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1929~1948年无锡县农村土地占有的变化趋势——以对第二次无锡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的重新释读为中心
在线阅读

表1 1929~1948年地主阶级户数和土地变化情况

由表1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很明显,在解放前地主阶级的总户数,占有土地总数、出租土地总数都是直线上升的。因此这个地区土地日益集中的趋势是肯定的。”1651473

对于此项材料,曾有学者直接加以引用,并未对其中各项数字的来源进行考证。1651474从学界对于既有无锡农村调查资料的利用现状来看,虽然1929年第一次调查和1958年追踪调查的相关结论都曾经在多处被引用,但也基本都是直接套用现成的数据,对于数据的来源,很少也很难去做深入探究。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朱文强先生曾经结合对于资料本身形成过程的考证,来对1958年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中所反映的农民收入问题进行重新辨析。1651475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然而对于这两个报告中所反映的当地土地问题,迄今尚未见类似的分析。

那么,自1929~1948年,无锡农村的土地占有是否确实日益集中呢?在上表中数字变化的背后,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资料条件。1929年和1958年两次调查的原始资料,大多保存于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该所在此基础上又曾先后组织了1987、1998年的两次追踪调查。关于历次无锡农村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其研究,已成为该所的一个极具特色的保留项目。然而,这批资料的价值虽已为学界所公认,在实际利用方面,却仍有着不小的困难。对于笔者而言,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后来在无锡地方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1958年调查留下的一些经过初步加工整理的表,包括《无锡市农村经济调查综合表》和11个村的分村调查表等,1651476其中对于1929~1936年、1936~1948年的阶级变化情况及其原因,都有简要的对比与分析。虽然,与最原始的调查数字相比,在这些调查表中的数据,因为多已经过整理汇总,只能作为一种中间层次的“成果”看待,但是,它仍有助于我们从现有的调查报告结论继续向前迈进一步。以下试作分析。

');" class="a2">收藏

对于民国以来产生的各类调查统计资料,曾有不少学者就其可靠性提出种种批评,然而一个实际的问题是,在研究中所可依据作为基础的,仍然不能脱离这些本来已属有限的资料范围。就农业、农村方面的调查统计而言,尤其如此。那么,目前所能做的,也许是尽量结合各类资料产生的背景、过程,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观察数字的实际含义及代表性。

无锡农村调查的情况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个案。笔者曾对陈翰笙及其同人的1929年无锡农村调查以及原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所组织的1958年追踪调查1651451的相关资料有较多的使用。1651455这两次调查是在认真的准备和指导下进行的,主持调查的多是一些比较有名的经济学家,从调查人员组成上看又多来自无锡及邻近各县,具有地缘的优势,应该说,其调查的结论具有相当的可信性,但从调查之后所撰写的相关成果来看,也并非不存在问题。例如,关于无锡县农村土地占有的变化趋势,在1958年第二次调查的基础上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小组撰写的《江苏省无锡县近三十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

尤其应该注意的,在解放前这种土地占有的不合理情况,还在不断发展。根据十一个村在1929年、1936年、1948年三个年度调查地主阶级的总户数,占有土地数以及出租土地数,统计如表1:

表1 1929~1948年地主阶级户数和土地变化情况

由表1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很明显,在解放前地主阶级的总户数,占有土地总数、出租土地总数都是直线上升的。因此这个地区土地日益集中的趋势是肯定的。”1651473

对于此项材料,曾有学者直接加以引用,并未对其中各项数字的来源进行考证。1651474从学界对于既有无锡农村调查资料的利用现状来看,虽然1929年第一次调查和1958年追踪调查的相关结论都曾经在多处被引用,但也基本都是直接套用现成的数据,对于数据的来源,很少也很难去做深入探究。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朱文强先生曾经结合对于资料本身形成过程的考证,来对1958年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中所反映的农民收入问题进行重新辨析。1651475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然而对于这两个报告中所反映的当地土地问题,迄今尚未见类似的分析。

那么,自1929~1948年,无锡农村的土地占有是否确实日益集中呢?在上表中数字变化的背后,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资料条件。1929年和1958年两次调查的原始资料,大多保存于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该所在此基础上又曾先后组织了1987、1998年的两次追踪调查。关于历次无锡农村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其研究,已成为该所的一个极具特色的保留项目。然而,这批资料的价值虽已为学界所公认,在实际利用方面,却仍有着不小的困难。对于笔者而言,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后来在无锡地方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1958年调查留下的一些经过初步加工整理的表,包括《无锡市农村经济调查综合表》和11个村的分村调查表等,1651476其中对于1929~1936年、1936~1948年的阶级变化情况及其原因,都有简要的对比与分析。虽然,与最原始的调查数字相比,在这些调查表中的数据,因为多已经过整理汇总,只能作为一种中间层次的“成果”看待,但是,它仍有助于我们从现有的调查报告结论继续向前迈进一步。以下试作分析。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