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在线阅读

杨驰原

杨驰原,传媒杂志社主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5年,曾任编辑部主任、杂志社社长、报社总编、音像出版社副社长,在国家级期刊、报纸发表新闻报道50多篇,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农家书屋年度报告”“新闻出版业网站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传媒业品牌影响力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特聘专家。近年重点研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策划组织采编了“手机超媒体时代到来”“LED:新媒体 新视界”“动漫总动员”等专题,并撰写了多篇新媒体方面的论文。

杨驰原:我今天要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媒体融合的现状与新态势。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呢?媒体融合是一个很旧的词,新世纪以来,大家就不断地在谈这个词,为什么今天要把这个词拿出来跟大家谈呢?因为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一个新的媒体融合时代就要到来了。2014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推进媒体融合。接下来中宣部陆续组织了多次座谈,有内部的、有公开的,来研讨媒体融合,这是被中央高层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今天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媒体融合的现状,二是媒体融合的进展情况,三是媒体融合的未来趋势。

媒体融合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什么是媒体融合或者媒体融合的定义是什么,新媒体对整个传统媒体的冲击以及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植入。

媒体融合的定义多种多样,就像新媒体的定义一样,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我认为媒体融合就是各种媒体呈现一体化的一个趋势,简单来说,就是把新媒体和旧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研究出不同品种的产品,再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就是文字化表达。简单来说,媒体融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

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比如广电、报纸的融合,总体来看,壁垒仍然很高。我先把传统媒体之间融合的情况和大家做个介绍。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来看,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两个部委合并了,为什么合并了?这个举动本身就是由媒体融合来推动的,因为媒体的边界现在越来越模糊,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过去的管理方式是条块式的管理,广电是广电,广播是广播,电视是电视,电影单独是一个个体,后来就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了,所以说是广播电影、广播电视。过去新闻出版总署重点管理的是出版社、报纸和杂志。早期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权限非常小,早期的期刊,如科技部的期刊归科技部管,国家科委批完了之后到总署这边来注册一下就行,报纸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归科技部管,到后来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权限才扩展到全都管。这种各管各的壁垒在媒体融合、在国家改制的大背景下消失了,从行政上消除了,所有的合并在一起。但是,实际上还是没有消除,现在这两个部委合并后是什么样的情况?还是各管各的,互不干涉。比如说,电视台能不能办杂志、办报纸,报社能不能办电视台?这基本上都不行。所以说,目前来看,存在的壁垒还是非常高的。现在很多媒体集团也都在努力打破这个壁垒,比如说,很多媒体集团说,你不让我办电视台,我可以参股有线电视、网站,网站可以播放视频,那么也就慢慢地向电视这个行业渗透。电视台也在逐渐地往纸媒这方面渗透,比方说,河南有一份报纸叫《东方今报》,就是由电视台办的,所以说都是在互相渗透。总的来看,壁垒很高,举步艰难。但是部委合并开了一个好头,政策方面会越来越放宽,互相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是什么情况呢?我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如火如荼”。大家都非常了解新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包括我们大家现在获取新闻的渠道,都不是通过看电视获取新闻信息了,也很少看报纸,但为什么大家知道的新闻不比过去少?因为用手机就能全部都看到。这就是媒体融合的结果,你们看到的,很多报纸报道的内容、电视播放的内容、新媒体上的内容,都融合到手机上了,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

说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新媒体,什么是新媒体?我们天天都接触新媒体,但什么是新媒体?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定义应该怎么来确定?按美国《连线》杂志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我最赞同这一条定义,简单明了,把事情说得非常透彻。但是这个定义也有缺陷,就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说,没有把它的特性说得很清楚。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新的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较全面一点的是:新媒体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以及数字电视等渠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媒体形态。对此众说纷纭,现在也没有定论,我从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个定义: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各种新型电子显示终端为媒介,向公众提供信息、娱乐以及交流平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这个定义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它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依托;第二,以各种新型终端为媒介;第三,向公众提供信息、娱乐以及交流的平台。别的定义里面把这三个方面没有说得很全面。我们的新媒体有什么作用?一个方面是提供信息,一个方面是提供娱乐。比如打游戏、看电影都是娱乐,新闻是信息,还有一个是交流的功能。新媒体有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它兼具这两个形态,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改变,就是把用户改为公众,我增加了交流平台,这个定义就有这么两个特点。

