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自动化行为与隐性社会传播
在线阅读

葛岩

葛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兼任深圳大学传播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其研究和写作涉及艺术、考古、媒体经济、媒体制度和商业传播效果测量等多个领域。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利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分析、测量和解释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在行为科学的范式中观察和理解传播行为。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广告产业:现状与选择”。

葛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研究内容。我主要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侧重于认知心理学,以及用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解释人的行为。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自动化行为与隐性社会传播》,英文为Automatic Behaviors and Implicate Social Communication

大家看一下上面的字,请努力记住它,作为咱们讲座的一个开始。2005年,有几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电脑上的interface(界面)分两种情况:右边是一个一般的电脑界面,大致有几个图标,管理员会告诉你把它打开;左边是它的实验状态,它上面的图标跟控制状态下的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它用了一个人脸设计。了解显微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游戏叫Dictator Play——独裁者游戏。你和别人一起玩游戏,现在给你100块钱,你愿意给别人分多少钱?如果你分给别人的太少了,别人拒绝你,最后你们两个就都没得玩。实验者发现了一个有趣而令人兴奋的结果,即在实验条件下,也就是说当这个人脸设计出现时,人们分给别人的钱就会变多。为什么会这样?

嘉宾:这个人脸设计会表现得像有第三个人在场。

葛岩:对,研究者也是这么猜测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

这牵扯到我们记忆的方式。我们看到相关的事物会存在大脑里,它们彼此之间有某种联系。当其中的某一个事物接受了某种刺激,在大脑里被激活的时候,可能不是一对一的,可能激活的是一个跟它相关的区域,除了最明显地被感知到之外,其他的是你没有意识到的,我们把这叫作下意识或潜意识。但它一旦被激活之后,在你执行下一个任务的时候,它就会影响你,这个现象叫作“扩散激活”。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书房挂着一个条幅,写着“慎独”,就是有人的时候你会表现得好一点,没人的时候你就不那么自律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眼睛实验,我用这个例子来讲“隐性事物的传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采用类似的范式,在其中一组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机器人,而且机器人脸上的monitor(显示屏)做得正好有点像人的眼睛,另外一组什么都没有。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作“公共产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为心理学的游戏,就是若干个人在电脑前面,一人给你10美元或者20美元,但你现在要捐给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包括公路、水库等大家共用的东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捐,管理人员在看到每个人的捐款之后,会把结果乘3,乘3以后得到的东西平均分给所有人,所有捐赠的人都是有共同利益的,即公共产品。这个时候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什么?就是你什么都不捐,因为你什么都不捐,但是均分的时候你还能分到东西。经济学和社会学里有一个悖论叫“公地悲剧”,就是说假如这个东西是公共的,它就要毁掉。研究者做了这么一个游戏,然后发现,当一个似乎是有人的眼睛的机器人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人们给公共产品捐的钱就多了。

实验室是完全由人控制的,那么这些实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否起到作用呢?这是2006年发表的文章,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称为一个“完美的实验设计”。到国外当过交换生的学生都知道,在一些系里,老师们有一个教职员工休息室,里面会放点儿咖啡、饮料等,这些地方叫suggested contribution,你可以捐一点,在旁边会放一个盒子叫“诚实盒”,也没人看着你,你不捐没人知道,你往里面放钱,好,你不放,也没关系。就像我们大家去旅游区的庙里,放一个盒叫“随喜功德”,功德你愿意做就做。这个实验中,研究者所做的一个操纵是什么?是在旁边挂了一个周历,每周翻一页,在第一周出现人的眼睛,第二周是花,第三周是人的眼睛,第四周是花,这样轮换了10周。每周他们计算一下,消耗了多少饮料,同时也计算一下获得了多少捐款,然后可以得出每个单位消耗多少饮料,获得多少捐款,10周后这个实验结束了。结果显示,在有眼睛的情况下获得的捐款是没有眼睛的情况下的2.7倍。在一个学校的咖啡区,有人告诉你走后请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会设计一个变量,有时候出现的是眼睛,有时候出现的是花,计算在这个时候有多少张桌子是没有被收拾干净的。研究者发现,在眼睛出现的时候,人们会变得更负责。瑞典的一个超市,就放了两个捐献桶,右边的桶把盖子合上出现两个像小眼睛一样的装饰,左边的桶出现的是三个点儿,在实验了一个月后发现,眼睛会影响捐赠结果。

那么,我们的概念化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街道和车辆联系,可能也和救护车有关,红色可能和植物有关,也可能和火灾有关,火灾可能又跟房子有关,这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我们找到了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找出一条信息线索,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做出亲社会的行为。

自动化行为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一般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行为学认为,当我们进入一个情境中时,包括广告学、营销学,涉及消费者行为研究时,也会告诉你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情境之后,会做出这个选择或者那个选择,会分析情感权重和价格权重。事实上,经验证据表明,我们进入这个情境之后,你可能就这么做了。你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做的决定,仅仅是凭感觉。有趣的是,这种近乎自动化的行为是怎么形成的呢?谁愿意说一下。

嘉宾:老师,我觉得是这样的。最开始的时候,它是有一个情境,产生一个短时记忆,以吃东西为例,吃的时候人们会产生一种感觉,是好吃还是不好吃,然后它会对你之前的记忆产生一种影响,并强化对事物的认识。在多次强化之后它会进入你的长时记忆系统,然后就会对你的整个行为和性格产生影响,即产生一种类似于刻板印象的东西,在之后的行为中,你会首先想到这个印象,然后再做之后的行为。

