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晖
杨晖,博士,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资深媒体人,TV2.0电视新思维理念倡导者,多家电视台媒体战略管理顾问,曾先后成功创办《波士堂》《开讲啦》《爱拼才会赢》等知名电视节目以及《互联网的百万富翁》《中国婴童产业创富大赛》等网络真人秀节目,合作伙伴包括CCTV、东方卫视、第一财经、湖南卫视等媒体,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金童奖”等国家级、省级政府专业大奖60余项,获得“年度成功女性”“潮流先锋人物”“世博城市之星”“中国十佳电视栏目制片人”等称号,两次入选“中国商界女性经营价值榜”。
杨晖: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媒人的自我修养》。我想当我们在选择大学专业的那一刻,我们心中一定都有一个向往,就是对未来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的向往。今天大家坐在这里,一定仍然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了向往。那么对于我,一个在传媒大海里游了21年泳的人来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觉得有三点可以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要跟大家讲的就是四个字“市场红利”。其实在中国,“红利”两个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跟市场都不太有关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当市场被逐渐放开以后我们才渐渐有了“市场”这个概念,市场意识在若干年后才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点儿位置。对于媒体行业来讲,我们的电视台几乎都是由政府操办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媒体更多地享受到的是政策的红利、体制的红利,而那些制播分离的公司,也就是民营的媒体公司,它们能够获取到的一定是市场红利。什么是制播分离?你们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制播分离的公司或者栏目吗?灿星传媒,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好声音》《出彩中国人》等节目。我想之前大家肯定不知道《开讲啦》也是制播分离的。所以,这种通过制播分离模式生产出来的节目已经在悄然地渗透到大家的生活中,非常多的好的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制播分离的模式,由民营媒体公司制作的。
201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文章中提到光线传媒、灿星传媒和唯众传媒是今天民营媒体公司中所谓的“三巨头”。其实我觉得谈巨头还为时过早,在中国制播分离的道路上,这些实行制播分离的公司的规模都还非常小,灿星传媒成立不过3年时间,唯众传媒也不过是8年的时间,光线传媒时间更长一些,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了,但是光线传媒目前最好的表现应该是在《泰囧》这部电影上。目前在电视这一领域,大家可以看到,灿星传媒应该是制作电视节目的民营媒体公司中单体规模最大的一家。比如,一个《中国好声音》可能要上亿的投资,而换回来的可能是十几个亿或是几十个亿的收入,我指的单体是这个意思。
唯众传媒的特点在于它是国内最注重原创的一家民营媒体公司。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Are You Normal》(即《你正常吗》)是以电视节目的模式引进的,但是是由我们做的互联网节目的改造,之前所有的节目都是由唯众传媒自己原创的。它成立8年了,也因为它比较勤奋努力,所以目前唯众传媒是中国生产节目规模最大的民营媒体公司之一,2013年生产的电视节目达到了12档,2014年也有12~14档节目。我想唯众传媒之所以被列为三巨头之一,可能是从生产节目的量上来说的。而光线传媒可能是因为它的市值是最高的,灿星传媒和唯众传媒目前都还没有上市。
制播分离,顾名思义就是节目制作和播出相分离。最早引入“制播分离”这个概念的是英国,英国有BBC、ITV、CHANNEL 4。英国通过了两部《广播电视法》,不断地鼓励和保护制播分离的公司。首先,它们规定每一家电视台拿到制播分离公司提供的内容要不少于50%,也就是说你的10档节目里要有5档是由制播分离公司提供的,是由民营媒体公司来提供的。目前,中国还没有这么明确的法律来规定和保护或者说促进民营媒体公司的发展。英国的第二部《广播电视法》规定,只要这个节目的idea是来自独立制片公司,那么节目的版权就属于独立制作公司。我们看到,在中国,欧美的节目制作模式满天飞,其实是因为它们版权保护做得比较好,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idea,就不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就不可能把节目卖到世界各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制播分离和欧美的制播分离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过我们已经在路上了,虽然脚步有些踉踉跄跄,但是我们星星点点的节目已经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我想说的市场红利的基础。在传媒这个领域,要发展制播分离模式,就一定要形成市场竞争这么一个环境,只有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才可以让众多传媒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证明自己的实力。
在这个市场红利当中一定有一个词叫作“实力作证”,你要尊重市场的话就一定要拿出自己的实力去硬拼。在中国所有的电视台当中,一流的节目制作人和知名的导演其实是非常多的。但是,我跟湖南卫视现在的吕焕斌台长、跟SMG的黎瑞刚总裁沟通的时候,他们会很认同一个观点,就是说把现在中国顶级的1000个制片人拿出来放到市场上,如果你没有市场意识的话很可能980个都得“在水里淹死”。就是说,在这个行业中,制播分离不是说把节目做好就可以了,一定是你要懂得市场的规律,一定是你有这样的勇气能够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在一个大的广电集团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事情可能领导都替你挡掉了,你只要做好你的节目就可以了。但是,当你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你变成人家的一棵树的时候,你就要想清楚:第一,你的根基要比较牢固;第二,你的树干要比较有力量;第三,你真的是要枝繁叶茂,不然你怎么能够为你的手下员工遮风挡雨?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面对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勇气是我们必备的条件,这是我们一定要想清楚的事情。所以,我在说市场红利的同时,其实不是为了把大家都哄出来跟我一样去创业,我可能要善意地提醒你,你不一定行的。但是,在体制内工作和在民营媒体公司工作,学到的东西、得到的机会一定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在体制内工作,可能你就得经历“多年媳妇熬成婆”这样一个过程,而民营媒体公司可能会更加开放。《开讲啦》就是一群跟你们一样的“90后”制作的节目,我们有很多导演其实都是刚从学校里出来没多久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是比较敢于和勇于给他们机会的,其实我给他们更多机会也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给公司更多的机会。市场的红利可能不仅给民营媒体公司带来良好的财务状况,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能给我们每一位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舞台。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
