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波
孟波,新浪网副总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任《河南日报》一版编辑,《城市早报》总编辑主任,《南方都市报》区域新闻部副主任,《新京报》社长助理兼要闻部评论主任、评论部主任,是《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评论创始人,代表作《谁为一个公民的非常死亡负责?》。2006年任搜狐网副总编辑,2007年任和讯网副总编辑,2009年任新浪网副总编辑。
孟波:大家好。今天我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身份来讲一讲报纸的转型。讲转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数据和背景。我们先看一下全球报业的背景。全球报业的广告是处于下滑状态的,2013年下滑了6%,5年间下滑了13%。而数字广告是增加的,报业在整个广告规模比例之中处于第三,已经被互联网超越了,中国报业也已经被互联网超越了。中国2013年传媒广告市场总体增长了6.4%,但是,这个增长速度已经低于GDP 7.7%的增长速度,就是说赶不上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报纸广告降了多少?降低了8.1%。而且不仅是广告数额在下降,报纸发行量也减少了5.1%,总收入减少了8.9%。
从2012年开始就有人评论说,报业出现了三次低谷,分别是2005年、2008年以及从2012年延续到现在的一个低谷。2005年为什么是低谷呢?当时国家严格限制药品、保健品和房地产广告,尤其是药品和保健品,这是很多报纸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昨天晚上,我爸问我,你看报纸上有个广告,它说卖一种药,中风的人一天吃两粒这种药,吃半年就可以站起来了。我后来去网上查了下,这种药的广告在福建、江苏已经被作为非法广告禁止了,被罚了款。媒体不惜违法、不惜被查也要刊登,为什么呢?因为广告额是高的。2008年的低谷由很多因素导致,一是纸价上涨,涨了50%~80%。我们知道报纸成本中60%~70%来自纸张,而不是编辑和记者。再一个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报业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12年至今报纸一直处于低谷,一个是经济原因,我们新一届政府有意压一压经济,不刺激或者叫微刺激;另一个就是新媒体的冲击,现在,互联网广告已经超过了报纸广告。
刚刚说的是数据,再看一看整个传统媒体的竞争形势以及整个传媒行业的竞争形势。我对2013年有一个概括,认为它是跑马圈地的一年,也是诸侯混战的一年,高潮迭起、刀光剑影。我们知道,《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以1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阿里巴巴买了新浪微博,百度买了PPS和51,腾讯收购了搜狗等。浙江传媒集团收购了两家游戏公司,报业要多元化发展,游戏是很挣钱的一项业务,网易、腾讯、搜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游戏公司,它们利润之中50%以上都是来自游戏。2014年的并购依然很多,康卡斯特收购时代华纳,阿里巴巴收购《21世纪经济报道》《理财周报》等,紧接着又买了优酷土豆。我昨天刚刚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上海文广集团买了“小马奔腾”,“小马奔腾”大家未必熟悉,但“小马奔腾”投资的电影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如《我的兄弟叫顺溜》《甜蜜蜜》《无人区》等,它拍的电影能够占中国这几年获得盈利电影的60%,是一个很厉害的公司。过去两年,传媒的竞争、传媒的并购、传媒的杀伐越来越激烈了。在媒体转型的时候,谁占据了先机,谁就可能占据发展的前兆。一个是为了抢占先机,比如买浏览器、买移动端,是为了抢占移动时代的入口。再一个是为了布局,我现在高枕无忧,但是两年之后我就不能保证依然能够高枕无忧,所以我要多买一点东西放在那儿。我现在种一棵草,可能5年后就长成一棵树。即便现有的一些树死掉了,我还能保证一个代际的传承,保证整个集团的发展。阿里巴巴为什么要买微博?大家都是为了占领先机,我买的东西不一定赚钱,也未必对将来的竞争有利,我先占着再说。我有现金,我现在1亿买的,将来50亿也未必能买得到,都是在谋篇,都是在布局。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报纸应该怎么转型?它们的问题在哪里?如果要转型,应从哪个地方着手?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现在的传统媒体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传统媒体,以报纸为例,是最不重视用户体验的。很多总编或者编辑总是说,我们一起来策划。全国“两会”来了,十八大来了,奥运会来了,世界杯来了,怎么策划?比如说世界杯来了,往往是一个分管体育的副总编辑加上体育部的总监一起,拉几个小朋友到后海、到外滩,找个咖啡馆吃饭,聊一下,方案出来了,派一两个记者到巴西去,之后世界杯就结束了,没考虑过我的读者想要什么,没有人去考虑这个问题。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才能提供什么,用户哪儿痒,我们才能往哪儿挠。反过来,互联网则时时刻刻在想网友、读者、受众要什么。我刚到搜狐网的时候,还是以一种报纸人的心态来指导网站编辑,去了之后就开始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我说这个不行,把头条拿下来换这一条,换了50分钟后,编辑跑过来说,你换了这条之后流量一下跌了60%。我说我们互联网不能靠流量,顶着不能换。过了5分钟编辑又来了,说流量只有20%了,我说顶着。再过了一会儿,编辑说你看别家网站的头条,我们跟人家相比,1分钟流量能差好几千个PV。我看了看,说这事儿你们定吧,我下班了。第二天,我还是换了头条。但是换了几次之后,我就一点儿自信都没有了,后来插手也比较少了。互联网的受众和报纸的受众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很多互联网的受众、网友是从来不看报纸的,很多报纸的读者也是从来不看互联网的,以《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为例,至少有30%的读者压根不会看互联网。但是,这不代表我不关注《南方周末》所刊登的新闻,不代表我不关注《新民晚报》所关注的新闻,只是说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介质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两群人的交集是有的,但是越来越小。所以,我用报纸读者的标准去指导我们的互联网编辑进行新闻实践,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并不是说互联网的受众就比较庸俗、比较低俗,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没有互动。传统媒体的互动,可以想到就是读者来信、打热线,总之方式比较落伍,效率比较低。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有一天,中国网登了一条新闻,它的原标题叫《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转作风转得好》。文章当中只提到了一句李天一,记者问李宏塔怎么看待李天一这个事情。李宏塔没有直接地回应,而是说他是当爷爷的人了,他觉得教育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坚持正统教育就可以了。我们互联网编辑把标题改成了《李大钊之孙拒绝评李天一事件,称自己老了》。报道的实质内容和标题传达的信息完全是相反的。我们从这个标题中能得出几个结论?第一个可能是说李大钊孙子知道李天一的事情,他懒得评价;第二个是说李大钊孙子老了,年轻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看不上;第三个可能是李天一这个事情没听说过,他老了,不关心。没有一个结论是与实际主题挂上钩的。再看一看消息放到网上之后,网友是怎么评价的。第一个网友说标题与内容不符;第二个网友说记者断章取义,老人说了一大堆,记者却挑了关键的字眼;还有网友说是标题党,什么都要与李天一挂钩。所以说,如果采编有问题,网友马上就会做出反应来纠偏编辑或报道。这就是我们的平台、媒体与受众、网友之间的互动。虽然是对媒体进行批评,但也有利于你的工作。
