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寻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正如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说,“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抱朴子内篇·道意》)。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是“自然”而不是“神仙”,但是,作为道教教义基础或主要特色的“神仙”观念仍然可以被确认为是来源于道家。唐代道教理论家吴筠在回答人们对他,也是对整个道教的诘难“道之大旨莫先乎老庄,老庄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何独贵乎仙者也”时说:“老子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又曰‘谷神不死’,庄子曰‘千载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又曰‘乘云气,驭飞龙以游四海之外’,又曰‘人皆尽死,而我独存’,又曰‘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斯则老庄之言长生不死,神仙明矣。”(《玄纲论》)所以,道教的“仙道”与老庄的长生不死或神仙的观念是有密切联系的。不仅如此,在《庄子》中还有更多关于历代道教追索“神仙”行迹的描写。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齐物论》),“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大宗师》),等等。这些都是以后道教辟谷、行气、乘云御风、不寒不热等神仙方术的发端。
然而从观念的理论性质上看,道家的“长生久视”是出于人性的自然愿望,《庄子》中关于“神人”“至人”“真人”的描述,也是寓言性质的,体现出一种无任何负累的、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与道教“仙道”的宗教生活实践是不同的。所以道教在其自身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神仙方术的膨胀增益,实际上是在脱离了道家思想轨道上孤立进行的。但是,道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确立和发展,在三个重要的理论观念上是攀缘着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