新媒体的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到底应该怎么分类呢?我把它分为五类:①社会交流媒体,比如说博客、微博、论坛等都是社交类媒体;②移动媒体,手机、iPad、移动电视都是移动媒体;③数字化的传统媒体,比如说电子阅报栏、数字报、数字期刊、数字电视,全都是数字化的传统媒体;④户外媒体,户外媒体实际上是一个老媒体,只是过去说的户外媒体都是户外广告,现在有了LED屏,这是一个新的媒体形态,并且有一些媒体集团把LED媒体化发展,所以说LED屏可以看作户外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⑤交叉的新媒体,比如说手机和电视,交叉产生的就是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微广播——微博和广播、视频网站,这都是交叉新媒体。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大,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时效性方面,传统媒体有天然的劣势,报纸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曾经是时效性最好的媒体。那时候我也做过报纸,值夜班,为什么值夜班?每天都有值夜班的,现在也还是一样,就为了头一天的新闻能够在第二天让读者看到,曾经应该是时效性最好的,后来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一产生,把新闻就给抢了,报纸的时效性就差了些。但是,这些媒体在新媒体面前就全都落伍了,杂志就更不用说了。杂志过去还有一点功能,现在几乎一点也没有了。新媒体在发生一件事情、一些新闻事件后几乎是即时播报,所以在时效性上新媒体可以说是全面打败传统媒体,很多媒体,如报纸、电视等都要借助新媒体来抢发新闻。第二就是传播效果上,报纸、书刊只能文字加图片,是静止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它在传播效果上和新媒体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新媒体是多媒体画面,二者也还是有不同的。但是电视勉强在传播效果上可以和新媒体相抗衡,还有些优势,比如说,看世界杯的话,在新媒体上看就比不过通过电视收看,大家都会去看电视。传播效果,电视还能够保持,其他方面就不行了,远远比不上新媒体。第三是影响力,媒体是影响力经济,只有有影响力,媒体才能够被大家所认可。过去报纸曾经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白纸黑字。30多年前,那个时候大家天天都在研究报纸,研究今天哪个领导人出现了,哪个没有出现,有什么变化,但现在报纸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越来越弱了,电视影响力也正在减弱,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第四是盈利模式,传统媒体盈利模式是三次售卖。产品出来是一次售卖,广告是二次售卖,品牌是三次售卖。那么新媒体就不一样了,它的盈利模式非常广,虽然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成形的模式。新媒体盈利模式有它的优点,就是多种多样;也有它的劣势,现在还没有形成固定统一、有效的盈利模式。

下面和大家交流的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之路。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是一个什么心态——由悲观到乐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有哪些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合的态势。

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经历了如下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新媒体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是不屑一顾的,很看不上的,认为它们成不了气候。然后逐渐地从不屑一顾到冲击很大再到悲观失望,感觉传统媒体没有未来了,会被新媒体取代了,悲观失望。然后逐渐探索去和新媒体融合,找到新的方向,又从悲观失望到很乐观了。这里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10年的第二届亚洲数字期刊大会召开,为什么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呢?就是因为年初iPad推出了,这个大会刚好是iPad推出10个月以后召开的,所以大家在会上都在谈iPad,感觉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一个途径,在iPad上面看报纸、看杂志都很方便,并且报纸、杂志的一些图片、一些视频都可以体现出来。就是说,不仅仅把传统的报刊放在一个终端上,而且把传统报刊的形态都改变了,可以有视频了。整个会场都洋溢着非常乐观的情绪,尤其是中国期刊协会石峰会长,他说数字化对新闻媒体而言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春风送暖。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个是从期刊大会上传出来的一种感觉,实际上它代表了整个新闻媒体行业对新媒体的态度的一种转变。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博弈了这么长时间,大家都在说:报纸还能生存下去吗?报纸都快消亡了。实际上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优势,这种天然的优势不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会消失的。这种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品牌优势。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广播电视台、大报名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品牌。像《湖北日报》已经创办65年了,它的积累是非常丰厚的,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发行量在三年间从21万份到现在的60多万份。不是说传统媒体不行了吗,怎么它的发行量还上涨了?这就是它的优势,品牌优势。第二是公信力优势。最终消息源的真假,大家肯定还是通过传统媒体来确认的,一般经过中央电视台确认的或者是《人民日报》登出来确认的应该就是真的。但是传统媒体的这个优势也在逐渐减弱,现在中央电视台也偶尔出现“乌龙”,我们的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前面辟了谣,后面就成了真实的了,这种情况经常有。而新媒体上本来像谣言一样的信息最后变成真的事实了,所以说新媒体正在弱化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公信力对传统媒体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传统媒体把公信力丢掉了,就更加不堪一击了。第三就是行政资源的优势。我们国家的媒体是受管控的,采取审批制。我们当时想把杂志下半月版办成一份文摘类的杂志,当时新闻出版总署的署长、副署长都同意了,我们还是总署研究院的,在这样的优势之下,一直到2013年,经过了五六年才批下来,还是在管控放松的情况之下。所以说媒体的行政管控是非常严的,这种严格就导致了媒体成为稀有资源。这种优势现在还存在,比方说新媒体想去采访,原则上新媒体是没有采访权的。比如搜狐,没有一个人有采访权、有记者证,按照国家管理这个制度来说,新媒体的那种采访形式是错误的,这就是一种垄断性。这样做好不好我们可以讨论,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它就造成了传统媒体的这个优势。我个人认为,像搜狐等新媒体,实际上它已经是一个媒体了,应当给予适当的资质。现在给全国的一些重点新闻网站的记者发放记者证,但是仅限人民网、新华网,还有其他重点新闻网站,一共就5家。下一步会不会扩大到商业门户网站呢?我看这个路还很长,也很难说。第四就是客户资源优势。很多传统媒体长期积累了很丰富的客户资源,并且很稳定,但目前传统媒体的客户资源还是在大量流失。第五是人才优势。过去传统媒体都是事业编制,进的人也都是优中选优。《大河报》不是讲了嘛,到现在为止,招聘5个人有300多人报名。总体上说,从新闻专业性来看,我觉得应该是报纸的新闻专业性最强,广播电视差一些。传统媒体的这些优势实际上现在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优势还在,还很大,但是正在流失。现在传统媒体跟新媒体的融合,实际上是想找回和扩大这些优势。