第三个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刚才我已经说过,报纸的主要成本来自印刷,印刷成本占了整个报纸成本的60%~70%。举一个例子,4开报纸56版,印刷发行的成本是2元,一般卖5角或1元,每卖一份就要亏1元,而且这个成本是没法儿说的,是“沉没成本”。什么是沉没成本?举个例子,好比你现在穿了一件耐克的上衣,特别酷炫,这个成本是显性成本,大家都能看得到。反过来,要是800元买了一件特别酷炫的内衣,那就没法儿向别人炫耀了,如果炫耀了,别人把你当神经病,贴个纸条,内穿800元内衣。传统媒体的沉没成本太高了,这个成本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四个问题是生产方式不低碳、不环保。报业协会有一个统计,中国报纸每年用的纸张有380万吨。380万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算一下,一吨新闻纸要耗费20多棵长了20~40年的树,用水100吨,用电600千瓦时,用煤1.2吨,用化工原料300千克,同时产生废水300吨。中国报纸每年要消耗7600万棵大树,用水3.8亿吨,产生11.4亿吨污水,恐怕整个西湖都没有这么多的水,这就是它的成本。
第五个问题是资源浪费。有哪些资源浪费呢?我们的传统媒体,比如说《新民晚报》或者《东方早报》,它们实际上有很多资源,和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关系非常好,这些资源都可以利用。但是,由于报纸版面是有限的,出版周期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利用起来非常困难,往往利用不到这个平台上面,资源是严重浪费的。
第六个问题是生产方式更新换代比较慢。说到生产方式,就要说生产力。十几年前,报业生产力经历过一轮革命,首先是告别了活字排版,改为激光照排,这是我经历过的,后来又出现了数字系统、无纸化办公,最近几年还有二维码等。反过来,新媒体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代际传承很快,几乎每年都能推出一个产品。BBS刚刚开始,博客就兴起了;博客刚刚开始,网络空间起来了;还有即时通信、社交平台、微博、微信、电子商务、客户端、浏览器等。现在穿戴设备已经开始了。
第七个问题是同质化严重。说到同质化,几乎每个城市至少有3张以上同样定位的报纸。以上海为例,上海刚刚进行报业整合,整合之前有几家所谓的都市类型的媒体,包括《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等,这几张报纸如果把报头盖起来,把头条抽出来,其实分辨不出是哪家报纸。北京也一样,北京有《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信报》等。广州有《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5家。每个城市都有几家较为同质化的媒体,不能说它们没有生存的权利,肯定是有的,它们的自我定位肯定也是不同的。比如《新京报》刚进北京的时候,北京几家已有的媒体就讲了,你们不要再来了,不要再办报纸了,都是同质化竞争,何必呢?你再办一份《北京青年报》,再办一份《京华时报》,有什么意义呢?当时《新京报》总编辑就说了,谁跟你同质啊?我跟你唯一相同的就是我们都是用纸印的。我们的采编水平比你们高,我们的记者素质比你们高,我们的印刷质量比你们高,我们的广告水平、收入水平都比你们高。但是现在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报纸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不能给网友和读者提供差异化的东西,慢慢趋于同质化。原来互联网购买传统媒体的内容,尤其是商业网站,比如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因为它们是没有原创权的,它们主要的新闻来源是购买的内容,买的是电视台、报纸、杂志的内容,原来是四五家报纸的内容都买,现在随着价格的上涨,网站也调整了策略,只买其中一家的内容,比如只买《新京报》。一方面是因为价格高,另一方面确实也是由于内容同质化。
第八个问题是表现手段比较单一。打开一份报纸,除了文字就是图片。你听不到音频、看不到视频、看不到Flash,看不到大型的专题,也看不到互动的入口。
第九个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落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和冲击主要来自这一点。我们的广播、电视、报纸的传播方式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人在说,所有人在听。就报纸而言,就是报纸在说,所有读者在听。这之间,一来传播的范围不广,速度不快,效率不高;二来容易中心化,就听我一个人的,没有互动。反观现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N2N,每个人在说,每个人在听,众声喧哗。这里面必然有很多噪声,但是也是对原来的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原来微博上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如果你的粉丝有100个人,你就是一本内刊;如果超过1000人,你就是一个播稿员;如果超过1万人,你就是一本杂志;如果超过10万人,你就是《新京报》了;如果超过1000万,你就是中央电视台了。姚晨的粉丝达到几千万,她就是自己办了好几个中央电视台。理论上是这样的,至于说你在不在线,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这种传播方式颠覆了我们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有一个网友叫赵晓波,他是华侨大学的校报主编。他想试一下,看看新媒体传播的效率怎么样。他就发了一条微博,让网友在后面跟。比如说我来跟,我就写孟波,上海。比如说张三跟了,就写张三,西藏。结果这个微博13个小时之后,转发量超过1万。网友通过微博分享,跟帖传遍了世界各地,到达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报纸存在的第十个问题就是机制落后。其实,我们传统媒体都是国有的,所有媒体都是一个衙门,都是一级政府部门。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报纸盈亏与个人升迁无关。不能说完全无关,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这就是国有媒体固有的弊端。现在,随着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体制外人员进入体制内,比如说,拿记者证的人大概有十几万,其中70%以上都是非正式人员。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传统媒体如何进行转型?
