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近期国内家庭研究的理论与经验:1995~2007(代序)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30~40年代伴随新文化运动而起的学术繁荣时期,产生了一大批研究婚姻家庭问题的名家和名篇名著。如潘光旦的《中国之家庭问题》、李景汉的《五百一十五农村家庭之研究》、孙本文的《现代中国家庭问题》、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等等;进入50年代,随着社会学被取缔,婚姻家庭研究进入相对沉寂时期;1979年社会学恢复后,婚姻家庭研究再度兴起并持续发展的时期。有人将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0年,被称为奠基阶段,婚姻家庭迅速成为热点研究问题;1991~1996年,被认为是发展成熟阶段,研究主题、方法和视角都进一步丰富化;1997~2000年,则是研究降温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转向关注其他更为重大和严峻的社会问题,著作、文章明显减少,但主题更加多样化,研究方法更加成熟(王金玲,2002a:504~509)。

在社会学恢复后的这20多年中,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等原因,婚姻家庭研究也存在种种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存在重复性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一般性描述和评论多,理论方面的提升和对话少等问题(谭深,1996;张敏杰,2001)。还有研究者更尖锐地批评:只见家庭,不见个人,极少以家庭中的个人为分析主体;存在“宏大化”趋势,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结构,对微观家庭行为和领域研究不够;分析研究偏重男性视角,女性多作为问题主体进入社会学视野,等等(王金玲,2002a:514~517)。

社会学恢复后前两阶段的研究状况,已有前人备述。本文将主要关注和综述的是未被研究者们充分梳理和再研究的近10年来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成果。作者认为,随着近年来早期研究者研究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理论素养的逐渐提升,以及受过更严格专业训练的新人的加入,家庭社会学研究出现了虽然关注重点不十分突出,但是质量愈加精良,水准稳步提升的态势,涌现了一些有创见、有理论、有深度甚至很精彩的研究成果。

检索最近10年来家庭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大致包括如下范围:家庭变迁的研究,包括家庭结构、功能、消费,以及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的分化及发展趋势等;家庭关系研究,如代际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居住模式、家庭网等;家庭制度的研究,如分家、父权制、性别平等、家族制度等;养老问题,如家庭养老的文化和制度、老人的居住安排、老人的社会支持网、养老政策、老人的贫困问题等;婚姻研究,包括择偶、婚姻行为、婚姻质量、离婚等;生育研究,如生育偏好、生育意愿、影响生育的因素等;还有一些对非常规家庭和婚恋问题的研究,如单亲、空巢、丁克家庭,还有同性恋等。本文将主要对这一期间的研究理论、主要发现和主要观点进行比较详尽的综述和再研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