葛岩:好,谢谢!非常好!我们概括一下,我们的自动化行为的形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意识的,比如打字、开车、游泳,你想达到某种境界,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还有一种是无意识的,刚才那个眼睛实验,我相信你不会因为这个眼睛这样看着你,所以要表现得更好,它出现了,你注意到了。这时候很可能我们就要寻找更深层的心理原因,可能和遗传及进化有关。

对于眼睛的反应,很多人理解成可能和进化有关。一般来讲,面部特别是人的面部,是提供最多精神状态信息的。我们可以猜想,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对他同类的面部所透露的信息更敏感,因为这个提高了他存活的概率,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基因复制到我们身上的概率。假如是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对这类东西比较敏感,哪怕它是内隐的。因此,对这类自动化行为要研究它的生成机制,要考虑“社会学习机制”。

我利用这个案例来讲现在的行为研究、心理研究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大脑的设备一下子变得强大了,例如,核磁共振,在医学里主要是研究脑的结构,慢慢地大家发现,还可以来研究它的功能,就是我给你一个任务的时候,看看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就知道每一个脑区是和什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用它来研究社会行为问题的论文,在2001年只出现了9篇,到2005年是5万多篇,差别巨大。大家注意,从2005年到2006年可谓一个转折期,原因是处理大脑成像的软件变得很好用了。

法国学者做了一个关于传播学的特别有趣的议题——阈下广告的研究。我们假定,你们什么都听不到,原因是鼓膜在接收外面声波的时候,它必须有一个阈值,就是门槛,阈值必须大到一定程度,人才有反应。阈下广告是我们接受到视觉刺激以后,大脑开始处理这类信息,然后把它从顶叶和突路再送到前面来进行判断。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有一个开电影院的人,在每天的新片预告里放了很短的可口可乐和爆米花闪动的镜头,它在你的阈值之下,就是你根本没有知觉看到它,但是电影院的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销量增加了,这就是阈下广告。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研究者发现,阈下广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你不知道你看到了,那它怎么会影响你?下面这个实验就是一个证明。“5”只要一出现,你就按键,“5”有出现快的时候,有出现慢的时候,但是实际上“5”出现得特别快,没有按键的时候,它后面的电极,就是顶叶活动的电极,表示这个信息已经开始做视觉处理,但是没有能够送到前颚域来形成你的直觉判断,这就使你没有意识到信息已经进来了。

相关研究也开始对人的大脑的各种功能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现代人的大脑和猫与耗子的大脑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大小不一,人脑褶皱特别多。回忆一下初中物理,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褶皱多带来的效果是什么?表面积大。我们有10亿个大脑的神经元,从这个神经元到那个神经元的联系的可能性有1000种,10亿的1000次方是什么概率?这就是人比别的动物都厉害的原因。还有一个区别,人脑前面部分特别发达,耗子几乎没有。人的大脑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更像猫、耗子,然后脑干这个位置一层一层地往上和往前来垒,这就是人类进化的一种证据。

20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设法让人高兴、愤怒、悲伤、痛苦的主要活动脑区是大脑的下边。比如说亲人去世、和男朋友分手了,你就哭了,或者看到一个美女你马上就兴奋起来,这些情绪化的东西是跟我们的进化有关的。我们一方面借助理性的部分,控制、评价和指导人的情绪;但是通常,理性有时还不如情绪那么强大,它经常充当的是情绪的助手。

下面介绍几个用神经学的方法研究人的社会认知和判断的实验。这些实验是在2004~2005年进行的。大家知道,种族歧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各民族接触得越来越多,相互之间怎么相处就是一个问题。种族歧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有的时候,觉得可能和先天有关,比如说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血腥的群体。一个小部落里面,大家分享很多共同的基因,对群体认同可能会对繁衍基因有利。两个族群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肯定要向着自己族群。但是也有实验表明,把小孩放在国际幼儿园里,小孩也没有必然要歧视别人的倾向。各方面的证据都有,而且有一定的冲突。我讲的这个研究是给一些白人看黑人的照片,一种情况是只给他看50毫秒,也就是说他都不会清楚地意识到他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是给他看300毫秒,让他清楚地看到。主要观察他的俯侧前额叶,我们做事情要控制自己的时候这里活动得很厉害;还有就是观察脑弯,即观察你的内在冲突,最重要的是观察杏仁核区。结果发现,在50毫秒内,就是人还没有清楚意识到的时候,杏仁核区就启动了,就是产生警惕和恐惧。然后对比看到300毫秒的情况,发现杏仁核区启动了以后,下面紧跟着就是俯侧前额叶运行,最后隐形的种族歧视这种情绪持续2秒。研究发现,杏仁核区启动的程度跟这2秒是呈正相关的,也就说明,这些人,你要是一般性地问他种族歧视的问题,他不歧视,但是他隐性的这种歧视是存在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就是他自己都不清楚的认知可能导致他的自动化行为,也可以探索当他接触到特定信息的时候,他实际的内在反应是什么样的。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个人去帮助你,对你笑,你会觉得他的笑容很温暖。但你去摸他的脸了吗?那你怎么知道他是温暖的?温暖就是先让你看一些诸如描写亲情等温暖的文字,看你的大脑是怎么反应的。然后,在你手里放一个比较烫的球,很温暖的球,看你的大脑怎么反应的。前面叫“社会温暖”,后面是“物理温暖”。研究发现,激活的大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叠的。同样的,人们经常会说“恶心”一词,这人真恶心,你怎么会恶心?吃什么不好的东西要吐的时候,你也会感到恶心。吃了脏东西很恶心与形容人恶心怎么联系到一起呢?因为大脑活动的重合使你做的情绪判断和感受判断一样,因此创造了一个词——体验认知,认知嵌入你的身体。