另外我想补充一下,就是在市场当中也有政策,不是你有了勇气、有了你所谓的实力就可以的了。如果在市场竞争当中,你不审时度势,不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的话,其实你很容易就被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把刀,从哪里来的一阵风,或者一颗子弹给干掉了。因此我觉得在市场竞争中,在策略上最重要的可能是你要善于去做差异化竞争。唯众传媒从创立的第一天就没有想过要去做娱乐节目,我们做了一档很难做的节目,就是从财经节目入手,做了一档《波士堂》。当江南春的那档节目作为《波士堂》第一期节目播出的时候,它真的是颠覆了所有人对财经节目的看法。我觉得可能这就是差异化的竞争,我们没有选择娱乐节目,我们选择财经这个题材,我们用了非常具有娱乐精神的表达方式来制作节目,用我的话讲就是我希望这个节目说人话、接地气。事实上我们做到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打了一张差异牌。后来我们做了很多职场类的节目,比如《上班这点事》《职场好榜样》等。我们也做了很多创业类的节目,比如《我为创业狂》《爱拼才会赢》等。把这些节目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做的财经节目矩阵,我称它为“大财经”。
接下来,我们开始开发“大文化”,包括你们看到的《开讲啦》,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们给中央电视台提供的一套特别节目叫《青年中国说》,还有2014年第四季度中央一套黄金8点档推出的《青年中国说》第四季的季播节目。我们也做了易中天老师在中央一套的《一起聊聊》节目,2013年我们制作了窦文涛在中央二套的《滔滔不绝》节目,也做了像《大声说》《大驾光临》等一系列人物类的脱口秀、话题类节目,这样就把我们“大文化”的产品矩阵充实了起来。可以这么讲,在中国,实际上“大财经”和“大文化”的节目,我们非常有底气地讲,我们唯众传媒是做得最好的,只有我们在真的用心地经营这两个领域。
从2013年到2014年,我们开始做“大生活”和“大综艺”。之前还做了一档时尚的设计师真人秀综合节目叫《中国爱美丽》,未来可能旅行、养生、健康、情感、时尚、生活乃至理财等都会成为我们“大生活”板块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大财经”“大文化”“大生活”是其他的制播分离公司、中国电视台没有着力去设计制作的领域,而这就是我们的市场。
并不是说做差异化竞争我们就不去抢别人的蛋糕了。我们为什么要开“大综艺”板块?唯众传媒进入“大综艺”板块是以《你正常吗》为代表,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调查类节目,一个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做的节目,最后怎么收缩成了一档娱乐节目?我在前几天接受了一个访问,当时的题目叫作《互联网时代的大综艺需要大情怀》,我觉得所有的娱乐节目制作都是需要用心的。对于唯众传媒来说,做过了财经、文化、生活类节目,我们对综艺节目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大家看到节目中有很多搞笑的提问,表面上这档娱乐节目是挺欢乐的,但实际上,除了人口调查之外,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有上千万人参加的调查活动。我们的节目原创了大概500道题目,一季总共有10集,以3.3亿人次的点击率收官,腾讯给我们的考核是1.5亿人次,我们已经超过它们1倍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节目给大家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向受众提供了一个关于其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一项调查。这种调查我认为是为当下的中国描摹了一副年轻人的面孔,让大家更了解自己,也让不了解我们的其他人来了解我们,应该来讲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我觉得其实这些节目对于价值观或是对于情怀的理解是骨子里的东西,所以我希望未来我们参与这个市场竞争,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我刚刚讲到的我对于这个市场的感悟,这8年我在市场当中的一些体会。
第二点,我想跟大家讲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叫作“极客精神”。我想大家都知道黑客,就是互联网里面的技术高手。极客,顾名思义,就是追求极致的人。我们都不是做互联网的,为什么我们要提倡极客精神?在我看来,极客精神,其实换一个当下比较时髦的词表达就是“手艺人”,就是说你要有一种手艺人的态度或是手艺人的心态。我们常常自嘲说我们电视人都是电视农民工,其实这种自嘲也不无道理,因为就真的是抱着一种刀耕火种的态度,你特别有头脑也离不开手脚,节目还得自己编,嘉宾还得自己找,现场还得自己hold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家没有手艺人的心态可能真的很难把东西做到极致。
我可能不太了解“90后”的一些想法,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成长故事。我当时进湖南台的时候,湖南台那个时候其实是非常落后的。而我被招聘进去之后做的这档节目很有意思,这个节目是两个礼拜播一次,一次15分钟,所以我当时就想,两个礼拜播一次,一次15分钟,那我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编辑呢?因为一个月只有两次进机房的机会,每次只有15分钟的节目,真的没有什么机会。我们现在的画面在电脑上是可以随便拖来拖去的,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是节目剪掉了就没有了,要改的话你就得重新再来一遍。还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没有编辑思路,所以老师在编辑的时候我看着头晕。那我怎么办呢?我就得趁老师去吃饭的时候在机房里狂编。但更多的时候是老师不断地在倒带,而我又看不懂他的编辑意图,所以就觉得很困,就在旁边要睡着了,我就用手使劲儿地掐上眼皮,不断地掐,因为那个时候很恨自己,自己怎么能在老师编辑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睡觉呢?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对编辑有多大的兴趣,我们的一个感觉就是都没法儿把“90后”和我们的新导演赶进编辑机房,他觉得他的舞台在现场,他觉得那个明星、那个重量级主持人太帅了,他看得都入迷了,都不清楚下一环节是什么了。这些都是最浅显的东西,让你看灯光、看导播的话就更加不懂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如果没有手艺人的心态,你不知道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把所有的基本功都学扎实了,那么你大概更愿意做一个“评论家”,而不会实干,这就是说我们应尽可能地用更多的时间去把自己的手艺练好。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公司的首席产品经理。大家知道乔布斯、马化腾,《你正常吗》这样的一个小节目,马化腾居然在他们的群里说,他觉得后面的观众还可以长得更漂亮一点,那个灯还可以打得更亮一点。其实我想他不是电视的专业人士,但他作为一个拥有千亿市值公司的人会对这么小的一个节目发表意见,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平时都在干什么?如果他没有一个首席产品经理的心态,没有首席体验官的心态,我想他可能很难去做这样细微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拥有手艺人的心态是极客精神当中最核心的一点。