其实,转型最重要的是心态。我们的报纸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越成功的媒体越难转型,因为太成功了,有一个路径依赖。新浪网也是这样。新浪网被证明是成功的,但是不转型就会衰落,于是去做微博。这就取决于你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想躺在成功里不愿转型,那么你死得肯定很快。诺基亚为什么会衰落?因为太成功了。现在很多人还在用诺基亚,因为诺基亚比较结实,摔一下,跳一尺高,拿起来照用。柯达为什么会衰落?柯达是被数码相机给害的,同时,柯达又是第一个发明、生产数码相机的,它故步自封,自己给自己抹了脖子。
我们来说转型。第一个是角色的转型,由报纸提供商、出版商向内容供应商转变。我们知道电视台不需要卖电视,广播电台也不需要卖收音机,互联网也不卖电脑。报社在卖报纸,内容再好,广告再漂亮,报纸堆在那里就卖不出去。有同学问我:现在报纸越来越不好了,我们将来就业的时候怎么办?我说不用怕,报纸没有了,做报纸的人,包括编辑、记者、销售人员等都可以活得很好,我们可以不依赖报纸,我们做采访,我们做编辑,依然可以写出震惊世界的报道。我们不一定要为这张纸本身所累,我们可以把它抛弃掉。我们不再印报纸了,我们卖内容加广告,要买我们的内容,也要买走广告。这是一种可能性。
第二个转变是由文字的供应商向全媒体供应商转变。以后我们当编辑、当记者,肯定不能就只是拿支笔,现在在人民代表大会采访拿支笔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以谷歌眼镜为例,你采访的时候谷歌眼镜对着采访对象,开录像、开录音,按下按钮,同一时间网络和手机上就已经开始播放了。但是,并不是说每个记者都戴一副谷歌眼镜就可以了。意识要转变,整个采编系统、整个机制都要转变。
第三个转变就是由供货式到订货式的转变。为什么说我们的报纸效率低?比如我们印了A、B、C、D叠报纸,A叠是新闻、B叠是专题、C叠是专刊、D叠是副刊。一般我们看报纸,可能把其中一叠抽出去,这就是报纸的细分。我只看里面8个版的世界杯,或者说8个版的世界杯我也懒得看,可能它写的内容我早在手机上都看过了,我只关心球评。受众要有可选择性才行,而不是说我看着你说,这样肯定不行,效率最低。个性化和定制化,这是传统媒体未来的一个方向。
第四个转变就是由每天供货走向全天供货。我约好几个在报社工作的朋友一起打球,他们都把手机关了,我是关不了的,互联网不允许我们关电话。比如说在飞机上要关机,就要事先转接到同事那里。不允许关机,叫互联网永不眠。那为什么报纸可以关机?因为它每天只印刷一次,只需要供一次货,下午3点钟开会布置就可以了,而互联网时刻都在供货。一天打球的时候,王菲跟李亚鹏离婚了,还偏偏赶到周五下午6点钟离婚,互联网的同事忙活采访去了,报纸、杂志却非常悠闲,再过2个小时去也没关系,不耽误明天早上印刷就行了,就是这种心态。我们的网友、王菲的粉丝都“嗷嗷待哺”,等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报纸要等第二天早上8点钟才有消息,所以就没有人看了。除非像《南都周刊》一样,真正抓住了文章和马伊琍这类事件的独家信息,那“周一见”。往往这种信息是很难得到的,在时间上占先机了。
第五个转变是群质化。一张报纸、一个媒体不能包打天下。比如《南都周刊》做娱乐这块儿,就是它的独门绝技,别人是学不来的,是不可复制、不可取代的。比如说网易的跟帖是一流的,就要把跟帖做好。每家媒体都要找到自己的特长,什么都做得好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也是这样,我们做记者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想把所有领域都做好,要有自己的专长,平时多做某一个领域的积累。
第六个转变是由原创到众包。以《新京报》为例,它的编辑、记者有二三百人,和我们广大的网民比起来不值一提。如果说,我们能把网民发动起来,形成所谓的公民记者,让每个人都有麦克风,那么其力量是不可估计的。美国的《赫芬顿邮报》网站很有意思,现在非常火。它做了一个名叫OTB的实验,在美国奥巴马大选那年,招聘了100多个分散在各个州的普通老百姓,每天采访1小时,让他们去跟踪奥巴马演讲。跟踪完之后,要把材料传到后台,由编辑进行加工。100个人的力量加起来何其惊人!记者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100个人1小时就能够完成了。
第七个转变是“报网互动”与“网报互动”。现在,所有传统媒体都在提“报网互动”,但是,几乎所有报纸、媒体都在犯一个错误,就是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报纸都是希望互联网能给报纸带来收入、带来广告、带来客户,这是错误的。我之前说过,报纸和互联网的读者重合度是很低的,我们应该把旧有的资源往新的平台上去转移,而不是把一个先进业态的资源往一个相对落后的平台上去转移。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应该把新媒体平台作为第二个平台去打造。我跟很多报社老总聊天,他们都在公司里成立了新媒体部,也会成立一个新媒体团队。首先面临招募人马的问题。领导说各个部门最优秀的人才都要过去,最后去的却都是“老弱病残”。如果我们报纸的转型不是全公司的行为,那么这个行为肯定是失败的。我们说转型很重要,实际操作上却显得它很次要,没有几家媒体能够真正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所以才跟大家谈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在喊,嗓子都喊破了,但是几乎没有几家媒体投入转型。这是一个“囚徒效应”,反正不需要我转,总会有几家媒体转型的,到时候我们复制别人的成果就可以了。我刚刚从新加坡回来,《联合早报》表态报纸就是自己的一个品牌,“联合早报网”也是自己的一张报纸,客户端也是自己的一张报纸,它有三张报纸,是不同类型的《联合早报》,三张早报之间是平行的,是统一打造的几个品牌。所以说它们在外派记者时,记者是一个团队,三个人也好,五个人也好,是统一供稿的,不过可能网站先发消息,报纸发深度报道,视频内容由网站和客户端发。这才叫真正的“报网互动”。
第八个转变是“内容为王”转为“用户为王”。现在很多人说“内容为王”已经过时了,我们要转向“用户为王”,这是不对的。什么叫“用户为王”?就是我们以前对我们的用户太过于漠视了,是时候重视我们的用户了,是时候把我们的用户当成核心了,我们要听他们的,为他们服务,讨好他们,我们才会有出路。以上说的可订阅、多媒体、可定制等,无不是围绕用户展开的。可口可乐老总说,如果在全球的工厂一夜之间被烧掉,第二天依然可以重造一个可口可乐。这是因为可口可乐的用户在、品牌在。说到底就是用户的重要性,这告诉我们得到了用户就得到了一切,得到了用户就得到了明天。
