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一 群众路线是街道工作的总纲
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街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众路线是街道工作的总纲。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在服务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街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彻好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如何把相对散、碎的群众工作系统化、可持续,我们的做法是建设服务型街道。用服务型街道、服务型机关的框架整合街道工作,这既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由政府承担的或政府管不了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另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集中力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014年,金融街街道在加强服务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升核心区服务能力和水平。街道牵头与金融街建设指挥部、金融服务办、金融街投资(集团)(金融街商会)建立“四方联席会”制度,整合力量,搭建平台,及时解决辖区金融机构和单位的服务问题。坚持每季度召开“金融街地区管理与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地区单位、企业间的通报通气,建立核心区各类活动、项目的准入报备制度,履行好街道统筹管理职能。针对非机动车的乱停乱放问题,街道经过调查研究,在百盛大厦及金融街购物中心周边规划、施划出379个非机动车停放区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公司,招聘服务引导员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进行专人专管。针对导引牌损毁问题,配合区园林绿化局完成了对核心区导向标示系统137块导引牌修缮工作,解决了路牌引导系统“毁容”、信息不全等问题。
二是打造公共服务品牌精品,不断建立完善街区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服务广场服务首创形象标准化,便民主题服务活动持续化开展;为解决核心区绿色出行问题,完成金融街免费公交2号线线路扩线调整。为弘扬传统文化,继续扶持打造地区单位群众文化品牌,例如,成功举办第三届“金融街杯”足球联赛,吸引地区16家大型金融机构参与;举办18家地区单位参加的金融街地区第六届龙舟赛;联合丰盛医院启动“金融街地区人群健康干预试点研究项目”,致力于为街区企事业职工提供智能化运动指导和健康问题指导;成立街道“缘聚金融街”青年交友俱乐部,推动青年交友活动常态化,等等。
围绕创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总目标,金融街街道将进一步推进服务管理。2015年,金融街街道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品质。街道坚持“拆治并重”的原则,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按照市、区要求的城市环境建设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结合地区东、西部环境建设差距明显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管理方案,提升街区整体环境品质。启动城市管理项目制工作机制,其中包括:问需于民,大力解决地区“边角地”管理不到位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城市痼疾顽症”的方法,研究“废品收购”和“无主垃圾、渣土”的解决途径;做好核心区城市基础设施维护与治理、城市环境优化保护工作;宣传、推广智能快递柜的安装及使用,切实解决快递“最后100米”难题;推进绿色楼宇建设,节能降耗,打造绿色生态示范街区。
二 社会治理需要提高群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打通群众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通道,为群众提供真正迫切需要的服务,就需要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服务管理中来。服务型街道的内涵不仅是单向的党和政府服务群众,而且应该包括群众的自我服务、单位之间的相互服务,是一个各种主体互相服务、形成服务网络的概念,体现的是现代治理的核心理念。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治理要实现与社会治理、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最重要的是提高社会和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党和政府不可能和每一个社会成员形成治理互动。这方面我们主要有两个抓手,一个是抓区域化党建,通过区域化党建形成与社会单位的互动;另一个是抓社区和社会组织,通过社区和社会组织形成与居民群众的互动。
一是从区域化、多元化入手,将已有的党建协调委员会、党群工作联系会及群团组织汇集起来,形成强有力、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方式,构建“大工委、大党建”格局,并邀请驻区单位的负责人、代表担任“大工委”协调委员会主任,加快推动区域化党建的开展,带动整个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社区党委的自身建设,带动社区内部的单位,包括党员、离退休党员,形成一个“核心堡垒”,带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共同治理。
三是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治理新路径。传统管理体制的一个缺点就是政府干预过多,什么事情都要靠政府管,其结果是社会失去了活力。所以,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是走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把社会组织起来,让社会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金融街街道注重社会力量和社区力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共同研究,共同解决,最终实现互通、互联、互帮的“共治”局面。我们制定《金融街街道社会组织管理办法》,组织成立便民服务类、家庭矛盾调解类、社会帮教类、劳动争议调解类、城市保洁类协会,例如,在二龙路社区和京畿道社区开展专业社工“1+1”助推社区社会组织试点,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方式,以项目运作方式培育社会组织,在居家老人用餐、社区停车、活动场地提供等方面开展共助共建。
三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要切中需求脉搏
公共服务体现的是“公共利益”,满足的是“公共需求”,是不应该把服务对象分为三六九等的。对金融街街道来说,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公共服务覆盖工作人口的问题,但从我们现在的财政体制出发,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主要是户籍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很难覆盖工作人口。在现有财政体制下,金融街街道要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服好务,就要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切中需求、整合资源,构建符合金融街实际的公共服务体系。我们的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是要有计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街道与专业机构一起编制了《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公共服务发展规划(2014~2020)》,同时编制了《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公共服务手册》,将工作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与社会单位的公共服务资源统筹纳入地区公共服务规划中,全面梳理地区各方面——包括工作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全面梳理了地区各方面的公共服务资源,着力创新整合机制,以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核心构建辖区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要有重点。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职能的承载地,金融街街道必须牢牢把握首都新定位,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责任,做好整个地区的服务管理工作。一要为金融产业发展、金融管理中心职能发挥做好服务;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生活服务业配套及市民需求;三要把治理“城市病”和人口疏解相结合,严格管控低端业态,通过有效的服务管理方式疏解非首都功能。金融街街道35个片区,包括核心区在内都在加紧建设,这给维持周边秩序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例如,公共停车位、“居住违章”、路侧停车管理、错峰停车等矛盾越发突出,这就要求街道履行好政府搭台、引导、监督、指导、保障的职能,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分清轻重缓急,优先解决突出问题、重点问题。
三是要有方法。一要整合服务管理的力量。比如,为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街道围绕重点任务,打破科室界限,整合辖区力量,建立环境秩序管理“1+4”统筹协调机制,成立金融街地区城市环境秩序管理领导小组,下设4个协调推进组,即城市环境建设协调推进组、社会秩序治理协调推进组、核心区环境秩序提升协调推进组、人口调控工作协调推进组,加大城市病治理力度,开展好撤市、拆违、群租房整治、流动人口管理等各项工作。二要整合服务资源。通过持续性、常态化的有效沟通,引导金融产业与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互联互通、互相服务。比如,金融街街道将周边的出租房服务管理与金融街工作人口的需求有效对接,对原有出租房进行改造升级,提供完备的公寓功能,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和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金融街的“单位人”转变成“社区人”,既能提升地区的整体品质,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能解决交通秩序等问题,并且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产城互动,职住平衡”,从而取得多方互利共赢的效果。三要整合服务平台。积极打造特色民生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家庭人口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例如,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依托社区综合服务站平台,整合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打造5~10分钟治安便民服务圈,为辖区居民提供精细化、零距离、全方位、主动式的社会治理与服务;打造公共服务志愿者队伍,加强家政服务队、心理咨询服务队、恳谈服务队等的队伍建设,为目标家庭开展个性化特色服务,努力实现地区公共服务全覆盖。
四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要有制度化的机制保障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不是无组织、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参与。必要的制度通道是公众有序参与的必备条件。社区治理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舞台,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推进公共参与,必须以制度建设作为其保障。我们的体会是,要通过依法“建制”和依法“改制”保障群众能够公平、自由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利。同时,要强化制度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与可调整性,需构建科学规范的纠错容错、纠正调整机制,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这将对推动社区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