回顾一下新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的历程。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体融合开始了这样一个进程。我把它总结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试验阶段。搜狐、新浪、腾讯、网易都是在新世纪之前的两三年创办的,它们差不多都是在2000年前后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的。所以说从2000年开始,网络媒体迎来大发展时期。随着网络媒体大发展,很多传统媒体形成了数字化或网络化形态,这是数字化探索阶段,就是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多媒体形态主要是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数字化产品。第二阶段是产业化探索阶段。从2006年开始,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新媒体。手机告别了简单的短信功能,手机报闪亮登场。我记得我们《传媒》杂志在2005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的时候,在2005年第5期,做了一个专题叫“手机短信一周年”。也就是说,从2004年开始到2005年,是手机短信发展一周年的时间。当时手机短信很新鲜,一年之间发展非常快,但当时还很难说手机就是一种媒体了,当时还是以手机的通信功能为主,只是把语音变成了文字交流,还是通信功能。那么手机真正作为一个媒体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2006年,有了手机报移动卡,开始有了彩信、彩信手机报,这个时候它才有了媒体功能。在此期间,车载移动电视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得到广泛推广,博客这个时候很兴盛,微博是在这个阶段的末期,2009年登场的。那么,在这个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进入了一个产业化探索阶段。有了手机、手机报探索营运模式,探索的最后结果是捆绑,比如电信收钱,一个月5块钱就给你这个手机报,这个是传统模式,现在有一些还在用这个传统模式。第三阶段是融合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媒体融合已经进行得比较深入了。有三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是中国进入3G时代,2009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推出了3G网,投入使用是在2010年,所以,我把时间节点划到了2010年;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1月iPad诞生;第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微博的大爆发。微博在2009年诞生之后,从2010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这三个标志性事件宣告新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也宣告媒体融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是2014年,我觉得2014年是一个新节点,那三个阶段都过去了。从今年开始,媒体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深入融合阶段。

下面讲媒体的新态势。我们现在的媒体融合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态势?我从两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个方面是面临的新形势——媒体融合。我们现在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一个是从政策层面,中央领导现在高度重视,中宣部能够举办几个座谈会来研究这个问题,这肯定是前所未有的。我参加了一个中宣部内部的座谈,就是刊网融合,比如中宣部各个部门,它有新闻司,新闻和出版都是分开的,不同的部门就是针对自己负责的这一块组织座谈会,有公开的,也有内部的。我参加的是内部的关于刊网融合的座谈会。它为什么要举办这么多座谈会?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情况,二是制定新政策。说不定那些推动媒体融合的新政策就快要出来了。这是要面临的一个新形势。