第九个转变是由“数位广告”变为提供“整合营销专项服务”。我们的企业越来越聪明,直接刊登整个版或半个版的广告的效果越来越差,我们要提供一整套推介、推广、传播的方案。现在很多媒体的内部争论很大,说要成立一个营销部很难,大家都不屑于去广告部,认为做广告都是违背新闻理想,超越道德底线,认为记者不是干这个的。我觉得这可能是推广的错误,我们亚洲最好的报纸是哪个报纸?《大公报》。我说的不是现在的报纸,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公报》。《大公报》是唯一获得“密苏里新闻奖”的一份媒体。那是我们的前辈取得的成就,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他们凡是去广告部当经理的人,都得是做过编辑和记者的人,而且做过一两年的还不行,必须要做过记者部主任或者高级评论员才可以。懂得采编的人更懂得大家喜欢什么、网友喜欢什么、受众喜欢什么,那么他在做广告文案的时候,才能了解用户真正需要什么,而他写的东西可能也更柔软,而不是生硬。我们让采编人员做营销,不是让他写软文,而是让他提供、梳理受众的需求。如果话这么说,可能编辑、记者就没那么抵触了。我们不是借调几个人过来,而是要成立一个部门,这些人可以从采编人员里去调。
第九个转变是盈利模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原来我在《河南日报》干过,《河南日报》所谓的多元化,是指办酒店、办楼盘、成立公司等,其实这也叫多元化。但是我觉得,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应该是围绕着整个的采编这条线去做。比如说,我们电子版有广告,我们移动版、APP、Pad也有广告;我们电子版有收费阅读,我们移动版也有收费阅读;我们版权内容可以二次售卖;我们有文化创意和增值服务;等等。这叫真正的多元化。报社买了一只挣钱的股票,提高了采编人员的福利,那固然很好。但是这些终究不是长项,可能歪打正着一次,却不是长久之计。游戏跟传媒还有一点关系,游戏需要创意,游戏需要推广,游戏本身的创意都是来源于文化,跟我们还是高度关联的。但是要说做房地产就不太好讲。传统媒体有很多作家,你可以投拍电影,这都没有问题,围绕着文化都是可以的。现在很多报纸开始投拍电影了,像《北京青年报》投资的《致青春》,票房很高。
刚才我说的九点转型,归纳起来就是第十点:理念的转型,心态的转型。我们往往把我们的企业当成我们的事业。但事业需要的是理想、是激情,企业需要的是理性、是勤奋、是运作,需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甚至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只有把它当成一个企业才行。我们做企业这个钱,到底是投入还是投资?投入越大越好,投资就不一定了。投资讲求的是效益越高越好,收入产出比越高越好。所以,媒体要盖大楼、要买地,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它能不能对核心产业起作用,这个比较关键。
这就是我要给大家讲的几种可能性。我离开报纸将近10年了,可能多少有一些隔膜,总之转型有两句话:不转型“等死”,转型就是“找死”。但反过来说,“找死”过程中没准会“起死回生”,真的是这样。反过来看,我们报纸“死了”,我们学报纸编辑、报纸采访的人,不需要任何悲观,就像刚才我说的,我们失去的只是枷锁,我们失去的只是那几张纸,但是只要我们有这种新闻理想,我们有比较扎实的新闻采编的功夫,我们有这种学习能力,就没有问题。有一天,我不做报纸了,但是我的新闻每个人都在看,我一样可以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因为大家可以通过手机、通过未来的终端来看。现在全球有太多的自由撰稿人,下面还有经纪人,有一篇稿子,就能通过中介机构卖向全球,不需要再办一份报纸、办一份副刊、办一份散文杂志。所以,没必要去悲观,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课本理论东西学好,同时一定要去实践,因为课本刚刚把我们的理论总结下来,理论说不定就已经开始变化了。
');" class="a2">收藏时间:2014年7月12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孟波
孟波
孟波,新浪网副总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任《河南日报》一版编辑,《城市早报》总编辑主任,《南方都市报》区域新闻部副主任,《新京报》社长助理兼要闻部评论主任、评论部主任,是《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评论创始人,代表作《谁为一个公民的非常死亡负责?》。2006年任搜狐网副总编辑,2007年任和讯网副总编辑,2009年任新浪网副总编辑。
孟波:大家好。今天我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身份来讲一讲报纸的转型。讲转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数据和背景。我们先看一下全球报业的背景。全球报业的广告是处于下滑状态的,2013年下滑了6%,5年间下滑了13%。而数字广告是增加的,报业在整个广告规模比例之中处于第三,已经被互联网超越了,中国报业也已经被互联网超越了。中国2013年传媒广告市场总体增长了6.4%,但是,这个增长速度已经低于GDP 7.7%的增长速度,就是说赶不上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报纸广告降了多少?降低了8.1%。而且不仅是广告数额在下降,报纸发行量也减少了5.1%,总收入减少了8.9%。
从2012年开始就有人评论说,报业出现了三次低谷,分别是2005年、2008年以及从2012年延续到现在的一个低谷。2005年为什么是低谷呢?当时国家严格限制药品、保健品和房地产广告,尤其是药品和保健品,这是很多报纸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昨天晚上,我爸问我,你看报纸上有个广告,它说卖一种药,中风的人一天吃两粒这种药,吃半年就可以站起来了。我后来去网上查了下,这种药的广告在福建、江苏已经被作为非法广告禁止了,被罚了款。媒体不惜违法、不惜被查也要刊登,为什么呢?因为广告额是高的。2008年的低谷由很多因素导致,一是纸价上涨,涨了50%~80%。我们知道报纸成本中60%~70%来自纸张,而不是编辑和记者。再一个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报业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12年至今报纸一直处于低谷,一个是经济原因,我们新一届政府有意压一压经济,不刺激或者叫微刺激;另一个就是新媒体的冲击,现在,互联网广告已经超过了报纸广告。