接着,我想讲的是“极简主义”加“极致主义”。我们经常在做的时候想法特别多,但其实有的时候大家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以《开讲啦》为例,它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就是一个人上来讲讲,然后接受大家的提问,仅此而已。但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吸引你,你会这么喜欢它呢?我想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功夫在诗外”,就是我做了这档节目,接下来每一个人,只要你们有一个平台,你们能说服电视台,你们完全可以这样做。事实上也是有的,中央三套有《文化视点》,北京卫视也推出了《财富公开梦》,然后各种类似的节目都出来了。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开讲啦》?我想如果你以后有幸去《开讲啦》实习或未来成为《开讲啦》的导演,你可能会更加清楚什么叫“极简主义”加“极致主义”。也就是说你的形式是极为简单的,但是有一句俗语叫作“螺蛳壳里做道场”,你怎么把极简在操作和执行的时候做到极致,也就是把它执行到极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那么从深层次来讲是什么呢?深层次是我真的没有把这个节目当成一个演讲节目,我觉得这个节目是一个自媒体发生器。我把它转换成一个互联网的场景,它特别像一个微博或者是微信的版主、主人,自己发表了一通意见以后,下面会有很多人去跟帖、去抢沙发、去拍砖,其实这些跟帖的、抢沙发的、拍砖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代表。从电视的角度来讲,这个节目颠覆了以往的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访谈节目,把第二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把一个看似极简的形式琢磨到、操作到、执行到极致。大家想,那些演员可以在《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在一些选秀节目里做评委,来表演他们的一些才艺,但是,为什么我们更喜欢看他们在《开讲啦》里的样子,听听他们讲什么?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大家刚刚看到我们所邀请的嘉宾,你们会发现这样一档节目几乎是不太可能跟娱乐节目去比肩的,我们请一个嘉宾上一个演讲类比赛或者演讲类真人秀节目,他可能上四期节目就可获得千万级的劳务费或者是佣金,对于我们来讲几乎是没有花太大的代价就把嘉宾请上来了,甚至带有公益性质。即便如此,我们在放宣传片的时候,我们节目打出的牌都大过其他的综艺节目。所以我相信当你找到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路,找到了核心竞争力,很多事情是很好办的,你可以顺势而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认为如果我们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极客精神。
还有一点在极客精神中是很重要的,就是创新与坚持。其实唯众传媒在8年当中做了大概40档节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每天都要想破脑袋,我们的导演非常痛苦。在我们公司成立的前3年,那个时候的模式已经开始有一点小小的苗头,我现在都记得在我的办公室至今还锁着很多DVD,就是有很多国外的节目模式都被我锁在了办公室里头。但在任何人进公司的最初3年时间里,也包括我自己是绝对不可以看这些模式的,一看这些模式你就觉得有依靠了,可以不用自己动脑筋了,那么你的脑子就退化了。所以当3年之后我们能够看这些模式的时候,能够就这些模式进行讨论的时候,模式里的东西就变了,就像人和衣服一样,就不再是衣服来穿你,而是你来hold住这件衣服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是把那些模式熬成粉、熬成浆、变成营养液自己喝下去了,而不是说这些模式是方形的,我们就赶快把自己的脚切成方形的放进去,这个模式是圆形的,我们就又把我自己的脚切成圆形的放进去。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我觉得是最低档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很成功地培养了这家公司一个原创的DNA。
但是,唯众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你是否有原创的基因,而在于你是否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在于你是不是能够坚持,是不是可以死磕,最重要的一个检验标准就是你是不是能够不断地让市场看到惊喜,让观众觉得有新的作品问世。如果说8年前我们只有一个《波士堂》,8年后还是只有一个《波士堂》的话,那么我想这家公司早就玩儿完了,最多是一个活得比较好的拿到一笔现金的小公司。今天唯众传媒要在江湖上安身立命并以领跑者的姿态出现,就必须不断地让自己的产品枝繁叶茂。我想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怎么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极客。成为极客可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从一个最杰出的导演到一个最杰出的制作人,最后可能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做极客可能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企业家思维”。这五个字你们可能觉得跟你们离得有点儿远,因为你们都还在学校里,讲这个就是想让你们变成一个个非常独立的个体,甚至是用一种类似于自杀的方式去做自己的工作。其实不是的,我想说的是能够把一个传媒梦想先种在大家的心里。很多人说做一个电视人,好好地做电视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讲企业家思维?在我看来,在我21年的职业生涯里面,讲求企业家思维对于我的成长可能是最有帮助的。当我不断地进行实践之后再到市场中来,特别是有两年境外媒体管理经验之后,我就觉得我终于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了,为了这一天我准备了很多年。所以我说企业家思维不是让大家在没走出校门或一走出校门就藏了一个企业家的梦,而是说这件事情是要提早做准备的。但是如果说你有更远大的梦想,我希望大家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企业家”,这样,你自己的格局,你对未来的思考,还有你对你所从事的工作会有不同的思考。
首先你要有企业家思维,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的思维,刚刚我强调极客精神,大家说是前后矛盾吗?对,我说你要有手艺人的心态,但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如果说你已经满足于做一个手艺人,那你未来可能只是匠人,当然做一个螺丝钉也很好,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大的野心、这么大的雄心,对自己有这么大的一个考量。但是我觉得大家不妨用“取法其上”的原则,就是取其上者才可能得其中,取其中者就可能得其下了。所以大家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一定会比我们对自己要求低一点更好,这是我希望给大家传递的一种理念。如果你不仅仅局限于做一个手艺人,那么要怎么去建立自己的格局呢?我觉得我跟大家讲战略可能大家会觉得太遥远了,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成为一个有企业家思维的人,你就必须懂战略,会经营,会管理。昨天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来跟我辞行,他要出去创业,他说我告诉他要有梦想,要成为一个企业家。我同事说,照这样说的话,人人都要去成为企业家,人人都要去创业,那怎么办?我想,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要做大做强,员工没有这样的格局,没有这样的事业心,没有这样的胸怀,其实是不行的,首先他就不是一个企业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今天可以把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大家的心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产业还太弱小了,只有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个行业风生水起,也只有让这个行业风生水起才能让我们在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才都有希望获得更大的翱翔空间。
