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位白人中产阶级想要到黑人贫民窟去雇用一位短期工,他需要开着车,在街上不断走走停停,一遇到闲人就大声问他是否愿意做一份临时工,尽管街上闲人很多,但他几乎很难找到愿意去做的散工。他要从可能接触到的每二十至五十人当中才可能招到那么两三个,这一再地证实了他通过所读、所闻及亲历而获得的黑人形象:“即使把一份工作拱手相送,这些人也不会接受。”(列堡,2010:14~15)性情懒散、没有文化、不负责任、缺乏职业追求、只知道在街角鬼混而不去挣钱养家,这就是那些成年黑人男性在大众眼里的堕落形象。
与这种社会形象相对应,他们在社会科学家及其研究中则往往是缺席的(absent),只有逃学、犯罪、遗弃的孩子和接受救济、辛苦养家的女人才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于是,黑人家庭常常被刻画为成年男性缺位的“以女性为基础的家庭”。黑人男青年不但不着家、不顾家、不养家,还酗酒赌博、打架斗殴、互相利用、频繁地更换情人,他们的婚姻被描述为“接力赛式的一夫一妻制”(列堡,2010:7)。
大众往往流于这种浮泛的刻板印象,似乎少有人去追问刻板印象之后的故事:他们真的就是人们所认为的这样子吗?他们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养家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艾略特·列堡(Elliot Liebow)在《泰利的街角》一书中详尽地描述了街角黑人男性的日常生活和内在世界,以及他们与妻子、孩子、朋友、情人、亲戚和邻居的各种交往关系。该书出版后不仅成为民族志研究的学术典范,而且在大众中也是长期畅销,不断再版。据估计,在社会学畅销书榜上,该书名列第二,仅次于《孤独的人群》(Gans,1993)。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默特(Charles Lemert)在该书前言中指出,在列堡对泰利街角进行深入参与观察研究以后,人们才得以真正“了解到美国都市经济上被边缘化的黑人的困窘境地”(列堡,2010:i)。可以说,《泰利的街角》一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作为重要的防线,抵御着有关城市贫困偏执的种族主义谎言传播”(列堡,2010: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