刚刚说的是数据,再看一看整个传统媒体的竞争形势以及整个传媒行业的竞争形势。我对2013年有一个概括,认为它是跑马圈地的一年,也是诸侯混战的一年,高潮迭起、刀光剑影。我们知道,《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以1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阿里巴巴买了新浪微博,百度买了PPS和51,腾讯收购了搜狗等。浙江传媒集团收购了两家游戏公司,报业要多元化发展,游戏是很挣钱的一项业务,网易、腾讯、搜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游戏公司,它们利润之中50%以上都是来自游戏。2014年的并购依然很多,康卡斯特收购时代华纳,阿里巴巴收购《21世纪经济报道》《理财周报》等,紧接着又买了优酷土豆。我昨天刚刚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上海文广集团买了“小马奔腾”,“小马奔腾”大家未必熟悉,但“小马奔腾”投资的电影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如《我的兄弟叫顺溜》《甜蜜蜜》《无人区》等,它拍的电影能够占中国这几年获得盈利电影的60%,是一个很厉害的公司。过去两年,传媒的竞争、传媒的并购、传媒的杀伐越来越激烈了。在媒体转型的时候,谁占据了先机,谁就可能占据发展的前兆。一个是为了抢占先机,比如买浏览器、买移动端,是为了抢占移动时代的入口。再一个是为了布局,我现在高枕无忧,但是两年之后我就不能保证依然能够高枕无忧,所以我要多买一点东西放在那儿。我现在种一棵草,可能5年后就长成一棵树。即便现有的一些树死掉了,我还能保证一个代际的传承,保证整个集团的发展。阿里巴巴为什么要买微博?大家都是为了占领先机,我买的东西不一定赚钱,也未必对将来的竞争有利,我先占着再说。我有现金,我现在1亿买的,将来50亿也未必能买得到,都是在谋篇,都是在布局。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报纸应该怎么转型?它们的问题在哪里?如果要转型,应从哪个地方着手?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现在的传统媒体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传统媒体,以报纸为例,是最不重视用户体验的。很多总编或者编辑总是说,我们一起来策划。全国“两会”来了,十八大来了,奥运会来了,世界杯来了,怎么策划?比如说世界杯来了,往往是一个分管体育的副总编辑加上体育部的总监一起,拉几个小朋友到后海、到外滩,找个咖啡馆吃饭,聊一下,方案出来了,派一两个记者到巴西去,之后世界杯就结束了,没考虑过我的读者想要什么,没有人去考虑这个问题。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才能提供什么,用户哪儿痒,我们才能往哪儿挠。反过来,互联网则时时刻刻在想网友、读者、受众要什么。我刚到搜狐网的时候,还是以一种报纸人的心态来指导网站编辑,去了之后就开始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我说这个不行,把头条拿下来换这一条,换了50分钟后,编辑跑过来说,你换了这条之后流量一下跌了60%。我说我们互联网不能靠流量,顶着不能换。过了5分钟编辑又来了,说流量只有20%了,我说顶着。再过了一会儿,编辑说你看别家网站的头条,我们跟人家相比,1分钟流量能差好几千个PV。我看了看,说这事儿你们定吧,我下班了。第二天,我还是换了头条。但是换了几次之后,我就一点儿自信都没有了,后来插手也比较少了。互联网的受众和报纸的受众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很多互联网的受众、网友是从来不看报纸的,很多报纸的读者也是从来不看互联网的,以《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为例,至少有30%的读者压根不会看互联网。但是,这不代表我不关注《南方周末》所刊登的新闻,不代表我不关注《新民晚报》所关注的新闻,只是说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介质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两群人的交集是有的,但是越来越小。所以,我用报纸读者的标准去指导我们的互联网编辑进行新闻实践,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并不是说互联网的受众就比较庸俗、比较低俗,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没有互动。传统媒体的互动,可以想到就是读者来信、打热线,总之方式比较落伍,效率比较低。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有一天,中国网登了一条新闻,它的原标题叫《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转作风转得好》。文章当中只提到了一句李天一,记者问李宏塔怎么看待李天一这个事情。李宏塔没有直接地回应,而是说他是当爷爷的人了,他觉得教育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坚持正统教育就可以了。我们互联网编辑把标题改成了《李大钊之孙拒绝评李天一事件,称自己老了》。报道的实质内容和标题传达的信息完全是相反的。我们从这个标题中能得出几个结论?第一个可能是说李大钊孙子知道李天一的事情,他懒得评价;第二个是说李大钊孙子老了,年轻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看不上;第三个可能是李天一这个事情没听说过,他老了,不关心。没有一个结论是与实际主题挂上钩的。再看一看消息放到网上之后,网友是怎么评价的。第一个网友说标题与内容不符;第二个网友说记者断章取义,老人说了一大堆,记者却挑了关键的字眼;还有网友说是标题党,什么都要与李天一挂钩。所以说,如果采编有问题,网友马上就会做出反应来纠偏编辑或报道。这就是我们的平台、媒体与受众、网友之间的互动。虽然是对媒体进行批评,但也有利于你的工作。