二是在现实层面,纸媒下滑趋势加剧。最新出炉的官方的统计数字是这样的,就是前几天总局委托我们研究院来做一个报告,2013年的新闻出版业分析报告,这个报告显示,报纸出版形势严峻,通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一个是印张上,总印张降低了5.1%,就是出版少了;整个营业额收入降低了8.9%,接近9%了;利润总额减少了11.7%。这个数字是很严峻的,因为多年都是增长的,包括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都是增长的,但从2012年开始降,连续往下降,这是很可怕的一个现实。期刊略有增长,印数下降,收入略有增长,也是很不乐观。还有一个阅读的变化,现在读者流失也很严重。我们研究院组织撰写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提醒各位同学重视,为什么呢?因为我第一年来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时候,那时候还举办了一个学生论文评选活动,我是论文指导老师,给大家点评。我发现学生都不重视这些数据来源。你想写好论文,你一定要有扎实的数据来源。我们这个报告对大家写论文应当能有很大帮助。你们写论文,要有数据来源,一个是这个报告,一个是互联网的那个报告。大家要重视这些报告,这里面有你们写论文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从2007年到现在,全国国民期刊阅读率从58.4%下降到38.3%;数字化阅读方式,就是通过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阅读,从2008年的24.5%上升到2013年的50.1%。你看一看这个幅度,那边降得厉害,降了20.1个百分点,这边升了25.6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就是巨大的变化。

三是从技术层面上来看,首先就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家可以看第34次互联网调查报告。现在全国网民数量是6.18亿,互联网普及率是45.8%,马上就要超过50%了,手机网民达5亿,这些数字都很惊人。其次就是4G,2013年12月,国家发放了4G牌照,宣告我国进入4G时代,2014年毫无疑问就是4G元年。我看到一个报道,国家正在研究5G。5G这个技术不仅仅是对4G的升级,它是更加全面的一个变化,4G和3G已经是革命性的变化了,5G又更进了一步。4G时代的来临为媒体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再次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以前微博一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说太好了,那么又出现了微信,上周我学会了用“滴滴打车”软件,太方便了。新媒体不断发展,我们无法预料它到底会是什么情况。我们可以预料的是肯定不断地有新媒体涌现,不断地有更强大的、更方便大家接触使用的新媒体出现。

第二个方面就是发展趋势。发展趋势我总结为三点,第一个是媒体边界逐渐消融,传媒集团大量涌现,这是我们在采访之中很深的一个感触。比如说,全国有42家经过总署批准的报业集团,未经总署批准的还有50多家,比如华商报报业集团。后来很多报业集团逐渐改为传媒集团,比如南方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但现在是两种,一种叫日报报业集团,一种叫日报传媒集团。凡是改成传媒集团的,它都有一个鲜明的目的,就是往全媒体发展。比如说,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它就是投资10亿元到有线网络做股东,现在又往新媒体方面发展。它的大众网办得非常好,大众网就是一个新媒体平台。比如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建立了新媒体指挥中心,它是全国省级报业第一家上市的新媒体公司,也制作视频,就是说他们这个报业集团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办报纸,广播、电视各个方面都要深入,甚至是扫码等一些新媒体应用都要发展。包括广电集团现在也在向其他媒体拓展,跟新媒体融合,这些努力使得媒体的边界逐渐消融,不能像以前一样说是报业集团了。比如说知音传媒集团,你说它就是个刊物,说它是期刊集团不对了,其实它真正是一个传媒集团,将来可能还拍电影,可能做电视,还可能制作视频,可能做一些新媒体产品等。《中国国家地理》,你说它是一个期刊,不对了,它是个多媒体机构,它的手机报已经获得盈利了。所以现在呈现媒体边界逐渐消融,传媒集团大量出现的趋势,这是第一个趋势。第二个趋势就是新业态下的新盈利模式会逐渐探索出来,逐渐清晰。现在新媒体,尤其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有些人认为本身就是烧钱,不能挣钱。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阿里巴巴是不是个媒体?陆小华先生的观点我特别赞同,他说阿里巴巴、淘宝有那么多客户,有那么大量的互动,它怎么能不是个新媒体呢?新媒体本身已经找到了很好的营运模式,只是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还没有找到很清晰的营运模式。有一些,比如说付费阅读等种种探索现在还没有看到很清晰的模式。但是在这个新阶段,2014年以后新的阶段,我想三五年之后肯定会有大的改观。第三个趋势就是新终端会成为新媒体融合的助推器。现在我们的新终端以iPad和手机为主,将来的形态肯定会更加融合。手机,你叫它手机,其实它已经不是手机了,而是个超媒体。我们杂志在2010年做了这样一个专题,就是手机超媒体时代来临,我们觉得将来手机是一个超媒体。手机是所有媒体融合的最好的平台,在手机上我们可以看报纸、看杂志、看电视、听广播、听音乐,将来所有的功能(包括现在的打车、结算等)都会在它上面实现,它是一个超媒体。

