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谢谢主持人,谢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给我这样一次机会来跟大家沟通,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越来越需要和各界沟通。我非常愿意借这样一个机会来讲一讲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我非常同意刚才陈院长讲的很多观点,他已经把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的原因都讲了,很多的观点有可能我在我的演讲当中也会有重复,这也说明我们大家获得了共识。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各界的努力,大家形成了共识,对于我们的调整应该是有利的。
第一个观点我想讲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映。应该说,自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还有国际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都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的制造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这样就促成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这是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的变化。而在这个生产力的布局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
中国对于欧美出口多,进口少,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中国对于亚洲是贸易的逆差,中国出口加工为主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组装的。那么,这就应该说明中国对欧美市场的很多贸易顺差是其他国家顺差的转移。即使是中国改变了贸易的条件,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者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只会引起这种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布局的变化,而不可能改变亚洲新兴国家对欧美市场总体贸易顺差这样一个大的格局。除非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业的产品方面,欧美市场能够对新兴市场国家更多地开放,允许我们进口他们更多的产品。
另外,以美元为主的国际结算体系和金融危机的教训,使许多新兴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以稳定本国金融。大家知道,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其实各国的储备积累没有现在这么多,拉美国家在其金融危机之前,美元储备并没有这么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发生了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国家为了稳定自己本国的金融必须储备比较多的国际货币。而国际货币体系当中,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这样就使得大家积累了比较多的美元储备。而储备的运用使得美元流向美国金融市场,形成了对美的债务投资,弥补了美国储蓄与投资的缺口。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国际经济失衡的另一个表现。本来应该是发展中国家更需要资金的流入,但恰恰是发展中国家把自己的资本流向了发达国家,弥补了美国储蓄和投资的缺口。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会促使新兴国家维持较高的外汇储备,从这一点来看,只要国际货币支付体系不改变,我想各个国家维持相当的外汇储备水平这种格局也不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全球经济失衡谈的是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和国际支付体系的特征。