第三个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刚才我已经说过,报纸的主要成本来自印刷,印刷成本占了整个报纸成本的60%~70%。举一个例子,4开报纸56版,印刷发行的成本是2元,一般卖5角或1元,每卖一份就要亏1元,而且这个成本是没法儿说的,是“沉没成本”。什么是沉没成本?举个例子,好比你现在穿了一件耐克的上衣,特别酷炫,这个成本是显性成本,大家都能看得到。反过来,要是800元买了一件特别酷炫的内衣,那就没法儿向别人炫耀了,如果炫耀了,别人把你当神经病,贴个纸条,内穿800元内衣。传统媒体的沉没成本太高了,这个成本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四个问题是生产方式不低碳、不环保。报业协会有一个统计,中国报纸每年用的纸张有380万吨。380万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算一下,一吨新闻纸要耗费20多棵长了20~40年的树,用水100吨,用电600千瓦时,用煤1.2吨,用化工原料300千克,同时产生废水300吨。中国报纸每年要消耗7600万棵大树,用水3.8亿吨,产生11.4亿吨污水,恐怕整个西湖都没有这么多的水,这就是它的成本。
第五个问题是资源浪费。有哪些资源浪费呢?我们的传统媒体,比如说《新民晚报》或者《东方早报》,它们实际上有很多资源,和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关系非常好,这些资源都可以利用。但是,由于报纸版面是有限的,出版周期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利用起来非常困难,往往利用不到这个平台上面,资源是严重浪费的。
第六个问题是生产方式更新换代比较慢。说到生产方式,就要说生产力。十几年前,报业生产力经历过一轮革命,首先是告别了活字排版,改为激光照排,这是我经历过的,后来又出现了数字系统、无纸化办公,最近几年还有二维码等。反过来,新媒体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代际传承很快,几乎每年都能推出一个产品。BBS刚刚开始,博客就兴起了;博客刚刚开始,网络空间起来了;还有即时通信、社交平台、微博、微信、电子商务、客户端、浏览器等。现在穿戴设备已经开始了。
第七个问题是同质化严重。说到同质化,几乎每个城市至少有3张以上同样定位的报纸。以上海为例,上海刚刚进行报业整合,整合之前有几家所谓的都市类型的媒体,包括《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等,这几张报纸如果把报头盖起来,把头条抽出来,其实分辨不出是哪家报纸。北京也一样,北京有《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信报》等。广州有《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5家。每个城市都有几家较为同质化的媒体,不能说它们没有生存的权利,肯定是有的,它们的自我定位肯定也是不同的。比如《新京报》刚进北京的时候,北京几家已有的媒体就讲了,你们不要再来了,不要再办报纸了,都是同质化竞争,何必呢?你再办一份《北京青年报》,再办一份《京华时报》,有什么意义呢?当时《新京报》总编辑就说了,谁跟你同质啊?我跟你唯一相同的就是我们都是用纸印的。我们的采编水平比你们高,我们的记者素质比你们高,我们的印刷质量比你们高,我们的广告水平、收入水平都比你们高。但是现在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报纸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不能给网友和读者提供差异化的东西,慢慢趋于同质化。原来互联网购买传统媒体的内容,尤其是商业网站,比如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因为它们是没有原创权的,它们主要的新闻来源是购买的内容,买的是电视台、报纸、杂志的内容,原来是四五家报纸的内容都买,现在随着价格的上涨,网站也调整了策略,只买其中一家的内容,比如只买《新京报》。一方面是因为价格高,另一方面确实也是由于内容同质化。
第八个问题是表现手段比较单一。打开一份报纸,除了文字就是图片。你听不到音频、看不到视频、看不到Flash,看不到大型的专题,也看不到互动的入口。
第九个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落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和冲击主要来自这一点。我们的广播、电视、报纸的传播方式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人在说,所有人在听。就报纸而言,就是报纸在说,所有读者在听。这之间,一来传播的范围不广,速度不快,效率不高;二来容易中心化,就听我一个人的,没有互动。反观现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N2N,每个人在说,每个人在听,众声喧哗。这里面必然有很多噪声,但是也是对原来的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原来微博上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如果你的粉丝有100个人,你就是一本内刊;如果超过1000人,你就是一个播稿员;如果超过1万人,你就是一本杂志;如果超过10万人,你就是《新京报》了;如果超过1000万,你就是中央电视台了。姚晨的粉丝达到几千万,她就是自己办了好几个中央电视台。理论上是这样的,至于说你在不在线,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这种传播方式颠覆了我们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有一个网友叫赵晓波,他是华侨大学的校报主编。他想试一下,看看新媒体传播的效率怎么样。他就发了一条微博,让网友在后面跟。比如说我来跟,我就写孟波,上海。比如说张三跟了,就写张三,西藏。结果这个微博13个小时之后,转发量超过1万。网友通过微博分享,跟帖传遍了世界各地,到达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报纸存在的第十个问题就是机制落后。其实,我们传统媒体都是国有的,所有媒体都是一个衙门,都是一级政府部门。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报纸盈亏与个人升迁无关。不能说完全无关,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这就是国有媒体固有的弊端。现在,随着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体制外人员进入体制内,比如说,拿记者证的人大概有十几万,其中70%以上都是非正式人员。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传统媒体如何进行转型?
