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学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对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来自国家博士后管理部门、全国各个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同志们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们表示热烈欢迎!

在2005年庆祝中国正式引入博士后制度20周年的庆典期间,我们曾在这里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并出版了专题论文集《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学》。当时,欣逢盛会的国家博管会、各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负责人以及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此类会议应当坚持下去,并形成制度,以便让分散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流动站和工作站之中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一个稳定的交流平台,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领域,共同促进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当时商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负责各项组织工作,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和金融研究所具体落实。根据这一安排,我们今天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同时,第二部由博士后们完成的科研成果的论文集也将正式出版发行。

上一届的博士后论坛以“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学”命名,此次论坛我们仍然延续了这一命名。这样做寄托了我们这样的期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在其中发挥越来越积极作用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学理应以全球化为其基本的起点,并为全球的经济学发展作出贡献;这个过程显然需要中国经济学界的不懈努力,在其中,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理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突飞猛进之时。理论突破和实践跨越的双重需要,为中国的经济学工作者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学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正是这种差距,激发中国的经济学界正视国外,大量引进,兼收并蓄;同时,不忘植根本土,研究国情,开拓创新,从而开创了中国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新时期。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随着学术交流渠道的拓宽、交流方式的创新和交流频率的提高,中国的经济学不仅基本完成了理论上的从传统计划经济体系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转换,而且在中国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伟大创造。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学和中国的经济学者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中,经济学的博士后制度功不可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学和中国的经济学家逐渐受到全球的关注,于是,媒体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是否有“真正的经济学家”和“真正的经济学”的议论。实在说,此类问题是颇为无聊的。然而,在诸种议论传播的过程中,确实也涉及了一些对经济学的根本看法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全部的问题在于,经济学作为一门致用之学,判断其“真正”与否,究竟应取怎样的标准呢?

概略地说,我们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观察经济学研究成果或经济学理论。从形式上说,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总结的,确定的视角、被人们公认的参照系或基准点以及以逻辑关系、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构成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要素。从内容上说,准确地刻画经济主体和各类市场的实际运行过程和机制,对其性质、发展走向及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对当局应该采取的调控措施提出建议,应当是其必不可少的三大基本要素。由此观之,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家的长处在于其研究内容丰富、贴近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提出的建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短缺的方面则存在于构造这些内容的形式方面。我以为,只有这样来认识,我们才能对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做出准确的评论,并明确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无论如何,经济学是要解决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的经济学,无论其形式多么精致,总是难当“真正的经济学”之名。在二十余年来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就不断听到这样的说法:许多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行之有效的理论、制度和做法,被移植到中国来以后,总是有些“扭曲”或者“不像那么回事”。人们一般总爱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我们学得还不深入、做得还不那么规范。然而,深入参与中国改革进程并进行认真思索的人们却越来越感觉到,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是那样不同,以至于源于西方传统的各种理论和制度,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真正有用的经济学,应当能够说明中国的情况并解决中国的问题。观之我们周围的那些具有同样东方传统的国家,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在20世纪60~80年代被世人盛赞的亚洲国家,其经济发展的实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说那是西方经济学或西方传统的胜利,则肯定不是事实。就连那些曾经致力于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输送西方经济思想甚至整个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人们,也都对东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感到难以理解,以至于发出了“我们要向东方学习了”的惊呼。

中国本身更是很好的说明:虽然,按照西方的标准,我们所做的分析或许不那么“纯正”,据此所做的事情或许不那么规范,但是,我们的经济却就是这样发展了,有一些被“真正的经济学”和西方人认为不可能的经济奇迹就在我们这里发生了,这也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毫无疑问,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学家们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矛盾的现象确切无疑地告诉我们:在经济学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肯定是重于形式的。再深一步思考:在这种矛盾的现象背后,可能潜藏着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实和逻辑并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把它们发掘出来,并加以系统化。

我认为,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正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自然,这也就是我们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光荣使命。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