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动因
在线阅读 收藏

原载《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1期(总第5期),第1~27页。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1627351对于有14个陆上邻国的中国来说,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是中国重要的安全利益。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八字方针,并提出推进周边外交的两种方式:一是加强睦邻友好;二是加强地区合作。1627352地区合作首次成为中国推行周边外交的主要政策手段。在亚洲的地区安全合作制度方面,1994年中国加入了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ARF),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共同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2003年至今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外学者大多将中国参加多边合作的行为与中国的崛起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参与多边合作是21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中国崛起。随着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程度越来越深入,中国多边合作的战略也逐渐走向成熟。

仔细考察中国加入亚洲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冷战后中国对不同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参与和支持程度并不一样。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有时会慎重参与和稳健支持某个安全合作制度,有时却采取主动参与和积极的态度。比如说,中国虽于1994年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但中国的参加方式和支持程度是慎重和稳健的。这与中国积极参与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并致力于推动该组织的发展形成了对比。

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中国参与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探讨中国参与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原因,而没注意到中国对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参加程度和支持程度的差异性。因此,本文试图发现并解释:①导致中国对不同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制度产生不同态度的因素;②这些因素对中国参加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用。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参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文献分析。第二部分提出威胁程度和利益目标对中国参与地区安全合作的理论作用。第三部分考察中国在冷战后参与部分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验证本文的基本逻辑。第四部分是总结与评价,并对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