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日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源于对货币国际化基础条件的考察。虽然日元不具备英镑、美元先天具备的惯性条件,但日本自身具备的贸易、金融条件构成日元国际化的基本经济要素。日元国际化的路径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国际化的每一阶段都与日本当时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陈虹,2004)。为了解日本经济对于日元国际化的影响,可将日本战后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与日元国际化的进程相对应。第一阶段是1945~1954年,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经济水平的战后复兴期,这一阶段日元国际化的问题无从谈起,但这却是日本经济的起点,在这一时期确立的金融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乃至发展战略构成了未来日元国际化的初始路径。第二个阶段是1955~1973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并维持长达19年之久,这一黄金时期被世界各国称为“奇迹的增长”,正是这一奇迹般的增长构成了国际上对日元的市场需求。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在日本经济腾飞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各方面都依赖美国,如果没有美元作为锚货币存在,日本也难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元国际化之所以走上不同于德国马克的道路,与美国的影响密切相关。第三个阶段是1973~1990年,在此期间世界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日本的高速增长受挫,国际货币体系也进入了浮动汇率体系时代,而日本也真正面临着蒙代尔所描述的在完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选择问题。国际经济协调成为这一时期影响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广场协定”、“卢浮宫协议”成为影响日本经济的关键事件,而1990年泡沫经济的破灭则成为这一时期的拐点。第四个阶段是1990年至今,日本进入了长达10年左右的萧条期,“零利率”政策的无效性为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提供了最好的佐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反思过去的阶段,“金融大爆炸”以及日本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态度无不彰显日本谋求摆脱困境的姿态。从表3-1可见,新一轮日元国际化的举措主要体现在“平成萧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