另外,在企业家思维上我还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就是作为一个内容供应商,“内容为王”可能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我要在企业家思维里提这点呢?因为仅仅是“内容为王”是不够的,只有“内容为王”加可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才是无敌的。我们现在以为做出一个好的作品可能就可以了,其实你要让好的作品永续下去,就得要有人养着。其实电视节目也是讲求“包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电视节目没有市场前景,只是你个人证明你的才华,那么我觉得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说TV2.0,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用10万字写的TV2.0,可能是在2006年左右,在中国电视领域最早提出用互联网的特征和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传统电视节目。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确实是不同的。商业模式从目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中国好声音》,可能你仅仅是知道它有很高的收视率,但是你不知道它一个亿撬动的是几十个亿的广告收入,包括它的数字音乐在互联网上的下载量,它这个品牌授权给加多宝印在那个罐子上,这些都是要授权费的。也就是说,做好了一个品牌,这个品牌的价值相当于当年迪士尼做了一只米老鼠,而这只米老鼠活跃了几十年,它养活了太多人,成为一只含金量极高的金老鼠,可能不仅仅是金老鼠,甚至是白金老鼠。我们打造一个产品就是想让它成为品牌,成为品牌才会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经济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就像我们在哲学课说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一个基础,其实在这点上面也是一样。未来大家可能要去电视台、去报社、去网站,或者去一个公司,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再去想的时候就会清楚了,为什么我的领导不让我做这个、不让我做那个,因为这个东西很好,但它的性价比不高,大家不能做这个决策。有时候我们想得很单一,但是今天我特别希望我简短的一些提醒可以让大家在未来在你所在的单位或团队中做事情时能够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最后就是责任与担当,大家可能会觉得特别土,但是我觉得特别实在,企业家思维中最重要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责任与担当。在《波士堂》的8年时间里,跟400多位企业家打交道,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当你贴近地去看王石,贴近地去看这些企业家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身上会有很多你没有发现的经营企业那些岁月积累下来的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就是责任与担当。作为传媒来讲,我觉得这个属性会离得更近,因为你生产的是一个精神产品,不是物质产品。我想一个国家也好,每一代人的成长也好,真的需要正能量,需要你的每一个节目里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输入。如果你没有价值观念,其实你这档节目是没有灵魂的,只要是一档没有灵魂的节目,哪怕是无害的,只要它是无益的,那就是没有价值的节目。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你要问我唯众传媒的理想是什么,杨晖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告诉你,不是做中国最大的公司,也不是做中国最强的公司,我非常想做的是最受人尊重的一家媒体公司。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努力在这么做,唯众传媒的节目都会有一种气质,大家一看就觉得可能应该就是唯众传媒做的节目。一家好的公司,或者是一个好的内容提供机构,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考虑你的观众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你能帮他实现什么,我想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在你满足他的需求的同时你也在引导他的需求,在创造他的需求,但是这些被创造的需求一定是要有价值的。我不是说所有的娱乐节目都没有价值,我是说要做有价值的娱乐节目和非娱乐节目,这是我的一个正确的表达。那么,怎么去做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怎么去做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其实只有8个字: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嘉宾:杨老师您好,请问如何保证《你正常吗》这个节目大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节目的趣味性相平衡?
杨晖:刚刚提到《你正常吗》这个节目本身的魅力,换句话说,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想知道大家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我们不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自己的一个目的。我就说一句特别简单的话:如果你要撒谎的话,一定是用一个更大的谎言去覆盖这个谎言,然后用另外一个更大的谎言去覆盖第二个谎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机会成本太高了,而且互联网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态环境。所以,从我们的操作上来讲,我们是唯恐数据有问题,好在现在互联网上的这个调查不太像今天电视台的数据已经被污染得一塌糊涂。我觉得《你正常吗》的数据调查有一点好处,就是当你填写正常或者不正常的时候面对的是你的电脑、你的手机、你的iPad,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其实没有必要对自己撒谎,因为你不需要。当面采访和背对背地做一个测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能很负责任地说这里的数据都是比较客观的。
嘉宾:您刚才讲到差异化竞争、极客精神等,体现出您作为决策者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去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谢谢。
杨晖:要去建立创新性的思维,其实人是很有惰性的,平平淡淡没有问题,但我觉得应该要有一个自我要求。我还有一个感觉是,去抄人家的东西,或者哪怕是说做模式的引进,我觉得花的时间、成本和你自己去创造花的时间、成本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前者花的时间、成本甚至更多。因为如果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东西,那是从你心里流出来的,逻辑是很顺的,你猜度自己的心思一定是比你猜度人家的心思更简单,一定是你对于自己、对于中国这个市场、对于中国所有的观众更了解。那么,你把你的员工和你自己的心结打开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两点之间直线最近,你不会觉得创新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情。我一直讲一个七巧板理论,就是小朋友玩的七巧板,只有七块板子,形状也都是不变的,但它有3200多种拼法,能想象吗?所谓的创新就是不同的排列组合、核心要素的放大和腾挪,就是这些情况。所以当你掌握这些核心要素之后,基本上就是游刃有余的,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你的。大家千万不要把创新这件事情想得过于可怕和恐怖。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打开心扉,你的创意就会像打开水龙头之后的水流一样汩汩而来,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谢谢。
