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千千万万人的流血牺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如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又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回顾总结执政60多年来党自身建设的经验,超越眼前短期的功利得失,把握执政党生命所系的问题,牢牢抓住新形势新环境下政治改革的灵魂,切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实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能引领中国全面进入现代化的执政目标,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党内基层民主最初的路径选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及模式。可现实状况是,在村民自治推行了30多年后的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选举一直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民主进程进展缓慢。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出现了重大的调整,村民政治理性程度的提高,已经使他们不再像人民公社时期那样表现出对公共权力的盲从与膜拜,而总是联系自身利益决定态度与取向。这样领导权威(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权威)就应不仅来自制度规定和传统习惯,还应来自村民群众和广大党员的认同。而村民自治的实行,又使农民有了选举自己的领导的可能。因此,时代的转换和价值的变化,使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权威面临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的基础与“合法性”认同受到影响。
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要通过集中党员的智慧、统一党员的行动、增进党内的团结来实现,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进党内民主。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而要推进党内民主,就必须从四个基本环节下功夫,即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中,民主选举是前提和基础,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是关键,民主监督是保证,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位一体”的关系。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工程在于选举,不同的选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对于民主制度及政党制度具有关键性影响,对选举过程的战略管理也是达成有序民主的重要变量(胡伟、张向奥,2009)。因此,推进党内基层民主选举,也就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必然。那么,目前党内基层民主选举的社会历史方位又如何?形式和程序变得复杂了,实质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能有根本性变化呢?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走进党内基层民主选举的现场,通过直接的观察、亲身的感受和鲜活的场景,去解读、思考党内民主这一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