其实,转型最重要的是心态。我们的报纸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越成功的媒体越难转型,因为太成功了,有一个路径依赖。新浪网也是这样。新浪网被证明是成功的,但是不转型就会衰落,于是去做微博。这就取决于你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想躺在成功里不愿转型,那么你死得肯定很快。诺基亚为什么会衰落?因为太成功了。现在很多人还在用诺基亚,因为诺基亚比较结实,摔一下,跳一尺高,拿起来照用。柯达为什么会衰落?柯达是被数码相机给害的,同时,柯达又是第一个发明、生产数码相机的,它故步自封,自己给自己抹了脖子。
我们来说转型。第一个是角色的转型,由报纸提供商、出版商向内容供应商转变。我们知道电视台不需要卖电视,广播电台也不需要卖收音机,互联网也不卖电脑。报社在卖报纸,内容再好,广告再漂亮,报纸堆在那里就卖不出去。有同学问我:现在报纸越来越不好了,我们将来就业的时候怎么办?我说不用怕,报纸没有了,做报纸的人,包括编辑、记者、销售人员等都可以活得很好,我们可以不依赖报纸,我们做采访,我们做编辑,依然可以写出震惊世界的报道。我们不一定要为这张纸本身所累,我们可以把它抛弃掉。我们不再印报纸了,我们卖内容加广告,要买我们的内容,也要买走广告。这是一种可能性。
第二个转变是由文字的供应商向全媒体供应商转变。以后我们当编辑、当记者,肯定不能就只是拿支笔,现在在人民代表大会采访拿支笔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以谷歌眼镜为例,你采访的时候谷歌眼镜对着采访对象,开录像、开录音,按下按钮,同一时间网络和手机上就已经开始播放了。但是,并不是说每个记者都戴一副谷歌眼镜就可以了。意识要转变,整个采编系统、整个机制都要转变。
第三个转变就是由供货式到订货式的转变。为什么说我们的报纸效率低?比如我们印了A、B、C、D叠报纸,A叠是新闻、B叠是专题、C叠是专刊、D叠是副刊。一般我们看报纸,可能把其中一叠抽出去,这就是报纸的细分。我只看里面8个版的世界杯,或者说8个版的世界杯我也懒得看,可能它写的内容我早在手机上都看过了,我只关心球评。受众要有可选择性才行,而不是说我看着你说,这样肯定不行,效率最低。个性化和定制化,这是传统媒体未来的一个方向。
第四个转变就是由每天供货走向全天供货。我约好几个在报社工作的朋友一起打球,他们都把手机关了,我是关不了的,互联网不允许我们关电话。比如说在飞机上要关机,就要事先转接到同事那里。不允许关机,叫互联网永不眠。那为什么报纸可以关机?因为它每天只印刷一次,只需要供一次货,下午3点钟开会布置就可以了,而互联网时刻都在供货。一天打球的时候,王菲跟李亚鹏离婚了,还偏偏赶到周五下午6点钟离婚,互联网的同事忙活采访去了,报纸、杂志却非常悠闲,再过2个小时去也没关系,不耽误明天早上印刷就行了,就是这种心态。我们的网友、王菲的粉丝都“嗷嗷待哺”,等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报纸要等第二天早上8点钟才有消息,所以就没有人看了。除非像《南都周刊》一样,真正抓住了文章和马伊琍这类事件的独家信息,那“周一见”。往往这种信息是很难得到的,在时间上占先机了。
第五个转变是群质化。一张报纸、一个媒体不能包打天下。比如《南都周刊》做娱乐这块儿,就是它的独门绝技,别人是学不来的,是不可复制、不可取代的。比如说网易的跟帖是一流的,就要把跟帖做好。每家媒体都要找到自己的特长,什么都做得好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也是这样,我们做记者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想把所有领域都做好,要有自己的专长,平时多做某一个领域的积累。
第六个转变是由原创到众包。以《新京报》为例,它的编辑、记者有二三百人,和我们广大的网民比起来不值一提。如果说,我们能把网民发动起来,形成所谓的公民记者,让每个人都有麦克风,那么其力量是不可估计的。美国的《赫芬顿邮报》网站很有意思,现在非常火。它做了一个名叫OTB的实验,在美国奥巴马大选那年,招聘了100多个分散在各个州的普通老百姓,每天采访1小时,让他们去跟踪奥巴马演讲。跟踪完之后,要把材料传到后台,由编辑进行加工。100个人的力量加起来何其惊人!记者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100个人1小时就能够完成了。
第七个转变是“报网互动”与“网报互动”。现在,所有传统媒体都在提“报网互动”,但是,几乎所有报纸、媒体都在犯一个错误,就是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报纸都是希望互联网能给报纸带来收入、带来广告、带来客户,这是错误的。我之前说过,报纸和互联网的读者重合度是很低的,我们应该把旧有的资源往新的平台上去转移,而不是把一个先进业态的资源往一个相对落后的平台上去转移。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应该把新媒体平台作为第二个平台去打造。我跟很多报社老总聊天,他们都在公司里成立了新媒体部,也会成立一个新媒体团队。首先面临招募人马的问题。领导说各个部门最优秀的人才都要过去,最后去的却都是“老弱病残”。如果我们报纸的转型不是全公司的行为,那么这个行为肯定是失败的。我们说转型很重要,实际操作上却显得它很次要,没有几家媒体能够真正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所以才跟大家谈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在喊,嗓子都喊破了,但是几乎没有几家媒体投入转型。这是一个“囚徒效应”,反正不需要我转,总会有几家媒体转型的,到时候我们复制别人的成果就可以了。我刚刚从新加坡回来,《联合早报》表态报纸就是自己的一个品牌,“联合早报网”也是自己的一张报纸,客户端也是自己的一张报纸,它有三张报纸,是不同类型的《联合早报》,三张早报之间是平行的,是统一打造的几个品牌。所以说它们在外派记者时,记者是一个团队,三个人也好,五个人也好,是统一供稿的,不过可能网站先发消息,报纸发深度报道,视频内容由网站和客户端发。这才叫真正的“报网互动”。