举一个政治传播上的例子,在美国用了共和党、民主党的实验。给受试者看同样的政治信息,最后发现他们的脑区活动是不一样的。特别关心政治的人,脑区活动频繁;不关心政治的人,大脑那个部位根本就不活动。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不同信息刺激下,不同类型的人产生心理感受和判断的神经机制,第一个是低处理机制,第二个是机制发生原理。

和传播学最有关系的是可口可乐测试。可口可乐好喝还是百事可乐好喝?可口可乐在美国饮料市场占到70%以上的份额,百事可乐永远不会超过10%的份额。究竟谁更好喝?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市场研究公司把可乐分给受试者喝,然后把牌子调换,或者没牌子。研究发现,在没有牌子的情况下,并不是那些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就一定能尝出来它们的不一样。但又指出这个实验方式是百事可乐提出的,大家觉得研究结果不可靠。于是几个神经学家和营销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躺在机器里边,然后给他滴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同时存在屏幕上出现牌子、不出现牌子、出现假牌子等多种情况。研究发现,当所有的线索都没有的时候,只是让你喝,百事可乐在处理味觉的地方激起的活跃程度是可口可乐的5倍。一旦可口可乐的牌子出现以后,海马区的活动就很强烈,信号回来以后再激活你的味觉,你的味觉区的活动变得非常强。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品牌的力量。实际上你的认知和记忆、对可口可乐的认同感,反过来强化了你的生理感受,也就是味觉?这个实验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引起了轰动。

回忆前面同学讲的,人们是不是在别人看的时候会变得更愿意帮助别人?这个是日本人做的实验,一组在测试的时候给受试者录像,让他以为真有管理员在看他,当他进来的时候,正好碰到该管理员,另一组是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看受试者大脑的活动。当受试者把钱分给别人的时候,如果有人看的话,他分给别人的钱会相对多一些。有人看着你做好事的时候,感觉会比较好,这证实了我们这个机制。信息进来以后,应该是先从枕叶的这两个地方,它们对人的面孔的反应非常强烈。看来识别对方的面孔,对人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而你发现人记忆别人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最强大脑》有人看过没有?有人辨别人脸的能力简直是不可思议。信息进来以后会把它送到两个侧叶,这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作“theory of mind”,“theory”在这里不要当理论讲,实际上是在讲对别人心智状态的推测,这是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

在百万年前,实际上有两类人,一类就是我们的智人,就是现在的人,还有一类是直立人。直立人后来被消灭了。我猜想是被我们消灭了。我们最近的亲戚是谁?黑猩猩。黑猩猩跟我们的基因差别有多大?少于2%。但我们是有很大差别的。奇怪的是,你看别的动物,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很相近,包括老虎、豹子,是一个类别的。我们和黑猩猩差得很大,有一种可能是,跟我们差不多的都被我们消灭了。智人和直立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他们脑这个地方比我们小,扁平得多。这个是怎么测量的呢?你躺在机器里头,给你呈现一张照片,然后我看你脑部活动,就是你在推测别人心智的时候看你的脑区。头盖骨的化验发现,直立人和智人相比,那个地方就没有发展起来。这个是很重要的。你们在听我讲话,我在看你们的表情,我无时无刻不在推测你们是什么反应。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两三岁的小孩,让每人坐这儿,然后放PPT,第一个PPT,给小朋友Tom一个苹果。他有两个盒子,蓝盒子和红盒子,他把苹果放在红盒子里了。Tom走了,然后Tom的妈妈来了,把红盒子里的苹果放在了蓝盒子里。然后Tom回来了要找苹果,问底下被测的小朋友,Tom会在哪里找?小孩儿80%~90%说,会在红盒子里找。但是你注意,小孩子们知道苹果在哪里,他可以想象Tom的知识和心智状态,所以他们这样推断,这证明人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个能力了。这是很经典的、很简单的实验,但是很说明问题。我们和任何人接触,第一要推断别人的心智状态,第二要体会别人的感受。比如告诉你我指甲被砸掉了,你什么反应?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反应在哪儿发生的。它的实验也很简单,躺到一个核磁共振扫描仪里面,手伸着,拿针扎你,一个就是看我们讲的痛感,还有一个是看身体的反应。然后就是让你看录像,一个人的手被扎了,看你大脑什么反应。发现管身体活动的那部分反应不强烈,但是情绪活动那部分,你看到别人被扎跟你被扎高度重合,证明我们有这种能力,而正是有这个能力,才能使我们在一起交流,才能使我们在一起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社会,这就是它的共同表现。

