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所有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庄子个人和其所在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即个人从自然、社会和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超脱出来的人生哲学,浪漫主义的文学,立足于经验事实上的理性思辨,加入并影响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庄子思想给予中国文学以及艺术的影响更是明显的、巨大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沫若文集·鲁迅与庄子》)这完全是真实的。而且还可以补充一句,不只是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如绘画和书法,也是在他的思想影响之下发展的。
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以及艺术的巨大影响,是由其鲜明的文学特质而产生的。庄子思想不仅是在以思考和反映现实为特色的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而且也是在富于幻想,充满神奇色彩的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和其他先秦诸子相比,庄子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特质。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首先表现在其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证来阐明的,而通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示的。《庄子》一书有一百多个寓言,故司马迁称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其思想中的概念、范畴和观念,往往以某种形象出现。例如,他用“以无厚入有间”(《养生主》)六个字构成一种意象,表达出多少言语和概念也难以描绘殆尽的摆脱人生困境后那种自在的景况。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来的不是词意相接的理论论述的语言风格,而是词意不接的诗的语言风格。正如方东树所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李太白》)
庄子思想鲜明而强烈的文学特质,不仅产生了滋养中国文学艺术不竭的美感源泉,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学机体上的血肉,并且最后移化、升华为它的灵魂、它的美学追求。
迄今被美学所发现和描述的几种主要美感经验,诸如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都非常丰富地蕴藏于《庄子》之中。具有文学特质的《庄子》首先给我们的一个明显而强烈的审美感受,就是它的优美。《庄子》中那些奇特的幻想,鼓动着我们想象的翅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那神妙的文笔,勾画出“你看不完的花团锦簇的点缀——断素、零纨、珠光、剑气、鸟语、花香——诗、赋、传奇、小说,种种的原料,尽够你欣赏的、采撷的。”(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在这种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的沐浴之下,我们心境中的烦恼被冲淡了洗净了。《庄子》也能给予我们伟大、崇高的审美感受。这种美感的心理特征,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静观伟大之时,我们所感到的或者是畏惧,或者是惊叹,或者是对自己力量和人的尊严的自豪感,或者是肃然拜倒于伟大之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具有文学特质的《庄子》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美感源泉,是它长久地、深深地被人们所喜爱和给人们以影响的主要原因。《庄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艺术家。从贾谊作《鵩鸟赋》以齐生死、等祸福、任变化、养恬漠自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到鲁迅自述“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随便,时而峻急”(《鲁迅全集》·《写在〈坟〉后面》);从刘勰认为“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到黄震说《庄子》“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黄氏日抄·庄子》);从前人评论东坡诗“出于《庄》者十之八九”(《艺概·诗概》),到今人统计李白诗中出现《庄子》三十三篇其中的二十四篇的典故
这种影响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表现,就是《庄子》中的寓言形象和意旨,突破文学这一具体形态的限制,移化、升华为文学和艺术共同的美学理想,共同审美标准,即对被视为美的本质的自然本性的追求,和作为表现这种美的方法的言外之意、形外之神的追求。庄子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主张“雕琢复朴”(《应帝王》),“无为复朴”(《天地》)。在《庄子》中,这些本来是作为“真人”(至人、神人)超脱人世的修养方法或基本要求而提出来的,但是“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李太白全集·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东坡集·送文与可出守陵州》),魏晋以来,就像李白所观察到的和苏轼所表白的那样,庄子寓言中的雕去巧琢,归复自然的真人形象,已移化为中国文学所追求的美学理想。正如王国维所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宋元戏曲考》十二)文论家甚至以对这一美学追求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那些各领一代风骚的才人的文学成就的标尺。陶潜之诗“请悠澹永,有自然之味”(王世贞:《艺苑卮言》三);李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赵翼:《瓯北诗话》卷一);至于苏轼,则“自东坡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意象”(元好问:《遗山文集·新轩乐府引》);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更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因为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等等。
庄子以庖丁解牛(《养生主》)、佝偻承蜩、梓庆为鐻(《达生》)、轮扁斫轮(《天道》)、匠石运斤(《徐无鬼》)等工艺劳动,和黄帝咸池之乐(《天运》),解衣般礴裸的画史作画(《田子方》)等艺术创作,形象地说明美的创作,必须“与物化而不以心稽”(《达生》),必须“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养生主》)达到“以天合天”(《达生》)。《庄子》中这些寓言形象,引导了此后中国文学艺术实践的深化。例如张彦远评吴道子用笔“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正是“与乎庖丁发硎,郢匠运斤”(《历史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解衣般礴裸”虽是描绘“真画者”作画时那种无任何拘束、负累“入境”的精神状态,王士祯则认为作家“诗文亦须悟此旨”(《渔详诗话》卷上八十)。庄子以正在吮乳的猪崽,忽然发觉其母已死,则惊恐逃避的动物心理现象为例,说明人或物的可爱可求之处是其内蕴的精神,而不是外现的形体,“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德充符》)。但是,“至精无形”,所以对于“精”或“神”的认识,也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秋水》)这样,庄子就明确地把显言外之意或求形外之神,当成自己寓言的宗旨:“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总之,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就像在人生哲学方面,庄子的超世观点和儒家的经世观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人生观思想体系一样,在文学方面,庄子的自然和言外之意的美学追求,和主张“充实之为美”(《孟子·尽心下》)、“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儒家功利观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美学思想体系。
(《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