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薛毅所说,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文学界,特别是文学批评界曾经非常冷落甚至拒斥阶级分析与政治经济学分析。这虽然受到国外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主要是在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对于“极左”时期的“阶级文艺学”极为反感,导致文学研究对阶级视角与政治分析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去中心化”的后现代思潮并不是“去政治化”,多元文化并非静止的多元,而是处在高度竞争之中。在199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思潮中,政治冲突、阶级斗争被“学院政治”所取代,以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微观反抗”与“多元”的竞争。
海外华人学者身处欧美学界,对文化研究主潮自然了然于心,由于研究对象的扩大、学科的交叉、研究重心的变化以及结论的新奇性,文化研究也成为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标志。但是,华人学者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同时也身处于“中国学”的学科背景,冷战时期遗留的研究思维仍然潜在地影响到当下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对外缺乏有效传播的情况下,西方的“东方奇观”成见根深蒂固,加之华人学者“出海”背景不一,意识形态各异,因此,学科所固有的政治意识与立场混同在文化研究的“泛政治化”论述中,恰恰隐藏着社会学视野的政治批判政治先于文化的事实。随着海内外学界交流的深入,海外华人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对国内的影响日渐显著,这种突出政治思路的论述与观点频频出现在国内,造成一定的理解混乱,亟待我们辨识与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