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农民工的媒介使用
在线阅读 收藏

在中国,“农民工”是高度异质的群体之一,在大众传媒塑造的形象中,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在城市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待遇低,没有社会保障。他们的命运也是身不由己,只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赚一点钱,让家人生活更安逸舒适。他们没有能力对农民工背后的体制性问题进行思考,也缺乏表达能力和推动改革的意志。这个印象即便在十几年前也不准确,农民工的命运和生活状态跟每个人的个性、能力、努力程度、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以及机遇都有关系,把这个群体称为自由职业者或新产业工人更合适。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出生在农民家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按照身份他算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工。他后来去了北京密云县做服装生意,代理某个品牌的服装,几年后有了丰厚的积累,买了汽车和商品房,后来又在县城买了门面房,生活水平远在密云一些普通市民之上。他至今没有取得当地户口,因此子女无法在北京本地高考,但这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他让女儿上了北京的一所私立学校王府学校,希望她将来直接去国外读大学,那所学校一年的学费十余万元,高中三年的学费也不是大多数北京普通居民能负担得起的。当然,这只是个例,1980年之前出生的大部分农民工符合媒体刻画的形象。

但1985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情况大不一样,他们大都是初中或高中学历,有的还上过大专或职业技校,他们成长的生活条件比上一代好,社会环境比上一代更包容多元,文化水平比上一代高,媒介技术比上一代发达。上一代只希望能挣到钱,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他们还渴望获得主体地位,过一种有希望有意义的生活。他们不能容忍恶劣的工作环境、对尊严的刻意冒犯、过低的工资以及克扣工资的行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在工厂中也对工厂生活不满意,工厂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刻板的生活、低工资、受人管制和被人剥削。很多人都希望将来开一个小店,自己做个小老板,可能这个店一直存在于设想之中,永远没有机会真正开起来,也可能即使开了也是赔钱。但这种想象中的小店有很多象征意义:它代表更高的经济收入、精神上的完全独立自由以及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事业。新一代农民工将是改变未来中国的核心力量之一,判断一个群体能否影响时代,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他们的群体是否足够庞大,以及他们是否有足够强大的精神能量。当代新农民工群体符合这两个条件,他们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庞大群体,又正值青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对现实积累了最大的不满,改革社会的愿望最强烈,这一切使他们具有强大的精神能量,现代媒介技术成为他们自我表达、沟通和动员的工具,他们会成为推动未来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上一代农民工忍辱负重地艰辛劳作,使中国从一个农业国迈向制造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一代年轻的农民工有力量推动中国转型为市民社会,他们不会甘心像父辈一样被城市社会遗弃,沦为国家的二等公民,他们既然来到了城市,又没有退路,就会坚决地留下来,为此他们会打破各种束缚。

对1985年以后出生的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一部智能手机是一个得力的助手,一个亲密的伙伴,一个独立的精神城堡,一扇打开世界的窗口,一个强大社会关系网络和一个有力的自卫武器。

在一个工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工厂里,工友之间没有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很难建立较深入的关系,尤其是在刚进入工厂的那段时间,很难从工友那里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支持,下班后就只能面对冷冰冰的厂房、简陋的宿舍和只有浅层交流的工友。而通过智能手机的社交软件,可以跟老家的亲戚同学或以前的朋友建立一个虚拟的可以24小时交流的社会关系网络,大大缓解精神苦闷和心理压力。情感和情感的交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没有社交软件的时代,由于每个人的闲暇时间不统一以及技术的局限,这种交流的成本很高。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很多农民工以很低的成本通过QQ群或微信群获得归属感和倾诉情感的出口。我的姐姐1971年出生,已经在广东打工20多年了,她2014年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也下载了微信。虽然她不会发图片和使用语言,打字的速度也非常慢,但她说没事的时候拿手机出来玩玩比老闷在屋里好多了,看看新闻或朋友圈的信息非常有意思。

中国经济在向发达经济体过渡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中的生活类服务业和零售业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它为农民工自谋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对独立创业的农民工来说,智能手机是一个很好的伴侣。我经常看到街头摆小地摊的年轻农民工在顾客稀少的时候也不用枯坐着饱受精神煎熬,他们经常看看信息,玩玩游戏,听听歌曲。

智能手机还是一个有力的维权工具,是他们自己担任制片人的《焦点访谈》,并且不受时空限制。当他们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他们不必像过去那样以卑微的受害者形象,乞怜于主流媒体的报道。他们可以利用《焦点访谈》的隐蔽拍摄方法,搜集证据,然后自己发布出来或者提交给其他部门。事实上,自媒体的这种舆论力量正是促使很多工厂管理制度完善以及管理层态度改善的重要原因。如果未来能继续降低农民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成本,通俗地说就是降低手机话费和上网费,将会大大增加他们的福利。

在本章中,我们访谈了四个农民工,其中两个1991年出生的青年农民工在外地打工。他们两个没有种地经验,从成年后就一直在外地打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完全城市化,也都有自己的理想。另外两个都是司机,一个开公交车,一个开出租车。交通运输行业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给农民工提供的重要发展空间,司机收入中等,职业稳定,中小城市房价不算太高,他们跟亲友借一部分,自己积攒一部分买下一套房子,基本上就能够在城市立足。很多农民工掌握了驾驶技术后就以此为生,进入中小城市并定居下来成为市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