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29~1948年地主阶级户数和土地变化情况
由表1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很明显,在解放前地主阶级的总户数,占有土地总数、出租土地总数都是直线上升的。因此这个地区土地日益集中的趋势是肯定的。”
对于此项材料,曾有学者直接加以引用,并未对其中各项数字的来源进行考证。
那么,自1929~1948年,无锡农村的土地占有是否确实日益集中呢?在上表中数字变化的背后,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资料条件。1929年和1958年两次调查的原始资料,大多保存于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该所在此基础上又曾先后组织了1987、1998年的两次追踪调查。关于历次无锡农村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其研究,已成为该所的一个极具特色的保留项目。然而,这批资料的价值虽已为学界所公认,在实际利用方面,却仍有着不小的困难。对于笔者而言,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后来在无锡地方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1958年调查留下的一些经过初步加工整理的表,包括《无锡市农村经济调查综合表》和11个村的分村调查表等,
对于民国以来产生的各类调查统计资料,曾有不少学者就其可靠性提出种种批评,然而一个实际的问题是,在研究中所可依据作为基础的,仍然不能脱离这些本来已属有限的资料范围。就农业、农村方面的调查统计而言,尤其如此。那么,目前所能做的,也许是尽量结合各类资料产生的背景、过程,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观察数字的实际含义及代表性。
无锡农村调查的情况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个案。笔者曾对陈翰笙及其同人的1929年无锡农村调查以及原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所组织的1958年追踪调查
尤其应该注意的,在解放前这种土地占有的不合理情况,还在不断发展。根据十一个村在1929年、1936年、1948年三个年度调查地主阶级的总户数,占有土地数以及出租土地数,统计如表1:
表1 1929~1948年地主阶级户数和土地变化情况
由表1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很明显,在解放前地主阶级的总户数,占有土地总数、出租土地总数都是直线上升的。因此这个地区土地日益集中的趋势是肯定的。”
对于此项材料,曾有学者直接加以引用,并未对其中各项数字的来源进行考证。
那么,自1929~1948年,无锡农村的土地占有是否确实日益集中呢?在上表中数字变化的背后,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资料条件。1929年和1958年两次调查的原始资料,大多保存于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该所在此基础上又曾先后组织了1987、1998年的两次追踪调查。关于历次无锡农村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其研究,已成为该所的一个极具特色的保留项目。然而,这批资料的价值虽已为学界所公认,在实际利用方面,却仍有着不小的困难。对于笔者而言,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后来在无锡地方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1958年调查留下的一些经过初步加工整理的表,包括《无锡市农村经济调查综合表》和11个村的分村调查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