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伴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和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成为社会主流话语,人人皆知;妇女被最广泛地动员起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都完成了从家庭领域走向社会化生产的过程;一场伟大而短暂的社会试验——人民公社的“食堂化”、“缝纫化”、“托儿化”等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企图“彻底解放妇女”。整个50年代看起来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着妇女解放的伟大实践,而这一切至今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妇女运动,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总结和研究这段历史,对今天的妇女研究和妇女运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以往关于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通常离不开一些重大的“革命叙事”。本文选择了一个小的侧面——“银花赛”,通过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妇女被动员参与到棉田管理劳动这一过程,来分析这场社会动员背后的多种因素,呈现国家经济政策如何与妇女解放的策略交织在一起,如何在推动妇女走向社会的同时制造并维持了社会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不平等。
本文所用的资料有三部分:档案资料,包括省、县档案馆保存的50年代妇联的档案;图书资料,50年代国家及省级各大报纸、妇联系统出版的刊物和书籍;口述资料,笔者自1993年起先后在关中地区的西安市、渭南市(原渭南地区)、咸阳市等地做田野调查,访谈了40多位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其中包括普通农村妇女、当时著名的植棉劳动模范和省、县级妇联干部及农业、卫生系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