我们讲了自动化行为的行为、心理、神经方面怎么进行研究。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可能是更深刻的——遗传。如果你小时候在家里受到虐待,你长大以后有反社会人格的概率增加,听说过这种说法没有?信还是不信?正常的,我们对全社会调查的话,大概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人有2%~4%。假如小时候受到虐待的话,这个概率可能增长50%~100%,如果增长了100%,从4个人到了8个人,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还有另外一些方面,剩下的人,受到虐待之后怎么就没有反社会倾向呢?有一个伟大的实验,我觉得非常伟大。实验者找了1058个3岁的小孩儿,那些小孩分布在不同的家庭,从3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的父母、所在的幼儿园做记录,同时每个人抽了血样。到2003年的时候这些小孩儿26岁,研究还没有结束,现在还没有结束。2003年发表的文章说要研究到45岁。每过四五年,有一些人会表现出反社会倾向,那如何评价这些有反社会倾向的人?这些人有没有受虐待?受虐待的话,是严重虐待还是轻微虐待?受虐待的这些人是不是有反社会的倾向?最后他们发现,有一种叫作元胺的基因,这种基因极大地调节了虐待和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关系。大家有点生物学的知识就会知道,基因体一个是锁,一个是钥匙。你要用钥匙打开锁,打开得好,叫表达充分,打开得不好叫表达不充分。表达不充分的人带来基因病理,那么这个基因,如果在样本身上表达不充分的话,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概率特别高,如果表达充分的话就不高。我们就发现,这个表达不充分的,从很低一下子就增高了很多;如果表达充分的,那就相对迟缓,和正常人的差别微小。这就解释了以上倾向是受外部环境影响,但是一些因素是我们完全控制不了的,比如基因。

基因当然是自动化的,我上课讲这些的时候,有些同学觉得很失望。在研究基因的时候,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是很难区分的。因为我们说什么是受基因和遗传的影响,什么是受后天的或文化的影响,真的都是概念化的。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一个人,既是文化人、社会人,也是基因人,那你怎么把它剥离开?谁能猜猜研究者怎么把它剥离开?西方很多国家都做全国性的双胞胎研究,双胞胎有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你可以做对比。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如果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的,幼年生长环境是很接近的。然后你会发现,同卵双胞胎相似的地方比异卵双胞胎多得多,这就说明基因的作用。最珍贵的样本,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个出生以后在另一个家庭生活,两个人从来都没有见过面,这时候发现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即受基因影响。

我们实验中用了眼睛和花,想看一下大脑是怎么活动的。我们确实发现,在不同的线索出现的时候,大脑活动的差别很大。我们以眼睛为例,梳理一下它的警卫和心理措施,做神经质的探讨,我们还可以去追踪遗传里面的原因。美国的民主制度,它鼓励更多的人去参加选举,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对选举没有兴趣。一般的美国人对谁当总统还不如中国人这么有热情,因为总统变来变去,他们的总统在国外影响很大,但在国内影响不太大。美国的民主制度就是换了谁也是换汤不换药的。但是民主制度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去,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于是怎么样鼓励人们参加这些地方选举,正是传播的任务。

再讲一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末纽约有一个黑人,后面有四个警察在追他让他停下来,他就跑,跑的时候他又爬墙,然后手里掏东西,警察就觉得他在掏枪,于是四个人一起开枪,把黑人打成筛子。结果他掏出来的是一个钱包,于是人权组织,少数民族保护组织,起诉警察蓄意杀人。大家觉得是蓄意杀人吗?怎么证明不是?华盛顿大学的一个学者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让白人对视,坐在电脑前。然后给你闪动黑人的照片和白人的照片,最后看阈下现实,就是你都没感觉到看到了,比方说让你稍微感觉到,别的什么都看不清。然后,比较快地闪动两类东西,一类是武器,一类是工具,要求你判断,这也用的是我们刚才的隐性认知。结果是什么?对白人而言,当前面在闪动黑人的照片的时候,他把这个工具辨识为武器的概率一下就增高了。这个证据说明,我们不能认为他把这人打死是对的,这是一个生命。但是,我们会认为不存在“蓄意”,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自动化隐性认识并不是由他们控制的。

发掘人的记忆源,或者是和人的遗传、生理等的某种隐性关联,用它来激活你的某种行为,使它符合某种社会目标,这是现在一个挺有趣的研究领域。在2009年的时候,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Richard H.Thalerr和哈佛大学法学院的Cass R.Sunstein写了一本书叫作Nudge,翻译成中文叫《轻推》。就是从管理的角度,讲你这个东西怎么放,放得多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就是不断地寻找一种让人没有压迫感,同时又符合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的行为规则,我把它叫作implicit social communication。

嘉宾:葛老师,您好!您讲的多是国外的跨学科发展情况,比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等。请问:在中国,行为心理学研究与跨学科发展的情况怎样?

葛岩:发展得不好。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泛,包括神经学、数学、普通心理学等,有人在做这方面研究,但是发展得不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外也不是特别多。行为心理学对人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解释,它可能提供一些和你的直觉判断恰恰相反的结论。有学者就研究人的精神失常是遗传还是后天导致的,各自所占比例有多大,做得非常好。

嘉宾:老师您好,听了您的演讲受益匪浅。我想请问的是,如果想将行为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哪些选题比较有研究价值?请您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指导。

葛岩:在国际传播学界,尤其是在市场广告这个领域,主要的研究都是通过心理实验进行的。有关实验、行为测试等方面的文献很多,像Journal of Advertiser Research、Journal of Market、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等期刊上60%~70%的研究都是通过行为测试进行的,可以找来学习。谢谢!

