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无声底层的集体舞——关于打工妹形象建构、身体转型及反抗的思考
在线阅读 收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变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收获改革成果的氛围弥漫在整个国家,但在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时候,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的出现与流动。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冲破了城乡二元格局的束缚,如“潮水般”地涌入城市,加入城市化的大军中,目前的流动人口大约有1.47亿。1656535在对这一群体的众多研究中,杰华博士的《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和潘毅博士的《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都聚焦于女性流动人口——“打工妹”的研究,正如杰华所说,她写作此书的“首要目的是理解流动农村女性的经验,唤起人们对她们的经验的关注;其次是对这些经验被推论性和叙述性地构造和表现的过程进行拆解”(杰华,2006:26)。《中国女工》一书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潘毅,2008:10):在中国追求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变革时期,个体的社会地位与阶级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混合到底对个体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将会出现怎样的新主体、新身份认同,以及新的权力—抗争关系?她们都通过人类学的田野研究,通过“他者”的眼光,用学术语言去描述那群走出家园到繁华都市谋生的底层“打工妹”的喜怒哀乐,并生动而又深刻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生存境况。

沿着她们对打工妹群体现状的介绍、研究思路和极富社会学想象力的思考,我们不禁会反思打工妹的形象到底是如何形塑或被建构出来的。打工妹的选择是“自主选择”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抉择?作为主流话语中的“城市过客”,她们又将作何选择?如果如福柯所言,每个个体都存在于社会权力的严密控制下,那么打工妹这个群体是如何在国家社会主义、跨国资本和家庭父权制这三重压迫之下生存和进行反抗的?她们的存在与反抗是否意味着“阶级意识”的形成,或者说一个“新兴打工阶级”的出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