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的关系,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理论:宏观结构理论和结构主义。宏观结构理论着重于社会结构的客观性和显在性,强调社会结构对社会宏观结构的决定作用;而结构主义则关注社会结构的潜在性,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隐含的结构因素决定的,而非显在的因素。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动态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不仅仅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最后,文章提出了主体性概念,认为主体性和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体既是结构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乡村,文化史,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沈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社区发展研究室主任。以中国贫困与社会结构变迁为持续的研究方向,以西部边远少数民族社区和贫困人群为田野工作重点。研究领域涵盖贫困发生学、扶贫制度比较研究、社区自组织、社区认同建构、穷人主体性建构、乡村教育、少数民族宗教以及文化结构变迁。已经出版著作《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的微观解理》、《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现代性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