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四个农村大学生的媒介使用
在线阅读 收藏

“大学生”这个在1980年代闪着金光的称谓现在大大贬值了。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们有多种改变身份、获取收入的途径,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并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踏踏实实做下去的人,就能获得应有的物质财富。建筑业、低端服务业和制造业可以容纳大量普通劳工,这给农村打工青年提供了机遇。农村学生上一个普通二本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很高,很多高中毕业生出去闯,过了四年很可能已经在社会某个行业站稳了脚跟,并且有一笔积蓄,积累了更多的社会经验。现在很多会建筑和装修技术的农民工一天能赚500元左右。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之后也要被纳入这个体系,那时他已经比高中时的同伴晚了四年,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决定他们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由于农村中越来越多的高中生走进二本和三本,他们在大学的见闻以及毕业后的出路也慢慢影响了农村人对读大学的看法。我在调研时访谈过很多农民,他们一方面认为上大学还是有些用,另一方面,对现在的二本三本大学非常不满。有很多农民认为,要么就考一个名牌,就像北大、清华那样的学校,考那种二本三本小学校没有什么用。在他们的印象中,二本三本大学师资差,老师教罢课书一夹就走了,底下的随你学不学也没有人管了。学生纪律松弛,学风涣散,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很多农村父母担心,上大学还可能会把孩子给教坏了。家长花钱把孩子放在大学里养四年,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也不怕,因为年纪也不算太大,还可以从头再来,只要不怕吃苦,总能在社会上立足的。他们最怕学生毕业后端着大学生的架子放不下来,又把身子养懒了,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吃不了苦,受不得罪,成个废人了。

有一次一个农民告诉我,他的女儿刚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他虽然不反对女儿去上,但有很多顾虑。他最实际的想法是,女儿现在年龄太小,即使家里并不算太宽裕,也不指望她现在就能出去挣钱,何况她高中刚毕业,出去打工也挣不到多少钱。他希望把女儿再放到学校里长大一点,等到毕业正好长大成人,可以出去工作了。他有点愤怒地问我,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除了认识一些字以外,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些没用的东西,到了大学,花的钱也不少,还是什么都学不到,即使学点皮毛,也都尽是些没用的东西。国家花钱办那么多大学为什么不教有用知识呢?大学领导和教师们都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我也是在一所二本院校教课,我虽然知道他不是在指桑骂槐地说我,但我仍然感觉羞愧难当。

由于农村教学质量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学生上中国顶尖名校的概率很小,上普通一本的难度也很大。我曾在二本和三本院校访谈过数以百计的农村大学生,他们在上大学之前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知道大学毕业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不过他们都相信,从长远来看,读大学还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学校里至少能认识很多人,在接人待物上会有一些长进,初步了解某个专业的知识,最后拿一个文凭。文凭即使当下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将来说不定就能用到了。比如考公务员、考教师编制,有时打工或进公司也需要看毕业证的,而现在的高中学历实在拿不出手,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即使是学费高昂,教学质量较差的三本院校,只要家人支持,很多农村学生在主观上也愿意去读。

他们在农村时最初通过媒介建构有关城市生活的想象,在大学里,主流媒介中呈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离他们很近,似乎触手可及,但他们与城市同学之间总是存在着或隐或显的隔膜,他们中的多数必须再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过上跟城市同学一样水准的生活。

有时现实比他们想象得更残酷,毕业初期他们的处境跟农民工一样艰难。很多农民工因没有机会读大学心里一直有一种遗憾,但他们心理预期没有大学生高,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更强。而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读大学的经历很快会由最初的心理优势变成心理负担。

但大学生活对他们仍然有吸引力,大学是他们人生青春时期的心灵避难所,他们可以脱离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活,暂时把大学毕业后的压力抛开,静静地享受一段安逸的生活。

对大部分农村大学生来说,媒介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支点,也是一种解压的工具。他们大学生活的每一部分都与媒介紧紧联系在一起:进入一个学生社团,经营初恋的感情,上课走神时的消遣,课后的娱乐,查找资料,专业课学习,社交,与家人联络,实习,找工作等。

本章所访谈的四个大学生都是二本和三本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农村大学生里比较有代表性。其中一个在做北漂,平时主要做私人教练,并在一家演艺团体做演员。还有一个在西安的一家三本院校,她对三本院校有着极其复杂的感情。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