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1期(总第5期),第1~27页。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
仔细考察中国加入亚洲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冷战后中国对不同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参与和支持程度并不一样。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有时会慎重参与和稳健支持某个安全合作制度,有时却采取主动参与和积极的态度。比如说,中国虽于1994年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但中国的参加方式和支持程度是慎重和稳健的。这与中国积极参与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并致力于推动该组织的发展形成了对比。
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中国参与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探讨中国参与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原因,而没注意到中国对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参加程度和支持程度的差异性。因此,本文试图发现并解释:①导致中国对不同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制度产生不同态度的因素;②这些因素对中国参加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用。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参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文献分析。第二部分提出威胁程度和利益目标对中国参与地区安全合作的理论作用。第三部分考察中国在冷战后参与部分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验证本文的基本逻辑。第四部分是总结与评价,并对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