');" class="a2">收藏

时间:2014年7月11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葛岩

葛岩

葛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兼任深圳大学传播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其研究和写作涉及艺术、考古、媒体经济、媒体制度和商业传播效果测量等多个领域。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利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分析、测量和解释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在行为科学的范式中观察和理解传播行为。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广告产业:现状与选择”。

葛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研究内容。我主要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侧重于认知心理学,以及用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解释人的行为。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自动化行为与隐性社会传播》,英文为Automatic Behaviors and Implicate Social Communication

大家看一下上面的字,请努力记住它,作为咱们讲座的一个开始。2005年,有几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电脑上的interface(界面)分两种情况:右边是一个一般的电脑界面,大致有几个图标,管理员会告诉你把它打开;左边是它的实验状态,它上面的图标跟控制状态下的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它用了一个人脸设计。了解显微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游戏叫Dictator Play——独裁者游戏。你和别人一起玩游戏,现在给你100块钱,你愿意给别人分多少钱?如果你分给别人的太少了,别人拒绝你,最后你们两个就都没得玩。实验者发现了一个有趣而令人兴奋的结果,即在实验条件下,也就是说当这个人脸设计出现时,人们分给别人的钱就会变多。为什么会这样?

嘉宾:这个人脸设计会表现得像有第三个人在场。

葛岩:对,研究者也是这么猜测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

这牵扯到我们记忆的方式。我们看到相关的事物会存在大脑里,它们彼此之间有某种联系。当其中的某一个事物接受了某种刺激,在大脑里被激活的时候,可能不是一对一的,可能激活的是一个跟它相关的区域,除了最明显地被感知到之外,其他的是你没有意识到的,我们把这叫作下意识或潜意识。但它一旦被激活之后,在你执行下一个任务的时候,它就会影响你,这个现象叫作“扩散激活”。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书房挂着一个条幅,写着“慎独”,就是有人的时候你会表现得好一点,没人的时候你就不那么自律了。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眼睛实验,我用这个例子来讲“隐性事物的传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采用类似的范式,在其中一组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机器人,而且机器人脸上的monitor(显示屏)做得正好有点像人的眼睛,另外一组什么都没有。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作“公共产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为心理学的游戏,就是若干个人在电脑前面,一人给你10美元或者20美元,但你现在要捐给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包括公路、水库等大家共用的东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捐,管理人员在看到每个人的捐款之后,会把结果乘3,乘3以后得到的东西平均分给所有人,所有捐赠的人都是有共同利益的,即公共产品。这个时候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什么?就是你什么都不捐,因为你什么都不捐,但是均分的时候你还能分到东西。经济学和社会学里有一个悖论叫“公地悲剧”,就是说假如这个东西是公共的,它就要毁掉。研究者做了这么一个游戏,然后发现,当一个似乎是有人的眼睛的机器人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人们给公共产品捐的钱就多了。

实验室是完全由人控制的,那么这些实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否起到作用呢?这是2006年发表的文章,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称为一个“完美的实验设计”。到国外当过交换生的学生都知道,在一些系里,老师们有一个教职员工休息室,里面会放点儿咖啡、饮料等,这些地方叫suggested contribution,你可以捐一点,在旁边会放一个盒子叫“诚实盒”,也没人看着你,你不捐没人知道,你往里面放钱,好,你不放,也没关系。就像我们大家去旅游区的庙里,放一个盒叫“随喜功德”,功德你愿意做就做。这个实验中,研究者所做的一个操纵是什么?是在旁边挂了一个周历,每周翻一页,在第一周出现人的眼睛,第二周是花,第三周是人的眼睛,第四周是花,这样轮换了10周。每周他们计算一下,消耗了多少饮料,同时也计算一下获得了多少捐款,然后可以得出每个单位消耗多少饮料,获得多少捐款,10周后这个实验结束了。结果显示,在有眼睛的情况下获得的捐款是没有眼睛的情况下的2.7倍。在一个学校的咖啡区,有人告诉你走后请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会设计一个变量,有时候出现的是眼睛,有时候出现的是花,计算在这个时候有多少张桌子是没有被收拾干净的。研究者发现,在眼睛出现的时候,人们会变得更负责。瑞典的一个超市,就放了两个捐献桶,右边的桶把盖子合上出现两个像小眼睛一样的装饰,左边的桶出现的是三个点儿,在实验了一个月后发现,眼睛会影响捐赠结果。

那么,我们的概念化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街道和车辆联系,可能也和救护车有关,红色可能和植物有关,也可能和火灾有关,火灾可能又跟房子有关,这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我们找到了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找出一条信息线索,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做出亲社会的行为。

自动化行为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一般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行为学认为,当我们进入一个情境中时,包括广告学、营销学,涉及消费者行为研究时,也会告诉你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情境之后,会做出这个选择或者那个选择,会分析情感权重和价格权重。事实上,经验证据表明,我们进入这个情境之后,你可能就这么做了。你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做的决定,仅仅是凭感觉。有趣的是,这种近乎自动化的行为是怎么形成的呢?谁愿意说一下。

嘉宾:老师,我觉得是这样的。最开始的时候,它是有一个情境,产生一个短时记忆,以吃东西为例,吃的时候人们会产生一种感觉,是好吃还是不好吃,然后它会对你之前的记忆产生一种影响,并强化对事物的认识。在多次强化之后它会进入你的长时记忆系统,然后就会对你的整个行为和性格产生影响,即产生一种类似于刻板印象的东西,在之后的行为中,你会首先想到这个印象,然后再做之后的行为。