');" class="a2">收藏

时间:2014年7月19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

主讲人:杨驰原

杨驰原

杨驰原,传媒杂志社主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5年,曾任编辑部主任、杂志社社长、报社总编、音像出版社副社长,在国家级期刊、报纸发表新闻报道50多篇,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农家书屋年度报告”“新闻出版业网站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传媒业品牌影响力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特聘专家。近年重点研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策划组织采编了“手机超媒体时代到来”“LED:新媒体 新视界”“动漫总动员”等专题,并撰写了多篇新媒体方面的论文。

杨驰原:我今天要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媒体融合的现状与新态势。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呢?媒体融合是一个很旧的词,新世纪以来,大家就不断地在谈这个词,为什么今天要把这个词拿出来跟大家谈呢?因为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一个新的媒体融合时代就要到来了。2014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推进媒体融合。接下来中宣部陆续组织了多次座谈,有内部的、有公开的,来研讨媒体融合,这是被中央高层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今天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媒体融合的现状,二是媒体融合的进展情况,三是媒体融合的未来趋势。

媒体融合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什么是媒体融合或者媒体融合的定义是什么,新媒体对整个传统媒体的冲击以及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植入。

媒体融合的定义多种多样,就像新媒体的定义一样,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我认为媒体融合就是各种媒体呈现一体化的一个趋势,简单来说,就是把新媒体和旧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研究出不同品种的产品,再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就是文字化表达。简单来说,媒体融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

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比如广电、报纸的融合,总体来看,壁垒仍然很高。我先把传统媒体之间融合的情况和大家做个介绍。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来看,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两个部委合并了,为什么合并了?这个举动本身就是由媒体融合来推动的,因为媒体的边界现在越来越模糊,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过去的管理方式是条块式的管理,广电是广电,广播是广播,电视是电视,电影单独是一个个体,后来就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了,所以说是广播电影、广播电视。过去新闻出版总署重点管理的是出版社、报纸和杂志。早期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权限非常小,早期的期刊,如科技部的期刊归科技部管,国家科委批完了之后到总署这边来注册一下就行,报纸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归科技部管,到后来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权限才扩展到全都管。这种各管各的壁垒在媒体融合、在国家改制的大背景下消失了,从行政上消除了,所有的合并在一起。但是,实际上还是没有消除,现在这两个部委合并后是什么样的情况?还是各管各的,互不干涉。比如说,电视台能不能办杂志、办报纸,报社能不能办电视台?这基本上都不行。所以说,目前来看,存在的壁垒还是非常高的。现在很多媒体集团也都在努力打破这个壁垒,比如说,很多媒体集团说,你不让我办电视台,我可以参股有线电视、网站,网站可以播放视频,那么也就慢慢地向电视这个行业渗透。电视台也在逐渐地往纸媒这方面渗透,比方说,河南有一份报纸叫《东方今报》,就是由电视台办的,所以说都是在互相渗透。总的来看,壁垒很高,举步艰难。但是部委合并开了一个好头,政策方面会越来越放宽,互相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是什么情况呢?我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如火如荼”。大家都非常了解新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包括我们大家现在获取新闻的渠道,都不是通过看电视获取新闻信息了,也很少看报纸,但为什么大家知道的新闻不比过去少?因为用手机就能全部都看到。这就是媒体融合的结果,你们看到的,很多报纸报道的内容、电视播放的内容、新媒体上的内容,都融合到手机上了,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

说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新媒体,什么是新媒体?我们天天都接触新媒体,但什么是新媒体?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定义应该怎么来确定?按美国《连线》杂志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我最赞同这一条定义,简单明了,把事情说得非常透彻。但是这个定义也有缺陷,就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说,没有把它的特性说得很清楚。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新的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较全面一点的是:新媒体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以及数字电视等渠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媒体形态。对此众说纷纭,现在也没有定论,我从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个定义: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各种新型电子显示终端为媒介,向公众提供信息、娱乐以及交流平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这个定义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它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依托;第二,以各种新型终端为媒介;第三,向公众提供信息、娱乐以及交流的平台。别的定义里面把这三个方面没有说得很全面。我们的新媒体有什么作用?一个方面是提供信息,一个方面是提供娱乐。比如打游戏、看电影都是娱乐,新闻是信息,还有一个是交流的功能。新媒体有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它兼具这两个形态,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改变,就是把用户改为公众,我增加了交流平台,这个定义就有这么两个特点。