第八个转变是“内容为王”转为“用户为王”。现在很多人说“内容为王”已经过时了,我们要转向“用户为王”,这是不对的。什么叫“用户为王”?就是我们以前对我们的用户太过于漠视了,是时候重视我们的用户了,是时候把我们的用户当成核心了,我们要听他们的,为他们服务,讨好他们,我们才会有出路。以上说的可订阅、多媒体、可定制等,无不是围绕用户展开的。可口可乐老总说,如果在全球的工厂一夜之间被烧掉,第二天依然可以重造一个可口可乐。这是因为可口可乐的用户在、品牌在。说到底就是用户的重要性,这告诉我们得到了用户就得到了一切,得到了用户就得到了明天。
第九个转变是由“数位广告”变为提供“整合营销专项服务”。我们的企业越来越聪明,直接刊登整个版或半个版的广告的效果越来越差,我们要提供一整套推介、推广、传播的方案。现在很多媒体的内部争论很大,说要成立一个营销部很难,大家都不屑于去广告部,认为做广告都是违背新闻理想,超越道德底线,认为记者不是干这个的。我觉得这可能是推广的错误,我们亚洲最好的报纸是哪个报纸?《大公报》。我说的不是现在的报纸,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公报》。《大公报》是唯一获得“密苏里新闻奖”的一份媒体。那是我们的前辈取得的成就,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他们凡是去广告部当经理的人,都得是做过编辑和记者的人,而且做过一两年的还不行,必须要做过记者部主任或者高级评论员才可以。懂得采编的人更懂得大家喜欢什么、网友喜欢什么、受众喜欢什么,那么他在做广告文案的时候,才能了解用户真正需要什么,而他写的东西可能也更柔软,而不是生硬。我们让采编人员做营销,不是让他写软文,而是让他提供、梳理受众的需求。如果话这么说,可能编辑、记者就没那么抵触了。我们不是借调几个人过来,而是要成立一个部门,这些人可以从采编人员里去调。
第九个转变是盈利模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原来我在《河南日报》干过,《河南日报》所谓的多元化,是指办酒店、办楼盘、成立公司等,其实这也叫多元化。但是我觉得,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应该是围绕着整个的采编这条线去做。比如说,我们电子版有广告,我们移动版、APP、Pad也有广告;我们电子版有收费阅读,我们移动版也有收费阅读;我们版权内容可以二次售卖;我们有文化创意和增值服务;等等。这叫真正的多元化。报社买了一只挣钱的股票,提高了采编人员的福利,那固然很好。但是这些终究不是长项,可能歪打正着一次,却不是长久之计。游戏跟传媒还有一点关系,游戏需要创意,游戏需要推广,游戏本身的创意都是来源于文化,跟我们还是高度关联的。但是要说做房地产就不太好讲。传统媒体有很多作家,你可以投拍电影,这都没有问题,围绕着文化都是可以的。现在很多报纸开始投拍电影了,像《北京青年报》投资的《致青春》,票房很高。
刚才我说的九点转型,归纳起来就是第十点:理念的转型,心态的转型。我们往往把我们的企业当成我们的事业。但事业需要的是理想、是激情,企业需要的是理性、是勤奋、是运作,需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甚至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只有把它当成一个企业才行。我们做企业这个钱,到底是投入还是投资?投入越大越好,投资就不一定了。投资讲求的是效益越高越好,收入产出比越高越好。所以,媒体要盖大楼、要买地,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它能不能对核心产业起作用,这个比较关键。
这就是我要给大家讲的几种可能性。我离开报纸将近10年了,可能多少有一些隔膜,总之转型有两句话:不转型“等死”,转型就是“找死”。但反过来说,“找死”过程中没准会“起死回生”,真的是这样。反过来看,我们报纸“死了”,我们学报纸编辑、报纸采访的人,不需要任何悲观,就像刚才我说的,我们失去的只是枷锁,我们失去的只是那几张纸,但是只要我们有这种新闻理想,我们有比较扎实的新闻采编的功夫,我们有这种学习能力,就没有问题。有一天,我不做报纸了,但是我的新闻每个人都在看,我一样可以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因为大家可以通过手机、通过未来的终端来看。现在全球有太多的自由撰稿人,下面还有经纪人,有一篇稿子,就能通过中介机构卖向全球,不需要再办一份报纸、办一份副刊、办一份散文杂志。所以,没必要去悲观,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课本理论东西学好,同时一定要去实践,因为课本刚刚把我们的理论总结下来,理论说不定就已经开始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