葛岩:好,谢谢!非常好!我们概括一下,我们的自动化行为的形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意识的,比如打字、开车、游泳,你想达到某种境界,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还有一种是无意识的,刚才那个眼睛实验,我相信你不会因为这个眼睛这样看着你,所以要表现得更好,它出现了,你注意到了。这时候很可能我们就要寻找更深层的心理原因,可能和遗传及进化有关。

对于眼睛的反应,很多人理解成可能和进化有关。一般来讲,面部特别是人的面部,是提供最多精神状态信息的。我们可以猜想,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对他同类的面部所透露的信息更敏感,因为这个提高了他存活的概率,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基因复制到我们身上的概率。假如是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对这类东西比较敏感,哪怕它是内隐的。因此,对这类自动化行为要研究它的生成机制,要考虑“社会学习机制”。

我利用这个案例来讲现在的行为研究、心理研究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大脑的设备一下子变得强大了,例如,核磁共振,在医学里主要是研究脑的结构,慢慢地大家发现,还可以来研究它的功能,就是我给你一个任务的时候,看看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就知道每一个脑区是和什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用它来研究社会行为问题的论文,在2001年只出现了9篇,到2005年是5万多篇,差别巨大。大家注意,从2005年到2006年可谓一个转折期,原因是处理大脑成像的软件变得很好用了。

法国学者做了一个关于传播学的特别有趣的议题——阈下广告的研究。我们假定,你们什么都听不到,原因是鼓膜在接收外面声波的时候,它必须有一个阈值,就是门槛,阈值必须大到一定程度,人才有反应。阈下广告是我们接受到视觉刺激以后,大脑开始处理这类信息,然后把它从顶叶和突路再送到前面来进行判断。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有一个开电影院的人,在每天的新片预告里放了很短的可口可乐和爆米花闪动的镜头,它在你的阈值之下,就是你根本没有知觉看到它,但是电影院的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销量增加了,这就是阈下广告。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研究者发现,阈下广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你不知道你看到了,那它怎么会影响你?下面这个实验就是一个证明。“5”只要一出现,你就按键,“5”有出现快的时候,有出现慢的时候,但是实际上“5”出现得特别快,没有按键的时候,它后面的电极,就是顶叶活动的电极,表示这个信息已经开始做视觉处理,但是没有能够送到前颚域来形成你的直觉判断,这就使你没有意识到信息已经进来了。

相关研究也开始对人的大脑的各种功能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现代人的大脑和猫与耗子的大脑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大小不一,人脑褶皱特别多。回忆一下初中物理,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褶皱多带来的效果是什么?表面积大。我们有10亿个大脑的神经元,从这个神经元到那个神经元的联系的可能性有1000种,10亿的1000次方是什么概率?这就是人比别的动物都厉害的原因。还有一个区别,人脑前面部分特别发达,耗子几乎没有。人的大脑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更像猫、耗子,然后脑干这个位置一层一层地往上和往前来垒,这就是人类进化的一种证据。

20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设法让人高兴、愤怒、悲伤、痛苦的主要活动脑区是大脑的下边。比如说亲人去世、和男朋友分手了,你就哭了,或者看到一个美女你马上就兴奋起来,这些情绪化的东西是跟我们的进化有关的。我们一方面借助理性的部分,控制、评价和指导人的情绪;但是通常,理性有时还不如情绪那么强大,它经常充当的是情绪的助手。

下面介绍几个用神经学的方法研究人的社会认知和判断的实验。这些实验是在2004~2005年进行的。大家知道,种族歧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各民族接触得越来越多,相互之间怎么相处就是一个问题。种族歧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有的时候,觉得可能和先天有关,比如说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血腥的群体。一个小部落里面,大家分享很多共同的基因,对群体认同可能会对繁衍基因有利。两个族群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肯定要向着自己族群。但是也有实验表明,把小孩放在国际幼儿园里,小孩也没有必然要歧视别人的倾向。各方面的证据都有,而且有一定的冲突。我讲的这个研究是给一些白人看黑人的照片,一种情况是只给他看50毫秒,也就是说他都不会清楚地意识到他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是给他看300毫秒,让他清楚地看到。主要观察他的俯侧前额叶,我们做事情要控制自己的时候这里活动得很厉害;还有就是观察脑弯,即观察你的内在冲突,最重要的是观察杏仁核区。结果发现,在50毫秒内,就是人还没有清楚意识到的时候,杏仁核区就启动了,就是产生警惕和恐惧。然后对比看到300毫秒的情况,发现杏仁核区启动了以后,下面紧跟着就是俯侧前额叶运行,最后隐形的种族歧视这种情绪持续2秒。研究发现,杏仁核区启动的程度跟这2秒是呈正相关的,也就说明,这些人,你要是一般性地问他种族歧视的问题,他不歧视,但是他隐性的这种歧视是存在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就是他自己都不清楚的认知可能导致他的自动化行为,也可以探索当他接触到特定信息的时候,他实际的内在反应是什么样的。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个人去帮助你,对你笑,你会觉得他的笑容很温暖。但你去摸他的脸了吗?那你怎么知道他是温暖的?温暖就是先让你看一些诸如描写亲情等温暖的文字,看你的大脑是怎么反应的。然后,在你手里放一个比较烫的球,很温暖的球,看你的大脑怎么反应的。前面叫“社会温暖”,后面是“物理温暖”。研究发现,激活的大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叠的。同样的,人们经常会说“恶心”一词,这人真恶心,你怎么会恶心?吃什么不好的东西要吐的时候,你也会感到恶心。吃了脏东西很恶心与形容人恶心怎么联系到一起呢?因为大脑活动的重合使你做的情绪判断和感受判断一样,因此创造了一个词——体验认知,认知嵌入你的身体。

