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少从批判的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此一题域,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批判的视域和立场出发,来理解和界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助于祛除其难以辨识的庞杂歧义性,使其真正的精神实质及内在的理论意蕴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显露出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对话的可能性及其意义之所在。何为批判?从批判的视域和立场出发来审视思想史,进而理解和界定思想史上的不同理论流派,是否具有前提的有效性?如果这一前提的有效性基本上可以确立,那么,它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其理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前提意义。
从批判的视域和立场来理解和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当首推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纲领性文献《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霍克海默明确地划分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不同,标举起批判理论的旗帜,“在目前这样的历史时期中,真正的理论是批判理论,而不是实证性的。……人类的未来依赖于今日对生存所持的批判态度,当然,这一批判,总的来说也继承了传统理论和我们正在衰亡的文化的基本因素。”1652518霍克海默主张批判理论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实证主义或经验主义为特征的传统理论将人类社会视为一种静止的有待认知的客观事实,标举科学认识的客观中立性;而批判理论则坚守理论的价值立场和意义追问,以辩证的批判精神破解诸种意识形态的虚假形式。在霍克海默看来,传统理论将社会存在理解为一种既成的存在,并将其视为自然和永恒的客观实体;批判理论则将现存社会理解为一个生成变动的过程,“在批判思维影响下出现的概念是对现存秩序的批判”。1652520批判理论站在现存社会存在、现存社会制度、现存社会秩序之外,对其予以质疑批判。传统理论用自然科学方法僭越到社会研究领域,将人及其社会进行概念化、抽象化、逻辑化、实证化的分析研究,割裂了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批判理论则秉承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反对科学主义的价值中立,主张理论的实践性、政治性、革命性和批判性。批判理论的目的绝非是为了增长知识本身,“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1652522在霍克海默看来,虽然批判理论可以理解为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同义词,但批判理论并非马克思主义所专属,批判的理论精神可以说始终贯穿于西方哲学的历史传统之中,因而,从此意义上说,只有批判理论才是哲学本身的真正传人。“由此看来,批判理论就不仅仅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后代,而是哲学本身的传人,它不仅仅是人类当下事业中显示其价值的一种研究假说,而是创造出一个满足人类需要和力量的世界之历史性努力的根本成分。”1652522在霍克海默奠定的理论纲领的指引下,法兰克福学派一直坚持批判理论的视域和立场,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此外,福柯在《什么是批判?》一文中,也从批判的视域出发,对西方思想传统进行了历史的审视梳理。福柯将批判的考察与权力统治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认为“批判就是如何不被统治的艺术。……它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形式,一种道德的和政治的态度,一种思想方式。……批判的焦点本质上是权力、真理和被统治者的相互牵连的关系。”1652527批判的精神实质就是对权力统治的抵抗。福柯指出:“什么是批判?记住,在哲学前沿有许多观点不断地围绕这项事业而产生、延续和重现。那些观点要么十分支持这项事业,要么极端反对它,要么借助它来发展一种尚待出现的、有望取代所有可能哲学的哲学。”1652530福柯认为批判是贯穿于西方哲学思想史的一项重要事业,它构成一种可以称之为“批判的态度”的理论传统,并且,“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来构造这种批判态度的历史”。因而,从批判的视域和立场来看,可将哲学史或思想史理解为“如何统治”与“如何不被统治”的历史。由此看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福柯的“批判态度的历史”向我们表明,批判作为一种理论态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可以成为审视评判思想史流派的基本视域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