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集体果真或如何不朽?——对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的一种解读
在线阅读 收藏

集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执政以来,其共产主义路线题中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有化运动、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部分或者全部地指向了这一主题(周晓虹,2005)。然而历史已然证明,在乡村经济层面,人民公社时代的集体主义经济是脆弱而欠发达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济迅速解体,中国农村出现了明显的分散化和“去集体化”进程。作为中国基层政权的最小单位——村庄,也经历着市场转型的洗礼,华西村毫无疑问是其中的明星之一。仅凭其每年在中央级媒体的曝光率,便不得不令世人为之侧目。而其所倚仗的,却正是在大多数村庄已消失殆尽的“集体主义经济”或曰“共同富裕道路”(吴仁宝语)。

这一事实多少与当下中国大陆村庄的普遍图景迥异:一方面,面对农业回报率低的事实,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村庄农民或纷纷进入城市,或抓住时机以个人之力投身于工业化浪潮;另一方面,部分村庄在市场转型过程中,虽仍然力图维系集体主义,却极少有华西村如此之大的经济成就。何况,当下社会价值观愈来愈支持对个体利益的诉求与实现。于是,类似华西村这样的集体主义明星村庄不仅仅引起媒体,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