举一个政治传播上的例子,在美国用了共和党、民主党的实验。给受试者看同样的政治信息,最后发现他们的脑区活动是不一样的。特别关心政治的人,脑区活动频繁;不关心政治的人,大脑那个部位根本就不活动。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不同信息刺激下,不同类型的人产生心理感受和判断的神经机制,第一个是低处理机制,第二个是机制发生原理。

和传播学最有关系的是可口可乐测试。可口可乐好喝还是百事可乐好喝?可口可乐在美国饮料市场占到70%以上的份额,百事可乐永远不会超过10%的份额。究竟谁更好喝?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市场研究公司把可乐分给受试者喝,然后把牌子调换,或者没牌子。研究发现,在没有牌子的情况下,并不是那些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就一定能尝出来它们的不一样。但又指出这个实验方式是百事可乐提出的,大家觉得研究结果不可靠。于是几个神经学家和营销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躺在机器里边,然后给他滴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同时存在屏幕上出现牌子、不出现牌子、出现假牌子等多种情况。研究发现,当所有的线索都没有的时候,只是让你喝,百事可乐在处理味觉的地方激起的活跃程度是可口可乐的5倍。一旦可口可乐的牌子出现以后,海马区的活动就很强烈,信号回来以后再激活你的味觉,你的味觉区的活动变得非常强。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品牌的力量。实际上你的认知和记忆、对可口可乐的认同感,反过来强化了你的生理感受,也就是味觉?这个实验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引起了轰动。

回忆前面同学讲的,人们是不是在别人看的时候会变得更愿意帮助别人?这个是日本人做的实验,一组在测试的时候给受试者录像,让他以为真有管理员在看他,当他进来的时候,正好碰到该管理员,另一组是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看受试者大脑的活动。当受试者把钱分给别人的时候,如果有人看的话,他分给别人的钱会相对多一些。有人看着你做好事的时候,感觉会比较好,这证实了我们这个机制。信息进来以后,应该是先从枕叶的这两个地方,它们对人的面孔的反应非常强烈。看来识别对方的面孔,对人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而你发现人记忆别人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最强大脑》有人看过没有?有人辨别人脸的能力简直是不可思议。信息进来以后会把它送到两个侧叶,这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作“theory of mind”,“theory”在这里不要当理论讲,实际上是在讲对别人心智状态的推测,这是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

在百万年前,实际上有两类人,一类就是我们的智人,就是现在的人,还有一类是直立人。直立人后来被消灭了。我猜想是被我们消灭了。我们最近的亲戚是谁?黑猩猩。黑猩猩跟我们的基因差别有多大?少于2%。但我们是有很大差别的。奇怪的是,你看别的动物,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很相近,包括老虎、豹子,是一个类别的。我们和黑猩猩差得很大,有一种可能是,跟我们差不多的都被我们消灭了。智人和直立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他们脑这个地方比我们小,扁平得多。这个是怎么测量的呢?你躺在机器里头,给你呈现一张照片,然后我看你脑部活动,就是你在推测别人心智的时候看你的脑区。头盖骨的化验发现,直立人和智人相比,那个地方就没有发展起来。这个是很重要的。你们在听我讲话,我在看你们的表情,我无时无刻不在推测你们是什么反应。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两三岁的小孩,让每人坐这儿,然后放PPT,第一个PPT,给小朋友Tom一个苹果。他有两个盒子,蓝盒子和红盒子,他把苹果放在红盒子里了。Tom走了,然后Tom的妈妈来了,把红盒子里的苹果放在了蓝盒子里。然后Tom回来了要找苹果,问底下被测的小朋友,Tom会在哪里找?小孩儿80%~90%说,会在红盒子里找。但是你注意,小孩子们知道苹果在哪里,他可以想象Tom的知识和心智状态,所以他们这样推断,这证明人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个能力了。这是很经典的、很简单的实验,但是很说明问题。我们和任何人接触,第一要推断别人的心智状态,第二要体会别人的感受。比如告诉你我指甲被砸掉了,你什么反应?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反应在哪儿发生的。它的实验也很简单,躺到一个核磁共振扫描仪里面,手伸着,拿针扎你,一个就是看我们讲的痛感,还有一个是看身体的反应。然后就是让你看录像,一个人的手被扎了,看你大脑什么反应。发现管身体活动的那部分反应不强烈,但是情绪活动那部分,你看到别人被扎跟你被扎高度重合,证明我们有这种能力,而正是有这个能力,才能使我们在一起交流,才能使我们在一起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社会,这就是它的共同表现。