');" class="a2">收藏时间:2014年7月19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
主讲人:杨晖
杨晖
杨晖,博士,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资深媒体人,TV2.0电视新思维理念倡导者,多家电视台媒体战略管理顾问,曾先后成功创办《波士堂》《开讲啦》《爱拼才会赢》等知名电视节目以及《互联网的百万富翁》《中国婴童产业创富大赛》等网络真人秀节目,合作伙伴包括CCTV、东方卫视、第一财经、湖南卫视等媒体,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金童奖”等国家级、省级政府专业大奖60余项,获得“年度成功女性”“潮流先锋人物”“世博城市之星”“中国十佳电视栏目制片人”等称号,两次入选“中国商界女性经营价值榜”。
杨晖: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媒人的自我修养》。我想当我们在选择大学专业的那一刻,我们心中一定都有一个向往,就是对未来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的向往。今天大家坐在这里,一定仍然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了向往。那么对于我,一个在传媒大海里游了21年泳的人来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觉得有三点可以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要跟大家讲的就是四个字“市场红利”。其实在中国,“红利”两个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跟市场都不太有关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当市场被逐渐放开以后我们才渐渐有了“市场”这个概念,市场意识在若干年后才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点儿位置。对于媒体行业来讲,我们的电视台几乎都是由政府操办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媒体更多地享受到的是政策的红利、体制的红利,而那些制播分离的公司,也就是民营的媒体公司,它们能够获取到的一定是市场红利。什么是制播分离?你们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制播分离的公司或者栏目吗?灿星传媒,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好声音》《出彩中国人》等节目。我想之前大家肯定不知道《开讲啦》也是制播分离的。所以,这种通过制播分离模式生产出来的节目已经在悄然地渗透到大家的生活中,非常多的好的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制播分离的模式,由民营媒体公司制作的。
201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文章中提到光线传媒、灿星传媒和唯众传媒是今天民营媒体公司中所谓的“三巨头”。其实我觉得谈巨头还为时过早,在中国制播分离的道路上,这些实行制播分离的公司的规模都还非常小,灿星传媒成立不过3年时间,唯众传媒也不过是8年的时间,光线传媒时间更长一些,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了,但是光线传媒目前最好的表现应该是在《泰囧》这部电影上。目前在电视这一领域,大家可以看到,灿星传媒应该是制作电视节目的民营媒体公司中单体规模最大的一家。比如,一个《中国好声音》可能要上亿的投资,而换回来的可能是十几个亿或是几十个亿的收入,我指的单体是这个意思。
唯众传媒的特点在于它是国内最注重原创的一家民营媒体公司。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Are You Normal》(即《你正常吗》)是以电视节目的模式引进的,但是是由我们做的互联网节目的改造,之前所有的节目都是由唯众传媒自己原创的。它成立8年了,也因为它比较勤奋努力,所以目前唯众传媒是中国生产节目规模最大的民营媒体公司之一,2013年生产的电视节目达到了12档,2014年也有12~14档节目。我想唯众传媒之所以被列为三巨头之一,可能是从生产节目的量上来说的。而光线传媒可能是因为它的市值是最高的,灿星传媒和唯众传媒目前都还没有上市。
制播分离,顾名思义就是节目制作和播出相分离。最早引入“制播分离”这个概念的是英国,英国有BBC、ITV、CHANNEL 4。英国通过了两部《广播电视法》,不断地鼓励和保护制播分离的公司。首先,它们规定每一家电视台拿到制播分离公司提供的内容要不少于50%,也就是说你的10档节目里要有5档是由制播分离公司提供的,是由民营媒体公司来提供的。目前,中国还没有这么明确的法律来规定和保护或者说促进民营媒体公司的发展。英国的第二部《广播电视法》规定,只要这个节目的idea是来自独立制片公司,那么节目的版权就属于独立制作公司。我们看到,在中国,欧美的节目制作模式满天飞,其实是因为它们版权保护做得比较好,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idea,就不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就不可能把节目卖到世界各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制播分离和欧美的制播分离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过我们已经在路上了,虽然脚步有些踉踉跄跄,但是我们星星点点的节目已经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我想说的市场红利的基础。在传媒这个领域,要发展制播分离模式,就一定要形成市场竞争这么一个环境,只有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才可以让众多传媒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证明自己的实力。
在这个市场红利当中一定有一个词叫作“实力作证”,你要尊重市场的话就一定要拿出自己的实力去硬拼。在中国所有的电视台当中,一流的节目制作人和知名的导演其实是非常多的。但是,我跟湖南卫视现在的吕焕斌台长、跟SMG的黎瑞刚总裁沟通的时候,他们会很认同一个观点,就是说把现在中国顶级的1000个制片人拿出来放到市场上,如果你没有市场意识的话很可能980个都得“在水里淹死”。就是说,在这个行业中,制播分离不是说把节目做好就可以了,一定是你要懂得市场的规律,一定是你有这样的勇气能够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在一个大的广电集团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事情可能领导都替你挡掉了,你只要做好你的节目就可以了。但是,当你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你变成人家的一棵树的时候,你就要想清楚:第一,你的根基要比较牢固;第二,你的树干要比较有力量;第三,你真的是要枝繁叶茂,不然你怎么能够为你的手下员工遮风挡雨?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面对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勇气是我们必备的条件,这是我们一定要想清楚的事情。所以,我在说市场红利的同时,其实不是为了把大家都哄出来跟我一样去创业,我可能要善意地提醒你,你不一定行的。但是,在体制内工作和在民营媒体公司工作,学到的东西、得到的机会一定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在体制内工作,可能你就得经历“多年媳妇熬成婆”这样一个过程,而民营媒体公司可能会更加开放。《开讲啦》就是一群跟你们一样的“90后”制作的节目,我们有很多导演其实都是刚从学校里出来没多久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是比较敢于和勇于给他们机会的,其实我给他们更多机会也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给公司更多的机会。市场的红利可能不仅给民营媒体公司带来良好的财务状况,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能给我们每一位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舞台。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