新媒体的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到底应该怎么分类呢?我把它分为五类:①社会交流媒体,比如说博客、微博、论坛等都是社交类媒体;②移动媒体,手机、iPad、移动电视都是移动媒体;③数字化的传统媒体,比如说电子阅报栏、数字报、数字期刊、数字电视,全都是数字化的传统媒体;④户外媒体,户外媒体实际上是一个老媒体,只是过去说的户外媒体都是户外广告,现在有了LED屏,这是一个新的媒体形态,并且有一些媒体集团把LED媒体化发展,所以说LED屏可以看作户外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⑤交叉的新媒体,比如说手机和电视,交叉产生的就是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微广播——微博和广播、视频网站,这都是交叉新媒体。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大,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时效性方面,传统媒体有天然的劣势,报纸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曾经是时效性最好的媒体。那时候我也做过报纸,值夜班,为什么值夜班?每天都有值夜班的,现在也还是一样,就为了头一天的新闻能够在第二天让读者看到,曾经应该是时效性最好的,后来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一产生,把新闻就给抢了,报纸的时效性就差了些。但是,这些媒体在新媒体面前就全都落伍了,杂志就更不用说了。杂志过去还有一点功能,现在几乎一点也没有了。新媒体在发生一件事情、一些新闻事件后几乎是即时播报,所以在时效性上新媒体可以说是全面打败传统媒体,很多媒体,如报纸、电视等都要借助新媒体来抢发新闻。第二就是传播效果上,报纸、书刊只能文字加图片,是静止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它在传播效果上和新媒体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新媒体是多媒体画面,二者也还是有不同的。但是电视勉强在传播效果上可以和新媒体相抗衡,还有些优势,比如说,看世界杯的话,在新媒体上看就比不过通过电视收看,大家都会去看电视。传播效果,电视还能够保持,其他方面就不行了,远远比不上新媒体。第三是影响力,媒体是影响力经济,只有有影响力,媒体才能够被大家所认可。过去报纸曾经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白纸黑字。30多年前,那个时候大家天天都在研究报纸,研究今天哪个领导人出现了,哪个没有出现,有什么变化,但现在报纸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越来越弱了,电视影响力也正在减弱,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第四是盈利模式,传统媒体盈利模式是三次售卖。产品出来是一次售卖,广告是二次售卖,品牌是三次售卖。那么新媒体就不一样了,它的盈利模式非常广,虽然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成形的模式。新媒体盈利模式有它的优点,就是多种多样;也有它的劣势,现在还没有形成固定统一、有效的盈利模式。

下面和大家交流的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之路。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是一个什么心态——由悲观到乐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有哪些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合的态势。

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经历了如下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新媒体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是不屑一顾的,很看不上的,认为它们成不了气候。然后逐渐地从不屑一顾到冲击很大再到悲观失望,感觉传统媒体没有未来了,会被新媒体取代了,悲观失望。然后逐渐探索去和新媒体融合,找到新的方向,又从悲观失望到很乐观了。这里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10年的第二届亚洲数字期刊大会召开,为什么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呢?就是因为年初iPad推出了,这个大会刚好是iPad推出10个月以后召开的,所以大家在会上都在谈iPad,感觉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一个途径,在iPad上面看报纸、看杂志都很方便,并且报纸、杂志的一些图片、一些视频都可以体现出来。就是说,不仅仅把传统的报刊放在一个终端上,而且把传统报刊的形态都改变了,可以有视频了。整个会场都洋溢着非常乐观的情绪,尤其是中国期刊协会石峰会长,他说数字化对新闻媒体而言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春风送暖。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个是从期刊大会上传出来的一种感觉,实际上它代表了整个新闻媒体行业对新媒体的态度的一种转变。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博弈了这么长时间,大家都在说:报纸还能生存下去吗?报纸都快消亡了。实际上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优势,这种天然的优势不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会消失的。这种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品牌优势。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广播电视台、大报名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品牌。像《湖北日报》已经创办65年了,它的积累是非常丰厚的,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发行量在三年间从21万份到现在的60多万份。不是说传统媒体不行了吗,怎么它的发行量还上涨了?这就是它的优势,品牌优势。第二是公信力优势。最终消息源的真假,大家肯定还是通过传统媒体来确认的,一般经过中央电视台确认的或者是《人民日报》登出来确认的应该就是真的。但是传统媒体的这个优势也在逐渐减弱,现在中央电视台也偶尔出现“乌龙”,我们的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前面辟了谣,后面就成了真实的了,这种情况经常有。而新媒体上本来像谣言一样的信息最后变成真的事实了,所以说新媒体正在弱化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公信力对传统媒体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传统媒体把公信力丢掉了,就更加不堪一击了。第三就是行政资源的优势。我们国家的媒体是受管控的,采取审批制。我们当时想把杂志下半月版办成一份文摘类的杂志,当时新闻出版总署的署长、副署长都同意了,我们还是总署研究院的,在这样的优势之下,一直到2013年,经过了五六年才批下来,还是在管控放松的情况之下。所以说媒体的行政管控是非常严的,这种严格就导致了媒体成为稀有资源。这种优势现在还存在,比方说新媒体想去采访,原则上新媒体是没有采访权的。比如搜狐,没有一个人有采访权、有记者证,按照国家管理这个制度来说,新媒体的那种采访形式是错误的,这就是一种垄断性。这样做好不好我们可以讨论,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它就造成了传统媒体的这个优势。我个人认为,像搜狐等新媒体,实际上它已经是一个媒体了,应当给予适当的资质。现在给全国的一些重点新闻网站的记者发放记者证,但是仅限人民网、新华网,还有其他重点新闻网站,一共就5家。下一步会不会扩大到商业门户网站呢?我看这个路还很长,也很难说。第四就是客户资源优势。很多传统媒体长期积累了很丰富的客户资源,并且很稳定,但目前传统媒体的客户资源还是在大量流失。第五是人才优势。过去传统媒体都是事业编制,进的人也都是优中选优。《大河报》不是讲了嘛,到现在为止,招聘5个人有300多人报名。总体上说,从新闻专业性来看,我觉得应该是报纸的新闻专业性最强,广播电视差一些。传统媒体的这些优势实际上现在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优势还在,还很大,但是正在流失。现在传统媒体跟新媒体的融合,实际上是想找回和扩大这些优势。

