牧渔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将主要依靠这些农村出身的学生来实现吗?前总理温家宝同志前些年曾经关注过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大事。只有逐步拉近城乡差距,特别是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才能实现中国的整体腾飞。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大学生和人才队伍来源的城乡结构仍将是中央政府必须关注的一件事。
第三是人才的专业结构。一个国家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国家各行各业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这里可能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某种惯性作用,现有学校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是否能够及时根据形势发展对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的专业结构及教学内容做出必要调整更新的问题。因此,大学必须保持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保持课程体系随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与时俱进。二是随着人类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专业领域和原有学科的交叉领域,我国的专业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必须把这些最新的发展趋势考虑在内,需要建立一个学科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内容更新的常态机制。
第四是人才队伍的族群结构。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5个民族人口超过千万,另有14个民族人口超过百万。我国目前人才队伍内部可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发挥作用分为顶级、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四个层级。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我国这个金字塔式的人才队伍结构中,目前各层级人才的族群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我国各民族在人才队伍结构中各自处于怎样一个相对位置?这个位置与各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是否大致相当?我们认为,全国人才队伍中的族群分层结构是体现我国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目前我们对一些重点大学的调查结果来看,维吾尔、藏等族学生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这些民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各民族院校和自治区所属大学读书,所学专业多为人文学科(语言、历史、民族学等),学习自然科学(数理化等)和社会科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很少。这样的就读学校层级和所学专业的结构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整体发展、家乡现代化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四个认同的长远目标来看,这一局面需要尽快扭转。
唯有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兼顾地域平衡、城乡平衡、族群平衡和专业创新这几个因素,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与繁荣才可能是全面、均衡和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