另外我想补充一下,就是在市场当中也有政策,不是你有了勇气、有了你所谓的实力就可以的了。如果在市场竞争当中,你不审时度势,不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的话,其实你很容易就被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把刀,从哪里来的一阵风,或者一颗子弹给干掉了。因此我觉得在市场竞争中,在策略上最重要的可能是你要善于去做差异化竞争。唯众传媒从创立的第一天就没有想过要去做娱乐节目,我们做了一档很难做的节目,就是从财经节目入手,做了一档《波士堂》。当江南春的那档节目作为《波士堂》第一期节目播出的时候,它真的是颠覆了所有人对财经节目的看法。我觉得可能这就是差异化的竞争,我们没有选择娱乐节目,我们选择财经这个题材,我们用了非常具有娱乐精神的表达方式来制作节目,用我的话讲就是我希望这个节目说人话、接地气。事实上我们做到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打了一张差异牌。后来我们做了很多职场类的节目,比如《上班这点事》《职场好榜样》等。我们也做了很多创业类的节目,比如《我为创业狂》《爱拼才会赢》等。把这些节目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做的财经节目矩阵,我称它为“大财经”。
接下来,我们开始开发“大文化”,包括你们看到的《开讲啦》,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们给中央电视台提供的一套特别节目叫《青年中国说》,还有2014年第四季度中央一套黄金8点档推出的《青年中国说》第四季的季播节目。我们也做了易中天老师在中央一套的《一起聊聊》节目,2013年我们制作了窦文涛在中央二套的《滔滔不绝》节目,也做了像《大声说》《大驾光临》等一系列人物类的脱口秀、话题类节目,这样就把我们“大文化”的产品矩阵充实了起来。可以这么讲,在中国,实际上“大财经”和“大文化”的节目,我们非常有底气地讲,我们唯众传媒是做得最好的,只有我们在真的用心地经营这两个领域。
从2013年到2014年,我们开始做“大生活”和“大综艺”。之前还做了一档时尚的设计师真人秀综合节目叫《中国爱美丽》,未来可能旅行、养生、健康、情感、时尚、生活乃至理财等都会成为我们“大生活”板块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大财经”“大文化”“大生活”是其他的制播分离公司、中国电视台没有着力去设计制作的领域,而这就是我们的市场。
并不是说做差异化竞争我们就不去抢别人的蛋糕了。我们为什么要开“大综艺”板块?唯众传媒进入“大综艺”板块是以《你正常吗》为代表,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调查类节目,一个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做的节目,最后怎么收缩成了一档娱乐节目?我在前几天接受了一个访问,当时的题目叫作《互联网时代的大综艺需要大情怀》,我觉得所有的娱乐节目制作都是需要用心的。对于唯众传媒来说,做过了财经、文化、生活类节目,我们对综艺节目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大家看到节目中有很多搞笑的提问,表面上这档娱乐节目是挺欢乐的,但实际上,除了人口调查之外,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有上千万人参加的调查活动。我们的节目原创了大概500道题目,一季总共有10集,以3.3亿人次的点击率收官,腾讯给我们的考核是1.5亿人次,我们已经超过它们1倍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节目给大家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向受众提供了一个关于其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一项调查。这种调查我认为是为当下的中国描摹了一副年轻人的面孔,让大家更了解自己,也让不了解我们的其他人来了解我们,应该来讲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我觉得其实这些节目对于价值观或是对于情怀的理解是骨子里的东西,所以我希望未来我们参与这个市场竞争,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我刚刚讲到的我对于这个市场的感悟,这8年我在市场当中的一些体会。
第二点,我想跟大家讲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叫作“极客精神”。我想大家都知道黑客,就是互联网里面的技术高手。极客,顾名思义,就是追求极致的人。我们都不是做互联网的,为什么我们要提倡极客精神?在我看来,极客精神,其实换一个当下比较时髦的词表达就是“手艺人”,就是说你要有一种手艺人的态度或是手艺人的心态。我们常常自嘲说我们电视人都是电视农民工,其实这种自嘲也不无道理,因为就真的是抱着一种刀耕火种的态度,你特别有头脑也离不开手脚,节目还得自己编,嘉宾还得自己找,现场还得自己hold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家没有手艺人的心态可能真的很难把东西做到极致。
我可能不太了解“90后”的一些想法,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成长故事。我当时进湖南台的时候,湖南台那个时候其实是非常落后的。而我被招聘进去之后做的这档节目很有意思,这个节目是两个礼拜播一次,一次15分钟,所以我当时就想,两个礼拜播一次,一次15分钟,那我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编辑呢?因为一个月只有两次进机房的机会,每次只有15分钟的节目,真的没有什么机会。我们现在的画面在电脑上是可以随便拖来拖去的,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是节目剪掉了就没有了,要改的话你就得重新再来一遍。还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没有编辑思路,所以老师在编辑的时候我看着头晕。那我怎么办呢?我就得趁老师去吃饭的时候在机房里狂编。但更多的时候是老师不断地在倒带,而我又看不懂他的编辑意图,所以就觉得很困,就在旁边要睡着了,我就用手使劲儿地掐上眼皮,不断地掐,因为那个时候很恨自己,自己怎么能在老师编辑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睡觉呢?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对编辑有多大的兴趣,我们的一个感觉就是都没法儿把“90后”和我们的新导演赶进编辑机房,他觉得他的舞台在现场,他觉得那个明星、那个重量级主持人太帅了,他看得都入迷了,都不清楚下一环节是什么了。这些都是最浅显的东西,让你看灯光、看导播的话就更加不懂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如果没有手艺人的心态,你不知道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把所有的基本功都学扎实了,那么你大概更愿意做一个“评论家”,而不会实干,这就是说我们应尽可能地用更多的时间去把自己的手艺练好。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公司的首席产品经理。大家知道乔布斯、马化腾,《你正常吗》这样的一个小节目,马化腾居然在他们的群里说,他觉得后面的观众还可以长得更漂亮一点,那个灯还可以打得更亮一点。其实我想他不是电视的专业人士,但他作为一个拥有千亿市值公司的人会对这么小的一个节目发表意见,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平时都在干什么?如果他没有一个首席产品经理的心态,没有首席体验官的心态,我想他可能很难去做这样细微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拥有手艺人的心态是极客精神当中最核心的一点。