我们讲了自动化行为的行为、心理、神经方面怎么进行研究。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可能是更深刻的——遗传。如果你小时候在家里受到虐待,你长大以后有反社会人格的概率增加,听说过这种说法没有?信还是不信?正常的,我们对全社会调查的话,大概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人有2%~4%。假如小时候受到虐待的话,这个概率可能增长50%~100%,如果增长了100%,从4个人到了8个人,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还有另外一些方面,剩下的人,受到虐待之后怎么就没有反社会倾向呢?有一个伟大的实验,我觉得非常伟大。实验者找了1058个3岁的小孩儿,那些小孩分布在不同的家庭,从3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的父母、所在的幼儿园做记录,同时每个人抽了血样。到2003年的时候这些小孩儿26岁,研究还没有结束,现在还没有结束。2003年发表的文章说要研究到45岁。每过四五年,有一些人会表现出反社会倾向,那如何评价这些有反社会倾向的人?这些人有没有受虐待?受虐待的话,是严重虐待还是轻微虐待?受虐待的这些人是不是有反社会的倾向?最后他们发现,有一种叫作元胺的基因,这种基因极大地调节了虐待和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关系。大家有点生物学的知识就会知道,基因体一个是锁,一个是钥匙。你要用钥匙打开锁,打开得好,叫表达充分,打开得不好叫表达不充分。表达不充分的人带来基因病理,那么这个基因,如果在样本身上表达不充分的话,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概率特别高,如果表达充分的话就不高。我们就发现,这个表达不充分的,从很低一下子就增高了很多;如果表达充分的,那就相对迟缓,和正常人的差别微小。这就解释了以上倾向是受外部环境影响,但是一些因素是我们完全控制不了的,比如基因。

基因当然是自动化的,我上课讲这些的时候,有些同学觉得很失望。在研究基因的时候,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是很难区分的。因为我们说什么是受基因和遗传的影响,什么是受后天的或文化的影响,真的都是概念化的。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一个人,既是文化人、社会人,也是基因人,那你怎么把它剥离开?谁能猜猜研究者怎么把它剥离开?西方很多国家都做全国性的双胞胎研究,双胞胎有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你可以做对比。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如果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的,幼年生长环境是很接近的。然后你会发现,同卵双胞胎相似的地方比异卵双胞胎多得多,这就说明基因的作用。最珍贵的样本,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个出生以后在另一个家庭生活,两个人从来都没有见过面,这时候发现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即受基因影响。

我们实验中用了眼睛和花,想看一下大脑是怎么活动的。我们确实发现,在不同的线索出现的时候,大脑活动的差别很大。我们以眼睛为例,梳理一下它的警卫和心理措施,做神经质的探讨,我们还可以去追踪遗传里面的原因。美国的民主制度,它鼓励更多的人去参加选举,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对选举没有兴趣。一般的美国人对谁当总统还不如中国人这么有热情,因为总统变来变去,他们的总统在国外影响很大,但在国内影响不太大。美国的民主制度就是换了谁也是换汤不换药的。但是民主制度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去,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于是怎么样鼓励人们参加这些地方选举,正是传播的任务。

再讲一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末纽约有一个黑人,后面有四个警察在追他让他停下来,他就跑,跑的时候他又爬墙,然后手里掏东西,警察就觉得他在掏枪,于是四个人一起开枪,把黑人打成筛子。结果他掏出来的是一个钱包,于是人权组织,少数民族保护组织,起诉警察蓄意杀人。大家觉得是蓄意杀人吗?怎么证明不是?华盛顿大学的一个学者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让白人对视,坐在电脑前。然后给你闪动黑人的照片和白人的照片,最后看阈下现实,就是你都没感觉到看到了,比方说让你稍微感觉到,别的什么都看不清。然后,比较快地闪动两类东西,一类是武器,一类是工具,要求你判断,这也用的是我们刚才的隐性认知。结果是什么?对白人而言,当前面在闪动黑人的照片的时候,他把这个工具辨识为武器的概率一下就增高了。这个证据说明,我们不能认为他把这人打死是对的,这是一个生命。但是,我们会认为不存在“蓄意”,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自动化隐性认识并不是由他们控制的。

发掘人的记忆源,或者是和人的遗传、生理等的某种隐性关联,用它来激活你的某种行为,使它符合某种社会目标,这是现在一个挺有趣的研究领域。在2009年的时候,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Richard H.Thalerr和哈佛大学法学院的Cass R.Sunstein写了一本书叫作Nudge,翻译成中文叫《轻推》。就是从管理的角度,讲你这个东西怎么放,放得多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就是不断地寻找一种让人没有压迫感,同时又符合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的行为规则,我把它叫作implicit social communication。

嘉宾:葛老师,您好!您讲的多是国外的跨学科发展情况,比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等。请问:在中国,行为心理学研究与跨学科发展的情况怎样?

葛岩:发展得不好。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泛,包括神经学、数学、普通心理学等,有人在做这方面研究,但是发展得不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外也不是特别多。行为心理学对人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解释,它可能提供一些和你的直觉判断恰恰相反的结论。有学者就研究人的精神失常是遗传还是后天导致的,各自所占比例有多大,做得非常好。

嘉宾:老师您好,听了您的演讲受益匪浅。我想请问的是,如果想将行为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哪些选题比较有研究价值?请您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指导。

葛岩:在国际传播学界,尤其是在市场广告这个领域,主要的研究都是通过心理实验进行的。有关实验、行为测试等方面的文献很多,像Journal of Advertiser Research、Journal of Market、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等期刊上60%~70%的研究都是通过行为测试进行的,可以找来学习。谢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