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又一时难以厘清其含义的一个概念。自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1993年以来相继提出“文明冲突”的理论和美国2001年“9·11”事件以后,人们对“文明”概念的使用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文明”似乎已不仅是一个表述古代民族社会属性的概念,也不仅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先进成就,还指认同某一“文化”或某种“最高价值观”的人类群体。那么,“文明”内涵的变迁意味着什么?该概念的使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风貌?本文试做一阐释。
孙秋云: 孙秋云 男,汉族,1960年8月生,浙江上虞人,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城乡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年)、第八届和第十一届湖北省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乡村社会学。发表《少数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分析》《电视传播与村民国家形象的建构及乡村社会治理》等学术论文近70篇。出版《电视传播与乡村村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等著作和教材7部。自2001年以来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