接着,我想讲的是“极简主义”加“极致主义”。我们经常在做的时候想法特别多,但其实有的时候大家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以《开讲啦》为例,它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就是一个人上来讲讲,然后接受大家的提问,仅此而已。但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吸引你,你会这么喜欢它呢?我想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功夫在诗外”,就是我做了这档节目,接下来每一个人,只要你们有一个平台,你们能说服电视台,你们完全可以这样做。事实上也是有的,中央三套有《文化视点》,北京卫视也推出了《财富公开梦》,然后各种类似的节目都出来了。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开讲啦》?我想如果你以后有幸去《开讲啦》实习或未来成为《开讲啦》的导演,你可能会更加清楚什么叫“极简主义”加“极致主义”。也就是说你的形式是极为简单的,但是有一句俗语叫作“螺蛳壳里做道场”,你怎么把极简在操作和执行的时候做到极致,也就是把它执行到极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那么从深层次来讲是什么呢?深层次是我真的没有把这个节目当成一个演讲节目,我觉得这个节目是一个自媒体发生器。我把它转换成一个互联网的场景,它特别像一个微博或者是微信的版主、主人,自己发表了一通意见以后,下面会有很多人去跟帖、去抢沙发、去拍砖,其实这些跟帖的、抢沙发的、拍砖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代表。从电视的角度来讲,这个节目颠覆了以往的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访谈节目,把第二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把一个看似极简的形式琢磨到、操作到、执行到极致。大家想,那些演员可以在《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在一些选秀节目里做评委,来表演他们的一些才艺,但是,为什么我们更喜欢看他们在《开讲啦》里的样子,听听他们讲什么?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大家刚刚看到我们所邀请的嘉宾,你们会发现这样一档节目几乎是不太可能跟娱乐节目去比肩的,我们请一个嘉宾上一个演讲类比赛或者演讲类真人秀节目,他可能上四期节目就可获得千万级的劳务费或者是佣金,对于我们来讲几乎是没有花太大的代价就把嘉宾请上来了,甚至带有公益性质。即便如此,我们在放宣传片的时候,我们节目打出的牌都大过其他的综艺节目。所以我相信当你找到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路,找到了核心竞争力,很多事情是很好办的,你可以顺势而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认为如果我们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极客精神。
还有一点在极客精神中是很重要的,就是创新与坚持。其实唯众传媒在8年当中做了大概40档节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每天都要想破脑袋,我们的导演非常痛苦。在我们公司成立的前3年,那个时候的模式已经开始有一点小小的苗头,我现在都记得在我的办公室至今还锁着很多DVD,就是有很多国外的节目模式都被我锁在了办公室里头。但在任何人进公司的最初3年时间里,也包括我自己是绝对不可以看这些模式的,一看这些模式你就觉得有依靠了,可以不用自己动脑筋了,那么你的脑子就退化了。所以当3年之后我们能够看这些模式的时候,能够就这些模式进行讨论的时候,模式里的东西就变了,就像人和衣服一样,就不再是衣服来穿你,而是你来hold住这件衣服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是把那些模式熬成粉、熬成浆、变成营养液自己喝下去了,而不是说这些模式是方形的,我们就赶快把自己的脚切成方形的放进去,这个模式是圆形的,我们就又把我自己的脚切成圆形的放进去。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我觉得是最低档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很成功地培养了这家公司一个原创的DNA。
但是,唯众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你是否有原创的基因,而在于你是否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在于你是不是能够坚持,是不是可以死磕,最重要的一个检验标准就是你是不是能够不断地让市场看到惊喜,让观众觉得有新的作品问世。如果说8年前我们只有一个《波士堂》,8年后还是只有一个《波士堂》的话,那么我想这家公司早就玩儿完了,最多是一个活得比较好的拿到一笔现金的小公司。今天唯众传媒要在江湖上安身立命并以领跑者的姿态出现,就必须不断地让自己的产品枝繁叶茂。我想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怎么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极客。成为极客可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从一个最杰出的导演到一个最杰出的制作人,最后可能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做极客可能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企业家思维”。这五个字你们可能觉得跟你们离得有点儿远,因为你们都还在学校里,讲这个就是想让你们变成一个个非常独立的个体,甚至是用一种类似于自杀的方式去做自己的工作。其实不是的,我想说的是能够把一个传媒梦想先种在大家的心里。很多人说做一个电视人,好好地做电视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讲企业家思维?在我看来,在我21年的职业生涯里面,讲求企业家思维对于我的成长可能是最有帮助的。当我不断地进行实践之后再到市场中来,特别是有两年境外媒体管理经验之后,我就觉得我终于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了,为了这一天我准备了很多年。所以我说企业家思维不是让大家在没走出校门或一走出校门就藏了一个企业家的梦,而是说这件事情是要提早做准备的。但是如果说你有更远大的梦想,我希望大家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企业家”,这样,你自己的格局,你对未来的思考,还有你对你所从事的工作会有不同的思考。
首先你要有企业家思维,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的思维,刚刚我强调极客精神,大家说是前后矛盾吗?对,我说你要有手艺人的心态,但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如果说你已经满足于做一个手艺人,那你未来可能只是匠人,当然做一个螺丝钉也很好,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大的野心、这么大的雄心,对自己有这么大的一个考量。但是我觉得大家不妨用“取法其上”的原则,就是取其上者才可能得其中,取其中者就可能得其下了。所以大家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一定会比我们对自己要求低一点更好,这是我希望给大家传递的一种理念。如果你不仅仅局限于做一个手艺人,那么要怎么去建立自己的格局呢?我觉得我跟大家讲战略可能大家会觉得太遥远了,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成为一个有企业家思维的人,你就必须懂战略,会经营,会管理。昨天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来跟我辞行,他要出去创业,他说我告诉他要有梦想,要成为一个企业家。我同事说,照这样说的话,人人都要去成为企业家,人人都要去创业,那怎么办?我想,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要做大做强,员工没有这样的格局,没有这样的事业心,没有这样的胸怀,其实是不行的,首先他就不是一个企业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今天可以把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大家的心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产业还太弱小了,只有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个行业风生水起,也只有让这个行业风生水起才能让我们在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才都有希望获得更大的翱翔空间。