回顾一下新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的历程。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体融合开始了这样一个进程。我把它总结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试验阶段。搜狐、新浪、腾讯、网易都是在新世纪之前的两三年创办的,它们差不多都是在2000年前后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的。所以说从2000年开始,网络媒体迎来大发展时期。随着网络媒体大发展,很多传统媒体形成了数字化或网络化形态,这是数字化探索阶段,就是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多媒体形态主要是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数字化产品。第二阶段是产业化探索阶段。从2006年开始,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新媒体。手机告别了简单的短信功能,手机报闪亮登场。我记得我们《传媒》杂志在2005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的时候,在2005年第5期,做了一个专题叫“手机短信一周年”。也就是说,从2004年开始到2005年,是手机短信发展一周年的时间。当时手机短信很新鲜,一年之间发展非常快,但当时还很难说手机就是一种媒体了,当时还是以手机的通信功能为主,只是把语音变成了文字交流,还是通信功能。那么手机真正作为一个媒体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2006年,有了手机报移动卡,开始有了彩信、彩信手机报,这个时候它才有了媒体功能。在此期间,车载移动电视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得到广泛推广,博客这个时候很兴盛,微博是在这个阶段的末期,2009年登场的。那么,在这个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进入了一个产业化探索阶段。有了手机、手机报探索营运模式,探索的最后结果是捆绑,比如电信收钱,一个月5块钱就给你这个手机报,这个是传统模式,现在有一些还在用这个传统模式。第三阶段是融合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媒体融合已经进行得比较深入了。有三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是中国进入3G时代,2009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推出了3G网,投入使用是在2010年,所以,我把时间节点划到了2010年;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1月iPad诞生;第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微博的大爆发。微博在2009年诞生之后,从2010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这三个标志性事件宣告新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也宣告媒体融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是2014年,我觉得2014年是一个新节点,那三个阶段都过去了。从今年开始,媒体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深入融合阶段。

下面讲媒体的新态势。我们现在的媒体融合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态势?我从两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个方面是面临的新形势——媒体融合。我们现在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一个是从政策层面,中央领导现在高度重视,中宣部能够举办几个座谈会来研究这个问题,这肯定是前所未有的。我参加了一个中宣部内部的座谈,就是刊网融合,比如中宣部各个部门,它有新闻司,新闻和出版都是分开的,不同的部门就是针对自己负责的这一块组织座谈会,有公开的,也有内部的。我参加的是内部的关于刊网融合的座谈会。它为什么要举办这么多座谈会?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情况,二是制定新政策。说不定那些推动媒体融合的新政策就快要出来了。这是要面临的一个新形势。

