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
在线阅读 收藏

原载《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2期(总第2期),第26~67页。

现在,中国融入地区和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其合作态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积极。然而,美国和亚太国家却对中国日益壮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越来越感到不安。与以往相比,最近政界和学术界对中国遵守地区和国际准则状况的描述也不如过去乐观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其他国家很少讨论中国是否是所谓的“国际社会”一员的问题。但是自90年代初以来,学者和政界人士越来越多地指出,中国没有充分表明它会按照国际规则行事,因而必须以某种方式使它融入国际社会。近年来,美国国内有许多激烈的政策辩论,主题为能否接受中国这样一个不满现状的民族主义国家进入公认的国际社会。主张与中国接触的人认为,中国在经济规则领域已经融入了国际社会(如自由贸易和国内市场经济)。质疑接触主张的人则认为并非如此:一种理由是担心中国政权的性质(对于有些人来说,中国仍是红色中国);另一种理由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感到不满(这是权力转移的实用政治论调)。两派都认为中国的日益崛起是中美关系不稳定的主要根源,推而广之,也是亚太地区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中国领导人在多大程度上奉行维持现状或者改变现状的外交政策。那些支持或反对中国所使用的最常见描述是,中国是一个心怀不满的改变现状国家,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台湾问题,想要将美国的军事力量从亚太地区排挤出去,想在权力分配方面用多极格局取代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这种描述方式通常是现实主义的见解,都是围绕崛起大国为何挑战现有制度、规则和权力分配格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也就是说,这种论断往往符合现实主义观点中关于权力转移的内容,认为利益是不变的,建立大国势力范围的愿望是既定的,当中国的相对实力增强时,中国就有了更多挑战美国的机会。我认为,这种论断没有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中使用的“维持现状”和“改变现状”这两个词的模糊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如此,这种假设既没有深入剖析近20年来中国外交政策中的维持现状的内容,也没有反思认为中国是改变现状国家的证据中所存在的问题。简而言之,我们还不能确定中国是改变现状国家还是维持现状国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