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由不适合国情的传统的旧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的开放型的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方向过渡;农民由简单的低民主的贫困型、温饱型生活逐渐向自己可当家做主的丰富的小康型、富裕型生活发展。在这场变革中,乡村社会中传统的乡土精神起着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矛盾的作用,因而有必要把它置于新的历史背景中加以重新审视、检讨,有的甚至应该扬弃。乡土精神,指的是体现乡村社会心理、主导乡村社会文化行为的乡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我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就是千百年间植根于农耕社会民间百姓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其主要特质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孙秋云: 孙秋云 男,汉族,1960年8月生,浙江上虞人,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城乡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年)、第八届和第十一届湖北省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乡村社会学。发表《少数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分析》《电视传播与村民国家形象的建构及乡村社会治理》等学术论文近70篇。出版《电视传播与乡村村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等著作和教材7部。自2001年以来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