另外,在企业家思维上我还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就是作为一个内容供应商,“内容为王”可能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我要在企业家思维里提这点呢?因为仅仅是“内容为王”是不够的,只有“内容为王”加可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才是无敌的。我们现在以为做出一个好的作品可能就可以了,其实你要让好的作品永续下去,就得要有人养着。其实电视节目也是讲求“包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电视节目没有市场前景,只是你个人证明你的才华,那么我觉得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说TV2.0,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用10万字写的TV2.0,可能是在2006年左右,在中国电视领域最早提出用互联网的特征和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传统电视节目。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确实是不同的。商业模式从目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中国好声音》,可能你仅仅是知道它有很高的收视率,但是你不知道它一个亿撬动的是几十个亿的广告收入,包括它的数字音乐在互联网上的下载量,它这个品牌授权给加多宝印在那个罐子上,这些都是要授权费的。也就是说,做好了一个品牌,这个品牌的价值相当于当年迪士尼做了一只米老鼠,而这只米老鼠活跃了几十年,它养活了太多人,成为一只含金量极高的金老鼠,可能不仅仅是金老鼠,甚至是白金老鼠。我们打造一个产品就是想让它成为品牌,成为品牌才会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经济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就像我们在哲学课说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一个基础,其实在这点上面也是一样。未来大家可能要去电视台、去报社、去网站,或者去一个公司,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再去想的时候就会清楚了,为什么我的领导不让我做这个、不让我做那个,因为这个东西很好,但它的性价比不高,大家不能做这个决策。有时候我们想得很单一,但是今天我特别希望我简短的一些提醒可以让大家在未来在你所在的单位或团队中做事情时能够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最后就是责任与担当,大家可能会觉得特别土,但是我觉得特别实在,企业家思维中最重要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责任与担当。在《波士堂》的8年时间里,跟400多位企业家打交道,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当你贴近地去看王石,贴近地去看这些企业家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身上会有很多你没有发现的经营企业那些岁月积累下来的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就是责任与担当。作为传媒来讲,我觉得这个属性会离得更近,因为你生产的是一个精神产品,不是物质产品。我想一个国家也好,每一代人的成长也好,真的需要正能量,需要你的每一个节目里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输入。如果你没有价值观念,其实你这档节目是没有灵魂的,只要是一档没有灵魂的节目,哪怕是无害的,只要它是无益的,那就是没有价值的节目。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你要问我唯众传媒的理想是什么,杨晖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告诉你,不是做中国最大的公司,也不是做中国最强的公司,我非常想做的是最受人尊重的一家媒体公司。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努力在这么做,唯众传媒的节目都会有一种气质,大家一看就觉得可能应该就是唯众传媒做的节目。一家好的公司,或者是一个好的内容提供机构,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考虑你的观众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你能帮他实现什么,我想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在你满足他的需求的同时你也在引导他的需求,在创造他的需求,但是这些被创造的需求一定是要有价值的。我不是说所有的娱乐节目都没有价值,我是说要做有价值的娱乐节目和非娱乐节目,这是我的一个正确的表达。那么,怎么去做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怎么去做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其实只有8个字: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嘉宾:杨老师您好,请问如何保证《你正常吗》这个节目大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节目的趣味性相平衡?
杨晖:刚刚提到《你正常吗》这个节目本身的魅力,换句话说,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想知道大家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我们不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自己的一个目的。我就说一句特别简单的话:如果你要撒谎的话,一定是用一个更大的谎言去覆盖这个谎言,然后用另外一个更大的谎言去覆盖第二个谎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机会成本太高了,而且互联网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生态环境。所以,从我们的操作上来讲,我们是唯恐数据有问题,好在现在互联网上的这个调查不太像今天电视台的数据已经被污染得一塌糊涂。我觉得《你正常吗》的数据调查有一点好处,就是当你填写正常或者不正常的时候面对的是你的电脑、你的手机、你的iPad,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其实没有必要对自己撒谎,因为你不需要。当面采访和背对背地做一个测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能很负责任地说这里的数据都是比较客观的。
嘉宾:您刚才讲到差异化竞争、极客精神等,体现出您作为决策者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去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谢谢。
杨晖:要去建立创新性的思维,其实人是很有惰性的,平平淡淡没有问题,但我觉得应该要有一个自我要求。我还有一个感觉是,去抄人家的东西,或者哪怕是说做模式的引进,我觉得花的时间、成本和你自己去创造花的时间、成本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前者花的时间、成本甚至更多。因为如果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东西,那是从你心里流出来的,逻辑是很顺的,你猜度自己的心思一定是比你猜度人家的心思更简单,一定是你对于自己、对于中国这个市场、对于中国所有的观众更了解。那么,你把你的员工和你自己的心结打开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两点之间直线最近,你不会觉得创新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情。我一直讲一个七巧板理论,就是小朋友玩的七巧板,只有七块板子,形状也都是不变的,但它有3200多种拼法,能想象吗?所谓的创新就是不同的排列组合、核心要素的放大和腾挪,就是这些情况。所以当你掌握这些核心要素之后,基本上就是游刃有余的,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你的。大家千万不要把创新这件事情想得过于可怕和恐怖。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打开心扉,你的创意就会像打开水龙头之后的水流一样汩汩而来,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