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性别研究一向处在学术界的边缘。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人们很难将它的日常琐碎和私人化特点跟那种标准化的科学范式联系在一起。只有文化研究甚至异文化研究的学者对之有所关注,并且程度日甚,因而它自然而然成为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和主题。通过家庭与性别这个窗口,不仅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而且还可以呈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给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当学术界的形式主义潮流不再时尚,家庭与性别研究如同中国研究一样吸引越来越多学人的目光,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过去的30年中,国内的家庭与性别研究虽有过繁荣和萧条的交替上演,但基本算得上是一个相对活跃的舞台。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重建过程中,它甚至成为社会问题去政治化的开先锋领域,同时深受学术规范化进程的影响。9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的传入,也给这个领域直接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如同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一样,家庭与性别研究在汲取西式理论和方法资源的同时,多年来一直纠结于寻找符合本土问题意识的研究方式。这种努力至今成果寥寥,所以来自本土的研究仍更多集中于经验的描述,而少见理论的提升。这种“无范式”状态或许并非坏事,至少它给这一领域的多元化生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可能性。
本专题收录的6篇论文,显然并不能概括当前国内家庭与性别研究的全貌,但它们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与之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新旧婚姻法的讨论、家庭规模的影响因素、家庭关系在社会转型期遭遇的矛盾冲突、农村性别建构的机制和生育选择中的性别偏好、城市婚外包养现象的背后原因,等等。作者大多是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分别从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农村研究等不同背景出发,使研究本身超越了传统意义上这一领域的学科和方法界限,预示了家庭与性别研究将日益走向分解和专业化,并最终找到自己本土武器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