二是在现实层面,纸媒下滑趋势加剧。最新出炉的官方的统计数字是这样的,就是前几天总局委托我们研究院来做一个报告,2013年的新闻出版业分析报告,这个报告显示,报纸出版形势严峻,通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一个是印张上,总印张降低了5.1%,就是出版少了;整个营业额收入降低了8.9%,接近9%了;利润总额减少了11.7%。这个数字是很严峻的,因为多年都是增长的,包括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都是增长的,但从2012年开始降,连续往下降,这是很可怕的一个现实。期刊略有增长,印数下降,收入略有增长,也是很不乐观。还有一个阅读的变化,现在读者流失也很严重。我们研究院组织撰写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提醒各位同学重视,为什么呢?因为我第一年来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时候,那时候还举办了一个学生论文评选活动,我是论文指导老师,给大家点评。我发现学生都不重视这些数据来源。你想写好论文,你一定要有扎实的数据来源。我们这个报告对大家写论文应当能有很大帮助。你们写论文,要有数据来源,一个是这个报告,一个是互联网的那个报告。大家要重视这些报告,这里面有你们写论文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从2007年到现在,全国国民期刊阅读率从58.4%下降到38.3%;数字化阅读方式,就是通过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阅读,从2008年的24.5%上升到2013年的50.1%。你看一看这个幅度,那边降得厉害,降了20.1个百分点,这边升了25.6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就是巨大的变化。

三是从技术层面上来看,首先就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家可以看第34次互联网调查报告。现在全国网民数量是6.18亿,互联网普及率是45.8%,马上就要超过50%了,手机网民达5亿,这些数字都很惊人。其次就是4G,2013年12月,国家发放了4G牌照,宣告我国进入4G时代,2014年毫无疑问就是4G元年。我看到一个报道,国家正在研究5G。5G这个技术不仅仅是对4G的升级,它是更加全面的一个变化,4G和3G已经是革命性的变化了,5G又更进了一步。4G时代的来临为媒体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再次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以前微博一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说太好了,那么又出现了微信,上周我学会了用“滴滴打车”软件,太方便了。新媒体不断发展,我们无法预料它到底会是什么情况。我们可以预料的是肯定不断地有新媒体涌现,不断地有更强大的、更方便大家接触使用的新媒体出现。

第二个方面就是发展趋势。发展趋势我总结为三点,第一个是媒体边界逐渐消融,传媒集团大量涌现,这是我们在采访之中很深的一个感触。比如说,全国有42家经过总署批准的报业集团,未经总署批准的还有50多家,比如华商报报业集团。后来很多报业集团逐渐改为传媒集团,比如南方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但现在是两种,一种叫日报报业集团,一种叫日报传媒集团。凡是改成传媒集团的,它都有一个鲜明的目的,就是往全媒体发展。比如说,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它就是投资10亿元到有线网络做股东,现在又往新媒体方面发展。它的大众网办得非常好,大众网就是一个新媒体平台。比如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建立了新媒体指挥中心,它是全国省级报业第一家上市的新媒体公司,也制作视频,就是说他们这个报业集团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办报纸,广播、电视各个方面都要深入,甚至是扫码等一些新媒体应用都要发展。包括广电集团现在也在向其他媒体拓展,跟新媒体融合,这些努力使得媒体的边界逐渐消融,不能像以前一样说是报业集团了。比如说知音传媒集团,你说它就是个刊物,说它是期刊集团不对了,其实它真正是一个传媒集团,将来可能还拍电影,可能做电视,还可能制作视频,可能做一些新媒体产品等。《中国国家地理》,你说它是一个期刊,不对了,它是个多媒体机构,它的手机报已经获得盈利了。所以现在呈现媒体边界逐渐消融,传媒集团大量出现的趋势,这是第一个趋势。第二个趋势就是新业态下的新盈利模式会逐渐探索出来,逐渐清晰。现在新媒体,尤其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有些人认为本身就是烧钱,不能挣钱。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阿里巴巴是不是个媒体?陆小华先生的观点我特别赞同,他说阿里巴巴、淘宝有那么多客户,有那么大量的互动,它怎么能不是个新媒体呢?新媒体本身已经找到了很好的营运模式,只是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还没有找到很清晰的营运模式。有一些,比如说付费阅读等种种探索现在还没有看到很清晰的模式。但是在这个新阶段,2014年以后新的阶段,我想三五年之后肯定会有大的改观。第三个趋势就是新终端会成为新媒体融合的助推器。现在我们的新终端以iPad和手机为主,将来的形态肯定会更加融合。手机,你叫它手机,其实它已经不是手机了,而是个超媒体。我们杂志在2010年做了这样一个专题,就是手机超媒体时代来临,我们觉得将来手机是一个超媒体。手机是所有媒体融合的最好的平台,在手机上我们可以看报纸、看杂志、看电视、听广播、听音乐,将来所有的功能(包括现在的打车、结算等)都会在它上面实现,它是一个超媒体。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